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指出了国家级公益林的存在既可以维护一个地方的生态,也可以给当地村民带来直接或是间接的收入。为维护公益林的良好存在,对师宗县国家级公益林的管理探讨了维护方法方式以及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其他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冀西北生态公益林建设担负着护卫京津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是环京津周边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生态功能区相互叠加的区域,其生态功能越来越明显,但一直以来对生态公益林森林健康问题却缺乏应有的重视,如何培育和保护健康的森林,使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便成为现实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生态公益林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而营造和经营的森林、灌木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是必须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探讨了闽清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策略建议,以期能促进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正古代中国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成片茂密的风水林,通过村规民约被保护起来。风水林可以被认作是乡村民居等建筑物周边的生态公益林。在我国辽阔的广大农村,村民们的眼中只有风水林,而没有生态公益林这个概念。其实,风水林不单单是植物资源,也是一种即将被工业文明吞没的森林文化。风水林更不单是孤立的一些树林,它的存在往往离不开村落的人—山—林的整体格局。特色小镇建设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体,是产业与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合,在珠三角地  相似文献   

5.
普洱市近年来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森林云南"、"森林普洱"为抓手,从7个方面着力构建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普洱市按照林业分类经营原则,调整林业两类林的区划界定,把江河两岸、水库周边、交通干线沿线、保护区及周边、城镇面山及村寨周边等生态重要区域划为生态公益林,使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从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4.5%提高到30%以上。此外,全市组织1.47万余名管理员,开展生态公益林巡山管护工作,并建立了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兑现机制,全市每年兑现补偿资金1亿多元。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自2000年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普洱市完成一期工程1273.1  相似文献   

6.
时讯     
东阳市公益林中幼林抚育示范效果好近期,东阳市公益林中幼林抚育项目通过浙江省林业厅专家组验收,认为该项目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为全市公益林中幼林抚育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东阳市现有重点生态公益林35,050.3公顷,占林地面积的37%,其中国家级公益林13,118.9公顷,省级公益林21,831.4公顷。去年被国家林业局立项后,该市在歌山  相似文献   

7.
金华市北山林场生态公益林健康经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公益林作为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有林场生态建设的主体,其具有的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和除尘杀菌等生态功能越来越明显.但森林健康经营作为先进的森林经营理念,浙江国有林场在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维护上仍缺乏应有的重视.根据北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现状,应用森林健康经营理念,分析了影响生态公益林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加快林分修复抚育体系建设、强化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三大相应对策,以促进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随着我国生态公益林基础建设工程的实施,既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提升了环境保护效果,这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步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给生态公益林管理工作质量带来了不利影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关注。分析了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大力倡导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生态公益林的建设速度得到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退耕还林工作及山区地区的公益林建设维护工作也在广泛开展。广西地区地形奇特,气候适宜,且人口密度较小,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但应注意在开展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对当地社会及人民生活的影响,建立完善的公益林建设补偿机制,这样才能在保证生态公益林建设顺利开展的同时满足当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生态公益林建设作为林业"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社会提供生态效益的公益性事业,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就浙江省景宁县标溪乡生态公益林管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分析原因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森林生态环境维护税的理论设计与实施对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温作民  费勇 《林业科学》2001,37(1):107-111
本文通过对森林生态建设公益属性的阐述,论证了森林生态环境维护税设计的理论机理,指出借助政府力量,合理征收森林生态环境维护税,可变生态建设的经济外在性为生态建设单位内在经济推动力,由此形成一个有效的资金循环通道,促进我国生态建设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论述了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税的征税原则、征税范围、税率`设施况上归属问题,并对森林生态基金的高效使用提出了具体管理方法,以及公益林归属的体制改革设计和税率制定中所涉及的税负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庆元县工业原料林的生产现状,指出了现行采伐限额制度和生态县建设影响了工业原料林的发展,并存在林权制度改革步伐慢、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等问题,提出了加快完善森林资源管理政策,加快林权制度改革,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科技扶持力度等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研究现状,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展望私有林发展前景和意义,分析了获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对象是拥有林权证的私有林主以及补偿资金筹集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极度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资源宝贵,保护极度干旱区森林资源对守护绿水青山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格尔木市国有林场位于西部极度干旱区,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培育战略要地,在格尔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中分析格尔木市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其特点,总结林场森林经营实践经验,剖析林场森林经营的现实困境和挑战;结合林场基础现状,从坚持科学营林、加强森林区划经营、加大配套设施支持力度、强化科技和人才保障、建立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体系5方面提出林场森林经营的主要对策,为极度干旱区提升森林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带动了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发展和建设,东莞市清溪亚公山森林公园属于典型的城郊型森林公园,本章以东莞市清溪亚公山森林公园规划研究为例,分别从规划原则,规划目标、规划理念,旅游产品、旅游组织,植物景观,道路交通、道路绿化等方面内容,针对清溪亚公山森林公园的开放需求、资源特色及生态完整性,提出最适合东莞市清溪亚公山森林公园发展的途径,在保存、恢复、创造生物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设成清溪镇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周边城镇居民森林休闲旅游的新热点,运动休闲、康体娱乐的新空间,为东莞市清溪亚公山等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我国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目前我国林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保护森林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搞活林区经济,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文章从我国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入手,对如何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生态良好与森林生态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10年来,随着对林业与环境关系认识的日趋深入,我国政府对生态良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资金投入,在森林生态建设方面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与蓄积的双增长。但森林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投入和建设所需资金的差距仍然较大,并已成为我国森林生态环境发展的根本性制约因素。为此,文中通过生态良好对生态税制建设要求的分析,对森林生态税制进行了设计,并具体探讨了森林生态税对生态良好的作用,最后还对森林生态税与国内外现行诸种主要生态经济政策的利弊进行了比较。以期通过税收手段,有效地将资金返流于生态环境建设,变生态建设的经济外在性为生态建设单位内在的经济推动力,从而奠定生态良好的经济可持续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The availability of timber in the United States depends largely on forest management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of nonindustrial private forest landowners since they hold the largest share of forest land in the nation. Since NIPF landowners are so diverse, there is a ne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terminants of their decisions so that policies could be in place to motivate them. A survey was carried out in 2005 to the nonindustrial private forest landowners of West Virginia to examin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forest management decisions. The study looked at four categories of decisions related to forest management: timber harvest, silvicultural activities (i.e., tree planting, herbicide application, fertilization, thinning, grapevine control, and timber stand improvement), proper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i.e., road construction, road maintenance, surveying/boundary maintenance, and access control), and wildlife habitat management and recreation improvement activities. Four models were developed to examine factors affecting each category of forest management activ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ndowner, ownership, and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NIPF landowner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ir forest management decisions. Specifically, age, education, profession, income, ownership size, period of forestland acquisition, distance of the forestland to the place of residence, whether the forestland was purchased or acquired through inheritance or as a gift, primary objective of forestland ownership, and presence of a written forest management plan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determinants for at least one of the categories of forest management activities. The models explained 25%, 27%, 31%, and 24% of the variation in timber harvesting, silvicultural activities, proper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and wildlife habitat management and recreation improvement activities, respectively. Understanding the underlying factors influencing forest management decisions of this diverse group of forest landowners could form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modifying and targeting policy instruments to motivate NIPF landowners in forest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9.
姚顺波 《林业科学》2005,41(6):85-88
证伪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的2个理论假设:具有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需获得补偿,森林生态效益(使用价值)即森林生态价值。说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尚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林业补助是政府为鼓励营林生产而对营林活动进行补助的制度设计,其理论基础是利益导向学,即生产要素向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流动。林木补偿是政府为了生态安全限制林木所有权行使对林木所有者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种弥补措施,其理论依据是法理上的既得权说、特别牺牲说及公平负担说。构建林业补助与林木补偿制度替代现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适应林业生产发展的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对内蒙古西部乌兰布和沙区周边绿洲农区防护林体系的气候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并分析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之前,三北防护林工程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3个时期的变化趋势,建立防护林体系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防护林体系的变化对气候因子风速,大风日数,扬沙日数,沙尘暴日数有一定的影响,体现了防护林体系的生态屏蔽作用;(2)防护林体系的变化对年平均温度,湿度,降水量,持续干旱日数和霜期等因子影响不明显,这是因为这些因子的变化主要受大气环流控制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