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初步研究了在养殖池塘中施用天辰渔肥对水体浮游动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固态渔肥和液态渔肥的施用,试验池中的原生动物和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的数量都有较大的增长;②施用固态渔肥和液态渔肥都能够促进水体中的浮游动物的增长,不同的是施用固态渔肥后,产生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在经过一个高峰后有个回落的过程,而施用液态渔肥后效果产生得比较慢,但是持续时间比较长。由此可见,固态渔肥见效快,持续时间短;液态渔肥见效慢,持续时间长;③施用渔肥后养殖池塘里浮游动物总量大幅增加,从而丰富了池塘中的饵料。说明渔肥的施用,能够有效的调整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增加水体的鱼产力。  相似文献   

2.
主养凡纳滨对虾池塘水体理化因子及浮游生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3个主养凡纳滨对虾的鱼虾混养池塘,在养殖季节(5—10月)每月对池塘水体理化性质和浮游生物进行监测。通过定期监测,研究了该类型池塘水体理化性质和浮游生物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整个养殖过程中,p H随养殖时间延长略有上升,但是变化较小;化学需氧量和亚硝态氮呈上升趋势;总氮、总磷、锌离子、总碱度浓度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氨氮浓度在养殖前期最高,随养殖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养殖后期趋于稳定;硝态氮浓度呈波浪形变化,但整个养殖过程浓度都比较低;活性磷浓度呈下降趋势;铜离子和悬浮物浓度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盐度总体趋势平稳;总硬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养殖过程中共检测到7门38种藻类,养殖池塘浮游植物主要以绿藻门和蓝藻门为主;共检测到5类18种浮游动物,浮游动物组成主要以轮虫类和枝角类为主。综合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调查结果,由Shannon-Wiener指数分级评分标准可知养殖前期的水质较差,浮游生物丰富度较低。  相似文献   

3.
生石灰在淡水养殖中常用来杀灭病菌、调节水质等,为保证其使用效果,泼洒生石灰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池塘对象 一般精养鱼池,鱼类摄食生长旺盛,经常泼洒生石灰效果较好;新挖鱼池因无底淤,缓冲能力弱,有机物不足,不宜施用生石灰,否则会使有限的有机物加剧分解,肥力进一步下降,更难培肥水质;对于水体pH值较低的池塘,要泼洒生石灰加以调节;水体  相似文献   

4.
在养殖池塘中使用光合细菌,能改善水体环境,抑制病原菌的繁殖,降低发病率,促进鱼类生长,增加养殖产量,提高养殖效益。养殖生产实践表明,在养殖池水及饲料中使用光合细菌可提高产量15%-20%,对发展健康养殖,确保养殖品质量安全,促进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常会碰到亚硝酸盐偏高的问题,尤其在集约化精养池塘中这个问题尤为严重,由于投饵过量、施肥、排泄物的积累,导致养殖池塘亚硝酸盐含量偏高而引起养殖动物生长缓慢、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发生疾病而死亡等现象,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片剂Cl O2、液体Cl O2和H2O2溶液对养殖池塘水体亚硝酸盐的降解效果,通过实验水样用药后从浮游动物游动能力、死亡情况、水色现象观察和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  相似文献   

6.
<正>微孔管道增氧技术是采用鼓风机通过铺设在池塘底部的微孔充气管等设施对池塘水体进行充气增氧,以满足池塘养殖动物对水体溶解氧的需求的增氧方法。微孔增氧为底部增氧,整个水体有效溶解氧充足,提高了水体各层空间养殖对象的活动能力,增加食欲,缩短养殖周期,为增加水体生物负载创造了条件。由于该增氧法能改善和稳定水质环境,减少应激和其他疾病的产生,提高了成活率,增加食欲与生长速度。一微孔管道增氧系统的构成  相似文献   

7.
周贵谭 《广东饲料》2002,11(6):36-37
鳖鱼混养是指精养中华鳖池塘中套养服务性鱼类的养殖模式,是实行中华鳖健康养殖的重要措施,它的优点和好处是:①可以充分利用水体,增加池塘的单位放养量,从而提高鳖鱼产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鳖是水陆两栖爬得动物,靠肺呼吸,不存在与鱼争氧,增加水体负债。②发挥鱼鳖之间的互利关系,增加池水溶解氧,优化水体生活环境。鳖在水中不断活动,经常浮出水面进行呼吸,这样来回往返活动,可使表层水与底层水得到交换,防止浮游植物旺盛的光合作用产生的过饱和氧逸出,又可弥补深层水的“氧债”,且有利于淤肥中营养盐的释放,有利浮游…  相似文献   

8.
养殖自身污染是指因为养殖活动自身因素导致养殖水体及其邻近水域污染物含量超过正常程度,使水体生态功能受到影响的水体情况。自身污染主要起源于养殖进程中固态和液态废物的排放,如残饵、动物粪便和排泄物以及固态物质的溶出成分等。除此之外,养殖进程中投放的肥料、消毒剂、抗生素和其余药物也是自身污染起源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1池塘有效水体与形状不规范池塘有效水体过小主要指利用天然小型水体和建筑、淘金以及其他类别施工形成的坑塘加以改造或者直接用来进行养殖的水体。这类水体从表面上看,面积很大,但是由于深度过浅、水体底部地貌不平整,很大一部分都是水深小于1m以下的无效面积。按照技术要求,在北方从事水产养殖生产要求最低水深应不小于1米。水体过小,缓冲能力弱,应对外界冲击的能力差。也有部分水体如淘金的大坑,这种往往都可以达到4~5m深,甚至更深,但是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比微孔曝气增氧技术和水车式的增氧机在池塘养殖中的应用发现,微孔曝气增氧技术可以有效节约电量,快速增氧,且增氧效果良好;另外,微孔曝气增氧技术还可以改善池塘养殖的水体环境,缩短养殖周期。因此,池塘养殖应推广运用微孔曝气增氧技术,提升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1.
以植物乳杆菌和大肠杆菌E.colik88为指示菌株,研究了饲料的液态转固态发酵与固态发酵两种工艺在20℃与30℃两种温度下的pH值变化及菌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30℃温度下,物料的酸度变化(pH值)比20℃温度时下降的速度快、幅度大;②在固态发酵过程中,液态转固态发酵的起始pH值低于固态发酵(P<0.05),但液态转固态发酵和固态发酵在发酵过程中pH值差异不显著(P>0.05);③在30℃的发酵温度下,乳酸细菌数呈先增值后下降趋势,但液态转固态发酵与固态发酵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④在液态转固态发酵工艺下,大肠杆菌E.colik88菌数呈直线下降趋势,而在固态发酵工艺下,大肠杆菌E.colik88菌数呈先升后降,证实液态转固态工艺对原料中大肠杆菌直接产生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的发展,病毒的一些危害,导致了渔业养殖率降低,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渔业,经过一些科学的研究,研究出了一种池塘鱼虾同池分隔养殖的养殖方法.在很早之前就有听说过鱼虾混养或者是主养的报道,但是,池塘鱼虾同池分隔养殖却从未听说过,但是在2013年,一些科学研究人员,在李长奇村用了九口池塘进行试验.经过多次的筛选、比较、技术的探索,总结出了池塘鱼虾同池分隔养殖的各项特征.  相似文献   

13.
全雄黄颡鱼是中国淡水水体中分布较广的底层经济鱼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且雄性的黄颡鱼的生长速度要比雌性类的要快。对于池塘人工养殖的全雄黄颡鱼,其对水体的质量的要求比较高。当前,人工养殖全雄黄颡鱼对水体的调控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加入新水或者是换水的方式;第二种方法则是通过增氧机来增加水体中溶解的氧气含量,以改善水体质量;第三种方法则是使用微生物来调控池塘的水质。  相似文献   

14.
由自制合理搭配的菌群发酵制得的牛粪为试验材料。一组(A池塘)为施无机肥和发酵牛粪,另一组(B池塘)为在养殖的过程中只施无机肥,养殖4个月。探讨发酵牛粪作为饲料和肥料对主养鳙鱼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牛粪发酵后,营养价值显著提高(P<0.05)。放养后,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的A池塘浮游生物量显著提高(P<0.05),A池塘养殖的鳙鱼、鲢鱼和鲤鱼的生长性能均显著高于B池塘(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发酵牛粪与无机肥联合使用可有效主养鳙鱼。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研究池塘和稻田养殖环境下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择3口克氏原螯虾养殖池塘,3块水稻-克氏原螯虾综合种养田块,在池塘和稻田中陆续放养4~5 g/只克氏原螯虾(250~300 kg/hm^(2))。采集池塘和稻田内克氏原螯虾(25~32 g/只)、表层底泥和底层水样品,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池塘和稻田两种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试验期90 d。结果表明,与池塘养殖相比,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有降低趋势。稻田水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池塘水体(P<0.05)。与池塘养殖相比,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肠道内Planktothrix等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Uncultured Chthoniobacterales等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与底泥和水体微生物显著正相关(P<0.05),且与底泥微生物相关性更强。研究表明,池塘和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差异显著,其肠道微生物结构受养殖环境的正向调控,且受底泥微生物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养殖池塘使用年代的增长,池塘池埂坍塌,池底淤泥沉积增厚,水利、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渔用设备、机械简单落后、配备不全,导致渔业生态条件恶化,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为优化池塘养殖环境,近年来,贺兰县结合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及池塘改造、农机购置补贴等相关项目,配套制订了相应的惠农政策和激励措施,按照"集约、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全县范围内重点实施了以池塘清淤改造以及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渔用新设备、新机械示范应用等为主要内容的建设项目,经过项目实施场点近几年的养殖生产证明,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复合营养素在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于2018年5月~9月在天津市西青区某养殖场开展了复合营养素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试验。通过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及浮游生物的监测、对虾免疫相关酶活性的检测,评价复合营养素对对虾养殖的效果。结果显示,施用复合营养素的试验池亚硝酸盐氮降解迅速,养殖中后期试验池总菌数显著高于对照池(P0.05),水体微生物代谢活跃。养殖前中期,试验池浮游植物种类多以绿藻为主优势种,而对照池以蓝藻为主优势种。试验池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85~2.74,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58~0.82,丰富度指数变化范围为2.29~3.74。免疫相关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试验组对虾血清中多酚氧化酶(PPO)、溶菌酶(LZM)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胰腺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复合营养素可迅速降解对虾池塘亚硝酸盐氮,优化藻类组成,促进水体中微生物代谢,稳定水质及池塘生态系统,增强对虾免疫力,提高对虾产量,降低养殖成本。  相似文献   

18.
罗非鱼生长快,生长期短,但在内陆地区一般不能自然越冬,所以放养一茬后,池塘闲置期长,造成池塘利用率低。充分利用养殖罗非鱼池塘的空闲时段进行鱼种培育,不但能增加池塘养殖利用率。还能增加养殖产量和效益。笔者于2012年始利用养殖罗非鱼的池塘进行了一年二茬的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池塘施肥,特别是施用有机肥,会不同程度地污染水体,消耗水中溶氧,尤其是在夜间,常会造成池水缺氧,导致鱼类浮头.因此,要尽量做到合理施用,才能充分发挥施肥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鱼苗培育过程中使用微生态营养素和传统养殖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测定养殖环境中的浮游生物种类、数量和生物量以及透明度等理化因子,研究微生态营养素在苗种培育中的使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微生态营养素能有效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施放微生态营养素的水体中鱼类喜食且易消化的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总生物量提高了20%~58%,水体透明度降低了30%~52%,培育出来的苗种,较常规培育的个体更大、成活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