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杨辉德  吴佳新 《食用菌》2004,26(3):39-39
灵芝由于它色泽艳丽,质地坚硬,形态别致,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灵芝子实体生长周期长,春夏季1.5~2个月;秋冬季2~3个月,生长过程中有加宽加厚现象,产生同心轮纹与分层。如对子实体生长阶段进行不同技术处理,就能产生形态迥异具有个性的灵芝子实体,以此为材料配合奇石、花草、盆盎,便可设计出栩栩如生、风格各异的灵芝盆景与灵芝山石盆景。本文为笔者盆景灵芝栽培的一些经验与体会。  相似文献   

2.
我国灵芝资源丰富,被称为“灵芝的故乡”。灵芝又名瑞草,古代人们仿照灵芝形态用玉石雕刻成“玉如意”等吉祥物,象征“吉祥如意”、“祥瑞长寿”。用灵芝制作的盆景,古朴清新,景象美观,深受中外人士的青睐。为使古老而神奇的灵芝更加多姿多彩,很有必要对观赏灵芝的培育技术进行研究,开发灵芝的观赏价值。灵芝的艺术美要通过灵芝的生物造型技术和后期合成技术来完成,现就灵芝盆景制作过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曾令奎  吴云  冯小俊 《食用菌》2008,30(1):18-20
通过对韩国灵芝、灵芝G9、紫芝、甜芝在菌丝长势满杂菌污染力、子实体形态特征、产量四个方面的试验,并根据盆景用灵芝的观赏特性,综合分析表明,灵芝G9为最佳的盆景用灵芝品种。  相似文献   

4.
夏子贤 《食用菌》2002,24(5):39-39
灵芝不但有奇特的药用价值,而且还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以灵芝制作的盆景,已成为我国盆景家族的重要一员。灵芝盆景制作的主要工作,即灵芝的定向培育。1 培育好灵芝的形态 灵芝的形态大致可分为3种:①无菌盖的独鞭状,如兽角、抱拳、佛手等;②无菌柄的云片状,如覆瓦、层楼、宝塔等;③有柄有盖的,如一干一花,一干多花等,可根据各自的喜爱定向培育。如在22℃以下,黑暗、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培育,会使菌柄徒长而无法形成菌盖。如将已形成菌盖而未停止生长的灵芝置于上述环境中继续培养,菌盖下面会出现增生层,并由增生层上长出二次菌柄,并可通过培育时间的长短来控制菌柄的长短或有无。如菌柄的长度已达到预想的长度后,可将尚未停止生长的二次菌柄置于25℃以上,通  相似文献   

5.
家庭环境培养灵芝、猴头菇、榆黄蘑盆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灵芝、猴头菇、榆黄蘑为试材,用玉米芯、玉米秸和麸皮等为栽培料。采用常规食用菌栽培和管理方法,研究了家庭环境下灵芝、猴头菇、榆黄蘑盆景的制作和出菇管理情况。结果表明:采摘的盆景食用菌子实体很好地保持了其完整性、新鲜度、营养成分和风味,因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更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采收第一潮菇后,适时少量多次地补充营养液还可以提高家庭盆景栽培出菇的次数。所以家庭食用菌盆景作为一种新型的栽培方式完全可行,是北方地区可供开发的一个项目。  相似文献   

6.
紫芝不仅有较高的食药用价值,而且因其质地较硬,色泽较好,因此将其做成灵芝盆景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紫芝生长速度相对其他灵芝慢,且子实体生长速度也相对较慢。介绍了紫芝栽培、管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紫芝盆景的制作方法,主要方法是嫁接和靠接。  相似文献   

7.
盆景灵芝培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灵芝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 ,也可进行生物造型 ,灵芝在不同的生活条件及不同的人工处理下 ,生长形状有不同变化 ,证实特定形状灵芝的培育可通过灵芝的生物造型技术来完成。现代生物造型技术与传统工艺艺术相结合可制作出高雅 ,别致 ,美观的盆景。  相似文献   

8.
浅谈灵芝造型盆景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古以来,灵芝就被人们认为是“仙药”,认为食之可“长生不老”。而灵芝子实体因其“形态别趣,光彩夺目,引人入神”,而为历代文人墨客赞不绝口。而半圆形或扇形的菌盖有环纹或镂纹,古人称之为云纹,是祥瑞的象征。“如意”则为最早的盆景原形。灵芝盆景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正>自古以来,灵芝就以其神奇的药用价值、祥瑞的寓意和美丽的传说而备受推崇。盆景灵芝以农业方式培育,较好地保证了灵芝的自然特征,有效地承载了灵芝的文化价值,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与一般食用菌栽培相比,灵芝盆景生产过程比较复杂,增加了合袋、压蕾、嫁接等环节,现将其培育技术介绍如下,以供参考。1生产时间安排灵芝盆景生产以适宜灵芝生长时期(气温在20℃左右)为核心向前后推算,找出各阶段生产时  相似文献   

10.
灵芝盆景的栽培与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灵芝品种及栽培模式的选择、专用菌种的制作、菌种培养条件及栽培方式、盆景塑型及装饰手段等介绍了灵芝盆景的栽培学原理及灵芝盆景的制作方法,以期为灵芝盆景的培育与制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灵芝保健食品为世人所欢迎,用灵芝制做观赏品又进一步受到人们的重视。1989年《中国食用菌》杂志第五期刊载了“灵芝的观赏价值”一文后,我接到许多地方的来信,其中不少是了解如何制做灵芝盆景。关于灵芝用做盆景在我国虽然历史久远,但至今还无一套正规的制做方法,也未能成为正式的商品生产。在这里我介绍点滴体会并借  相似文献   

12.
综合生物转化率、子实体形态特征和多糖含量,对31个灵芝属菌株进行代料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菌株灵黄、泰灵Y、日本赤灵芝、冠县大片灵芝1、肥城树舌灵芝、紫芝适合于药用栽培,其中灵黄子实体多糖含量最高,达10106.383μg·g-1;灵芝P1生物转化率最高(21.22%),菌盖大、菌柄长,但其子实体多糖的含量低(465.426μg·g-1),可用于盆景制作。  相似文献   

13.
盆景灵芝活体嫁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新翠  郝界  弋淮 《食用菌》2017,(2):57-59
<正>活体嫁接的盆景灵芝造型自然、风格迥异、色彩鲜艳,充分彰显了灵芝的祥瑞含义,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灵芝嫁接与植物嫁接原理类似,就是利用组织受伤后的愈伤机能进行的。不同的是灵芝属于大型真菌,细胞脱分化能力更强,而且灵芝嫁接一般在同一品种间进行,容易成活。制作活体嫁接盆景灵芝关键在灵芝嫁接技术,现将主要内容介绍如下。1嫁接方法灵芝嫁接就是将需要嫁接的两个伤面靠近并扎紧,借助细胞分裂彼此愈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4.
正灵芝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的一种,它不仅有药理作用,还可制作为观赏工艺品供人们欣赏。笔者自2013年开始在大棚中制作灵芝盆景获得了成功。现将该技术总结介绍如下。1品种选择盆景灵芝一般选多分枝、柄较长、小盖、颜色变化不大的品种,如美国大灵芝、园芝、紫芝、鹿角灵芝、赤灵芝等。2培养料配方配方一:杂木屑78%,麸皮20%,石膏粉1%,石灰粉1%。料含水量65%。配方二:杂木屑74%,玉米芯粉24%,石  相似文献   

15.
28个灵芝菌株栽培特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8个灵芝菌株栽培特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灵芝子实体浸出液和木屑浸出液对灵芝母种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新6、K6、902、信州、18、韩1等菌株对绿色木霉具强拮抗作用;8、新6、6、12、13、18、19、韩1、韩3具良好的综合栽培性状,生长周期短,子实体形态好,产量高,产孢量大。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对灵芝在糠醛渣不同配方料上菌丝生长情况和子实体产量进行了实验,同时对各配方料上生长的灵芝子实体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灵芝菌丝在各配方料上均能生长,配方⑤菌丝生长速度较快,配方①和②菌丝长势强,表现为菌丝洁白、浓密。从子实体产量和形态看,配方①产量最高,其生物效率达58.2%,各配方的子实体形态均表现较好,而配方①和②子实体菌盖厚,商品价值和药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正灵芝是一种具有保健效果的药用真菌,被视为吉祥之物,长寿的象征。故有"瑞草"之美称,"仙草"之美誉。它极具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灵芝认识的不断提高,栽培技术的趋于完善,灵芝产品不仅做为保健、药用真菌进入百姓家庭,而且通过对灵芝生长环境条件的控制并结合人工截枝、靠接、药物处理,可以培养出具有不同形态的灵芝,再配以山石、树桩、枯木等,成为雍容典雅、绚丽多姿、野趣盎然、奇特的生物工艺品(图1)。目前我国灵芝代料栽培  相似文献   

18.
灵芝品种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供试的17个不同灵芝菌株的菌丝长速、农艺性状、子实体形态特征、产量4个方面的比较试验,并根据灵芝不同栽培用途,经调查、统计分析,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灵芝泰山-4较耐高温,且耐二氧化碳,适宜培育鹿角灵芝;灵芝P1芝片大、厚,适宜培育盆景;泰山赤灵芝1号芝片大小适中,药用、盆景均可;泰灵Y、南灵I和日本赤灵芝适宜药用。以上6个品种菌丝长势好、抗性强、生物学效率较高、芝形整齐,可大面积推广;血芝、黑芝抗杂能力差,栽培困难;其他菌株生物学效率一般,可作为种质资源保藏。  相似文献   

19.
在灵芝生长的转换期喷施福菇肽,能有效地调节灵芝菌体内蛋白酶的代谢过程,抑制灵芝菌体内酸性蛋白酶的活力,提高中性蛋白酶的活力,促进灵芝子实体形成,加速子实体生长,提高营养利用率,既能增加灵芝产量,又能提高灵芝质量。  相似文献   

20.
栽培来自长白山菌种资源库的10个灵芝菌株,考察分析各菌株在不同基质上的菌丝体生长速度、生育期、灵芝产量、子实体形态特征等。结果表明,SW6、SW9、CJ12三个菌株菌丝生长能力强、生育期较短、产量较高、生物性状较好,可作为杂交的优势灵芝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