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混凝土再生利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学艳  刘彦龙 《森林工程》2002,18(6):56-57,47
本文根据国家标准《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J053-1994),对再生混凝土进行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冻融循环、吸水率试验,试验表明了再生混凝土不仅有较高的强度,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耐久性,从而为再生混凝土推广提供了理论上和技术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试验研究了高强度再生骨料对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影响,成功地配制出塌落度为245mm,28d强度达54.9MPa的再生混凝土。应用全部再生骨料配制的混凝土的三年强度达到了96.1MPa。再生高性能混凝土的开发有助于扩大再生混凝土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专利号:200810069676.0废弃混凝土是一种硬化了的混凝土,主要由硬化水泥浆、砂石集料等组成,其中砂石集料占70%~80%,到目前为止,废弃混凝土的再利用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制成再生集料制备再生混凝土。即将废弃混凝土经破碎、筛分获得再生粗集料、再生细集料及粉  相似文献   

4.
席鹏 《绿色科技》2014,(2):268-270
指出了再生混凝土是将废弃混凝土经过清洗、破碎、分级,并按一定比例相互配合后得到的,是将再生骨料作为部分或者全部骨料配置的混凝土。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不同的水灰比对混凝土的其它方面的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在相同的水灰比下,普通混凝土的性能与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又是否存在着差异,是试验研究的问题。试验采用不同的水灰比,将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强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不同水灰比对再生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再生混凝土改性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城市中废弃的混凝土垃圾数量惊人,这些废弃的混凝土垃圾给城市的日常生活和我们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再生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综述,分析了再生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以及工作性能的影响因素。并且根据再生混凝土的显微结构试验结果,建立了再生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之间的联系,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完全再生混凝土进行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着重进行了废弃混凝土生产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的试验,测定了其相关基本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再生骨料的基本性能与天然骨料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再生骨料的表面有包裹着约为30%左右的水泥砂浆,导致再生骨料的表面粗糙、棱角较多,使得再生骨料的空隙率大、坚固性差、压碎指标值较高,这些特点会影响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但是再生骨料表面粗糙,针片状含量较小,吸水率大,这些特点会使再生骨料与新的水泥砂浆有良好的黏结性,对于再生混凝土的成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进行16组再生混凝土正交试验,每组掺入体积率为2%、长径比为38的钢纤维,研究了水胶比、再生骨料取代率、粉煤灰取代率三种因素对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抗压及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纤维再生混凝土的28 d抗压强度随着水胶比和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大而减小,而粉煤灰取代率对其没有影响。28 d劈裂抗拉强度随着水胶比的增大而减小,而再生骨料取代率和粉煤灰取代率对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再生混凝土是当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之一.再生混凝土能否用于结构承重,主要是看其强度能否满足要求,而配合比是决定其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水灰比又是配合比中的一个关键参数,再生混凝土单位体积用水量怎样取值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混合粗骨料 天然砂这一组合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额外增加用水量的计算公式,从理论上较详细地讨论了其他情况下再生混凝土单位体积用水量的计算,可供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作参考.  相似文献   

9.
由于公路养护部门处理废弃混凝土的量巨大,考虑到公路底基层或基层混合料的强度要求低,对天然骨料的需求量大,将再生骨料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作为水泥稳定再生骨料混合料应用于公路底基层或基层仍是其应用的主要领域.因此开展水泥稳定再生骨料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其路用性能研究,为公路养护部门处理废弃混凝土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是摆在当今工程技术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而且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综合再生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有粘聚性和保水性好,低脆、韧性好的特点,而流动性差,强度稍低,抗冻性差。同时针对再生混凝土劣于普通混凝土的性质,介绍了改善措施及改善效果,总结出再生混凝土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