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解茂名市利用寄生蜂(姬小蜂和啮小蜂)防治椰心叶甲的效果,于2009年7~12月对茂名市5个放蜂点开展寄生蜂防治效果调查。结果表明:放蜂前,茂名市绝大多数调查点均属于重度危害点,而目前危害程度已经大幅度减轻。说明利用寄生蜂控制椰心叶甲的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2.
海南省椰心叶甲危害现状及生物防治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湘粤  钱军 《热带林业》2010,38(2):48-49,10
文章对椰心叶甲在海南省的危害现状进行了阐述,同时对该虫的生物防治策略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椰甲截脉姬小蜂、椰心叶甲啮小蜂及绿僵菌的使用,同时对这些生物天敌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椰心叶甲的无公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阿维灭幼脲大面积防治椰心叶甲示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椰心叶甲是世界性棕榈科植物危险性检疫害虫,原产于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现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棕榈科植物苗木的引种而传入的.据报道,海南省海口市2002年6月发现该虫危害以来,至2006年4月全省有17个市县(除白沙县外)发生疫情,染虫区面积44.33万hm2,累计染虫302万株,受害183万株.椰心叶甲以椰子为主要寄主,以成虫、幼虫危害,一般鼓在4~5年生的幼树上危害.该虫世代重叠,繁殖力强,在没有天敌的实验条件下,椰心叶甲的下一代种群数量在椰子树上可增长36.5倍.由于椰心叶甲深藏在心叶内,给防治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4.
研究在现有椰心叶甲寄生蜂释放技术基础上,研制一种可重复利用的椰心叶甲寄生蜂释放器。该释放器采用市场上常用的材料制作,由释放瓶、保湿球和载物盘组成,成本极低,可重复使用,且不易受不良环境的的侵蚀。椰心叶甲寄生蜂释放器可广泛应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中。  相似文献   

5.
《林业实用技术》2009,(12):38-38
<正>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海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重大外来入侵害虫——椰心叶甲天敌寄生蜂引  相似文献   

6.
海南省椰心叶甲蔓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省椰心叶甲蔓延的主要原因为:地处热带地区、棕榈科植物种类丰富、椰心叶甲繁殖速度快、成活期长、天敌昆虫较少、微环境适宜、防治难;加强检疫,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能有效防止和控制椰心叶甲的为害和蔓延。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陆将椰心叶甲列为禁止入境的二类植物检疫危险性害虫。1999年9月,广东省番禺区发现椰心叶甲。目前,椰心叶甲在广东省危害严重并有扩散漫延的趋势。文章介绍了椰心叶甲在广东的发生情况、传播危害情况及防治措施,为将来防范外来有害物种的入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陈文群 《热带林业》2009,37(3):38-40
2005年4月,尖峰岭林业局首次发现椰心叶甲疫情。至2009年3月止,调查尖峰岭地区棕榈科植物(主要为椰子)椰心叶甲的发生与为害,结果显示:2005年4月受害率为9%,其疫区受害率为71%;2006为97%;2007年为96%;2008年为100%;2009年97%。通过4年对椰心叶甲采取挂包法、释放天敌寄生蜂法2种防治法,结果表明:释放天敌寄生蜂的生物防治法效果最佳,防治效果80%以上。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响应种群退化的关键功能基因,通过对比其复壮和保种种群的转录组数据,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并将差异基因在KEGG数据库中进行对比,获得显著性富集的通路注释信息。结果表明:相较于复壮种群,保种种群共有55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06个基因上调表达,347个基因下调表达;这些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和生物过程三个大类中。分子功能中,富集到单氧酶活动的差异基因数量最多,占供试基因总数的28.57%;细胞膜富集到细胞组分中的差异基因最多,占供试基因总数的68%;而富集在生物过程中各项的差异基因都较少,仅有1~2个。差异基因主要在Hh信号通路、Hh信号通路-fly、胰腺分泌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4条通路中显著富集。椰心叶甲啮小蜂复壮和保种种群的差异基因涉及到蜂王浆主蛋白、嗅觉蛋白、细胞色素P450等,与椰心叶甲啮小蜂的个体发育、求偶交配以及产卵过程密切相关,可为进一步探究椰心叶甲啮小蜂种群退化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了防范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重要意义,总结了海南省防治椰心叶甲的经验,针对我国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的形势及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防范和控制椰心叶甲及其它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5种化学杀虫剂防治椰心叶甲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珠海市椰子树林发生的椰心叶甲,使用10%氯氰菊脂、48%乐斯本乳剂、16%虫线清乳剂、81%马拉松乳剂、90%敌百虫等5种化学杀虫剂,进行施药防治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喷施10%氯氰菊酯乳剂0.67ml/L与48%乐斯本乳剂1ml/L的混合液、16%虫线清乳剂5ml/L,杀虫平均死亡率分别为94.2%和93.8%,降低林木受害程度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81%和78.26%,显著高于其它药剂处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土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突圆蚧是严重为害马尾松的外来有害生物,文章介绍了应用本土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技术,包括本土寄生蜂的主要种类、种源调查与保护、放蜂方法和放蜂量、放蜂林分选择、效果检查等。  相似文献   

13.
经济林害虫发生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安徽省28种主栽及名特经济树种为主要对象,经过1988年至1995年8年的调查研究,探明当前各经济树种害虫种类、发生现状与趋势。在28种经济树种上查出害虫1074种,其中危害程度轻微、中等、严重的害虫分别为868种、137种和69种,分别占害虫总数的80.8%、12.8%和6.4%。经济林害虫垂直结构为食叶害虫(626种)>枝梢害虫(290种)>蛀干害虫(78种)>果实害虫(43种)>根部害虫(37种)。害虫总体发生率78.0%,其中危害轻微、中等和严重的发生率分别为41.3%、22.3%和14.4%。分析提出现阶段害虫发生类型。  相似文献   

14.
警惕椰心叶甲对香蕉的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椰心叶甲除危害椰子等棕榈科植物外,还危害香蕉。通过对香蕉叶的取食能够完成世代的繁殖,卵的孵化率为79.6%,幼虫的成活率为61.3%。既然椰心叶甲能通过取食香蕉叶完成世代繁殖,就证明其已对香蕉树生长产生威胁,应高度关注其对香蕉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椰心叶甲生活习性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椰心叶甲是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其幼虫和成虫隐藏于棕榈科植物未展开的新叶或狭窄的夹缝中危害,危害部分仅仅限于最幼嫩的心叶部分,叶展开后才离去,严重时可使植株死亡。文章对该虫各个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生活习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花椒绵粉蚧寄生性天敌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2001年在花椒绵粉蚧Phenacoccus azaleae Kuwana发生严重的山西省盂县对该虫的天敌昆虫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发现绵粉蚧长索跳小蜂Anagyrus shoenherri (Westwood)、蚜虫跳小蜂Syrphophagus aphidivorus(Mayr)、宽缘金小蜂Pachyneuton sp.、长盾拟金小蜂Eunotus sp.和荆腹拟金小蜂(Gastrancistrus sp.等5种寄生性小蜂类天敌昆虫,其中绵粉蚧长索跳小蜂是优势种,它1a发生2代,成虫出现于4月和6月,对蚧虫越冬期的若虫、春天出蛰的雌性若虫、雌成虫及卵均能寄生。在花椒纯林内对产卵期的蚧虫寄生率为8.7%,在花椒与农作物混种的林地,由于经常喷洒杀虫剂,寄生率只有0.56%。根据该小蜂在白蜡绵粉蚧上的高寄生率,提出从蚧虫多年发生区采集寄生蜂,释放到新发生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几种农药防治椰心叶甲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近传入海南的危险性害虫——椰心叶甲,威胁着椰树及其它棕榈科植物的安全。选用5种农药对高杆椰树进行茎干注射和根部埋药防治椰心叶甲试验,结果表明,3%呋南丹颗粒剂,30%乙酰甲胺磷乳液比其它3种农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不同机理的17种杀虫剂对椰心叶甲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4类不同作用机理共17种化学药剂对椰心叶甲成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通过筛选,敌百虫、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灭多威具有优良的毒杀效果,处理24h后,每种药剂3种浓度的校正死亡率均达90%以上;而高效氯氟氰菊酯、氧乐果、丙溴磷.辛硫磷、丁硫.啶虫脒、氯氰菊酯.三唑磷、吡虫啉.三唑磷6种农药药效较差,难以有效防治椰心叶甲。噻嗪酮.异丙威、哒螨灵、杀虫双、三氯杀螨醇、异丙威、三唑磷、乙酰甲胺磷对椰心叶甲没有毒杀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光肩星天牛的新病原--天牛微粒子虫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树苗木繁殖容易 ,速生且适应性强 ,是我国北方和中原地区防护林和速生丰产林的首选树种 ,但由于光肩星天牛 [Anoplophoraglabripennis(Motsch .) ]和桑天牛 (Aprionagermari (Hope) )等危害 ,仅三北地区 1 994年的发生面积就近 3 3× 1 0 5hm2 ,一期工程营造的防护林大多毁于天牛的危害 ,由于对该类害虫至今尚无简便高效的控制措施 ,现灾情总体上仍处于蔓延发展之势。因此杨树天牛的危害仍然是我国现有防护林和速生丰产林建设的最大威胁 (黄竞芳等 ,1 992 ;阎浚杰 ,1 992 )。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