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许家磊 《绿色科技》2014,(7):107-108
指出了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具有丰富的芦苇资源,从防止外界干扰破坏、创造芦苇适宜的生长环境、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探讨了芦苇的保护对发挥其生态作用、旅游价值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类干扰对安庆沿江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安徽安庆沿江滩地湿地,研究了天然芦竹、芦苇湿地,次生旱柳林和意大利杨人工林3种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杨树人工林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旱柳林,也高于自然芦竹、芦苇湿地。旱柳林的生态优势度最大,杨树人工林次之,天然芦竹、芦苇湿地的最小,而天然芦竹、芦苇湿地的生态优势度则不那么明显;同时也说明在长江中下游滩地湿地上,天然次生旱柳林的生态优势度较高,而杨树人工林的生态优势度较小,它的物种丰富程度要高于旱柳天然次生林。人工杨树林的均匀度指标高于天然芦竹、芦苇湿地,也高于天然次生旱柳林。不同高程不同生态系统内植被群落的重要值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着高程的升高,物种总数量降低,但植物多样性指数随高程增加而增加。在不同林龄的林分中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扎龙湿地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降低风速等生态效应。文章探讨了扎龙湿地植被类型、湿地火烧的产生及扎龙湿地芦苇对火烧产生的生态响应。调查和资料表明:在干旱缺水的湿地地表火烧对季节性积水或常年不积水地段芦苇影响严重,芦苇退化明显。火烧促使湿地植被演替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略论芦苇资源在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友  周玉兰 《吉林林业科技》2002,31(4):35-37,40
通过对吉林西部芦苇资源现状的分析,阐述了芦苇在吉林西部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重要地位、作用,提出了发展、保护芦苇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性质的基质对香蒲和芦苇2种优势挺水植物生长的影响,模拟了3种基质(100%粘土、50%淤泥+50%粘土和100%淤泥),研究了香蒲和芦苇的生理生态响应情况。结果显示:香蒲叶片的电子传递速率、最大量子产率和光合能力均随基质中淤泥含量的增加而上升,最大电子传递速率(Pm)和对强光的耐受能力(Pm/α)得到强化,株高也随之增加;在50%淤泥+50%粘土混合基质中生长的芦苇,获得最大株高(138.6 cm)和最大叶长(24.5 cm),而在100%淤泥中株高最低;淤泥比例高的基质中生长的植物对强光的耐受能力(Pm/α)略高于粘土比例高的基质中生长的植物。结论:香蒲更适合生长在肥沃的生态环境中,而芦苇则适合生长在营养水平适中的环境中,即50%淤泥+50%粘土的混合基质可能最适合芦苇生长。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湿地芦苇种群水深生态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黄河三角洲湿地芦苇种群密度、盖度对水深梯度的响应,利用高斯模型定量确定了芦苇种群对水深的响应关系,得到了黄河三角洲湿地芦苇种群的水深生态幅。基于密度的芦苇水深生态幅为[-0.64,1.01](m),其最适生态幅为[-0.23,0.60](m);基于盖度的芦苇水深生态幅为[-0.95,1.23](m),最适生态幅为[-0.41,0.69](m)。对以上两个生态幅取交集,最终确定芦苇的生态幅为[0.64,1.01](m),最适生态幅为[-0.23,0.60](m)。  相似文献   

7.
将白洋淀芦苇以斜茎法栽种到宁夏平原,研究了不同引种环境对芦苇生长的影响作用,分别对比了其在室内和室外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多度、盖度、株高、株径、节间数、展叶数和密度等生长指标的动态变化和生物量变化,以确定其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引种的白洋淀芦苇已适应当地环境,室内和室外芦苇试验的生长指标年际变化规律一致。芦苇4月下旬开始萌发,5~7月芦苇进入快速生长期,各项生长指标生长速率最快(P0.01),7月20日左右芦苇开始抽穗、分蘖,8~9月进入第三生长期,芦苇株高、盖度等指标峰值出现在8月或9月,于9月下旬芦苇植株开始枯黄;第二年生芦苇的多度、盖度、株高、株径、节间数、展叶数和密度均大于第一年;高密度种植产量大于低密度种植;低密度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及总生物量大于高密度。  相似文献   

8.
根据太湖湖区气候和水文特征,结合芦苇的生理生态特征,理论联系实际,提出太湖岸带芦苇滩涂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由围堰消浪技术、堆土工程技术、护泥技术和芦苇种植技术组成。应用该技术体系成功修复太湖西岸沙塘港至欧渎港段芦苇滩涂20 hm2,为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及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吉林林业科技》2009,38(5):F0004-F0004
吉林省区,以白城市5个县(市、区)居多,松源市的前郭、乾安等地也有分布。白城市拥有芦苇面积14.7万公顷,市级及各县(市、区)都设有独立的芦苇管理部门。白城市芦苇局位于吉林省白城市,隶属于白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境内的芦苇及相关生态资源保护、管理、开发和建设。局机关现有干部职工32人,下设6个科室、1个研究所及1个占地3200公顷的生产试验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0.
主要基于大庆龙凤湿地污染严重、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的现状,结合湿地生态恢复的生态水文学、生态系统演替等基本理论,通过大型水生植物对湿地污染的治理作用、待恢复湿地的选址、引种的研究,在龙凤湿地示范区移栽和补栽芦苇,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调查显示,当年平均注水水深10 cm的芦苇移植效果最佳,第二年芦苇平均高度2.2 m,盖度达到87%,净生物量为874.5 g.m-2;本地区在进行芦苇移植时,应及时注水,水深不宜超过20 cm。  相似文献   

11.
笔者利用RS和GPS技术,通过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2000年)和GPS定点数据进行卫片的解析和校正。结果表明湖北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芦苇面积为269.64hm2,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10.65%,笔者就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芦苇形成原因和芦苇湿地与水禽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芦苇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是世界广布的重要湿地物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及形态变异,并有极高的生态学和社会经济学价值。本文通过对近10年来中国各地对于芦苇研究的成果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出我国芦苇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相似文献   

13.
富营养化水中14种野生植物蒸腾和营养吸收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富营养化水栽培下14种野生植物蒸腾和营养吸收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的日蒸腾量大小顺序与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一致,且高蒸腾量的6种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显著大于其它低蒸腾量的植物(P<0.05);植物的日蒸腾量与营养元素的吸收也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因此,日蒸腾量可作为人工湿地净化工程植物选种的一个重要指标。本项结果表明,鸭芹、凤眼莲、芦苇、早熟禾、水芹共5种植物可选为人工湿地净化工程的植物。  相似文献   

14.
蒋雅 《绿色科技》2022,(2):79-82
将轻质材料(能浮于水)制成多孔蜂窝状,蜂窝状孔除了有助于植物根系的附着外,同时有利于微生物的挂膜,植物、植物根系和微生物膜团形成一个综合生态场.先在轻质材料上钻孔(往往不钻穿),植物栽种前,在轻质材料浸水面上培养驯化微生物菌膜,后在其背水面栽培湘南典型的水生植物,通过微生物菌膜与栽种植物所形成的综合生态场的综合作用,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进行芦苇播种繁殖技术研究,选取6种不同的处理方式,通过多重比较分析种子萌发率、平均苗高、幼苗平均叶长,选出最佳的播种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6.
扁桃枝条对低温的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新疆引种的3a生扁桃幼树上采集1a年生枝条为材料,以本地栽培品种久保桃为对照,研究2个品种在不同低温处理下,枝条的质膜透性、枝条受冻后保水能力及生长恢复能力。结果表明,扁桃忍耐低温的能力明显高于久保桃,可在引种地区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8年生香叶树和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土壤肥力的测定,进行香叶树和杉木人工林培肥土壤和涵养水源功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杉木人工林相比,营造香叶树人工林后林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团聚体稳定性增强,土壤密度降低,总孔隙度增加,林地土壤结构状况、孔隙和水分状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表层土壤养分得到富集,香叶树具有比杉木林更好的培肥土壤功能;香叶树叶的最大持水率高于杉木叶,其林分地上部分持水量是杉木纯林的1.21倍,同时由于香叶树人工林土壤结构及孔隙状况的改善,林地的蓄水能力增强,使得香叶树人工林表现出比杉木林更好的涵养水源功能.  相似文献   

18.
地表积水状况对芦苇形态结构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表积水对芦苇形态结构及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地表积水深度对芦苇个体茎粗度、节间长度、节数均有显著影响。随着地表积水深度的增加芦苇平均茎粗度变大,节问变长,节数减少。(2)在不同积水状况下,芦苇地下茎形态变化明显,3种积水类型平均茎粗度排序为常年干旱〉季节性积水〉长期积水。季节性积水苇田的芦苇地下茎的节间长度较长,节数最多;常年干旱次之,但节数少;长期积水苇田的芦苇地下茎细、节间短、节数多。(3)土壤积水类型,芦苇地下茎与须根的比例差异很大。常年干旱苇田芦苇地下茎占地下部分总生物量的91.84%;季节性积水苇田芦苇地下茎占总量的54.95%;长期积水苇田的芦苇地下茎占总量的45.13%。(4)地表积水状况对芦苇个体生长有很大影响。表现为常年干旱苇田的芦苇个体粗大,密度过稀。季节性积水苇田的芦苇生物量最高,但密度较低。而长期积水苇田的芦苇粗度小,但密度最大。  相似文献   

19.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利用禾本科芦苇成熟种子为外植体建立了植株再生体系。芦苇成熟种子经2%洗涤灵溶液洗涤,70%乙醇处理30s,20%"84"消毒液处理25min后接种到MS+4%蔗糖(pH 5.5)的种子萌发培养基中培养,种子萌发率为62%。萌发种子继代至MS+1mg/L 6-BA+0.1mg/L 2,4-D+0.5mg/LNAA+4%蔗糖(pH 5.5)培养基进行不定芽诱导,不定芽发生率为95%。无根丛生芽继代到不定根诱导培养基1/2MS+0.5mg/L IBA+0.5mg/L NAA+4%蔗糖(pH 5.5),不定根发生率为90%。  相似文献   

20.
香叶树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8年生香叶树与杉木人工林生长和生物量测定,进行香叶树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香叶树是一种生长迅速的阔叶树种,其人工林蓄积量为421.88m^3/hm^2,比杉木人工林高7.09%;香叶树人工林分生物量为305.43t/hm^2,是杉木人工林的1.59倍,其生物量乔木层是杉木林的1.68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