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探索新疆绿洲农田生态条件下大豆超高产(≥5 625 kg hm-2)栽培的产量形成机理,在2006和2007年超高产栽培试验中测定了中黄35的群体生理指标和生态参数,分析了品种群体结构。结果表明,中黄35和新大豆1号(对照)的最大叶面积指数(LAImax)分别为4.31和3.64,LAI>3的天数分别持续50 d和36 d;全生育期的总光合势(LAD)分别为2 766 375 m2 d和2 385 645 m2 d;中黄35生育前期(出苗后第16~58天群体的光合生产率为3.3~5.2 g m-2 d-1,而后期(出苗后第72~114天)则为2.52~5.0 g m-2 d-1,对照分别为3.8~6.0和0.6~3.5 g m-2 d-1;中黄35的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为13 943.2 kg hm-2、5 521.5 kg hm-2和39.6%,对照则为13 108.1 kg hm-2、4 666.5 kg hm-2和35.63%。和对照相比,中黄35最大叶面积指数持续时间长,全生育期的总光合势高,后期群体的光合生产率大,经济系数高是达到超高产目标的基础。中黄35在新疆绿洲农田栽培,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玉米和高粱用于碳同化和光呼吸的电子效率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华靖  陶月良  王立新  叶子飘  李红 《作物学报》2011,37(11):2039-2045
为了探讨C4植物碳同化和光呼吸的电子效率,运用Li-6400光合仪同时测定玉米和高粱在30℃和380 μmol CO2 mol-1下叶片的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可较好地拟合所测的光响应曲线和快速光曲线,其拟合值与实测值较为一致。在此基础上算得玉米和高粱在光呼吸条件下参与碳同化的电子流分别为198.60 μmol m-2 s-1和178.00 μmol m-2 s-1,所占比率分别为75.34%和74.81%;参与光呼吸的电子流分别为7.04 μmol m-2 s-1和7.84 μmol m-2 s-1,所占比率分别为2.67%和3.29%。而根据Valentini和Epron的方法算得玉米和高粱碳同化的电子流分别为210.45 μmol m-2 s-1和188.54 μmol m-2 s-1,所占比例分别为82.68%和79.24%;参与光呼吸的电子流则分别为45.67 μmol m-2 s-1和49.40 μmol m-2 s-1,所占比率分别为17.32%和20.76%。以前法研究表明,玉米和高粱在光呼吸条件下,来自PSII的电子除流向光呼吸和碳还原外,还存在其他消耗电子的途径,证明其他消耗电子的途径并不能被忽略或其他途径所消耗电子的量并不是常数。后法过高地估算了玉米和高粱叶片中来自PSII的电子用于光呼吸的消耗量。两法的结果相差6倍左右。这对重新评估光呼吸在植物的光保护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滴灌条件下不同盐水平对棉花根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龚江  鲍建喜  吕宁  侯振安 《棉花学报》2009,21(2):138-14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膜下滴灌土壤盐分分布对棉花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滴灌水分运移的影响,在0~30 cm土层形成脱盐区,土壤盐分明显下降,养分含量也很低,30 cm以下是积盐区。土壤盐分对棉花根系分布影响显著,0.32 dS·m-1、1.12 dS·m-1和1.90 dS·m-1处理总根长分别为26.35 m、49.54 m和34.40 m,但在土层表现不同。在0~30 cm脱盐区内,1.12 dS·m-1和1.90 dS·m-1处理的根长密度明显高于0.32 dS·m-1处理,而在40~50 cm却低于0.32 dS·m-1处理。研究认为,在盐胁迫条件下,棉花根系分布进行适应性变化,产生补偿效应,通过显著的增加脱盐区(0~30 cm土层)根系数量,来获得更多的水分、养分保证棉花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徽州传统民居室内水体蒸发对室内环境的营造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水体蒸发热平衡,建立民居室内水体蒸发模型,用实地连续测试的蒸发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的计算徽州传统民居室内水体蒸发过程,计算和测试的水体蒸发量之间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1.5 g/(m2·h)和4.2%。环境参数中地面温度、太阳辐射、风速、相对湿度和气温对水体蒸发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蒸发量和环境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9、0.779、0.736、-0.654和0.622。  相似文献   

5.
利用一组物料、热量守衡式及其他有关约束关系,建立了氢还原竖炉模拟模型,可定量考察消耗量、生成量和氮气、CO兑入成分、DRI金属化率、入炉煤气温度等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兑入CO可使入炉煤气量从纯氢还原的1650 N·m3左右下降到1200 N·m3左右;当CO和H2的体积之比V(CO)/V(H2)约为0.6时,氮气兑入量约为0,竖炉能量利用最佳;当V(CO)/V(H2)体积比为0.3时,最佳氮气兑入成分约为11%;纯氢还原最佳氮气兑入成分约为25%;兑入氮气可以减少入炉氢气的量,但不能减少入炉气体的总量。对氢还原竖炉模拟结果可为其工艺设计、操作和节能等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节水栽培三种灌溉模式的水氮利用与产量形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为探讨华北平原冬小麦节水栽培适宜灌溉模式及其产量形成与资源利用规律,2004—2008连续4年在同一地块比较春不灌水(I0)、春灌1水(I1)和春灌2水(I2) 3种灌溉模式对冬小麦水氮利用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在均实行晚播和一次性底施氮量157.5 kg hm-2条件下,各模式年际间籽粒产量稳定,I0、I1和I2模式的4年平均产量分别为6 134、7 515和8 134 kg hm-2,平均总耗水量分别为3 334、3 829和4 270 m3 hm-2,平均总吸氮量分别为162.5、197.9和212.2 kg hm-2。在耗水构成中,土壤贮水消耗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分别为66.7%、49.2%和37.8%。3种灌溉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达1.9~2.0 kg m-3,灌溉模式间无显著差异;氮素利用效率在3个灌溉模式间也无显著差异,平均为38.0 kg kg-1 N。3种灌溉模式主茎穗占成穗数比例平均为81%,开花期上三叶叶面积指数2.6~3.8,旗叶节以上非叶绿色器官面积指数2.7~3.6。综合以上结果,冬小麦3种灌溉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形成的群体结构可在不同产量水平上实现水、氮资源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7.
依据光催化净化原理,设计一种管状光催化空气净化器,以甲醛为实验污染物,与以往的平板式反应器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管状光催化反应器较传统的平板式反应器净化效果更好,降解效率提高14%。进行正交实验,得出对净化效率影响显著的因素排序为:环境温度> 甲醛初始浓度> 催化剂负载量;最佳催化条件:环境温度25℃,P25TiO2负载量1.0 mg/cm2,甲醛初始浓度0.7 mg/m3;在最佳催化条件下实验,甲醛的降解效率在2 h内可达到89%,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南方双季超级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及利用规律,于2008—2010年在湖南长沙和浏阳以超级早稻陆两优996、陵两优268和超级晚稻丰源优299、天优华占为材料进行大田定位试验,比较了“三定”栽培、免耕摆栽和传统栽培条件下双季超级稻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氮、磷、钾吸收积累特点及氮肥利用率。与传统栽培相比,“三定”栽培双季超级稻生长前期(分蘖中期)氮、磷、钾的吸收量较低,幼穗分化期差异甚小,而齐穗期(早季平均为10.71、2.23和11.82 g m-2,晚季平均为12.25、2.69和16.37 g m-2)和成熟期(早季平均为13.61、3.01和13.71 g m-2,晚季平均为17.16、3.31和18.31 g m-2)较高;氮肥的偏生产力(平均为53.40 kg kg-1)、吸收利用率(平均为55.98%)、农学利用率(平均为22.27 kg kg-1)较高,分别提高29.00%、88.92%和46.67%。免耕摆栽双季超级稻不同生育时期氮、磷、钾的吸收特点与“三定”栽培相似,但其氮肥的偏生产力、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平均为50.24 kg kg-1、52.75%、19.33 kg kg-1)分别比“三定”栽培降低6.29%、6.12%和15.19%。由此可见,双季超级稻生产采用“三定”栽培技术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室外盆栽条件下盐胁迫对甜高粱光系统II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外盆栽条件下, 设置2个NaCl浓度(100 mmol L–1和200 mmol L–1), 调查盐胁迫对甜高粱光合特性和光系统II (PSII)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Na+离子含量与Na+/K+比随盐浓度增加和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加。净光合速率(Pn)、光系统II开放反应中心天线转化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光系统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随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非光化学猝灭(NPQ)随盐浓度增加而增加;100 mmol L–1处理组的Pn、Fv¢/Fm¢、qP和ΦPSII随处理时间延长有所恢复,但200 mmol L–1处理组无此现象。光系统II (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100 mmol L–1 NaCl处理时影响较小,但在200 mmol L–1 NaCl处理时明显下降。短期盐胁迫未影响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而200 mmol L–1 NaCl处理5 d后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K和O-J相上升。进一步研究证明,PSII的失活速率在两个盐浓度下均无明显变化,而修复速率在200 mmol L–1盐浓度处理5 d后降低明显。因此,认为室外盆栽条件下盐胁迫造成甜高粱碳同化能力降低并改变PSII激发能分配;叶片Na+离子含量的大幅增加会导致PSII活性下降及光抑制,这与PSII失活速率无关,主要是失活PSII修复速率受抑制的结果。这对理解户外盐胁迫条件下C4作物的光抑制机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外来入侵杂草黄顶菊与棉花的竞争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究了外来入侵杂草黄顶菊不同密度、不同共生期对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黄顶菊密度达0.5株·m-1行长以上时,棉花现蕾期明显推迟,茎秆变细、果枝数、蕾铃数等产量因子显著降低,但株高、4 m行长棉株数和纤维品质未受明显影响;黄顶菊与棉花共生期达4周以上,棉花主茎直径明显下降,共生期达8周以上棉花产量显著降低。由此得出,黄顶菊对棉花具有较强的入侵性和竞争性,应在密度低于0.5株·m-1行长、共生期达8周前进行防除,初步确定其棉田防除经济阈值为0.25株·m-1行长。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详细计算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养殖面积和净化面积合理的配比关系,使养殖废水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的分级利用和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更加合理。通过参照水生植物对养殖尾水中污染物的吸收能力和养殖鱼类的产排污系数,再结合淡水池塘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的一般规律,给出了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中养殖池塘面积和净化池塘面积之间配比关系的计算方法。以养殖草鱼为例,通过该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以总氮的去除为例,养殖池塘和净化池塘的基本面积比为15:1;按养殖池塘所排放的污染物浓度计算,一亩净化池塘可以净化7.5亩养殖池塘;按养殖鱼类的产排污系数计算,一亩净化池塘可以净化27.8亩养殖池塘。不同的养殖产量、不同的养殖品种都会影响到净化池塘和养殖池塘面积比例,通过提高净化池塘的净化能力则可以减少净化池塘的使用面积,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利用该计算方法来解释此前相关的研究实例,也证明是可行的。该计算模型的构建为今后在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构建中降低经济成本,为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对经济效益的补偿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密云库北区域典型村庄生态经济评估与规划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密云水库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北部山区,由于干旱少雨,其来水量由20世纪50年代平均来水量17亿m3下降到近十年的0.7亿m3,水库水质的变化与水库近区域,尤其是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的经济行为关系更为密切。本文以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典型村庄为案例,对其产业选择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剖析,并对生态经济状况进行能值评估,结果表明,该村净能值产出率<1,全村生态经济运行可行性不强,能值投资率(5.67)高于中国农业能值投资率的平均值(4.93),该村对经济资源投入的依赖性较大,同时,环境负荷率为5.67,对环境造成了一定压力,可持续指数(1.13)偏低,全村属于资源密集型的经济开发系统。在能值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旅游循环农业为核心的生态设计方案,为水源保护区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关键工艺参数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菁  管崇武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5):142-145
为确立科学、合理的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关键工艺参数范围,运用物质平衡等相关原理,对系统内循环量、养鱼槽体面积与池塘面积比工艺参数进行科学设计,并讨论鱼粪及残饵收集率等基本参数对其影响。结果表明:在水体容积为198m3(22×5×1.8m)、溶氧为6mg/L的槽体中开展养殖密度达100kg/m3大宗鱼类养殖,当鱼粪及残饵收集率为30%时,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内循环量设计为653.59 m 3/h(约每18min槽内水体交换一次),槽体面积与池塘面积比设计为1.05~1.58%;当鱼粪及残饵收集率为60%,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内循环量设计为573.11m 3/h(约每21min槽内水体交换一次),槽体面积与池塘面积比设计为1.20~1.80%。需综合考量设定最佳鱼粪及残饵收集率,以降低模式运行能耗。本设计为提升模式技术性能,促进池塘内循环养殖技术发展及广泛推广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栽培技术对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权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深入挖掘影响水稻产量提高的栽培技术,明确水稻产量提高的限制性因素,对四川省1981—2010年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与2001—2010年新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的产量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栽培技术在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中的权重。结果表明,2001—2010年四川省杂交水稻育种的整体水平已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水稻单位面积产量连续10年徘徊不前。说明现阶段单靠品种更新已不能实现水稻单产的显著提高,推测良种良法配套以及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与推广可能是限制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项栽培技术在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中的权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施肥技术>良种选择>灌溉方式>栽插密度>病虫害防治>化控措施>育秧方式,施肥技术、育秧方式与化控措施的指标中各指标对水稻单产的权重差异较小,说明在水稻生产上对于这些技术的使用还可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未来应加强这些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自2006年以来,长江豚类极度濒危的生存状况得到广泛关注,在其自然保护区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为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江豚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于2015—2018年在和畅洲水域建设生态浮岛、人工鱼巢和放流底栖动物进行水域生态修复,对生态修复工程进行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价。结果表明:生态浮岛的建设可提高区域内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复杂程度;人工鱼巢对产黏性卵鱼类具有一定增殖效果,增殖种类主要为鲤、鲫、䱗和黄尾鲴;生态浮岛和人工鱼巢的建设对鱼类均有较好的聚集效果;底栖动物增殖放流显著增加了放流物种的丰度、生物量及保护区底栖动物群落生物量,增殖放流效果评价为中等。该自然保护区水域生态修复效果明显,为工程施工影响下水生生物保护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保地道中药材海螺望春花的质量、提高产量,该研究连续多年对海螺望春花蕾用林系列栽培措施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从海螺望春花的品种母树上采种子和穗条进行播种及嫁接,其品质优于普通望春花;选择丘陵岗地反坡梯状整地和鱼鳞坑施肥能保证土壤肥力;以2m×3m的株行距,每公顷1650株的密度密植栽培可以明显提高产量;嫁接和矮化技术能提早结实并保护采蕾母树持续经营。研究有利于海螺望春花的种源的保护、纯化,单位面积的产蕾量提高67%;嫁接苗植株产蕾提早3~4年产蕾;矮化技术使树高降低到4m以下,蕾产量提高30%,同时有利于生产的安全性;制定了蕾用林的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控措施。上述海螺望春花蕾用林系列丰产措施为今后发展望春花,促进其优质、稳产、丰产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补充和完善鸭绿江下游鱼类资源状况的基础资料,了解近年调查区域的鱼类组成特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现场调查与渔获信息采集的方式,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对鸭绿江下游(丹东段)的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区系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发现鱼类33种,其中鲤形目最多(12种),鲈形目次之(8种);鱼类区系组成较为复杂,土著鱼类占优势,温水性鱼类占优势,喜稳水或缓流水的鱼类占优势;鱼类区系在洄游习性、适温性和摄食习性上表现为不同的生态类型。鸭绿江下游丹东河段鱼类群落表现为河口鱼类群落类型,部分物种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迁徙或者消失,鱼类种质资源较为珍贵,建议进一步加强鸭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保护,注意水质污染控制。  相似文献   

18.
旨在确定较优的微喷弥雾调控灌水技术方式。分析在不同微喷弥雾调控灌水技术方式下对葡萄枝条数、叶片数、节间长等生理指数和产量指标的影响。在不同弥雾微环境调控技术处理下,葡萄的各项生理指标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由于叶面积指数与叶片数、枝条数及单叶面积等有关,不同处理中WP4、WP5的叶面积指数最大,WP2和WP3居中,而对照CK处理最小。在产量的表现上,对照处理的产量为29275.5 kg/hm2,仅高于WP5(28591.5 kg/hm2),WP3产量最高,为38313 kg/hm2,相比对照高出30.9%,其后是WP1、WP2和WP4,分别为33906 kg/hm2、33361.5 kg/hm2和32124 kg/hm2。葡萄微喷弥雾调控灌水技术在灌溉定额9150 m3/hm2,每天喷水1次,每次1~2 h,每次喷水量在105~120 m3/hm2时可以获得较高的葡萄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邓飞  王丽  刘利  刘代银  任万军  杨文钰 《作物学报》2012,38(10):1930-1942
为明确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 研究了不同秧龄和移栽方式对仁寿、郫县和雅安生态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1)水稻的干物质积累特性为生态条件、秧龄、移栽方式及其互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水稻单茎和群体干物重均受三者显著主效作用; 生态条件与秧龄互作效应极显著影响分蘖盛期至抽穗期群体干物重, 而生态条件与移栽方式、秧龄与移栽方式及三者互作则主要影响抽穗后水稻单茎和群体干物重。(2)高产水稻干物质生产特性因生态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仁寿的产量主要来自抽穗后光合产物在籽粒中的积累, 与茎鞘物质的输出和转化相关不显著; 在郫县, 茎鞘物质输出和转化对产量贡献大于在仁寿, 产量与孕穗期茎鞘干物质分配比例(r = 0.775*)显著正相关, 与成熟期茎鞘干物质分配比例(r = -0.757*)则呈显著负相关; 在雅安, 抽穗后茎鞘干物质的输出和转化与产量正相关。(3)水稻产量以仁寿最高, 较郫县和雅安高5.52%和17.65%; 秧龄和移栽方式均能影响水稻最终产量, 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 仁寿的栽培方式主要通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来影响产量, 在郫县则通过影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实现对产量的调控, 雅安的栽培方式主要通过群体颖花量和千粒重调控产量。(4)适宜的栽培方式能有效调控水稻干物质生产, 促进产量的提高。在仁寿和郫县, 50 d秧龄单苗优化定抛有效地协调了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 促进水稻增产; 在雅安, 50 d秧龄单苗手插具有较高穗前干物质积累量和抽穗后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效率, 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国内多花黄精种茎无标准和用种不规范的现状,研究多花黄精种茎规格、年龄对产量及药用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多花黄精科学选种用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主因素为规格,副因素为年龄,以多花黄精种茎的芽头数、茎长、茎径和茎质量为指标,采用K-means聚类法将种茎分成3个规格、3个年龄,通过调查出苗率、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和块茎多糖含量变化情况,分析不同规格、年龄种茎处理下2年生多花黄精产量和药用品质的差异。种茎规格、年龄与出苗率相关;种茎规格与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极显著相关,种茎年龄与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显著相关;种茎规格与多糖含量极显著相关,种茎年龄与多糖含量显著相关。推测种茎规格与年龄存在交互作用,高规格、低龄多花黄精种茎适宜作种,能显著提高多花黄精药材产量和药用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