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1 毫秒
1.
接待客流量的多少是衡量景区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其旅游收入和安置就业人数的参考。文中从景区旅游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出发,依据2013-2017年内蒙古210个A级景区的调查资料,选取景区级别、类型、年龄、区位、面积等五个关键变量,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分析了各因素对景区游客接待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和最优回归方法,建立了A级景区客流量的预测模型。结果发现:1)接待客流量受景区级别、类型、年龄、区位和面积等因素影响。其中,景区级别、交通区位影响显著,而类型和面积的影响不大。2)高"人气"景区具有级别高、年龄长、区位优等特点,低"人气"景区正好相反。文中所构建的两种回归模型,能够较好解释和预测各景区接待客流量的差异,为内蒙古不同景区旅游业绩的横向比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选取甘肃省的国家A级旅游景点作为研究样本,基于GIS技术,运用最近邻指数、K指数、热点聚类等方法分析162个A级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可达性,并测算县域单元的整体可达性;利用空间关联方法分析了县域可达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甘肃省A级景点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点,所有景点的平均可达性时间为68.76 min,60%的景点可达性在1h以内;可达性在全省的分布差异十分明显,可达性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  相似文献   

3.
陕西十地市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严格区分业绩指标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收集2004年、2007年及2010年陕西10个地市客流总量和旅游收入数据,从业绩指标出发分析了陕西省各地市旅游业发展的时空差异。并将旅游资源丰度、交通区位、可达性及人均GDP看成是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依据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旅游业绩与资源丰度、交通客运量及人均GDP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陕西省旅游业发展,西安一市独大,地区差异显著;旅游资源丰度、交通区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延安、榆林虽然人均GDP最高,但过重能源化工开发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4.
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采用基本特征描述、可视化分析、等级嵌套分析、中心性分析和网络密度分析,对赴西藏游客旅游数字足迹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布达拉宫、纳木错、大昭寺、八廊街和羊卓雍错是西藏核心旅游景点,在连接西藏其他景点和吸引游客上起到关键作用;纳木错和羊卓雍错是主要集聚点,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米拉山口是主要辐射点,八廊街既是主要集聚点又是主要辐射点;西藏旅游景点可分为3级,最受游客喜爱的热门景点主要分布在拉萨、日喀则和林芝地区;景点网络密度小,整体结构松散且不均衡,景区间联系不紧密;热门景点均具有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便利、可达性好的特点,其中交通和距离是影响西藏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当前旅游发展模式正由单一观光外延式旅游转为参与体验多元文化内涵式发展,文化创意型旅游正是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成为新兴旅游项目,而山水实景演出正是这种新兴旅游产品,测评游客满意度有助于此类旅游项目改善与持续发展.文中在经典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旅游项目特点,构建游客期望、游客感知评价、游客总体评价、后旅游四大模块的测评模型,并以《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四大模块来看,《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游客满意度最大的是游客感知评价(1.4140),游客总体评价阶段满意度指数最小(0.5422);从四级指标层来看,游客满意度指数最大的是游客总体期望(0.8236),最小的是对景点设施的满意度(0.0302);根据不同游客分类研究发现,40岁以上、具有高中和大学学历、月收入1万元以上游客满意度要比其他游客高.  相似文献   

6.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主要影响事件、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甘肃省对外联系水平、涉外旅游服务水平、旅游基础设施水平、旅游资源质量、区位交通条件、国际入境游客在中国的消费水平、国际入境游客来中国的出游水平9个因素作为甘肃省入境客流量增长变化的影响因子,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评价,总结出影响甘肃省入境...  相似文献   

7.
运用旅游流质指数、差异分析,定量测评中国大陆31省市近15年入境旅游流质,构建"接待指数-流质指数"二维矩阵,分析发现:我国省域入境旅游质量总体水平较低,且极化现象显著,双高型均为东部地带,双低型几乎全为中部和西部地带。内生增长型和外延增长型省区数量相对较少;入境旅游流质量与平均停留时间、人天花费显著相关。延长入境游客停留时间和提高旅游花费将是提高入境旅游流质量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非参与式调查的方式,从旅游者现实行为表现与心理行为意向的双重视角,以生态旅游区旅游者行为偏好为研究目的,构建统计计量模型(吸引力与持续力指数)来分析旅游者消费偏好和行为决策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在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旅游者平均花费2个小时45分钟完成两个核心景区的游览活动。两景区中吸引力最强的景点分别是蒙古包、龙女出浴、瞭望塔等。结合访谈调查发现,旅游者对景点的心理行为意向偏好程度与其行为表现吸引程度量化指标大致相符。因此,研究认为旅游吸引力指数与持续力指数可以作为衡量景点开发是否成功的较为简易的评价指标。此外,对于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景点研究结果发现,除景点自身特征外,景点与旅游者的交流互动也是影响其旅游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对旅游吸引力与旅游者地域特征、年龄以及旅游方式三因子变异系数分析发现,年龄差异与旅游吸引力间差异显著。因此,对于未来景区(点)开发,强化与旅游者互动参与以及产品开发的多元化,从综合角度来评估景区(点)的开发是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北京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年内变化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气候舒适度是影响旅游地开发的重要因素,旅游气候的舒适性及持续时间,直接影响到旅游季节的长短及客流量的年内变化。本文利用近30年气候资料,对北京市旅游气候舒适性进行了评价,划分了旅游活动的适宜性等级和时段分布;结合近3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客流量的年内变化,计算了客流量月指数并划分了旅游活动的淡旺季;在对气候舒适度与若干虚拟因子数值化的基础上,采用OLS方法建立了客流量月指数与气候舒适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入境游客年内变化主要受气候影响,入境旅游月指数气候弹性系数1.2218%;国内旅游不仅受气候舒适性影响,还受7~8月暑假以及2月春节的影响,客流量月指数气候弹性系数为0.2633%。本项研究,为北京市客流量年内变化预测、旅游地开发、景区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其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水平与规模.但在旅游资源质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其数量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如何的研究较少,故文中选取全国及31个省区(不包括香港、澳门与台湾)17种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数量、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的数据,对旅游资源数量与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1.
运用城市地理学中的经典理论-中心地理论,选取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两项衡量旅游目的等级的指标,研究了中国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和演变态势。研究发现,交通条件对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的影响显著。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等60个城市的入境旅游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入境旅游目的地呈现"三棱锥体"形态。北京入境旅游目的地形成了以北京为棱锥顶,以天津、青岛和大连为棱锥底的"三棱锥体"形态;上海入境旅游目的地形成了以上海为棱锥顶,以南京、杭州、苏州为棱锥底面的入境旅游目的地格局;广州入境旅游目的地体系目前还处于发育当中,二、三级入境旅游目的地仍在不断变化。文中运用中心地理论探讨入境旅游流空间形态和机制,旨在为入境旅游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力求能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入境旅游流特征,进而为入境旅游的均衡发展和各省市旅游政策的制定等宏观决策提供理论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分析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通过聚类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近年的分布情况;利用波士顿矩阵法,建立了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及客流市场的竞争态模型,并深入分析了各市场在入境旅游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与态势,为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市场开拓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旅游流转移的陕西省入境旅游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陕西省入境旅游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其游客市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入境旅游发达区转移而来的,但三大区域入境旅游流向陕西的扩散转移成长过程各不相同,研究发现:环渤海是陕西最大的入境旅游中转地,且年际变动较小,比较稳定;长三角向陕西转移人数少于环渤海,年际变动大,处于波动增长状态;珠三角向陕西转移数量最少,且这些年不增反减,年际变动较大;陕西省入境旅游市场趋于多元化,日渐稳定和均衡;陕西省对三大区域入境游客的吸引力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需在开拓三大区域入境旅游市场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根据西北地区2001-2011年入境和国内旅游数据的统计、分析,借用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理论,结合标准差、基尼系数、变差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和首位度,对其旅游规模差异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西北地区入境旅游规模绝对差异迅速扩大,相对差异缓慢增长,具有局部省份高度垄断现象;与入境旅游规模相比,国内旅游规模绝对差异较大,相对差异较小,集聚程度较低,但都呈扩大趋势;入境和国内旅游规模首位分布特征显著,位序几乎没有变化,旅游业发展不均衡且不均衡格局相对稳定。研究认为:旅游规模差异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北地区入境旅游规模受交通区位与旅游资源丰度的影响最大,而国内旅游规模主要受交通区位、旅游资源丰度和GDP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区位熵的含义构建了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以其为测算工具,选取1995年、2000年和2005年时间断面的入境旅游相关数据,探讨了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其成因。结果显示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为:呈繁荣区与落后区两极演变格局,经历了分散-集聚-扩散的演变过程,从东至西一直呈现出显著的梯度地带性差异。目前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为高等级旅游资源的吸引度、社会经济水平、商业服务业的发育程度、航空旅客吞吐量、第一大城市的规模、城市化水平等。而客运量和吞吐量、区域城市的等级体系首位比等因素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2000年以来辽宁省入境旅游市场特征及发展策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主要分析2000年以来辽宁省入境旅游市场总体增长态势,及其与周边和全国其它省份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差距。运用旅游业市场竞争态模型,分析入境旅游市场的客源地构成特点。对比旅游市场的现实竞争状态,提出为推动辽宁省入境旅游事业的发展,应注重挖掘市场潜力,整合旅游资源、形成特色产品,加强区域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人才培养等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的国际旅游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均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文中依据1978-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采用Eviews6.0软件,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方法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两者间的推拉关系模型。研究结果显示:陕西国际旅游消费与地方经济存在着协整关系,且国际旅游消费是地方经济增长的原因;陕西国际...  相似文献   

18.
基于SSM的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将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演变分为两个时间段,即1996-2000年期间和2000-2005年期间,运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发现甘肃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在两个时间段内虽基本上处于一个优势结构,但总的竞争力偏离分量却呈弱化趋势。根据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重心模型的中国入境旅游地域结构演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运用重力模型,采用1990-2006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出各年份入境旅游客流、旅游外汇收入的全国和各大区重心位置,结果表明:入境旅游客流重心在经度和纬度方向上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波动性,总的变动趋势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方向移动,接待客流量的南北差距在缩小,东西部差距呈年际波动;旅游外汇收入重心整体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规律性移动,旅游外汇收入的南北、东西差距总体进一步加大,近两年出现缩小趋势;入境旅游客流与旅游外汇收入重心在位置上有差异,收入重心在南北方向上较客流重心偏北约2个纬度,在东西方向上收入重心较客流重心偏东约1个经度;七大区的入境旅游客流重心、收入重心空间变化呈现不同的特点,在各个大区内省际之间入境旅游发展存在着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聚类分析法,分析了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2001-2007年的分布情况;利用波士顿矩阵法,建立了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及目的地市场的2001-2004年,2004-2007年竞争态模犁,通过2个时间段竞争态模型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各市场在入境旅游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与态势,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