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解加拿大披碱草与圆柱披碱草杂种F1的育性、细胞遗传学基础及育种潜力,对其杂种F1的生育特性、染色体构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生长速度介于双亲之间,平均株高143.67cm,株型偏向加拿大披碱草,叶量丰富,穗子超亲优势明显,花粉高度不育,结实率为0;杂种F1为五倍体,其平均染色体构型为5.82Ⅰ 14.31Ⅱ 0.15Ⅲ,并有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染色体配对行为不规则是造成杂种不育的细胞遗传学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老芒麦与紫芒披碱草正、反交杂种F1的育性、细胞遗传学表现及育种利用潜力,对杂种F1的生育特性、染色体构型、EST同工酶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正交(老芒麦×紫芒披碱草)F1 和反交(紫芒披碱草×老芒麦)F1植株的生长势均很强,正交F1株高143.2 cm、全株浅绿色,反交F1株高129.7 cm、全株灰绿色;正、反交F1的穗型均呈双亲中间型,花药呈黄色,花粉可育率0.02%~0.03%,结实率为0,说明杂种高度不育;正交F1 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 MⅠ)平均染色体构型为6.90Ⅰ+14.02Ⅱ,反交F1为7.82Ⅰ+13.59 Ⅱ,减数分裂后期Ⅰ有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等不规则现象;亲本及其正、反交杂种F1分蘖期幼叶的EST同工酶酶带的位点、数目和强弱均存在一定差异,可作为亲本及杂种在蛋白质水平识别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披碱草与肥披碱草杂种F1的形态学及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为了解加拿大技碱草与肥技碱草杂种F1的育性状况、细胞遗传学基础和育种潜力,用定株观测、花粉染色、染色体制片镜检等方法,对杂种F1的生育特性、染色体构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1植株生长势很强,生长速度和株高明显超过其双亲,株型倾向母本加拿大技碱草,穗较长,穗型呈中间型,叶片宽大,花粉可育率及结实率均为0;F1为五倍体(2n=5x=35),其PMCMI平均染色体构型为5.79Ⅰ 14.3Ⅱ 0.17Ⅲ,后期Ⅰ出现染色体桥和落后染色体。  相似文献   

4.
披碱草(Elymus rectisctus,以下简写为E.rectiselus)具有二倍性无融合生殖特性,为了获得小麦-E.rectisetus稳定的异附加系或异代换系,对(小麦-E.rectiselus)BC2F2衍生后代的细胞学和形态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BC2F5~BC2F7镜栓的单株中,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在22~50条之间,其中42条和44条染色体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别占鉴定植株总数的38.0%和35.9%。三个2n=42=21″的稳定株系与普通小麦Fukuhokomugi杂交F1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构型为2n=18″ 6′,表明有三对E.rectiselus染色体代换到普通小麦中;三个2n=44=22″的稳定株系与Fukuhokomugi杂交F1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构型为21″ 1′,表明它们为二体异附加系。此外,衍生后代的形态学特征趋向于普通小麦。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披碱草属种间杂种抗旱性优势的遗传机理,以加拿大披碱草(J1)、老芒麦(L1)及其种间杂种F1为试验材料,经干旱胁迫处理,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方法,探究干旱胁迫后亲本及种间杂种F1的DNA甲基化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亲本材料L1和J1的DNA平均甲基化水平分别为45.41%和59.53%,杂种F1的DNA甲基化水平为44.24%,说明杂种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DNA去甲基化作用。全甲基化在杂交种的DNA甲基化模式中占主导地位。干旱胁迫前亲本L1、J1和杂种F1的DNA甲基化程度分别为32.73%、41.54%和28.00%,杂种F1甲基化水平为亲本材料的75.40%;干旱胁迫后各材料的DNA甲基化程度均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14.99、20.44和19.78个百分点,说明干旱胁迫对不同材料DNA甲基化水平均有明显影响,且具有特异性。杂种F1的抗旱性最强,其DNA甲基化水平低于亲本,说明杂交种的抗旱性与DNA甲基化水平存在一定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普通小麦与高冰草体细胞杂种F5代株系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小麦与高冰草体细胞杂种的细胞遗传学规律,对普通小麦济南177与高冰草的体细胞杂种F5代的高秆株系Ⅰ-1-9和矮秆株系Ⅱ-1-3的根尖染色体数目进行了镜检观察,结果表明,两个株系分别有86.59%和82.45%的细胞其染色体数目分布在40-42之间。核型分析发现,Ⅰ-1-9和Ⅱ-1-3与亲本济南177的差别主要在2A、5A和6B染色体上,而且与亲本相比染色体发生结构变异,两个杂种株系之间亦存在明显的染色体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7.
油菜雌性不育突变体FS-M1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甘蓝型油菜雌性不育突变体FS-M1的研究结果表明,FS-M1天然授粉、人工授粉自交、自交套袋隔离、兄妹互交、剥蕾自交结角率均为3%左右,平均每角粒数1.3-1.8粒,表明雌性不育性稳定。用FS-M1花粉授予正常油菜品种,杂交结实率正常,F1植株自然授粉结实正常,F1植株自交结角率为97%,平均每角2l粒,雌性不育花粉对F1育性无异常影响。电镜扫描发现:FS-M1柱头乳突细胞扁平干瘪,发育畸形,可能是形成FS-M1雌性不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花生属种间杂种F1的雄配子发生与发育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铁矾-苏木精法和改良卡宝品红染色法对载野杂交组合父本Arachis cardenasii(二倍体)、母本铁岭四粒红(四倍体)及杂种F1根尖细胞染色体进行观察,F1为2n=30。利用醋酸洋红压片法对野生种A.cardenasii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小孢子发育各个时期进行了观察。杂种F1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小孢子发育与四倍体栽培种花生相比表现出一些特殊的细胞学特点:F1花粉母细胞联会复杂,染色体构型平均值为2n=9.5Ⅰ+6.7Ⅱ 1.8Ⅲ 0.4Ⅳ;大发细胞以15:15方式分离。存在染色单体分离提前现象;细胞核发生异型分裂,并形成了在体积上显著小于正常子细胞的小细胞,从而导致形成五分体和六分体;绝大多数小孢子的败育发生在单核居中期至单核靠边;F1 花粉萌发率低,花粉发育不正常。另外F1的部分花粉具有6个萌发孔,特别是以秋水仙素处理恢复育性的F1花粉均具有6个萌发孔。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普通小麦与山羊草属的杂交F1代的育性、细胞遗传学表现及育种利用潜力,以普通小麦7182和丰优1718为母本,分别以卵穗山羊草SY163和离果山羊草SY119为父本进行杂交,对杂交F1代的生育特性、染色体构型、田间条锈病抗性、F1自交和回交结实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代植株生长势较强,株型倾向母本,成熟期穗子易断,壳硬;杂交F1代高度不育,花粉可育率1.26%~3.54%,回交结实率2.08%~5.26%,仅普通小麦/卵穗山羊草自交结实,但结实率最高仅为0.25%。7182/SY163、7182/SY119、丰优1718/SY163、丰优1718/SY119杂交F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色体构型平均分别为31.11I+1.90II+0.03III、20.04I+7.45II+0.02III、30.08I+2.40II+0.04III、22.37I+6.30II+0.01III,说明普通小麦与2种山羊草杂交亲和性差,且可交配性主要由山羊草基因决定。田间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F1代均对条锈菌混合小种高抗或免疫,这对于丰富小麦抗病基因资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石蜡切片显微观察、雄性不育基因遗传分析和缺体定位等方法.对兰州核不育小麦不育基因进行了遗传研究,以明确该不育基因的遗传学特性。显微观察发现,兰州核不育小麦不育系257A的不育花药各壁层组织在不同发育时期没有明显的结构发育异常现象,但不育花药的绒毡层及中层组织有延迟解体的趋势。257A与中国春等小麦品种的杂交F1结实率、F2和F1BC1代育性分离比率调查结果表明,该突变体材料不育性是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不育性遗传稳定,不受小麦品种细胞质以及光、温等生态因子变化的影响。缺体分析将不育基因定位在4B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1.
利用细胞学和RAPD技术鉴定抗条锈病小滨麦易位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来自八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种后代的小滨麦种质系山农0096的染色体构型和抗锈性,在农艺性状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该系进行了细胞学和RAPD鉴定。结果表明,山农0096对条锈病免疫,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PMCMI)染色体构型为2n=21 ;与小麦亲本的杂种F1PMCMI染色体构型平均值为2n=19 1 ;100个多聚体核苷酸随机引物中,有3个引物在山农0096中扩增出滨麦草的特异DNA带,它们分别记为S241250、S38750、S42640,初步确定山农0096是一个小滨麦易位系。  相似文献   

12.
主要报道陆地棉(G.hirsutum)×斯特提棉(G.sturtianum)杂种F1、BC1的性状遗传及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F1的主要性状为自交不育,全缘叶,叶脉弧形,花冠较大,鲜紫色,花丝紫色,花瓣基部有深紫斑,为父本之显性性状;BC1性状分离。F1、BC1为非整倍体。F1、BC1染色体结构式多数分别为10Ⅰ+27Ⅱ、8Ⅰ+26Ⅱ。  相似文献   

13.
小麦与钩刺山羊草杂种的育性,抗病性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刺山羊草高抗条锈、叶锈等病害。以钩刺山羊草为母本与小麦品种鲁麦15杂交,杂交结实率为55.26%,利用鲁麦15作父本与杂种F1回交结实率为22.09%。F1和F2的自交结实率分别为13.8%和8.25%。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F1、F2和BC1PMC MI的平均染色体构型分别为25.34I+4.23Ⅱ+0.12Ⅲ+0.21Ⅳ、18.62I+9.13Ⅱ+0.07Ⅲ+0.42Ⅳ和8.56I+16.81  相似文献   

14.
多倍体小麦中的二倍体化染色体配对由几个有着主要和次要作用的Ph(部分同源配对)基因控制。在这些基因缺失或被来自于其它物种的基因(Ph'基因)所抑制时都会出现部分同源配对。把拟斯卑尔脱小麦(Triticumspeltoides即Angilopsspeltoides)的Ph'基因导入了普通小麦(T.aesticum),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被导入的成对Ph'和独立Ph'基因的表现。因Ph'基因对小麦的Ph基因表现上位,在杂种F1代中小麦与外源染色体发生了部分同源配对。利用Ph'基因无性系,证实了小麦和簇毛麦(Haynaldiavillosa)染色体间的部分同源配对。由于在杂种F1代中出现了部分同源配对,并且不需要细胞遗传学操作,因此Ph'基因无性系可能是一个快速有效地向小麦导入外源基因的通用工具。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大麦开颖性状的遗传规律,以5个开颖品种(系)(黄长芒大麦、沪1154、1430R、99-7122、扬0187)和1个闭颖品种(91单2)为亲本,采用6^2完全双列设计,配制杂种F1.开花期利用图象处理软件Adobe photoshop测量亲本及杂种F1的开颖角度,并对所测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同时计算公共亲本的系列方差Vr和系列协方差Wr,以测验开颖性状的遗传模型.推断其显(隐)性基因频率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亲本间和杂种间的F值分别为237.71^**和162.48^**,表明开颖角度在亲本间和杂种间的差异均这到极显著水平;(2)Wr依Vr的回归方程为Wr=4,5128+0.8968Vr,r=0+9339^**,回归系数与0的差异(t=5.23^**,df=4)达到极显著水平,与1的差异(t=-0.60,df=4)不显著,即开颖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回归截距与0的差异(t=0.86,df=4)也不显著,即开颖性状的遗传属完全显性类型;加性、显性和环境方差的估计数依次为45.922、20.321和1.210,说明加性遗传方差比非加性遗传方差更重要;开颖显性方向和程度随亲本和组合而有所不同,平均而言.开颖性状是减效基因表现为显性,即闭颖对开颖表现为显性;(3)15对正反交杂种F1中有3对的开颖角度存在正反交差异,表明大麦开颖性状有时还受到细胞质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利用K(Ae.kotschyi)、V(Ae.ventricosa)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轮回选择群体C3其6个恢复亲本基因型,与K太911289A和V太911289A不育系分别杂交,获得了212个杂种;利用这些杂种分析研究了杂种F1代的恢复度及其产生单倍体的频率。结果表明,不同亲本的恢复基因得到累加重组,优良恢复基因型的频率提高,30%基因型的恢复度达到81.0%-96.2%,平均值90.2%,较双亲平均值(75.7%)提高14.5%;有21%的杂种F1产生单倍体,单倍体频率的变化幅度为3.9%-9.8%,且随着恢复度的提高吾现下降的趋势,为显著的负相关(r=-0.8732--0.9258),说明恢复基因对单倍体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萝卜抗根线虫基因导入油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蓝型油菜与萝卜的属间不育杂种(ACR)经0.1%秋水仙素溶液处理杂种小苗,使杂种小苗的染色体加倍产生可育株,获得了31%可育的异源倍性植株。再用甘蓝型油菜与之回交,应用胚胎挽救技术产生了133株回交后代(BC1)的杂种株。从这些杂种株中筛选出部分抗线虫性强的杂交后代,证明通过染色体工程可以将萝卜中抗线虫的基因转移到甘蓝型油菜中。  相似文献   

18.
 将5份籼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为母本与6份粳型或偏粳型广亲和系为父本的23对籼粳交不育系杂种(AW)和可育系杂种(BW),应用核质互作混合线性模型对株高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单株穗数、剑叶长和结实率等性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核质互作效应;不育质或可育质与核基因的互作使杂种F1的平均基因型预测值和群体平均优势在株高、单株穗数和剑叶长上得到明显增加,在结实率上则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选用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敏核不育系为材料,通过人工控光温条件,对杂种F1育性感光感温性、F2育性分离规律研究表明,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敏核不育系杂种F1育性感光;与粳型光敏核不育系的杂种(农垦58S/7001S)F2分离的不育株育性大部分感光;而农垦58S衍生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长光S/培矮64S)的杂种F2分离的不育株育性大部分感温,但可以选择到育性感光的单株。表明杂交亲本的遗传背景影响育性的感光温性。  相似文献   

20.
在包括着花生栽培种在内的花生属同一区系中野生二倍体种的细胞学研究表明,除一个种外,其染色体组型具有9对大染色体和1 对小染色体(‘A’)的特征。例外的一个种A.ba tizocoi具有更为一致的染色体组型。相同染色体组型二倍体种的种间杂种,具有中等的至高的花粉染色率,但在包含着A.batizocoi的杂交组合中,其杂种的花粉染色率为0,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也很不规则。这种不育的杂种,通过染色体组加倍,很可能产生可育的、稳定的双二倍体。有人提议,栽培种花生可能起源于这样一种不育的种间杂种,而从形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角度来看,截至目前所搜集到的类型,最可能的染色体组的供体种是A.cardenasii和A.batizoco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