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黄淮流域甘薯脱毒种薯培育规程、分级标准及繁育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薯脱毒种薯培育规程:选择优良品种→茎尖组织培养→病毒检测→生产性能鉴定及高级脱毒甘薯的繁育→脱毒原原种繁育→脱毒原种繁育→生产用种。将脱毒种薯分为4级:高级脱毒薯(苗)→脱毒原原种薯(苗)→脱毒原种薯(苗)→一代生产种薯(苗)。繁育体系为科研单位、推广部门和生产者紧密结合,协同进行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2.
脱毒甘薯种薯分级标准和生产繁育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山东省脱毒甘薯种薯繁育和生产应用的实践,总结提出了甘薯脱毒试管苗、脱毒原原种、原种、生产种的四级繁育制度和脱毒种薯分级依据、分级质量标准,同时介绍了适宜黄淮春夏薯区应用的省、市、县、乡相结合的脱毒甘薯生产繁育供应体系,提出了目前甘薯脱毒种薯生产繁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脱毒微型薯栽培技术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微型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为试管苗-原原种-一级原种-生产良种体系.茎尖脱毒试管苗的培育、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网棚脱毒微型马铃薯原种生产繁育技术,为广大马铃薯生产种植者及消费者理清脱毒马铃薯的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4.
利用生物技术进行马铃薯茎尖组织培养无毒试管苗,工厂化生产马铃薯微型薯及小薯,建立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生产脱毒种薯供给马铃薯生产,是提高马铃薯产量的重要技术.黑龙江省火炬计划项目<马铃薯脱毒微型薯及小薯开发利用>是高科技生物技术工程.项目技术开发目标是生产马铃薯脱毒微型薯及小薯(原原种).克山县种子公司在本项目中已完成培育脱毒微型薯及小薯技术的研究,成功地获得了脱毒微型薯及小薯,并已按计划生产,效果明显.落实该项目的关键技术和解决途径是:  相似文献   

5.
为防止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生产上必须应用技术部门提供的脱毒种薯,使品种恢复和保持原有的品种特性与生产潜力。总结了大通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包括脱毒苗移栽和微型薯生产和原种生产,以期为该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型薯是利用脱毒苗或试管薯在防蚜温室或网棚中繁育的小型种薯(即原原种),微型薯是种薯繁育的核心种,生产多少、质量优劣都关系到合格种薯生产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脱毒甘薯四级种薯(苗)生产程序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省脱毒甘薯种薯繁育,推广应用的实践,提出了脱毒甘薯试管苗,原原种,原种 良种四级繁育程序,技术操作规程和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组培快繁及脱毒种薯的生产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热处理马铃薯块茎,使茎尖剥离并经病毒检测获得脱毒苗,经脱毒试管苗的快速繁殖,选择生长健壮的试管苗作扩繁材料; 在温网室采用无土栽培法在严格隔离条件下生产微型薯(原原种),再生产一、二级原种及一级良种(生产种).生产中应注意种薯的分级、种薯田的田间管理和收获贮藏、包装运输等过程.本体系将脱毒种薯生产时间缩短为4年,减少了病毒感染的机会,提高了脱毒种薯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西吉县马铃薯种薯脱毒技术与应用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吉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从1998年起,经过8年的试验研究,总结出了马铃薯茎尖组织培养脱毒技术、病毒及类病毒检测技术、试管苗切断扩繁技术、扦插快繁生产原原种技术和脱毒薯4年4级繁殖生产等5大技术体系,园区年生产马铃薯脱毒试管苗300万株,生产原原种1000万粒,年生产原种3000 t、一级种30000 t,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结合马铃薯不同级别脱毒种薯产量、病害、植株生长发育等性状的差异,提出在海拔2 000 m以上的高山自然隔离区露地直接种植微型薯进行原种繁育,加强防治蚜虫和晚疫病,保障原种繁育质量,切实降低原种繁育成本等建议,以加快脱毒种薯生产应用步伐。  相似文献   

11.
南阳市甘薯病毒病调查与病原血清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查了南阳市 13县 (市、区 )甘薯病毒病的发生情况 ,以甘薯叶片作样本 ,采用NCM -ELISA方法检测病害样品 2 2 14个。结果表明 ,甘薯病毒病病田率达 10 0 % ,品种发病率 10 0 % ,未脱毒甘薯田病株率平均为 75 .9% ,脱毒甘薯田平均病株率 12 .1% ;初步认定南阳市甘薯病毒病病原至少有 6种 ,即SPFMV、SPLV、SPCFV、SPMMV、C - 6、C - 8。以SPFMV和SPLV为主。  相似文献   

12.
宾川地区烟草病毒病病原种类及其侵染循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宾川烟草病区病毒病进行调查采样,应用病毒分离提纯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开展鉴定研究,得出:(1)宾川烟草病毒病原以CMV,PVY,TMV,TEV发生较为普遍,且危害严重,此外有PVX,一种球形病毒〔可能是番茄斑萎病毒(TSWV)〕也有零星发生,以症状来看,还有环斑、曲叶、丛枝、条纹等类型,但未分离到明显病原;(2)病毒病病原的分布在宾川主栽烤烟品种上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分布与生态类型有关,年度间种群分布相对稳定;(3)探明烟苗期烟苗带毒率和带毒量是宾川烟草中后期病毒流行的决定性因素;(4)探明了病毒、寄主、媒介(蚜虫)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烟草病毒病的侵染循环。  相似文献   

13.
甘肃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阐述了甘肃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种薯生产经营许可管理,规范脱毒种薯生产经营行为;建立和完善种薯3代(G3)繁育推广体系及质量保证管理体系;加强种薯检测体系建设,改善检测手段,保证种薯质量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繁殖是脱毒原种繁殖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原种繁殖的质量,因此,要求严格。在生产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对原原种的繁殖产生影响,比如培养基质、营养液的配比及苗源的差异等。为了获得数量和质量双优的原原种,介绍了原原种繁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原种繁殖的影响,并简述了原原种的采收与贮藏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甘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及工业原料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本文总结了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的历史、现状、成效及问题,分析了国内外甘薯产业和种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目前中国甘薯产业稳步发展,种植面积趋于平稳,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106 hm2左右;单产稳步提高,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96倍;产业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转型升级,鲜食市场供应比例不断提高,甘薯逐步实现餐桌化,休闲、保健和功能食品得到适度发展;鲜食消费比例逐年增加,提升了甘薯种植效益;品牌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甘薯种业在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的推动下,初步建立了甘薯分子育种平台,甘薯基因组测序基本完成,构建了高密度分子连锁图谱,开发出一批与甘薯茎线虫病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和与甘薯淀粉含量等性状相关的主效QTL,发掘出甘薯品质、抗病、耐盐、抗旱等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建立了甘薯主要病虫害抗性评价平台,创制出一批甘薯特异新材料;构建了优质专用甘薯品种评价平台,育成一批甘薯专用型新品种,良种自育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制定了甘薯新品种的DUS测试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了种薯种苗市场;完成了脱毒种薯种苗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种业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种薯种苗企业重组。现阶段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优异种质数量少,无法满足育种的需求;二是优质品种评价指标缺乏,专用化品种少,无法满足加工需求;三是脱毒种薯种苗的应用率低,种薯种苗繁育技术和市场不规范;四是甘薯种业尚未形成规模,政府对种薯种苗繁育企业扶持力度较弱,区域性的种薯种苗企业数量少,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未来5—10年,中国应注重资源收集、评价和保存平台建设;打造甘薯育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多抗专用品种;着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健康种薯种苗繁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延长加工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在“一带一路”国家示范推广高品质淀粉、富含膳食纤维、花青素、胡萝卜素及多酚类物质等专用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淡水珍珠种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淡水珍珠生产国,其产业和种业发展分为4个时期,本文综述了不同时期产业和种业发展特点。第一发展时期,产业规模迅速发展,天然水域苗种供不应求,淡水珍珠蚌种质资源破坏严重;第二发展时期,突破淡水珍珠蚌人工繁殖技术,确定三角帆蚌与褶纹冠蚌为我国最佳淡水育珠蚌,淡水珍珠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第三发展时期,民营珍珠企业发展迅速,促进淡水珍珠养殖和苗种生产商业化,淡水珍珠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至今,进入提高珍珠产量向提高珍珠质量转型期。目前,淡水珍珠蚌苗种生产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户自繁自养模式仍占较高比重,苗种生产工业化程度较低。在种质创新与利用方面,种质资源评价、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等工作逐步开展,但现代育种技术应用率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突出。最后,根据现代水产种业发展要求,展望了我国淡水珍珠种业现代化、商品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推动淡水珍珠种业乃至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辣椒感染病毒病植株与健康植株花药中的游离脯氨酸和花粉萌发力进行了比较性研究,结果表明,从开花前7天到开花当天,病株花药中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均比同期健株的低,但以开花前4天到开花当天的差异较明显,开花前1天病株花药中游离脯氨酸含量比健株的低26.24%~39.96%,开花当天病株上的花粉萌发率比健株的低14.35%~33.31%。本研究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辣椒感染病毒病后在生理生化上发生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8.
染病毒番茄植株与健康植株相比,在花药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花粉萌发率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病株花药发育过程中游离脯氨酸的积累开始的晚,并且任一花药发育时期花药中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均比同一时期健康植株低。开花后0~3d中病株的花粉萌发率也比同期健康植株的低。本研究结果从生理生化上反映了番茄感染病毒后发生的病理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19.
大葱病毒病普遍发生,是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大葱病毒的寄主范围、病毒粒体形态、病理超微结构等测定结果,初步鉴定侵染病原属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是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的暂定成员,其种子可传带病毒。  相似文献   

20.
议作物育种技术与中国种业安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种业的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详细论述了作物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作物育种技术的发展阶段以及现代育种技术与种业发展的关系,并针对目前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育种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把农业种质资源保护提到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公立科研院所(校)在现阶段种业发展中科研主导地位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