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了乡村居民的居住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也使得传统的乡村景观形态发生巨大变迁。在这个变迁的过程中,逐渐凸显出乡村景观在自然生态、传统人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自然生态资源的破坏、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地域文化的缺失、对乡村人文资源的破坏、景观脱离农民生产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处于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转变的过渡阶段。如何在建设的过程中,对乡村景观加以更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成为我们所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在当前建设中出现了景观地域特色丧失、乡村景观环境场所感、归属感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选取四川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蒲江县铁牛村为研究对象,从人工景观、自然景观、社会环境3个方面综合构建乡村景观评价体系及YAAHP层次结构模型,采用专家群决策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于乡村内部自然景观环境的营造程度较好,而对于人工与社会景观环境方面的建设程度则相对薄弱,尤其是在村庄管理、村庄格局和建筑环境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本研究可为我国全面进行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开展乡村景观设计,实现乡村文化特色的表达,不仅是我国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性要求,更是打造幸福、和谐、生态、人文乡村环境的必然要求。江南文化作为较大单元的地域文化,与齐鲁、岭南、巴蜀、中原等地域文化相比,其独特性尤为明显。首先阐述了地域文化概念、乡村景观类型,其次分析了地域文化特色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作用,最后以江浙沪一带的农村为例,探讨了通过乡村景观进行地域文化表达的方法,形成一些新的乡村景观设计理念,以期助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肖懋汴 《现代园艺》2023,(12):73-75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景观的建设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千村一面”的乡村景观项目,乡村传统文化被破坏,地域特色同质化。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弘扬地域特色,推进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结合十八洞村村容村貌提质工程景观设计实践,旨在探索从“精准”设计的角度,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提炼乡村景观设计元素,构筑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绍兴市结合本地区乡村地域文化特色,逐步探索出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路径,丰富了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情趣和韵味,也为其他地区开展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提供了参考蓝本。在概括介绍基于地域文化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的基础上,介绍绍兴市开展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的实践情况,并为该类实践对其他地区开展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内容,以期丰富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规划乡村景观应注重与当地地域文化传承相结合,打造既具有现代化气息,又可以明显感受地域文化传承的乡村景观。从文化背景构建乡村景观和文化传承构建特色景观2方面,详细阐述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研究。  相似文献   

8.
《现代园艺》2019,(23):112-114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兴起,山地乡村景观建设也在积极开展中。如何打造山地乡村特色景观,挖掘地域文化,是山地乡村景观建设的首要问题之一。浙江省余杭区百丈镇石竹园村"竹"景观设计结合石竹园村的景观现状和丰富的竹资源,深入挖掘地域乡村文化,运用乡土材料,对石竹园村整体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打造具有地域引领性,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9.
钟炜婷  庞玥  徐瑾 《现代园艺》2023,(3):102-106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域文化消逝、“千村一面”等问题受到重视。湛江市位于粤西临海地区,农村基数庞大,村落蕴含多元的地域文化,为了加速乡村振兴进程,湛江启动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并取得新成效。本研究基于地域文化的视角,以营造乡村公共空间场景为抓手,整合村庄资源和空间建设现状,提出打造村落标志、构建生态、修复文化和植入文创等场景的营造策略,以期为乡村公共空间场景营造提供新思路,激发乡村内源活力,为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湖北地域文化的乡村景观有机更新研究,事实上是对湖北区域内乡村的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设计研究,是整合资源后对乡村经济的推动,是建立湖北地域文化传承与乡村景观发展之间的一种共生模式。因此,对于乡村景观的有机更新设计,应是对乡村原始景观的保护,保持其原始景观特色,优化其景观空间格局,完善其景观风貌,建立新时期的乡村景观,让乡村景观能够在各个方面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湖北地域文化和乡村景观设计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总结出适合湖北地域文化发展的乡村景观有机更新的设计策略与设计方法,为湖北地区的乡村景观更新设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美丽乡村连片示范带由位置相近、资源条件具有一点或多点共性特征的村庄组成,从分散建点向连片打造,在资源利用和建设统筹方面具有优势。探讨了规划中的主题定位,空间布局、道路交通组织等规划方法,目标是整合资源,加强村庄景观联系,完善乡村设施建设,塑造村庄特色地域景观。  相似文献   

12.
农业元素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我国乡村发展也日新月异,但高科技现代化建设逐渐吞噬着村庄的乡土风貌。如何将农业元素很好地融合于乡村景观,保护传承乡村地域文化,是当前热点问题。以农业元素为依托,结合当地社会发展背景,以弘扬乡村特色农业景观为目的,提升乡村景观,探究农业元素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建设美好乡村的开始提出,致力于解决农村问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开发形成旅游型村庄景观,成为现代美好乡村建设的着力点之一。但由于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协调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合理的规划设计策略是研究过程的重点。本文立足于现实,首先讨论美好乡村建设内涵和村庄景观的构成,其次阐述旅游型村庄景观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针对旅游型村庄景观规划设计提出对策,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乡村的传统文化面临众多危机,部分具有乡土特征、地域特色与文化价值的乡村景观被破坏,所以,构建美丽乡村应摆脱传统新农村以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对于乡村景观环境的有效改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独具地域特色与历史记忆、民族特色,有助于营造浓郁的乡村氛围,切实提高乡村优良环境与文化品质,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如何在匹配城市发展步伐的同时,保持自身地域特性,协调社会发展需求与传统文化继承的冲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乡村,是当下乡村振兴战略亟需思考的问题.基于"三生空间"角度,通过实地探查与调研,分析乡村景观建设中地域特色的设计与应用,归纳总结乡村本土文明对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路径,并探讨未来乡村景观的发...  相似文献   

16.
风水林是中国传统村落营建中必不可少的环境要素,在生态保护、园林观赏、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在介绍指南村风水林现状的基础之上,通过实地调研,阐述村落风水林的保护应用现状,总结出指南村践行群落生态保护、景观美态营建、地域文态延续的"三态"保护利用理念,以"指南红叶"主题,着力将风水林与村庄建设融合,为乡村建设中...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在国内发展迅速,乡村景观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乡村景观都面临着千村一面、村落特色文化无法留存等一系列问题。文章以福建省赤溪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挖掘村庄的景观资源,从乡村特色景观营造的角度出发,提升赤溪村的乡村景观,增强其吸引力。  相似文献   

18.
在生存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携亲带族迁徙到某个地理区域定居落户。长期的适应、改造、利用自然过程,逐步形成地理、自然、文化、宗族和语言特征等景观环境综合体。本文对融安县3个不同方言地域乡村景观现状作阐述,进而提出兼具生态、景观功能,凸显地域特色的区域乡村景观建设初步探讨意见与思路。  相似文献   

19.
美丽乡村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规划科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2018年12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评价》国家标准,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评价的评价指标。通过对标评价指标,分析乡村景观建设在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和长效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探讨乡村景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张蕾 《花卉》2019,(12)
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在特色小镇景观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生活环境随之改善。但在实践中,景观环境趋同化等问题逐渐暴露,导致地域文化特色缺失。地域文化在特色小镇景观中的运用,既能丰富景观文化内涵,又能延续小镇历史情怀,但前提是贯彻整体性与独特性等表达原则,在其基础上,挖掘地域文化形成景观元素,创新地域文化形成景观特色,以此实现地域文化与特色小镇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