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水稻生产发展很快, 1949年水稻总产仅 4亿公斤,1990年达27亿公斤,增长近7倍;单产由75公斤提高到415公斤,增长5.5倍。1985年以来,推广汕优63等杂交稻组合,仅3年发展到550万亩,亩产550公斤左右,比常规稻每亩增产150公斤,占全省水稻总产的72%。预计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水稻面积可发展到1000万亩,稻谷总产将超过50亿公斤。  相似文献   

2.
从最近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召开的1999~2000年度杂交水稻种子供需形势分析会上获悉,1999年度全国杂交水稻种子制种面积大,生产数量足,所产种子能满足2000年度杂交水稻大田生产需要。据对17个制种省(区)统计,1999年杂交稻制种面积12.8万hm‘,总产3.23亿公斤(其中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江苏、湖北等6个主要产种省(区)制种9.5万hm’,总产24亿公斤,分别占全国杂交稻制种面积和总产70%以上),加上1999年6月末库存种子0.23亿公斤,1999~2000年度可供种3.46亿公斤,预计2000年度全国杂交水稻大田种植面积2.54{3亩,需种量约…  相似文献   

3.
1990年宁乡县示范种植杂交晚粳76优312和台杂2号,面积为809亩,平均亩产529.1公斤,高产丘亩产达624.7公斤。平均产量比同季种植的常规晚籼湘晚籼1号,常规晚粳盐粳2号、H808及杂交晚籼成优64亩增86~48.8公斤,纯收入亩增68,33~40.4元。发展杂交晚粳除选用高产抗病组合外,还必须注意育带蘖壮秧、合理密植及科学运筹肥水。  相似文献   

4.
华南地区1987年杂交稻面积不到2000万亩,仅占水稻播种面积的15%。1990年杂交早稻2271万亩,占早稻播种面积的43.1%,杂交晚稻3240万亩,占晚稻面积的57.4%,并选选配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新组合,两系法杂交稻示范推广已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5.
安徽自1977年推广杂交稻以来,13年累计种植6995万亩,增产稻谷35亿公斤。目 前,杂交中籼汕优63开始退化,急需更换;杂交灿籼及杂交晚粳未完全配套,全省1700万亩双季 稻,双杂面积仅10万亩。要继续发展杂交稻必须:领导重视,解决发展中的政策、资金及物资等实 际问题;加强新组合选育及种子工作;良种良法配套,扩大面积与提高单产■重,从全局出发, 发挥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6.
1986年衡阳市种植双季杂交早稻2.45万亩,亩产488. 8公斤,较常规早稻增产25.6%。衡东县岭茶乡集贤湾村杂交早稻成优49,46.1亩,亩平543.5公斤,最高亩产达605.8公斤。1983—1986年全市共种杂交早稻33.88万亩,亩产470.8公斤,较同期常规早稻单产高82.6公斤,增产21。3%。从近三年全市种植的情况来看,杂交早稻产量高,增产潜力大,在一定幅度内,适当发展双季杂交稻的种植面积,是提高水稻单产,增加粮食总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展杂交早稻,夺取高产,必须突出解决好以下几个技术问题。 (一)选择适宜的组合是能否发展杂交早稻的重要问题。 1978年市农科所…  相似文献   

7.
杂交晚稻汕优93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詹家荣(三明市农牧渔业局)1982年三明市试种杂交稻汕优63至1992年该组合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5.8亿亩,增产谷230多亿公斤。其推广面积之大,增产数之多,居杂交稻组合之首。汕优63不但产量高,而且米质优,人们将它称...  相似文献   

8.
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的生产,经过两年调整准备之后,1987年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高峰期。种植面积已达1.64亿亩,比上年增长3000万亩。平均单产440公斤,比上年增加8.5公斤。制种总产3.36195亿公斤,平均单产145.5公斤,比上年分别增加1.46935亿公斤和18公斤。以上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只要我们善于因势利导,扎扎实实地作好工作,稳步前进,我们就会取得比前两次发展高峰更大的成绩。 在农牧渔业部领导下,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1987年开展了一些必要的活动,为部领导提供了有关信息和决策参考意见。同时,顾问组成员除在各自的岗位上从事科研、生产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相继取得籼、粳稻“三系”配套,至1976-1980年5年累计,全国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3亿5千多万亩,增产粮食130多亿公斤,平均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杂交水稻的生产潜力与植株形态密切相关,为提高杂交水稻育种水平.尽快培育出生产潜力更大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总结本人多年育种经验,结合水稻形态学研究有关资料对杂交水稻高产形态进行探讨,望能对杂交水稻育种及栽培实践有所助益。1杂交稻根系发达,活力旺盛优良组合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比较具有较为明显的根系生长优势。据营口县水稻三系育种组观察,杂交水稻黎化…  相似文献   

10.
1989年湖南省种植杂交早稻481.42万亩,比1988年扩大94.12万亩,总产21.04亿公斤,平均亩产437公斤。 在连续遭受几次阴雨寡照不利气候影响的条件下,杂交早稻比常规早稻较好地经受了考验,显示出明显的增产优势。据省、地两级联办的14个基点验收924亩杂交稻,平均亩产511. 6公斤,比常规稻增产10.3%。杂交早稻种植面积较大的双峰县大林乡,示范5019亩,平均亩产578.8公斤,比常规稻亩增66.2公斤,增产12.9%。 杂交早稻增产的原因,除各级领导重视外,在栽培技术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改进了浸种催芽和育秧技术。普遍推广了强氯精消毒,温水浸种,多起…  相似文献   

11.
据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1985年12月常州会议统计,“六五”期间我国累计推广杂交稻5.2亿亩,约增产粮食600亿斤。1985年全国种植杂交稻1.26235亿亩,比1984年减少460万亩,单产863斤,比1984年亩平854斤,每亩增产9斤,总产1091亿斤,比1984减少26亿斤。 由于1985年全国粮食减产,而杂交水稻基本稳产,各省对杂交水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安徽、湖南、四川、广西、贵州等省区,先后召开了杂交水稻专业会议,并拔款加速杂交稻的发展,把发展杂交水稻作为增加粮食总产的战略措施,因此“七五”期间我国杂交水稻将有一个大的发展,预计1990年我国杂交水稻种…  相似文献   

12.
1988年再生杂交稻发展较快,据农业部对四川等10省、区统计,再生稻面积为633.3万亩,总产可达5亿公斤,比1987年分别增加82.4%和43%。再生稻可减少繁殖、制种工序,是一种省种、省工、省投资的栽培方式,尤其在种两季稻不足、种一季有余的单季早、中稻地区有广阔发展前景。可作再生稻的组合有汕优63、协优64、威优287、威优激等,一般头季稻亩产500公斤,再生稻可亩产300公斤。再生稻高产的基础在于培育好头季稻,在安排好“两个安全齐穗期”的前提下,将头季稻和再生稻的栽培管理作一整体过程来抓。  相似文献   

13.
地处秦岭、巴山间的陕西安康地区,自1981年推广杂交稻以来,到1991年面积达45,3万亩,占水稻面积的91.4%;稻谷总产由1981年的9572万公斤,提高到1991年的1.94亿公斤,增长1倍;单产由228.5公斤提高到408公斤,增长78.5%。比同期小麦单产增长速度高出24个百分点,比玉米高出9.8个百分点。汕优63等组合在该地种植,米质优良,受到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从1976—1986的十年间,我国杂交稻累计种植面积达9.1亿亩、增产稻谷900多亿斤。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全国种植杂交稻1亿5千5百万亩以上,比86年扩大2千多万亩。然而,从当前我国各地的制种产量来看,单产高的可达300公斤,一般的只有100公斤左右。所以,提高制种的产量,不仅对发展杂交稻十分必  相似文献   

15.
零陵地区1990年种植杂交早稻133.58万亩,其中地膜小苗直栽77.8万亩,平均亩产411.5公斤,较常规大苗亩增33.3公斤,增产8.8%,这项技术解决了杂交早稻4月低温烂秧,5月低温不发的难题,为杂交早稻早熟高产、低成本、高效益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其技术要点为;严格种子消毒、搞好浸种催芽,选择冬子板田作苗床,8月底4月初播种。湿播旱育,地膜低拱覆盖,2~2.5叶带土移栽,双株密植.  相似文献   

16.
平江县是怎样夺取杂交早稻高产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稻是我县一季稳产高产的粮食作物,总产占全县粮食总产的40%左右。但当前早稻品种单一,多年种植的浙辐802抗性降低产量下降。为使我县粮食生产登上一个新台阶,出路之一就是扩大杂交早稻面积。 1980年以来,全县积极种植杂交早稻,1988~1989年两年,共种植16.3万亩,通过组织验收,杂交早稻比常规稻亩增54.45公斤,增产13.2%。并出现了大面积的丰产片、高产丘。如:肥田村1989年种植杂交早稻1014亩,亩产468公斤;木瓜乡南塘村村民余程林0.8亩,亩产687.5公斤。献冲乡泗洲村张卫民,8亩杂交早稻平均亩产475公斤,比常规稻亩产增87.5公斤。杂交稻抗性较…  相似文献   

17.
《大豆科技》1995,(3):20-21
百万亩大豆高产栽培综合技术措施的运用黑龙江省农场局九三农管局农业处张1994年我局大豆种植面积125.9万亩,实现总产2.3亿公斤,亩产182公斤;创产值3.98亿元(1994年现行价),占今年种植业总产值的60%,大豆总产、亩产、产值三超历史,是九...  相似文献   

18.
漳州地区杂交水稻制种产量,1987年,虽由亩产40多公斤提高到85公斤,但仍低于全省平均96.5公斤和全国平均亩产128公斤的水平。制种产量不高不稳,制种面积逐年减少,1987年由原来上万多亩制种田下降至2000亩左右。每年都要向外省调进10—150万公斤种子,影响了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当前解决高产和高纯度的制种技术对促进杂交水稻进一步发展十分必要。本文着重对闽南杂交稻制种技术问题作若干探讨。一、杂交稻制种最适宜的抽穗扬花期气候在日平均温度27——28℃,相对湿度70—80%。日照充足。根据漳州市气象台1977—1987年十一年气象资料统计,漳州市平原地  相似文献   

19.
杂交中籼由北纬34.5度的徐州,移至北纬37.5度的渤海湾稻区,显示出很好的增长 效果。胜利油田经5年试验,1989年杂交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25%,平均单产650公斤, 最高亩产904公斤。比早、中粳亩增250—300公斤,比晚熟中粳亩增100—150公斤。栽培上应采 取早播、早栽等早熟措施,确保安全齐穗;季节安排上朝前不朝后,使抽穗扬花期处于旬平气温 25.7℃时段,使抽穗至成熟处于日照充足的8一9月。  相似文献   

20.
信阳地区推行杂交稻大面积技术联产集团承包,1989年面积突破105.56万亩,平均单产557.6公斤,比常规稻亩增174公斤,共增稻谷1.873亿公斤。主要措施是: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广泛开展技术联产承包;二、纵横协作,切实搞好综合服务;三、选准优良组合,发挥良种增产作用;四、狠抓技术培训,开屏千亩丰产示范;五、推广模式栽培,抓住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