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河南新郑为全国枣业生产基地,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新郑灰枣栽培历史悠久、驰名全国,是河南省最著名的土特产品之一。新郑大枣的特点是核小、皮薄、枣肉丰厚、含糖量高,可生食,可加工成蜜枣、酥枣、罐头、香心焦枣、枣香精、枣茶等。新郑大枣树抗风沙、耐旱涝、耐瘠薄、耐盐碱、结果早、效益高、果期短,特别适合与粮、棉、瓜等间作。  相似文献   

2.
<正> 新郑枣区地处中原,有枣林约18万亩,枣树近360万株。此地栽枣多采用农枣间作,平均每亩20株,株行距多为4×8米,南北行向占80%,主栽品种为灰枣、鸡心枣,树龄有90—150年生。新栽植的一批枣树幼林,已陆续大量结果。新郑红枣,久负盛名,大量出口,誉扬海外。历史最高年产枣量,仅新郑县就达1,000万公斤,1986年为750万公斤。调查结果表明,在同等立地条件下,由于经营管理水平不同,产量相差很大。集约和粗放管理的枣树,株产可相差8倍。现将管理水平对产量的影响介绍如下,供有关同志参考,以利枣树集约经营,  相似文献   

3.
新郑的人工枣林约1.33万公顷,位于郑州市东部,背靠黄河,处以豫西丘陵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整个枣区年产鲜枣2000万公斤,产蜂蜜100余万公斤,是我国北方有名的红枣产区之一。悠久的栽培历史,培育出甘甜似蜜的新郑枣,有三十多个品种,所产灰枣、鸡心枣以果脆肉厚,核小皮薄,甘甜致密,适于干制而驰名。新郑枣区的人工枣林何时形成?众说纷云。考古学家以枣核的发现,推断该地枣树源远于8000年  相似文献   

4.
枣豹蠹蛾(ZeuzeracoffeaeNietner)属鳞翅目豹蠹蛾科,又名豹纹木蠹蛾、咖啡黑点木蠹蛾、截干虫、咖啡豹蠹蛾、枣钻枝虫等。该虫过去在河南枣区少见,未见到成灾的报道,近年来在新郑枣区暴发成灾。据在新郑、中牟、尉氏枣区调查,遭受枣豹蠹蛾危害的枣树约15万株,其中新郑市龙王乡枣林虫口密度较高。1994年8月20日在新郑龙王乡枣园调查枣树500株,虫株率高达91%,部分植株新生枣头被害率为60%;2年生枣头被害率30%,损失极重,故此枣豹蠹蛾,已成为新郑枣区主要害虫之一。1分布枣豹蠹蛾分布于海南、浙江、广西、湖南、湖北、安徽、河…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新乡县农业局园艺站销售枣树苗新郑县是我国大枣的主产区之一,现有枣树400余万株,大枣年总收入超亿元。我站苗国培育的枣树苗为新郑冬区特有的两个品种一大灰枣和鸡心枣。大灰枣的特.点是个大(单果重20克以上)、核小、肉厚、皮薄,色泽紫红,干枣含糖量在...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证枣树高产、稳产、优质,1985年省科委把《枣树优质丰产技术模式》课题下达到新郑枣树研究所,本项研究在陈贻金高级工程师主持下,同国内十多个协作单位开展多学科的会战攻关,经六年的努力,创建了我国首套《枣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模式》,其中十项技术措施、十项技术指标,具有科学上的新颖性及生产上的适用性。本项系列技术模式,先后在河南、山东六大枣区应用,示范区达261万株,新增产鲜枣1158.7万公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新郑市枣树研究所会同甘肃酒泉地区林业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利用枣树无性育种学的基本原理,选择优良品种新郑灰枣根蘖苗,通过归圃育苗新技术,培育大批无性系良种枣苗,以满足西部对红枣苗木生产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大枣是新郑的特产。每年向国家交售1,200万斤左右,出口300多万斤,为国家换回了大量外汇,支援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近年来由于枣步曲的大面积发生和危害,不仅产量大幅度下降、质量差,也严重地影响了集体经济收入及国内外市场供应。枣步曲是枣树的主要害虫,以幼虫危害枣树的叶、芽、花蕾。在大发生的情况下,可将大面积枣树叶、芽、花蕾全吃光。我县每年都  相似文献   

9.
《技术与市场》2007,(3):31-31
枣树栽培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历史,品种达700多种,分布很广。目前,枣树栽培在全国有700多万亩,其中秦、晋、豫、冀、鲁五大枣区栽培的枣树占总面积的90%。全国栽培的主导枣树品种为制干和加工品种,鲜食型较少。枣果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又可人药,枣果的食疗保健功能世人皆知。枣果还是食品加工的重要原料。据有关资料介绍,2000年全国枣果总产约8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8%。除韩国仅有1.5万亩枣树规模栽培和总产2万吨枣果外,我国几乎是独家生产供应出口国。我国原枣及加工品年出口量9000吨左右,仅占总产量的2%,其中原枣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一半。  相似文献   

10.
枣树在新郑栽培历史悠久,特别是新郑八月鲜枣具有个大(平均果重50克,最大80克),营养丰富,干鲜易加工等特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的声誉,一直供不应求。前些  相似文献   

11.
枣树防落增产剂是防治枣树生理落果的新型复合植物生长发育调节剂,据1993年在河南新郑枣区的试验,能减少枣树落果32%-92%,增加枣果单重23%-41%,总的增产效益73%-115%。1994年经过进一步的试验,再次证实了枣树防落增产剂的增产效果是显著而稳定的,可在枣树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灰枣、鸡心枣是新郑枣区的主栽品种 ,为了解决品种混杂、结果期晚、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低等问题 ,新郑枣树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经过几年的研究 ,摸索出了一整套矮密早优集约化栽培技术。该项技术成果 1999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被国家林业局列为林业重点推广项目。该文详细介绍了灰枣、鸡心枣的品种选育、苗木繁育、栽培方法、整形控冠、枣果采收、病虫害防治等一整套技术  相似文献   

13.
枣树防落增产剂是防治枣树生理落果的新型复合植物生长发育调节剂。据1993年在河南新郑枣区的试验,能减少枣树落果32%~92%,增加枣果单重23%~41%,总的增、产效益73%~115%。1994年经过进一步的试验,再次证实了枣树防落增产剂的增产效果是显著而稳定的,可在枣树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 新郑枣产区是全国驰名的产区之一,不仅产量大,而且质量佳,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群众誉为“摇钱树”。但多年来病虫危害一直困扰着枣树生产,特别是近几年产量质量大幅度下降,引起了各级领导部门的关注,也是枣农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我们曾在本枣区工作过,对虫害防治工作有如下意  相似文献   

15.
枣树在新郑市栽培历史悠久 ,特别是新郑 8月鲜枣具有个大 (平均果重50 g ,最大 80g)营养丰富 ,干鲜易加工等特点 ,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的声誉 ,一直供不应求 ,前些年 ,由于管理粗放 ,造成树势弱 ,病虫严重 ,产量低 ,效益差 ,直接影响枣树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市枣树研究所于 1995~ 2 0 0 0年进行八月鲜枣品种的改造开发 ,加强了对枣树的土、肥、水、开、喷、剪、防的配套技术管理 ,实现了丰产优质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现总结如下。1 开发区概况该开发区设在新郑机场南里一华里龙王乡宋庄村 ,枣树 1970年定植 ,面积 2 0hm2 ,每 30m有…  相似文献   

16.
枣树栽培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历史,品种达700多种,分布很广。目前,枣树栽培在全国有700多万亩,其中秦、晋、豫、冀、鲁五大枣区栽培的枣树占总面积的90%。全国栽培的主导枣树品种为制干和加工品种,鲜食型较少。枣果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又可入药,枣果的食疗保健功能世人皆知。枣果还是食品加工的重要原料。据有关资料介绍,2000 年全国枣果总产约8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8%。除韩国仅有1.5万亩枣树规模栽培和总产2万吨枣果外,我国几乎是独家生产供应出口国。我国原枣及加工品年出口量9000吨左右,仅占总产量的2%,其中原枣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一半。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港澳地区的原枣及加工成品量占出口总量的80%-90%,原枣的出口主要为制干枣果,鲜食枣果出口量极少。在国际市场上,1吨鲜枣相当于30吨苹果或10吨核桃的售价,货源奇缺,供不应求。天津大港冬枣每公斤售价36美元、香港346元人民币,欧美市场每个枣果售价1美元。事实说明,大力发展鲜食枣果出口的潜力很大,商机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7.
《技术与市场》2006,(3A):31-31
枣树栽培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历史,品种达700多种,分布很广。日前,枣树栽培在全国有700多万亩.其中秦、晋、豫、冀、鲁五大枣区栽培的枣树占总面积的90%。全国栽培的主导枣树品种为制干和加工品种,鲜食型较少。枣果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又可入药,枣果的食疗保健功能世人皆知。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缩果病的发生对枣果和枣叶片中的MDA、PPO、CAT和PAL活性的影响,测试了发病与不发病的枣树中的叶与果中MDA、PPO、CAT和PAL活性,结果表明:MDA活性整体式呈上升趋势,病叶均大于健叶;在新郑灰枣枣果中,MDA活性呈下降趋势,而且病果均大于健果;在新郑灰枣中,病果和健果的PPO活性均是上升趋势,到完熟期达到高峰,且病果一直高于健果;在扁核酸中病果的PAL活性一直高于健果。  相似文献   

19.
枣缩果病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枣树缩果病的病原菌(Frwinia jujubovoraWang.Cai.Feng et Gao)为肠杆菌科,欧文氏菌属的一个新种。经多年研究,此病发生与气温、湿度和枣果发育期密切相关。在新郑枣区,8月中旬至9月中旬,旬平均气温22—26℃时,是此病主要发生期。通过小区试验,使用链霉素70—140单位/毫升、50%DT 600倍液、卡那霉素140单位/毫升、土霉素210单位/毫升等药剂喷药3次,保果率在90%以上。1986年以来,在新郑等三县示范防治6.1万株,病果率降至7%以下,纯经济收入57.95万元。  相似文献   

20.
枣粮间作好     
枣粮间作好沧州的枣粮间作始自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市总面积已发展到13.1万hm2,成为全国最大的集中栽植区和枣粮间作基地市。沧州市枣树与农作物的间作形式主要有8种:枣树+小麦,枣树+豆类,枣树+山芋,枣树+花生,枣树+蔬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