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通过少免耕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试验,分析少免耕栽培方式对甜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与常规栽培相比,少免耕栽培的甜玉米出苗齐,苗期长势优;对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果穗性状影响不大;甜玉米鲜苞产量略少,但纯收入仍增收2%以上.  相似文献   

2.
不同免耕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不同免耕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龙岩市农技站在双季稻区进行了连续3年的不同免耕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半年免耕早、晚稻产量与习惯有耕相比无显著差异,且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及养分状况影响不明显,节本增收效果好,可作为水稻免耕的主要方式推广;全年免耕晚稻产量与习惯有耕相比产量减少,土壤容重增加;全年免耕、半年免耕与习惯有耕的土壤pH、有机质及主要养分含量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我国水稻免耕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免耕作为一种新型的稻田耕作方法,目前已在我国南方稻区和其它许多国家得到应用和推广。综述了免耕对稻田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学和水稻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效应:免耕不翻动土壤,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田表层土壤的质量性状;在产量和效益方面,免耕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更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冬作免耕栽培在不少地区已进行了程度不同的试验研究,其增产、省本的趋势基本一致。实行免耕栽培后,对麦子后期生长有否影响;免耕麦比翻耕麦是提前衰老还是提早成熟;特别是连续几年免耕栽培对土壤理化性的影响问题众说纷纭。针对上述争论,我们在连续6年冬作免耕栽培技术的研究基础上作了定位试验,经4年的试验对比、考察分析结果表明:免耕与翻耕土壤理化性无显著差异,植株的叶绿素含量虽有提前降低趋势,但不影响灌浆速度及干物质积累。在辅之相应的技术措施条件下,免耕麦还是有一定的增产、提早成熟等内在潜力。同时,实行免耕栽培还能防治水土流失,保持良好的土壤理化性状。经9年的冬作免耕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免耕麦平均亩产237.8公斤,比翻耕麦平均亩产223.3公斤增产6.49%;免耕蚕豆平均亩产128公斤,比翻耕蚕豆平均亩产110.4公斤增产15.9%;免耕油菜平均亩产128.3公斤,比翻耕油菜平均亩产112.3公斤,增产14.3%。同时考察了后茬早稻产量,免耕田早稻平均亩产433.6公斤,翻耕田早稻平均亩产431.1公斤,两者基本持平。从上述增产数据可知,冬作免耕栽培的增产效果是明显的,还具有省工、节本、缓和季节矛盾等作用。然而,在生产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存在着争论,如免耕麦容易造成后期植株落黄快,免耕栽培会引起土壤的养分下降,理化性状变劣等,为明确上述问题,我们特设计本试验。  相似文献   

5.
热量资源不足是限制北疆复播玉米成熟的关键,缩短播种农耗时间是争取北疆复播玉米前期生长时间的主要措施。采取复播玉米免耕播种能有效地缩短农耗时间,延长复播玉米前期生长时间,增加有效积温,并且对土壤物理性状影响较小,而且免耕播种秸秆覆盖对土壤物理性状还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6.
中国土壤类型下免耕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免耕对土壤物理性状尤其是土壤容重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作物生长发育,本研究旨在探讨免耕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耕作制度区域下对土壤容重产生的影响,为免耕研究提供参考。收集自1999—2019年公开发表的免耕、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容重影响的试验论文,对筛选出田间试验条件下土壤容重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期刊论文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土壤类型下免耕对土壤容重的试验研究所涉及的土壤类型相对较少,较多集中在黑垆土、水稻土、黑土、褐土五种土壤类型下。在耕作制度区域研究上,中国三大粮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区)的研究占全国总量的45.8%。文献对比研究发现,免耕减小土壤容重的比例仅为1/3,土壤容重增大的比例接近2/3,少量试验结果表明免耕与传统耕作对土壤容重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研究认为,免耕对土壤容重的影响在不同试验条件下产生不同的结论,与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区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被认为是世界栽培新模式的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与推广应用,马铃薯免耕栽培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马铃薯免耕栽培对土壤性状影响的研究方兴未艾。为此,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归纳了国内马铃薯免耕栽培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化学性状、主要养分、杂草种子、微生物及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了马铃薯免耕栽培对土壤性状影响的研究状况,提出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比较免耕栽培及常规栽培2种模式下棉花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以及品质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免耕栽培的各项指标均略低于常规栽培,其中,实收计产籽棉产量比对照低120 kg/hm~2,应用于新疆南疆的大环境下,籽棉按7元/kg计算,免耕设计较对照少收入860元/hm~2,而免耕设计节省了犁地费用555元/hm~2,因此,免耕栽培实际较常规栽培少收入305元/hm~2。  相似文献   

9.
免耕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免耕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用技术,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作用甚大。在此,阐述了免耕定义、原理、作用及免耕的历史与发展,归纳了免耕对土壤水分、温度、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学和作物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经济效益方面等的影响:免耕由于减少了土壤蒸发,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作物生长;但免耕降低土壤温度,特别是春季,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同时,免耕土壤结构、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性相对稳定有利于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作物生长。在产量和效益方面,免耕有利于提高产量,更有利于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10.
少免耕耕作法的农田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少免耕农作制度的一次改革,推动了农作制度的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态管理体系,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少免耕能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强生物和酶活性;能减小土壤侵蚀,蓄水保墒,提高土壤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可以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等作物生长环境,少免耕农作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西南黄壤坡耕地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结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两种保护性耕作措施,通过6a持续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壤结构性状的影响,为西南黄壤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用环刀法、干湿筛法测定土壤容重和土壤团聚体组成,土壤机械组成采用MS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并计算出土壤孔隙度和团聚体破坏率。 [结果]结果表明:(1)垄播沟覆轮耕与免耕秸秆覆盖两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可降低黄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且此作用是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垄播沟覆措施的土壤容重优化作用要优于免耕覆盖,而免耕覆盖对较深层次土壤孔隙状况优化效果更显著。(2)保护性耕作可提高0~20 cm土壤>0.25mm干筛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0~20cm层含量略大于20~40cm层。(3)保护性耕作可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团聚体破坏率,免耕覆盖措施对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更加显著的效果。[结论]该试验证明了保护性耕作对黄壤土容重、孔隙、团聚体等结构性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种改善作用是一个非常漫长的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为西南黄壤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设置免耕高留茬高覆盖、免耕低留茬高覆盖、免耕高留茬低覆盖、免耕低留茬低覆盖和常规耕作5个处理,研究旱作免耕不同留茬覆盖处理对燕麦田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燕麦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当地燕麦生产实施免耕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免耕留茬覆盖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耕层中有机质、全量养分及速效养分含量;随燕麦生育时期的推进,土壤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免耕留茬覆盖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其活性大小均表现为:免耕留茬覆盖处理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免耕高覆盖处理显著高于低覆盖,免耕高留茬高于低留茬;免耕留茬覆盖处理对提高燕麦产量作用显著,其中免耕高留茬高覆盖产量最高,为2 111.4kg/hm 2,较常规耕作增产18.6%,其产量表现为:高留茬高覆盖>低留茬高覆盖>高留茬低覆盖>低留茬低覆盖>常规耕作。  相似文献   

13.
不同耕作方法对抛秧稻的群体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1997-1998两年以Ⅱ优128、丰澳占、粤香占和粳籼占为试验材料,对免耕、少耕和常耕3种耕作方法进行了抛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法的产量及构成产量的穗粒性状差异均不显著:免耕抛秧表现出稳生稳长,生长中前期的群体较小.茎蘖数较少、叶面积指数小、干物质积累较少、群体吸氮量、吸磷量、吸钾量也较低,随着生育的进展,缩小了与少耕、常耕抛秧的差距,中后期3种处理的群体趋于接近,而且免耕抛秧中后期的群体营养含量较高;常耕抛秧表现出早生快发,茎蘖增长快,苗峰高,叶面积大、干物质积累多,但无效蘖多,影响群体的通风透光性能;少耕抛秧的群体结构基本介于免耕和常耕之间;免耕有利于改善土层的通气性和提高粘质土各层养分含量,少耕有利于改善中壤土表土层和粘盾上下层的通气性及提高中壤土表层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4.
水稻免耕栽培(旱栽水管)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少免耕能改善土理化性状 ,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 ,增强生物和酶活性 ;能减少土壤侵蚀 ,蓄水保墒 ,提高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 ;能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等作物生长环境。目前油菜免耕技术已在绥阳县大面积推广 ,在稻田免耕栽培油菜的基础上 ,为更进一步的探索完善稻田免耕栽培技术 ,特设置了水稻免耕栽培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点试验安排在绥阳县洋川镇石子垭村 ,海拔 85 0m ,平均气温 15 .6℃ ,试验地粉沙泥田 ,肥力中等 ,排灌方便 ,前作为油菜 (免耕栽培 )。1.2 供试材料供试水稻品种为菲优多系 1号 ,供试肥料为 2 5 %的N ,P…  相似文献   

15.
玉米免耕与翻犁栽培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全省10个不同海拔、生态、气象条件的试验点试验进一步表明玉米免耕覆盖稻草栽培处理下的玉米产量、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经济效益均优于免耕起垄覆盖稻草、翻耕覆盖稻草和翻耕不覆盖稻草栽培,且免耕覆盖稻草栽培的玉米收益高于免耕起垄覆盖稻草、翻耕覆盖稻草和翻耕不覆盖稻草栽培。  相似文献   

16.
不同免耕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研究不同免耕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有何不同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以常规插秧为对照,研究免耕直播和免耕抛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结果表明:此试验条件下,免耕直播前期分蘖速度较快,株高、结实率及产量都较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则与常规插秧相当,而免耕抛秧有效穗较多,但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均较低。在土壤理化性状方面,与常规插秧比,免耕栽培稻田表层(0~5cm)土壤有机质增加,腐殖质品质改善,>0.25mm水稳性大团聚体、全量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养分含量都有提高。两种免耕栽培模式中,免耕直播的腐殖质品质、>0.25mm大粒团聚体含量及速效磷高于免耕抛秧,而土壤有机质总量和速效钾则低于免耕抛秧。免耕栽培模式有利于稻田表层土壤肥力的改善;此试验条件下,免耕直播更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7.
江苏秸秆全量还田少免耕稻作技术及其应用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从促进江苏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了秸秆全量还田少免耕稻作技术发展的背景及现实意义,重点介绍了江苏省近几年研究并应用的超高茬麦田套播稻、秸秆全量还田浅旋耕抛秧及秸秆全量还田免耕抛秧等少免耕稻作技术体系,提出了秸秆还田少免耕稻作技术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传统翻耕、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和机械灭茬免耕播种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水分、土壤速效养分、玉米产量性状及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的比较,明确了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灭茬免耕播种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的出苗率、不同土层含水量、玉米产量性状、单位产量及总收益均高于传统翻耕,且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和机械灭茬免耕播种的出苗率比传统翻耕高3.3%和7.8%,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的大小顺序均为机械灭茬免耕播种>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传统翻耕,机械灭茬免耕播种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处理的玉米产量比分别高9.01%和3.23%,纯收入比CK增加4305元/hm2和1965元/hm2,即分别比CK高出36.98%和17.65%。说明机械灭茬免耕播种措施最好,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耕作方法又优于传统翻耕。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栽培方式对油菜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直播、少免耕等节本增效栽培技术是油菜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被列为农业部重点推广技术.近年来,稻茬油菜免耕移栽技术在贵州省应用面积迅速扩大,2006年全省推广面积达到10.29万hm2,占油菜种植面积的19.7%.  相似文献   

20.
玉米免耕栽培技术试验效果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3年玉米免耕栽培试验,探讨了铜仁地区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结果表明玉米免耕覆盖秸秆起垄栽培和免耕覆盖秸秆栽培是一项投资少、增产节本、省力,可持续性好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