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士军 《防护林科技》2013,(11):29-30,35
在五味子人工种植园通过采用双层黑地膜覆盖、覆草、覆沙等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温湿度及肥力因子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材料覆盖措施均能明显提高土壤温湿度,以覆双层黑地膜效果最好,在15 cm和20 cm土层地温分别比对照提高50%和30%,含水率比对照提高12.89%~13.05%;覆双层黑地膜能增加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养成分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65.57%、3.60%和2.75%。  相似文献   

2.
为给覆草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湖南株洲地区对梨园覆盖区和清耕区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覆草栽培具冬季增温、夏季降温的作用,1月份0~20 cm土层可增温1.4℃以上,夏季可有效地降低土壤高温及其高温出现的频率;覆盖能蓄水保墒,尤其是南方干旱少雨的7、8月份,可使0~20、20~40、40~60 cm不同土层的含水量分别提高15.90%、7.14%和2.78%以上,同时覆盖可使土壤密度降低、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不同程度地提高,覆盖对梨园土壤养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可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速效P、速效k的含量,但对全N、全P、全K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正> 地膜覆盖育苗已取得好的效果,但技术要求较高,投资也大。为降低育苗成本我们于1983年在本所的圃地上,用废弃的小块农用薄膜覆盖进行育苗试验,并取得了成功。其主要优点基本同于常规地膜覆盖育苗,即:提高了土壤温度,覆盖的地表温度比对照高2.1℃,地下10厘米处高3.9℃;保持了土壤湿润,1983年4月28日测20厘米以上土层的含水量为24.5%,比对照提高3.5%;促进了苗木的生长,据测定,小块地膜覆盖育苗比对照可提前6天生根,提前27天出齐苗。一、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淮北平原,地势平坦,淤黄土,重壤,地下水位1.5米以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19%,全氮0.085%,碱解氮83ppm,全磷0.137%,速效磷5.3ppm,速效钾348ppm。  相似文献   

4.
运用跟踪监测方法,针对集约栽培雷竹林生长立地条件和覆盖技术措施,分析以砻糠为物料的覆盖措施下林地土壤养分和物理结构的变化状况,揭示其与栽培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耕作层0~15cm的土壤养分状况好转,表现为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含量增加,土壤保肥能力增强;土壤结构状况深受覆盖措施影响,颗粒直径为0.25 mm和0.25~0.5 mm的团聚体颗粒含量明显增加,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为2.453~3.113;连续覆盖3次以上的土壤容重下降至0.93~1.07 g/cm3。研究表明,生产上应根据雷竹林覆盖状况和养分变动特点,对栽培措施做出调整,避免雷竹林因生长负荷增大而引起土壤退化。  相似文献   

5.
以浙江衢州红壤丘陵区的10年生常山胡柚低产林为试材,开展了施肥、套袋、覆盖等措施对产量品质与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套袋提高了胡柚果实的外观和内在品质.施化肥、猪粪、生物有机肥都能增加土壤中N、P、K、有机质的含量,但以施生物有机肥、猪粪处理的效果更为明显,土壤速效N、速效P、速效K比对照增加2~7倍,全N、全P、有机质含量比对照增加2~3倍,产量比对照增幅60%~97%;施猪粪提高了糖酸比,改善果实内在品质.夏季土壤覆盖明显降低了胡柚园土壤的温度及高温出现的频率,7-9月平均地表温度下降约1 ℃,20 cm土层降温1.6~1.9 ℃,气温越高,覆盖降温效果越明显,使胡柚处于较适宜的土温环境中;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有利于果实生长发育,单果质量提高10.6%~15.0%,株产量增加13.0%~16.6%.  相似文献   

6.
不同覆盖处理对核桃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各种覆盖处理对核桃产量、生长量与核桃林土壤中有机质、氮、磷、钾含量以及pH值的影响,在云南省峨山县6年生云新核桃种植区设置了不同覆盖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覆盖处理均能使核桃产量与生长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覆盖处理明显提高了核桃林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覆盖处理后土层中的速效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对照相比,秸秆覆盖的效果较明显。覆盖2种厚度的秸秆和木屑相比,覆盖15 cm秸秆效果最优。覆盖处理土壤养分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在2—10月,除有机质和速效氮外,土壤养分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最高值出现的月份略有差别,各月的平均pH值差异不显著。有机质含量最高点出现在2月,随后直线下降;速效氮含量直线上升,10月达最高点。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寻油茶林地土壤改良模式,研究了生草栽培对油茶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生草栽培具有冬春季增温而夏季降温的作用,春季可增温1℃以上,夏季不仅能使土壤温度降低12.5℃,还大大降低了高温出现的频率;林地生草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尤其是南方干旱少雨的7、8月份,可使0~20、20~40和40~60 cm土层的含水量分别提高15.90%、7.14%与2.78%;生草栽培不仅能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其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还能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覆盖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为毛竹笋用林覆盖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北省咸宁市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覆盖措施连续覆盖3 a,分析比较不同土壤层次间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覆盖可改善表层(0~10 cm)土壤的物理性质,使该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等显著提高(P<0.05)。覆盖对土壤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显著影响,覆盖能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较深层(1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来说,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覆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毛竹林覆盖后,不同土层间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等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除全钾外,其他土壤养分含量均在0~10 cm层最高。【结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以稻草20 cm+谷壳10 cm方式覆盖对毛竹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好。  相似文献   

9.
5.3 催芽埋根覆膜育苗就是先催芽埋根入圃(方法同前)然后覆盖地膜(也可先覆膜,后埋根)。覆盖地膜可以增温保墒,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抑制杂草的滋生蔓延,促使苗木根系生长,增加光照效应,有效地改变了由于春季低温、干旱造成的出苗率低、前期生长缓慢的状况;尤其在生长期短、春旱低温的旱原地区效率更为明显。试验表明,覆盖地膜后,4月上旬到6月中旬,可以提高耕作层地温3~5℃,促进种根提早10~12d 左右出土,提前10d 进入速生期,土壤含水量可以提高1%~3%,土壤孔隙度提高3%~4%。  相似文献   

10.
日本落叶松引种地在米仓山南坡,北纬32°40′,东经107°07′,海拔1600m,年平均气温10.2℃,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0.8℃,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0.8℃,极端最高气温32.2℃,极端最低气温—12.5℃,年无霜期200天,年日照时数1629.8小时,年降雨量1400mm,最大日降雨量17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造林地位于坡中、上部,坡向西南,坡度15°,属黄棕壤土.土壤硝态氮5.25ppm,速效磷2.3ppm,速效钾206ppm,全氮  相似文献   

11.
整地深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整地深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深整地空白处的土壤含水率较对照空白处提高0.46个百分点;深整地较浅整地土壤垂直温度变化小,在0~70 cm范围内,每深10 cm,浅整地地温下降1.0 ℃,而深整地的下降0.9 ℃;深整地较一般整地土壤容重减小11%,土壤孔隙度增加5.5个百分点。研究结果还表明,适宜的整地深度以50~60 cm为宜,这有助于降低造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浙南山区果花套种生态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青田县章旦乡农业观光园进行了套种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常夏石竹(Dianthus plumarius)、二月蓝(Orychophragmus violaceus)3种果花套种小区对比试验,并对3种套种模式的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果园套种花卉和套种绿肥的生态效益相近,套种区与清耕区相比,在夏季可使地下15 cm处的土壤温度平均降低1.8℃以上,在春季可使土壤温度平均提高1.9℃以上;提高土壤含水量7.5% ~ 21.7%;果园土壤有机质和速效N、P、K分别提高了67.9% ~ 113.2%、12.8% ~ 125.6%、5.7% ~ 22.8%和18.8% ~ 37.5%;土壤孔隙度增加了11.9% ~ 12.9%,改良了土壤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3.
有机覆盖物对城市绿地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有机覆盖物对城市绿地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文章选择城市公园绿地对地表分别进行了覆盖3cm、5cm有机覆盖物和未覆盖空白对照三种处理试验,研究了0~10cm、10~20cm、20~30cm和30~40cm不同土层的水分和温度变化。结果表明:(1)三种覆盖处理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土壤含水量在0~10cm波动最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这种波动表现得越来越弱。(2)覆盖3cm有机物处理在四个土壤层次均高于空白对照,而在10~20cm和20~30cm的增加量最多;覆盖5cm有机物处理只在0~10cm明显的高于空白对照。(3)不同覆盖处理的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相对于空白对照,覆盖处理的土壤日温变化幅度要明显小于空白对照,其中覆盖3cm和5cm有机物的处理比对照区在炎热的夏季土壤温度分别降低了2.0℃和0.9℃,而在寒冷的冬季升高了0.9℃和1.4℃。同时,覆盖处理也减小了不同土层深度的温度变幅。    相似文献   

14.
营林用火对维护林地土壤生态平衡和林地养分管理有重要指导意义。在针叶林地每两个月燃烧一次,每次用火时间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和CK 5个处理,3次重复。1 a后统一采样,采样深度设置0-5 cm、5-10 cm、10-20 cm 3个层次。结果表明:用火1年后,1土壤pH值变化不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速效氮、土壤速效磷和土壤速效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最大增幅分别为:燃烧30 min,5-1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50.2%,0-5 cm土壤速效氮增加34.9%,5-10 cm速效磷增加53.3%,10-20 cm土壤速效钾增加57.2%。2用火1 a后,燃烧60 min,0-5 cm有机质含量加39.4%,10-20 cm土壤速效氮增加20.6%,5-10 cm土壤速效磷增加38.2%,0-5 cm土壤速效钾增加51.5%。3燃烧90 min,0-5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38.5%,土壤速效氮变化不大,5-10 cm土壤速效磷增加38.4%,5-10 cm土壤速效钾增加51.7%。4燃烧120 min,1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38.5%,0-5 cm有效氮增加23.2%,5-10 cm的土壤速效磷增加42.9%,5-10 cm速效钾增加51.7%。土壤化学成分与用火时间没有关系,与燃烧时间长度关系很大。  相似文献   

15.
以栽培龙丰苹果园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清耕为对照,研究在覆盖、生草、免耕不同土壤管理制度下的土壤化学变化,结果表明,生草处理较对照在0~20cm土层中极显著的提高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20~40cm土层中极显著的提高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覆盖处理较对照在0~20cm土层中极显著提高了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的提高了全磷含量;20~40cm土层中极显著的提高了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显著的提高了全钾含量;果实产量。免耕处理较对照在0~20cm土层中显著的提高了全氮、全钾含量,极显著的提高了速效钾含量;20~40cm土层中显著的提高了有机质、全氮含量。  相似文献   

16.
施用14、204、0 mL/L浓度菌肥能显著改善0-20 cm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对照相比,施菌肥增加了0-20 cm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降低了土壤全N、全P、全K含量,提高了土壤速效N、有效P、速效K的含量,提高了土壤养分的转化,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降低了土壤pH值,但不能显著影响20-40 cm土...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武夷山常见几种茶园速效钾及全钾在垂直层次、土壤深度和水平层次上的分布特征,以正岩区、半岩区、洲茶区的水仙、肉桂及黄玫瑰的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对0~10 cm、10~20 cm、20~30 cm 3个不同土壤深度土层和上、中、下坡3个不同坡位土壤钾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从土壤深度来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中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降低;从垂直层次来看,随坡位的升高,土壤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降低;从水平层次看土壤全钾及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洲茶区半岩区正岩区。  相似文献   

18.
通过2 a试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可使栗园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有机质增加0.2%,地温提高2 ℃以上,板栗百叶重、叶面积明显增大,空棚率降低5%,落棚率降低20%以上,单粒重增加13%以上,每公顷产量增加30%以上,果实成熟期提前10 d以上.  相似文献   

19.
对日光温室内气温与地温间及不同土壤深度与地温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内气温与10cm地温间呈高度的正的直线回归关系,10cm地温随气温的变化率为0.6760℃,即气温每上升或下降1℃,则10cm地温即上升或下降0.6760℃;不同土壤深度与地温间呈高度的负的直线回归关系,距温室北墙1m处(北侧)的地温,从地面向下每深1cm,地温即下降0.295 8℃,而距温室南脚1m处(南侧)的地温,从地面向下每深1cm,地温下降0.1880℃。试验找到了目光温室内气温与10cm地温及不同土壤深度与地温间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覆盖经营(稻草+竹叶+砻糠)毛竹林的退化原因,此期为退化毛竹林恢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择不同覆盖年限(1,2和3年)毛竹林,以未覆盖毛竹林作对照,分别测定0~40 cm土层的土壤pH值、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结果】随着毛竹林覆盖年限增加,土壤pH值降低(即土壤酸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升高趋势;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表现为逐渐升高的变化规律,均显著高于未覆盖毛竹林(P<0.05);土壤速效养分(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覆盖1年的最高,且显著高于未覆盖毛竹林(P<0.05),覆盖3年后显著低于未覆盖毛竹林(P<0.05);土壤C/N和N/P随覆盖年限增加逐渐升高,N/K先升高后降低,而P/K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覆盖1年的最高;土壤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则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覆盖1年的最高;细菌、放线菌生物量与微生物生物量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真菌生物量则逐渐升高;好氧细菌生物量先升高后降低,覆盖3年后显著低于未覆盖毛竹林(P<0.05);真菌与细菌的生物量比值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但覆盖1年后与未覆盖毛竹林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与覆盖1年毛竹林相比,长期连续覆盖经营导致土壤酸化明显,养分比例失衡,酶活性逐渐降低,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土壤劣变,竹林退化。生产中建议采用休养式覆盖经营模式,即隔年覆盖(覆盖1年休养1年),同时,在自然出笋时要及时清除覆盖物并减少残留量,还需合理使用化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