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鹅副粘病毒病是自1997年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国外学者认为禽副粘病毒一般不会感染鹅,即使感染也不会发病。但我国学者王永坤和辛朝安分别报道了由鹅副粘病毒引起的疾病暴发,他们分别在江苏和广东等地的病例中分离到了对鹅具有强致病力的副粘病毒。随后,在上海、安徽、吉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四川等地也陆续报道发生鹅副粘病毒病。近年来,我省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自1999年以来我省已有二十余个鹅场发生副粘病毒病,而且逐渐呈流行趋势。2005年5月2日,兰西县星火乡羊场村刘忠孝养鹅场,从远大禽业公司购…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世界养鹅的主要国家,近几年养鹅业呈现快速发展。同时,鹅疫病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已经弄清目前危害鹅群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除小鹅瘟外,还有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腺病毒)、鹅(禽)流感、鹅类新城疫病等。鹅类新城疫病又称鹅副粘病毒病,是自1997年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其病原和新城疫病毒同属于副粘病毒科。国外学者认为禽副粘病毒一般不会感染鹅,即使感染也不会发病,但我国学者王永坤和辛朝安分别报道了由鹅副粘病毒引起的疾病暴发,他们分别在江苏和广东等地的病例中分离到了对鹅具有强致病力的副粘病毒.随后,在上海、安徽、吉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四川等地也陆续报道发生鹅副粘病毒病。2009年4月初,重庆万州地区某养鹅场1000只38日龄伊犁鹅开始发病,每天死亡20多只,用过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临床诊断怀疑为鹅副粘病毒病。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鹅副粘病毒病。  相似文献   

3.
刘莉  纪康  王海燕  於敏  孟婷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2):59-60,162-163
<正>鹅副黏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1]。过去对鹅副黏病毒的研究非常有限,因为很多人认为鹅不会感染副黏病毒,即使感染也不会发病[2]。但近期的研究发现,鹅副黏病毒不仅会感染鹅,还会感染鸡,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可达到100%,这就引起了人们对鹅副黏病毒的关注,但有关该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组织学方面的研究依然欠缺。试验是以江苏省动物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分离的鹅副黏病毒ZJ1株进行鸡的人工感染,在观察  相似文献   

4.
1997年笔者在江苏省发现一种新的鹅病毒性传染病——鹅副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为禽副黏病毒Ⅰ型,根据国际上规定三项判定新城疫毒力的标准,即最小致死量致死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非免疫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等加以评价,鹅副黏病毒分离株对鸡均具有与新城疫病毒速发型相似的毒力,属于新城疫强毒力毒株。用鹅胚和雏鹅参照鸡的标准,即最小致死量致死12日龄鹅胚平均死亡时间、1日龄雏鹅脑内接种致病指数和6周龄非免疫雏鹅静脉接种致病指数等加以评价,鹅副黏病毒分离株对鹅均具有与新城疫病…  相似文献   

5.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鹅细小病毒病和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于2009~2010年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养鹅场(户)采用临床调查、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技术进行了鹅细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鹅细小病毒流行季节为4~8月,发病率为60%~70%;鹅副黏病毒病流行季节为5~7月,发病率10%~20%。二者共同点是对雏鹅有高度的致病性,尤其10日龄以内雏鹅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甚至可达100%。耐过者可自然康复,但康复鹅生长缓慢,产蛋种鹅感染后产蛋率明显下降。并对分离的鹅细小病毒和鹅副黏病毒毒株进行了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鹅细小病毒病和鹅副黏病毒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鹅副粘病毒病是我国新出现的一种危害严重的鹅的病毒性传染病,自1997年王永坤和辛朝安分别在江苏和广东等地分离到对鹅具有高致病力的鹅副粘病毒以来,上海、安徽、吉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四川、辽宁、黑龙江[1]等地相继报道鹅副粘病毒病的发生与流行,该病也成为继小鹅瘟以后的另一鹅类杀手,对养鹅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1997年以来,由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的鹅的临床感染在我国许多地区逐渐形成流行趋势,成为危害我国养禽生产的一大疫病.自1997年首次报道本病以来,其先后被称为"鹅的禽副黏病毒感染"、"鹅副黏病毒病"及"鹅类新城疫"等[1-2]不同名称,导致其发生的NDV的生物学特性及来源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的鹅的临床感染在我国华南和华东地区逐渐形成流行趋势,已造成相当严重的经济损失. 自1997年首次报道本病以来,其先后被称为"鹅的禽副黏病毒感染"、"鹅副黏病毒病"及"鹅类新城疫"等[1-3]不同名称,导致其发生的NDV的生物学特性及来源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正鹅副黏病毒病(GPM)是由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I)引起的不同日龄鹅均可感染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消化道病理为主要特征,常可引起大批鹅死亡,给养鹅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威胁养鹅业的健康发展。1 病原特征鹅副黏病毒(GPMV)于1956年首次分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79年被定性为禽副黏病毒I型(APMV-I)。鹅副黏病毒和鸡副黏病毒均属于禽副黏病毒I型F基因型,但鹅副黏病毒属于F基因Ⅶ型毒株,而鸡新城疫病毒属于  相似文献   

10.
在鹅业养殖当中,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传染病,在临床症状当中,主要表现为腹泻、溃疡、呼吸困难等.这几年在养殖鹅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扩大了养殖规模和增多了养殖的数量,鹅副黏病毒病也出现上升的趋势,并且不断扩大了感染宿主的范围,当前有报道显示丹顶鹤、鸽子等受到该病毒的感染.鹅副黏病毒病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泛,死亡率较高,该病一旦流行就会对鹅业养殖造成灾难性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