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蔬菜新型精准施药方式,采用叶面喷雾、茎部用药和灌根处理3种施药方式测定噻虫嗪对盆栽甘蓝上桃蚜的防效及种群实时增长速率.结果表明,当噻虫嗪的施用剂量相同(推荐剂量)时,茎部用药法的速效性不如叶面喷雾法,但持效期明显优于叶面喷雾法和灌根法,高浓度(100.00、50.00、75.00 mg/mL)茎部用药在药后21 d后对桃蚜的防效仍高达95%以上;同时,茎部用药对盆栽甘蓝上桃蚜种群的实时增长速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优于叶面喷雾和灌根处理.说明噻虫嗪可通过茎部用药实现对桃蚜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可持续防控.  相似文献   

2.
1、棉蚜。1年可发生20~30代,通常按季节分为苗蚜和伏蚜。苗蚜发生在棉花出苗期至6月底,常年为害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份为伏蚜发生期,为害高峰期多出现在7月中下旬。防治指标:苗蚜,3片真叶前卷叶株率5%~10%,4片真叶后卷叶株率10%~20%;伏蚜,卷叶株率5%~10%。2、棉铃虫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杀虫剂毒力与其测定方法间的关系,选取蚕豆蚜为试验对象分别采用浸渍法、离体喷雾法和连续浸液法测定噻虫嗪和呋虫胺的毒力。结果表明,噻虫嗪浸渍法和连续浸液法对蚕豆蚜的毒力显著高于离体喷雾法;呋虫胺浸渍法对蚕豆蚜的毒力显著高于离体喷雾法和连续浸液法。由此可知,同种药剂不同测定方法与其毒力的表达结果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夏型棉蚜对棉花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1989年在河南新乡七里营研究了高产棉田中棉蚜夏季生态型Aphis gossypii Glover(按国内习惯,下统称伏蚜)的数量消长和为害损失。结果表明:整个6月份棉田蚜量一直很少,自7月初伏蚜产生,其后数量急剧上升,至7月20日前后进入数量高峰期。此期棉株对伏蚜为害反应敏感,造成有效真叶大量脱落、株高降低、果节减少、蕾铃脱落率增加等,而使产量受到损失。7月份单株三叶蚜量x与产量损失率y关系式为y=68.5-70.6878×0.9993#+x±1.28。文章提出7月10-15日为防治适期,以此期高产田伏蚜为害指数达到34或单株三叶蚜量达到66头作为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5.
<正> 据调查,我国为害棉花的害虫共有310种,每年因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为1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为便于指导防治,现将几种主要棉虫的发生为害期和防治指标介绍如下: 棉蚜 一年可发生20~30代,通常按季节分为苗蚜和伏蚜。苗蚜发生在棉花出苗期至6月底,常年为害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下旬;7月份为伏蚜发生期,为害高峰期多出现在7月中下旬。防治指标:苗蚜,3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明确不同施药方式对苹果黄蚜的防治效果及其对非靶标昆虫种群数量的影响。【方法】以常规喷雾和树干注射2种方法施药,调查烯啶虫胺药后苹果黄蚜和非靶标昆虫的田间动态变化。【结果】药后7 d内,喷雾法对苹果黄蚜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注射法,注射法第14天的防治效果与喷雾法第7天的防治效果相当,差异不显著。喷雾法对苹果黄蚜的防治效果在药后7 d达到最大值,施药后14 d内的平均防治效果为92.37%±2.58%;注射法对苹果黄蚜的防治效果在药后14 d达到最大值,施药后14 d内的平均防治效果为63.34%±2.29%;在药后14 d,注射法施药区瓢虫虫口数量极显著大于喷雾法的瓢虫虫口数量。【结论】烯啶虫胺用于防治苹果黄蚜,采用喷雾法防治效果的速效性优于注射法,注射法对非靶标昆虫保护性好,两者的持效性相当。TOPSIS综合评价认为25%烯啶虫胺可溶粉剂有效成分含量30 g ai./hm~2注射处理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7.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苗蚜和伏蚜为害春套棉、夏套棉和夏直播棉形成的卷叶株的空间分布,经4种频次比较法测定,属负二项式分布或核心分布;经6种聚集指标公式测定,属聚集分布。求得了它们的理论抽样次数。分析提出以双对角线10点取样,苗蚜期每点20株、伏蚜期每点10株取样调查方法。组建了它们的序贯抽样调查表,为实施防治指标调查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棉花伏蚜是棉花苗期蚜虫繁殖的后代,伏蚜在入伏以后开始危害棉花,其危害性远比苗期蚜虫的危害性要大得多,伏蚜排出的油状排泄物沾满棉花的叶子,降低叶面功能,妨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阻碍养分的运输,致使棉花嫩叶卷缩,从而使棉花蕾铃脱落。因此,抓好对伏蚜的防治,是争取多产、早产伏桃的重要措施。 一、把握防治时机:棉花伏蚜通常是潜伏在棉花下部叶片上的无翅蚜  相似文献   

9.
棉蚜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转基因棉田伏蚜基数时期防治伏蚜对其他害虫兼治作用。6月底7月初是棉花伏期蚜虫的发生基数时期,此时对棉蚜的防治,能有效控制和推迟8月中下旬蚜虫发生量,减轻危害。并且对棉蓟马兼治作用超过80%。对棉蜘蛛兼治作用达60%左右,有效控制蕾铃后期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主要以桃蚜为研究对象,通过喷雾法和浸渍法,进行河朔芫花氯仿提取物和地肤甲醇提取物对桃蚜杀虫作用的初步研究。获得结果为河朔芫花氯仿提取物使用喷雾法时24 h的致死中浓度为375.65 mg/L,使用浸渍法时24 h的致死中浓度为218.04 mg/L;地肤甲醇提取物用喷雾法时24 h致死中浓度为382.21 mg/L,浸渍法时24 h致死中浓度为303.21 mg/L。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伏蚜发生猖獗,使棉花中期生育受到很大威胁,不少棉区因伏蚜危害造成棉株卷叶、落叶、落蕾、落铃、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我们1976年在偃师县缑氏公社裴村大队试验观察,伏蚜防治两次的比不防治的成铃高1.15倍。现根据我省各地四年来对伏蚜消长规律的研究观察结果,提出棉田伏  相似文献   

12.
<正> 晋南棉区伏蚜发生年频率达40%左右,常使棉株果枝停止伸长,花蕾大量脱落,并出现卷叶流油,影响光合作用,严重影响棉花的优质高产早熟。传统的喷雾和熏蒸防治不但对天敌杀伤严重,而且近年来防治效果下降。为开发新的防治方法,加强棉花病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1988—1989年我们在永济县董村和白坊作了有机磷缓释剂涂茎防治伏蚜试验,并于1989年在白坊示范推广2500余亩,结果如下。一、涂茎试验方法及结果  相似文献   

13.
害可造成小麦千粒重降低,减产量与小麦生育期,品种害性有关;蚜株率与存在密切株率50%时,相当百株蚜量300头左右,定为量始盛期,蚜量始盛期至量高峰期期距为12-014天。蚜量始盛期年间存在3-4年的周期性,可以利用其进行发生期的预报。地面和飞机超低喷雾技术是我市治蚜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棉蚜为阿克苏地区棉花主要害虫之一,按危害时期不同可分为苗蚜和伏蚜。伏蚜在入伏后危害棉花,具有繁殖速度快、暴发危害性大等特点。其危害性远比苗期蚜虫严重,排出的油状物污染棉叶,大大降低叶面功能,影响光合作用及养分运输的正常进行,致使棉花嫩叶卷缩、蕾铃脱落,对棉纤维品质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抓好伏蚜的监测及防治工作,是争取多产、早产伏桃,提高棉花产量的重要措施。1阿克苏地区棉伏蚜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15.
0引言蚜虫是玛纳斯棉区主要害虫,八十年代中后期,蚜虫危害蔓延,危害期也由以苗期为主,转变为苗期、蕾期(伏蚜)、铃期(秋蚜),严重影响棉花生产。本文以近几年来蚜虫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蚜虫迁飞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棉蚜的体色分化与季节生物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田内棉蚜种群的体色与体形大小随季节的不同有很大变化。谷雨至芒种,蚜群个体均呈绿色(从深绿到黄绿)。由芒种至小署(7月上),黄绿色以至黄色个体的比例增多。小署之后全为黄色个体。体型由大到小的变化与体色变化伴随发生,这些变化都是渐近的、连续的。根据陕西各地历年资料记载和我们的调查证明,棉蚜种群数量的全年消长曲线呈“马鞍型”(双峰型曲线)。如果以曲线的峰谷之底为界,则前峰曲线由苗蚜构成,后峰曲线为黄色伏蚜构成。苗期棉蚜以绿色为主,虽有少数个体为亮黄色,但体型均大于伏蚜。从室内试验及田间观察证明,不论任何季节,只要变更培养温度,两类色型棉蚜群体均可相互转化,不受棉株生长期的影响。苗期绿色蚜与伏蚜在体色、体型大小、心室搏动频率、取食部位、聚集特征以及适生温区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故此提出了“季节生物型”的概念。根据种群增长率与温度的关系计算,苗蚜种群的最适温度为21℃。当平均温度超过27℃时,绿色种群迅速消退,黄色伏蚜种群将在不久占据绝对优势。与田间的资料对应比较可知,芒种至小署是二型的转换期,大署来临是伏蚜的昌盛期。  相似文献   

17.
氟啶虫胺腈亚致死浓度对桃蚜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氟啶虫胺腈属第4代新烟碱类药剂,研究旨在探讨氟啶虫胺腈亚致死浓度对F_0(当代)及F_1(第1代)桃蚜(Myzus persica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氟啶虫胺腈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氟啶虫胺腈对桃蚜的亚致死剂量采用波特喷雾塔法确定,将琼脂铺于玻璃培养皿底部,再将新鲜油菜叶片背面向上铺在琼脂上。挑取15头成蚜至油菜叶片上,置于波特喷雾塔下喷雾,药剂设置7个浓度,处理48 h后检查桃蚜死亡情况,采用POLO-Plus10.0软件计算LC_(10)和LC_(25)。采用建立生命表的方法评估氟啶虫胺腈亚致死剂量对桃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评估药剂对F_0代桃蚜的影响时,分别以LC_(10)和LC_(25)喷施成蚜,48 h后将成蚜移至未着药叶片,单头饲养直至死亡。评估药剂对F_1代桃蚜的影响时,以LC_(10)和LC_(25)处理成蚜,48 h后将成蚜移至未着药叶片待其产蚜,24 h后随机选取初产若蚜单头饲养直至死亡,记录蚜虫存活及繁殖情况。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若蚜发育历期、成蚜寿命、单雌产蚜量及生命表参数差异显著性。【结果】根据室内生物测定结果,氟啶虫胺腈对桃蚜成蚜48 h的LC_(10)和LC_(25)分别为0.012和0.041 mg·L~(-1)。亚致死浓度的氟啶虫胺腈显著降低了F_0和F_1代桃蚜成蚜寿命、单雌产蚜量和产蚜历期,并表现为随药剂浓度增加,成蚜寿命、产蚜历期缩短,单雌产蚜量降低。LC_(10)和LC_(25)浓度处理F_0代桃蚜后,成蚜寿命分别为20.89和15.47 d,均显著低于对照的25.41 d;单雌产蚜量分别为56.51和27.33头,显著低于对照的71.02头;产蚜历期分别为20.74和14.37 d,显著低于对照的25.27 d;F_1代成蚜寿命分别为14.80和9.76 d,产蚜历期分别为12.03和8.59 d,单雌产蚜量分别为46.20和28.23头。与对照相比,LC_(10)浓度的氟啶虫胺腈处理显著延长了F_1代1龄若蚜的发育历期(1.73和2.21 d),LC_(25)浓度的氟啶虫胺腈处理显著延长了2龄若蚜的发育历期(1.43和1.58 d),其余龄期及整个若蚜期发育历期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生命表参数分析表明,氟啶虫胺腈LC_(10)和LC_(25)浓度处理后桃蚜净增殖率R_0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R_0分别为47.15、24.55和64.47。【结论】亚致死剂量的氟啶虫胺腈能够显著抑制F_0及F_1代桃蚜的寿命和繁殖力。  相似文献   

18.
阜阳棉区棉蚜于4月下旬至5月初迁入棉田,5月中旬至6月下旬进入苗蚜为害盛期,7月份是伏蚜为害高峰期,伏蚜为害程度重于苗蚜。受气候、生态环境改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棉蚜在阜阳棉区发生为害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许多农民朋友都反映棉田的伏蚜很难防除,用吡虫啉、啶虫脒等新型高效低毒农药轮番喷施也治不住.棉花伏蚜,是指在伏天高温条件下快速繁殖而形成的一类蚜虫群体,由于它颜色发黄,也叫"黄蚜".与其他时期的蚜虫相比,它繁殖速度快、发生量大、暴发危害性也大.随着抗虫棉的推广,伏蚜危害快速上升,近年来已成为难防难治的主要害虫.伏蚜主要集中在棉叶背面或嫩梢上吸食汁液,在黄河流域棉区,其危害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可造成棉花上部嫩叶卷缩,中部叶片出现油叶,严重时导致蕾铃脱落.要想根治伏蚜,首先要弄清其为何难治,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不同喷雾助剂对氟呲呋喃酮防治西蓝花桃蚜的增效作用.采用浸虫浸叶法和喷雾法测定了3种喷雾助剂与氟吡呋喃酮混配对桃蚜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室内毒力表明,3种喷雾助剂对氟吡呋喃酮的增效作用为:强力源>纳米网构控失剂SC108>激健.氟呲呋喃酮对桃蚜48 h的LC50为7.67 mg L-1,添加强力源、纳米网构控失剂SC108、激健分别降低到2.64、2.82和3.45 mg L-1.田间试验表明,添加强力源可使氟呲呋喃酮减量40%,而分别添加纳米网构控失剂SC108、激健可降低使用量20%~30%.药后7d,各处理对西蓝花桃蚜的防效达到最高,其中,氟吡呋喃酮减量20%添加强力源对西蓝花桃蚜的防效高达94.95%.药后14d,氟吡呋喃酮减量40%添加3种喷雾助剂对西蓝花桃蚜的防效仍保持在57.78%~81.43%.因此,建议在生产中使用减量40%的氟呲呋喃酮添加强力源防治桃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