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非鱼由于受水温所限,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不能自然越冬,因此都要采用不同形式和方法进行保种越冬,主要有利用工厂余热越冬、太阳能越冬、人工加热越冬等方式,但其越冬保种密度一般约7.5kg/m3,相对成本较大.多年来,我们研究用地热保种越冬,越冬密度已超过25kg/m3,大大减少了越冬成本.现简要介绍罗非鱼高密度越冬保种主要技术措施,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1986—1987年在金斗水库利用网箱试养罗非鱼670m~2,鲤50m~2,高产箱罗非鱼242kg/m~2,鲤177kg/m~2。平均饵料系数1.9,成本2.79元/kg,总获利10.8万元。试验对密度、规格与个体生长、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提高罗非鱼越冬成活率,要注意抓好以下几条: 1.越冬池要在亲鱼移入越冬池前10天左右用生石灰消毒,并适量施肥,培育浮游植物。 2.及时越冬。鱼过早和过迟移入越冬池都不宜,过早则水温尚高,亲鱼移入越冬池不适应,又人为地延长了越冬时间;过迟则水温过低,容易冻伤鱼体。宜在水温下降至15℃~16℃之前进行。 3.合理的放养密度。5cm~6cm鱼种1kg/m~2~1.5kg/m~2,亲鱼可达3kg/m~2。 4.捕鱼操作要小心,勿伤鱼  相似文献   

4.
<正> 搞好越冬保种是罗非鱼扩大再生产的关键之一。本实验着重研究冬季利用工业余热,在温流水条件下,进行罗非鱼高密度保种越冬问题。通过对水体中水温、溶氧、流量等因子的测定,摸索罗非鱼越冬保种所必备的条件,并经过不同密度、不同规格等实验,进一步了解其相互关系,以便预测保种密度,采取合理  相似文献   

5.
在陡河水库越冬罗非鱼种网箱5只,计125m~2,1989年11月14日入箱鱼种2609kg,经投饵饲养管理,1990年5月18日出箱4882.8kg,单产39.2kg/m,成活率58.72%,获利润4.1万元。制约越冬罗非鱼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是水温,冷却水库水温主要受电厂循环冷却水排放量及热排放量的影响。冷却水库使罗非鱼开始致死水温为8.2℃左右。  相似文献   

6.
施海涛  蔚明燕 《齐鲁渔业》2005,22(11):24-25
罗非鱼是热带性鱼类,抗寒能力较差,在我国多数地区不能进行自然越冬。为此,我站于2002年承担了“罗非鱼大棚越冬保种技术研究”项目,经过2年来的组织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罗非鱼大棚越冬保种具有投资少、效益高的优点,且易于推广,必将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罗非鱼越冬保种主要模式。现将我们的做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罗非鱼越冬期的常见病害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罗非鱼越冬期间易发生各种病害,防病治病是越冬保种的重要环节,防病治病的效果更直接关系到越冬保种工作的成败与经济效益。本文就罗非鱼越冬过程中的主要致病因素,危害较重的几种鱼病以及防治方法综述如下,以供参考。1主要致病因素1.1温度罗非鱼属热带鱼类,在水温20℃以下时易感染疾病。特别是在越冬期间,水温相对不稳定或长期处于低温环境,往往会导致生理代谢紊乱,代谢速率减慢,乃至产生代谢障碍等,从而对病原的抵御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而感染疾病。1.2鱼种规格与越冬密度进人越冬阶段的鱼种规格与质量也是越冬期间影…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构建了一套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系统,选用了双排污通道养殖池、竖流式固液分离器、转鼓式微滤机、紫外线灭菌器、沸腾式移动床生物滤器、CO_2脱气池、加压溶解氧气等先进水处理设施设备,以期研究养殖过程中的鱼类生长情况、水质变化情况以及应用推广价值。养殖富吉罗非鱼139 d,初始密度34.86 kg/m~3,试验结果表明:罗非鱼生长情况良好,最终密度达108.97 kg/m~3,存活率97.57%,饵料系数1.55。系统的水质良好,氨氮平均浓度0.32~0.42 mg/L,亚硝酸盐平均浓度0.02~0.03 mg/L,溶解氧平均浓度5.81~8.69 mg/L,水温平均24.23~24.95℃,pH值保持在7.6。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的运行成本相对较高,但由于罗非鱼品质高,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且该系统节水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市场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罗非鱼作为热带性鱼类,其最低临界温度为12℃,在北方地区自然水域不能越冬,罗非鱼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山东省兖州市从1982年引进罗非鱼养殖,并利用简易塑料大棚,进行罗非鱼越冬,通过20多年的摸索,逐步掌握了利用简易塑料大棚进行罗非鱼越冬保种技术,并获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目前,兖州市已发展罗非鱼越冬温室1万余平方米,年越冬罗非鱼20万kg。笔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省的罗非鱼养殖发展很快,其成鱼养殖及单性化的制种工艺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由于罗非鱼在我省不能自然越冬,只能采取人工方法进行越冬保种,造成大规格越冬鱼种缺乏,长途运输鱼种死亡率又极高(一般达50%左右),严重影响了渔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为了摸索一条罗非鱼大规模自然越冬保种的新途径,我们在水库网箱中进行了罗非鱼自然越冬试验。现将试验情况小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水库的自然条件试验分别在泉州市乌潭水库和厦门市坑内水库进行,其自然条件见表1。2.网箱区环境条件网箱放置于坝头附近,避风向阳。此外,还对乌潭水库网箱区的水质状况进行了测定(见表2)。越冬期间,坑内水库最低水温为15℃,乌潭水库最低水温为12.9℃,低于13℃水温出现一次,持续时间3天。  相似文献   

11.
王文彬 《水产养殖》2011,32(3):44-45
罗非鱼是热带鱼类,在我国大多地区不能自然越冬,必须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越冬保种。罗非鱼的越冬分为鱼种越冬和亲本越冬两种。鱼种越冬是将当年繁殖的罗非鱼苗,到10月份左右还未长成商品规格的,通过越冬,留作第2年4—5月份作为放养的鱼种。  相似文献   

12.
我曾在我县龙家店罗非鱼种场搞技术工作多年,该场主要是利用地下温泉水搞罗非鱼越冬,年越冬罗非鱼3万公斤。在罗非鱼越冬技术工作中取得了些成功的经验,我认为搞好罗非鱼温泉水越冬最主要的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准备好越冬池:罗非鱼越冬在北方从10月到翌年的5月,需240天左右,罗非鱼一放入越冬池,就不易变动。因此,准备好越冬池也就非常重要。一般选择越冬池在向阳背风的地点,越冬池放鱼前要进行清整消毒,清除过多  相似文献   

13.
17℃是孵化场中用以加速生长的典型温度,我们的目的就是确定这一温度下大西洋鲑鱼的最佳养殖密度。我们将5.8g(平均体重)的幼鲑养殖了80天,最终的养殖密度达到14~55kg/m~2(单位水底面积的养殖量)或80—310kg/m~3(单位体积的养殖量)。在最终养殖密度达26kg/m~2(146kg/m~3)时,鱼体重的增加略为降低,但是死亡率、饵料转化、以及体长的增加不受影响。在17.5℃的水温中,大西洋鲑常以14kg/m~2(80kg/m~3)的密度饲育,在此密度时,对其生长和健康无不良影响,但最终养殖密度不应超过26kg/m~2。  相似文献   

14.
奥尼罗非鱼是热水性鱼类,适宜生长的温度要求较高,一般池塘常温下难以越冬保种,所以一年当中生长期较短,越冬鱼种价格高。  相似文献   

15.
大西洋鲑Salmo salar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适宜生长水温相近,但栖息水层不同。本试验通过研究在循环水主养大西洋鲑(2 kg/尾)系统中混养不同密度大菱鲆(0.15 kg/尾)的养殖效果,旨在优化这两种鱼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在水温16℃条件下,在循环水养殖系统10个单池面积40 m~2、水体120 m~3的养殖池中放养大西洋鲑,密度为20尾/m~2,大菱鲆的混养密度分别为0尾/m~2、2.5尾/m~2、5尾/m~2、7.5尾/m~2和10尾/m~2,分析两种鱼类的摄食、出池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成活率、毛产量、净产量、饲料系数等生产指标。结果表明,大菱鲆混养密度为2.5尾/m~2时,大西洋鲑出池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分别达最大值(4.755±0.049)kg、(0.3865±0.006)%/d和(98.995±0.177)%,且大菱鲆也达最佳生长与成活效果,可获最大总毛产量(31.795±0.384)kg/m~3、最大总净产量(18.524±0.059)kg/m~3和最低饲料系数(1.35±0.004),养殖效果显著优于大西洋鲑单养组[最大总毛产量(30.521±0.205)kg/m~3、最大总净产量(17.413±0.077)kg/m~3、饲料系数(1.44±0.006)];超过5尾/m~2,各生产指标显著低于单养组(P0.05)。  相似文献   

16.
暖房设计。暖房采用白铁管作梁、竹片作椽使呈倒“U”字架设在2~3口水泥池上为一组,上面覆盖2~3层薄膜,顶高为1.8m,水泥池有园形和椭园形二种,园池面积为28.2m~2或38.4m~2,椭园形池面积为90m~2,一般二口园池和一口椭园形池为一组,池深平均在1.5m左右。放养密度。每年10月初,水温低于20℃时,即进池越冬,要根据鱼种的规格不同确定每平方米适当的密度:尾重0.5公斤以上亲鱼放养12.5~17.5公斤;10~20尾/公斤的鱼种放养10~12.5公斤;20~40尾/公斤的鱼种放养7.5~10公斤;40尾/公斤以上的鱼种放养7.5公斤左右。日常管理。(1)投饵:根据罗非鱼种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在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下吉富罗非鱼不同养殖密度的生长特性和生理指标变化,评估吉富罗非鱼在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下的适宜养殖密度,以吉富罗非鱼为实验对象,设计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放养密度5尾/m~2 (SD1组),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放养密度180尾/m~2 (SD2组)和270尾/m~2 (SD3组),比较各组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脏HSP70 mRNA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经过120 d的养殖,SD2组吉富罗非鱼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绝对生长率显著高于SD1和SD3组。SD2和SD3组存活率、体质量差异系数和饵料系数低于SD1组。SD2组血清皮质醇、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溶菌酶水平和肝脏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30 d时显著高于SD1组。SD3组血清皮质醇和葡萄糖水平在60 d后持续上升,120 d时显著高于SD1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溶菌酶水平和肝脏HSP7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60、90 d时显著高于SD1组,甘油三酯在整个实验期显著低于SD1组。SD2组吉富罗非鱼在养殖前期受到环境胁迫,中后期适应环境;SD3组在养殖中后期受到环境胁迫,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吉富罗非鱼生长和血清生理指标,池塘循环水槽养殖吉富罗非鱼的适宜养殖密度为180尾/m~2,在该密度下罗非鱼能适应养殖环境,养殖效果优于传统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8.
罗非鱼高密度越冬技术罗非鱼作为热带鱼类,其越冬保种是我国北方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在罗非鱼高密度越冬保种方面作了探索、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各项技术措施总结如下:1.越冬设备:在室内建越冬池若干(视供气、供水、鱼种情况而定),鱼池面积在100平方米...  相似文献   

19.
罗非鱼的网箱保种技术喷水散热式火力电厂的冷却池,冬季水温可控制在20℃以上,溶氧丰富,非常适合于罗非鱼的冬季网箱保种,是北方类似电厂发展第三产业的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有效方式。利用我市贾汪电的越冷却池进行罗非鱼的越冬保种,五年累计向社会提供越冬罗非鱼...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偏低,冰封期长,鱼种要想安全越冬,科学管理不得放松,其关键措施如下:1池塘的选择与消毒越冬池一般要选择背风向阳的地方,面积2000~3333m~2(3~5亩),水深2.0~4.0m,有利于保持水温。底质以粘质土为宜,淤泥厚10cm以内,池底要求平坦。在晴天用生石灰100~150kg/667m~2,漂白粉20~30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