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丰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资源和加快条纹叶枯病抗性品种培育,对69份来自华东及华南地区的籼粳不同亚种材料,在浙江、江苏两地进行苗期人工接虫和大田自然诱发筛选条纹叶枯病抗性资源.11份材料表现出较好的条纹叶枯病抗性,抗性水平与目前华东地区广泛利用的抗源镇稻88相当,且抗性表现为显性遗传.分子标记鉴定发现,其中3份材料与镇稻88抗性位点一致,而其余材料与镇稻88不同.这些抗性材料育成的后代抗性好、产量高,是培育江浙沪等晚粳稻区条纹叶枯病抗性品种的优质亲本.  相似文献   

2.
采用田间小区鉴定方法研究27份粳稻品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表现,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抗性表现强的镇稻88与高感品种武育粳3号构建F2分离群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粳稻品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田间抗性表现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镇稻88、连粳4号、徐稻3号等9个品种在鉴定试验中均表现为抗病和高抗,可作为抗病品种在江苏地区推广应用。镇稻88与武育粳3号的F2群体抗感表型分离比例符合3∶1,表明镇稻88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受一对显性核基因的控制,将其作为抗病亲本使用可大大加快育种进程。研究同时发现在灰飞虱不引发虫害的条件下,有效接种虫量与感病对照发病率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当其值在0.8×106~3.6×106/hm2范围内时可作为水稻条纹叶枯病田间抗性鉴定有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水稻抗病基因Xa21转入3个粳稻品种的抗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将已克隆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转入我国辽宁省3个粳稻品种:沈农606、辽粳454、辽粳294,共获得独立转基因系205个。通过PCR、GUS染色和Southern blot分析,证明Xa21基因已经整合到3个粳稻栽培品种的基因组中。通过温室接种菲律宾白叶枯病小种6的代表菌系PXO99,T0代转基因水稻除了3-34表现部分抗性外,其它的转基因材料均表现高度抗病,表明Xa21转基因水稻已经获得抗性;温室接种T1和T2代试验表明,单拷贝整合的转化体呈现3:1分离,同时单拷贝3-34材料也表现部分抗性和感病3:1分离,证明已整合的Xa21基因能稳定遗传;同时对3-34部分抗性机制进行了分子生物学检测,证明GUS基因全部丢失、Xa21基因部分丢失并导致部分抗性。获得部分抗性材料,对于深入研究Xa21基因的功能区和研究抗病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水稻品种抗白叶枯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白叶枯病经济、安全、简便、有效的措施,鉴定水稻品种对自叶枯病的抗性,不但为抗病育种提供抗源,而且还为新品种的推广提供可靠的依据。1975~1985年作者共鉴定了万余个不同来源、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5.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Xoo)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miR1320是水稻与Xoo互作中重要的调控因子。本研究在接种Xoo后的0、12、24 h分别检测了10个粳稻和8个籼稻品种中miR1320的积累和4个防卫基因的转录水平,测量了各品种叶片上的病斑长度,分析了miR1320的积累和防卫基因的表达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接种Xoo后,miR1320的表达模式在不同品种中有所不同;籼稻和粳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别与接种后24 h和12 h时miR1320的表达量呈紧密负相关;且相对于防卫基因,miR1320更能反映品种间的抗病性。因此,miR1320可应用于评估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辅助水稻抗病种质的鉴定。  相似文献   

6.
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条纹叶枯病乃水稻生产大敌。近年江苏省因该病肆虐,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大敌当前,切不可掉以轻心。回顾近年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工作,发现部分农户在防治上存在着六大误区。1选种不科学部分农户认为更换抗条纹叶枯病品种,就可以高枕无忧。殊不知,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本省近几年才开始上升的新病害。由于我国针对该病害的抗性育种起步较晚,抗病品种的筛选和鉴定工作才刚刚起步,虽然生产上出现了一些抗性较好的品种,但抗性机理尚未完全明确,抗性稳定性有待考证。加之有些抗性品种综合抗性差(只抗条纹叶枯病,而高感其他病害,易倒伏等)或品质…  相似文献   

7.
对东北地区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群体的构成及分布,以及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菌9号小种的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群体由6个小种,即Race 1、Race 2、Race 3、Race 6、Race 8和Race 9构成。小种Race 1、Race 2和Race 9在东北三省吉林、辽宁和黑龙江都有分布,小种Race 3和Race 8只存在黑龙江省,Race 6只存在辽宁省。在30个水稻品种中,对9号生理小种表现抗病的有13个,出现频率为43.3%;中抗7个,频率23.3%;中感6个,频率20.0%;感病4个,频率13.3%。本研究为在东北粳稻地区挖掘白叶枯病的抗源,以及利用抗病品种控制白叶枯病危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鉴定云南稻种质资源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情况,于孕穗期采用剪叶接种方法,用水稻白叶枯病强致病型代表菌株BD8438、CN9404和X1接种云南野生稻和地方稻种质资源,以病斑长度大于6 cm为感病分界线,对其抗感表现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来源于云南省不同种植生态区的186份地方稻抗性材料和22个野生稻抗病居群。野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病能力较地方稻强,其中疣粒野生稻的抗性最强,抗病等级为0~2;药用野生稻次之,抗病等级为1~2;普通野生稻相对较差,抗病等级为1~5。地方稻抗性资源来自于云南省各个传统水稻种植区,抗性1级的材料占17%,抗性2级的占2%,抗性3级的占81%;按照稻种质资源亚种类型、粘糯性和水旱性分类,各类型地方稻抗性材料所占比例分别为粳稻占61%、籼稻占39%;粘稻占66%、糯稻占34%;水稻占83%、陆稻占17%。从利用抗白叶枯病基因培育新品种的角度评价,这些抗性资源具有潜在的发掘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白叶枯病是中国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1980—1984年作者用广东省稻白叶枯病菌优势菌群Ⅳ群的代表菌株,进行大田人工剪叶接种,重复鉴定了国内外水稻品种资源2012份。接种20天后调查病级,评选出Ⅰ级抗源29份占1.44%,Ⅱ级抗源187份占9.29%,Ⅲ级抗源285份占14.17%,感病(Ⅳ—Ⅵ级)的有1511份占75.1%。对33个重点抗源进行抗性鉴定和经济性状分析,推荐一批单抗、双抗或三抗的抗源给育种者作为抗病育种亲本选配应用。  相似文献   

10.
部分粳稻品种(系)对白叶枯病抗病谱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35份经初、复筛鉴定后的新品系、浙江省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粳稻品种,以及从外省征集的部分品种(系)及新抗源进行了抗白叶枯病谱的测定,结合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从中推荐2个抗源材料和5个抗病谱较广的品种(系),供育种和生产部门直接或间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