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不放置引流管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选取医院在2014年6月至2016年6期间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入院编号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不放置引流管治疗,而对照组则进行T管引流的放置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均获得成功。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身体恢复时间以及住院费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情况,但观察组患者发生率(10.0%)低于对照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不放置引流管治疗胆总管结石明显优于放置引流管的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降低术后的疼痛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在石首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及荆州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30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接受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90~210min,平均时间128min。术中出血10~120mL,平均45mL。住院时间7~14d,平均8.9d出院。其中223例患者胆总管留置T管,85例患者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85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患者,76例患者在术后5d内拔除腹腔引流管,9例患者腹腔引流管留置超过7d。术后出现胆漏15例,均经引流治愈。1例因胆漏,腹腔引流时间为22d。有2例患者出现术后出血。留置T管患者术后8周返院行胆道镜检查,其中有5例再次取出胆总管残余结石。85例一期缝合患者随访期间无结石复发。结论: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安全可靠,能够减轻患者的术后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肝胆管结石由于其复杂的病因和病理改变 ,一般处理较为困难 ,术后复发率高。本文对 95例肝胆管结石的肝左外叶作了切除 ,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本组 95例 ,男 36例 ,女 5 9例 ,年龄在 16~ 72岁 ,其中 31~5 0岁者 78例 (占 82 .1% )。 95例中有过 1次以上胆道手术史者24例 ,其中施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 T管引流 9例 ,单纯胆总管切开取石 T管引流 7例 ,胆囊切除 4例 ,胆肠 Roux- Y吻合 3例 ,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 1例。结石分布 :属左肝管胆总管结石 48例 ,左肝胆管结石 2 1例 ,左右肝管胆总管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胆道取石术后残余结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残余结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总的胆道残余结石率为10.9%;经T管胆道造影和B超检出残余结石53例(93.0%,53/57),35例(85.4%,35/41)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尽结石,5例(5/6)经内窥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T)取尽结石,仅6例(10.5%)患者需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应该重视术后残余结石的早期发现和合理治疗,经T管窦道取石及EST是治疗残余结石的重要方法,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形管在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氧气雾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将T形管一端与一次性呼吸机管道V形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一次性呼吸机延长管端相连接,T形管的下端与氧气雾化器连接;对照组则按常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氧气雾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的满意度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痰液黏稠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5.0%vs65.0%,P<0.01),机械通气后VA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0%vs25.0%,P<0.01)。结论 T形管氧气雾化有利于改善患者痰液的黏稠度,提高气道湿化效果,减少VAP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62岁,因复合性胃溃疡反复发作并穿孔2h急诊入院。经保守治疗,效果满意。1个月后做胃镜检查示:复合性胃溃疡。肝胆B超示:胆囊炎,胆囊结石。手术行胃大部分切除Roux-Y型吻合术。探查肝脏下面无胆囊,胆囊床位置无手术疤痕,格利森氏系统结构清楚,胆总管轻度扩张。行胆总管探查左右肝管及十二指肠乳头部通畅,无结石,盐水冲洗后置“T”型引流。考虑胆囊异位。术后进一步检查,“T”型管胆道造影未见胆囊充盈,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与十二指肠乳头部通畅转上级医院两次复查肝胆B超示:无胆囊。病人既往无手术史,无胆囊炎病史。故诊断为先…  相似文献   

7.
采取自然排放(A组)、解剖取卵人工受精(B组)、阴干加流水刺激催产(C组)3种处理方法,将所获得西施舌的受精卵发育成直线铰合幼虫,以微藻为饵料,在室内条件下,幼虫放养密度0.2ind/mL,经9d~12d培养,观察其发育生长速度、成活率及变态率。试验结果表明,A组、B组、C组9日龄幼虫平均壳长272.00μm±18.04μm、239.60μm±19.97μm、260.00μm±20.07μm。日平均壳长生长速度21.11μm/d、17.51μm/d、19.78μm/d。平均壳长A组与C组、C组与B组差异显著(F=9.06,P0.01,n=30),A组、C组与B组差异极显著(P0.01);A组、B组、C组9日龄幼虫成活率50.00%±4.82%、37.00%±6.64%、42.86%±3.57%(F=6.00,P0.05,n=3),A组与C组差异不显著(P0.05),A组、B组差异极显著(P0.01);A组、B组、C组幼虫变态率51.33±6.05%、35.77±10.55%、40.59±3.19%(F=8.58,P0.05,n=3),A组、B组差异极显著(P0.01),A组、C组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连续性血液滤过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 IRS)临床的疗效。方法:60例S IRS患者随机分为CVVH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进行常规综合治疗,CVVH组在此基础上加予CVVH治疗。监测心率(HR)、呼吸(R)、体温(T)、白细胞计数(W BC)、S IRS症状改善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 ODS)发生率;并于治疗前和治疗3 d、7 d取静脉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CVVH组治疗3d后T、R和治疗7d后W BC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CVVH组治疗3d内S IRS症状改善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7 d内CVVH组M ODS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7天时TNFα-、IL-1、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但CVVH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两组间在治疗第7天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VVH治疗能降低S IRS患者血清中致炎因子,改善S IRS症状,减少S IRS向M ODS发展的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宫腔填塞防粘连膜与其它综合方法治疗宫腔粘连的效果.方法 选择宫腔粘连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宫腔镜下单极电切针或环切开及切除粘连组织,直至恢复正常宫腔形态.按照术后预防粘连措施的不同分为研究组(n=90)及对照组(n=30,不放置任何阻隔物),研究组又分A、B、C3组(分别为放置节育环组、放置球囊组和小片状分次宫腔填塞医用防粘连膜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补佳乐2 mg加克龄蒙1粒口服,21 d为1个周期,共3个周期.术后3个月再次行宫腔镜检查了解宫腔恢复情况,采用B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研究组A、B、C3组的宫腔粘连程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0.01),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P>0.05);研究组C的疗效明显优于研究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4.051,P<0.05).术后,研究组C的重度宫腔粘连者明显减少,明显低于研究组A(P=0.026).术后各组患者的内膜厚度均明显改善(P<0.05或0.01).结论 宫腔粘连分离术后予小片状分次宫腔填塞医用防粘连膜的疗效优于宫腔内放置节育环或放置球囊者,特别对重度宫腔粘连具有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2014年3—5月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段片马垭口共找到20个白眉雀鹛鸟巢,对其繁殖生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繁殖的各个阶段均有双亲共同参与,筑巢期、孵卵期和育雏期分别为10、17 d和14 d(n=1);窝卵数为(2.64±0.93)枚(1~4枚,n=14),卵的大小为(1.67±0.08)cm×(1.28±0.05)cm(n=33),鲜卵质量为(1.47±0.13)g(n=14);在孵卵期,亲鸟每次孵卵时间为(32.07±14.72)min,每隔(14.13±13.80)min翻卵1次;每(16.11±14.14)min亲鸟喂食1次;至5月18日,20个巢中,仅1个巢幼鸟成功出飞,7个巢繁殖尚未结束,12个巢由于被蛇、小型兽类捕食等原因而导致繁殖失败,大风和降水对白眉雀鹛繁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例 1,男 ,5 7岁 ,因腹痛伴恶心、眼黄 3d入院。体查 :皮肤、巩膜重度黄染 ,腹稍胀 ,腹肌稍紧张 ,全腹压痛 ,反跳痛不明显 ,肝脾肋下触诊不满意 ,肝区叩击痛阳性 ,移动性浊音阴性 ,肠鸣音弱。CT提示肝内胆管、胆总管多发性结石 ,腹水 ,右肾囊肿。B超提示右肝、胆总管结石 ,腹腔积液 ,肠管扩张。胸片提示膈下未见游离气体影 ,心肺未见异常。血生化提示总胆红素 80 .7μmol/ L ,直接胆红素 5 1.5μ mol/ L ,碱性磷酸酶 191U/ L ,诊断 :肝内胆管、胆总管结石。施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腹腔冲洗术。术中见腹腔内黄绿色胆汁样…  相似文献   

12.
在2012~2013年间,通过对四川马尔康麝场圈养雄性林麝麝香分泌及其繁育等有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探究了圈养雄性林麝泌香规律及其与繁殖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尔康麝场配种雄麝总体取香率为86.7%(n=45),年龄对泌香率有显著效应(P0.001),亚成体组泌香率(100%)高于成体组(88.9%)和老龄组(71.4%)。线性模型y=120.408-6.122 5a(R2=0.471,P=0.089)可近似模拟雄麝泌香率与年龄的关系,19~20岁龄个体趋于停止泌香(泌香率接近0值)。未泌香雄麝所配雌麝的配怀率[(80.00±4.615)%,n=6]与泌香雄麝所配雌麝的配怀率[(74.74±3.846)%,n=39]无显著差异(P0.05);未泌香雄麝配种雌麝的产仔数(5.67±0.558,n=6)显著低于泌香雄麝配种雌麝(7.15±0.416,n=39)(配种雌麝4头~6头)(P=0.05),未泌香雄麝配种雌麝的胎仔数(1.48±0.064,n=6)和双胎率(47.50±6.437)%均极显著低于泌香雄麝配种雌麝[1.77±0.038,n=37;(70.36±3.049)%](P0.01)。此外,未泌香雄麝配种雌麝所产仔麝的早期死亡率(5.56±5.556%)略低于泌香雄麝配种雌麝所产仔麝(12.65±3.036)%(P0.05),但泌香雄麝配种雌麝所产仔麝的存活率(74.10±2.946)%略高于未泌香雄麝配种雌麝所产仔麝(69.86±8.548)%(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切口结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乳腺脓肿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传统切开组和VSD治疗组各52例,传统切开组行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术,VSD治疗组行小切口脓肿切开结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比较2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疼痛评分、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住院天数、皮肤过敏例数、乳瘘发生率、继续哺乳率、乳房外形修复满意度。结果 VSD治疗组与传统切开组切口长度分别为(1.5±0.8)cm和(4.4±1.0)cm,术后24 h疼痛评分分别为(2.4±1.2)分和(4.1±2.5)分,换药次数分别为(7.5±1.7)次和(13.1±3.3)次,皮肤过敏例数分别为10例(19.2%)和1例(1.9%),继续哺乳率分别为41例(78.8%)和26例(50.0%),住院天数分别为(8.2±1.5)d和(14.1±2.2)d,愈合时间分别为(11.4±2.2)d和(17.2±2.9)d,乳房外形修复满意度分别为52例(100.0%)和47例(90.4%),上述8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治疗组与传统切开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9.5±4.6)min和(18.3±3.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8±2.5)mL和(12.3±2.9)mL,乳瘘发生率分别为1例(1.9%)和3例(5.8%),上述3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乳腺脓肿,切口小、愈合时间短、疼痛轻,可减少换药次数和交叉感染几率,同时可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继续哺乳率,患者对乳房外形修复满意度高,是治疗乳腺脓肿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曲马多、吗啡用于硬膜外镇痛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是观察曲马多与吗啡用于上腹部手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的比较。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 ASA ~ 级硬膜外阻滞效果满意的上腹部手术患者 70例 ,均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70例中男 4 0例 ,女 3 0例 ;年龄 (64.2 1± 3 .5 1)岁 ,体重无明显差别 ,全部患者留置尿管。术中常规分次给予 IU氟 -芬合剂作为麻醉辅助用药。1.2 方法全部病例按进入观察顺序分组 ,奇数者使用曲马多 ,偶数者使用吗啡 ,每组各为 3 5例 ,术后均保留硬膜外导管 ,接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椎间盘脱出模型大鼠脊髓巢蛋白(Nestin)和音猬因子(SHH)变化及电针效应,分析神经组织代偿性修复的机理.[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9)、模型组(n=15)和电针组(n=15),在T13段脊髓左腹侧填塞硅胶片建立椎间盘脱出模型.模型建立后4、7、14 d处死大鼠取压迫部位脊髓组织,荧光抗体法观察Nestin阳性细胞数量,ELISA法检测Nestin和SHH含量.[结果]14d时,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运动机能评分极显著升高(P<0.01),SHH含量和Nestin阳性细胞数量极显著升高(P<0.01),Nestin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椎间盘脱出模型,脊髓受压后自我修复过程中可表达Nestin.电针干预后大鼠运动机能极显著改善,提示其与电针升高Nestin和SHH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肠道黏膜和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雌雄兼用(体质量210~250g),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1)假手术组 生理盐水组(SO NS组);(2)单纯结扎胆总管 生理盐水组(BDL NS组);(3)单纯结扎胆总管 丹参注射液组(BDL SMI组);全部大鼠于实验后第14天处死,处死前1d用吖啶橙标记的大肠杆菌液插管灌胃。大鼠处死后立即:(1)取小肠淋巴结、肝、肾制成匀浆,在荧光镜下观察吖啶橙标记的大肠杆菌并计算细菌移位率;(2)取小肠测定DNA含量;(3)取距回盲部10cm之小肠制备病理切片观察其小肠黏膜厚度和绒毛高度。结果细菌移位率:(1)SO NS组0%;(2)BDL NS组63.3%;(3)BDL SMI组13.3%[(2)vs(3),P<0.05]。小肠DNA含量:(1)SO NS组(18.33±1.22);(2)BDL NS组(12.28±1.34);(3)BDL SMI组(16.87±1.23)[(2)vs(3),P<0.01]。小肠绒毛高度:(1)SO NS组(489.3±19.4);(2)BDL NS组(374.6±17.9);(3)BDL SMI组(465.8±19.2)[(2)vs(3),P<0.01]。小肠黏膜厚度:(1)SO NS组(678.6±23.8);(2)BDL NS组(517.5±25.5);(3)BDL SMI组(597.8±19.8)[(2)vs(3),P<0.01]。结论丹参注射液对阻塞性黄疸大鼠有保护肠黏膜和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思密达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效果。方法:将65例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随机分为思密达组(n=38)及对照组(n=27)两组。两组均口服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在此基础上,思密达组在溃疡处敷思密达糊剂,对照组在溃疡处喷西瓜霜粉剂。治疗后定期随访8周对比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H c=8.0623,P<0.01);愈合时间思密达组为(4.1±2.8)d,西瓜霜组为(7.2±5.7)d,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2.611,P<0.01)。结论:思密达调成糊剂,外敷治疗口腔溃疡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膀胱结石48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膀胱结石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气压弹道碎石或耻骨上小切口膀胱切开取石,然后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TUVP)。结果:34例行膀胱弹道碎石然后行TUVP,手术时间为50~150m in,平均80m in,术后3~5d拔除尿管;14例行耻骨上小切口膀胱切开取石后行TUVP,手术时间为60~150m in,平均85m in,术后7~8d拔除尿管,排尿通畅,无电切综合征、膀胱穿孔等并发症。36例随访3个月至5,αIPSS评分由术前(28.5±2.0)下降至术后的(7.8±0.4)(P<0.01),术后最大尿流率平均>15.0mL/s。结论:TUVP结合气压弹道碎石术或耻骨上小切口膀胱切开取石是BPH合并膀胱结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对宁波市水稻田福寿螺种群分布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福寿螺在水稻田中的序贯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福寿螺的平均拥挤度M*与平均密度m的回归方程为M*=1.6194+1.2123 m;以Iwao的序贯抽样为基础,结合Kuno的序贯抽样的复序贯抽样技术为:防治指标上限T0(′n)=3n+1.96(9.7689n)~(1/2),下限T0′′(n)=3 n-1.96(9.7689n)~(1/2),截止线T(n)=2.6194/(D02-0.2123/n)(t=1.96,D0=0.15),最大抽样样本数为n=62。  相似文献   

20.
2016年6月和7月,运用焦点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对四川省马尔康林麝繁育中心的圈养林麝进行了行为取样,计算了行为多样性指数,并且分析了林麝的性别、年龄、繁殖成效和麝香分泌等因素与其行为多样性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马尔康麝场圈养林麝雌麝的行为多样性(r=0.29±0.012,n=175)略高于雄麝(r=0.26±0.016,n=94),差异不显著(P0.05);个体圈养年限的年龄对其行为多样性影响不显著(P0.05);繁殖失败雌麝的行为多样性(r=0.33±0.035,n=13)大于繁殖成功雌麝(r=0.28±0.053,n=14),差异不显著(P0.05);雄麝的麝香分泌量与其行为多样性相关不显著(P0.05)。开展迁地保育林麝行为多样性及影响因素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濒危林麝人工驯养、迁地保育技术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