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水稻田红米杂稻的识别与防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米杂稻群众俗称"野生稻"、"自生稻"或"红米稻"等。近几年来,随着麦套稻、直播稻等轻简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红米杂稻的发生蔓延逐年加重,范围越来越广。据调查,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严重田块杂稻率高达50%以上。红米杂稻不仅产量低,米质差,而且与正常稻株争光、争肥、争生长空间,严重影响栽培水稻的正常生长,已成为水稻生产一大公害。如何识别和防除红米杂稻,对于实现水稻高产优质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麦套稻田"杂稻"发生特点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稻”农民称为“红米稻”,品质很差、落粒性极强,一般到正常粳稻成熟时很少收获产量。近年来,麦套稻田“杂稻”现象愈演愈烈,由此引发的纠纷给供种单位和农业技术部门带来极大的困扰,为此,对“杂稻”现象的发生及控制技术进行细致的调查观察。  相似文献   

3.
徐小荣  夏九云 《种子科技》2010,28(10):31-32
<正>杂草稻俗称野生稻、自生稻、红米稻等,而野生稻、红米稻是普通栽培稻的先祖,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古书称之为"秜"、"稆"等,农民称之为"鬼禾",资源丰富,是我国水稻育种的种质资源,也是雄性不育系育成的  相似文献   

4.
自生稻在检验中属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自生稻,又称红米稻,是目前江浙一带栽培水稻田间生长的种皮为红色的杂稻,是当地技术人员对此稻的一种通俗称法。目前自生稻在水稻生产上,特别对直播栽培的水稻生产产生很大的危害和损失,对此,我们就自生稻在检验中属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凉山州因缺乏稳定、高产、优质的红米稻品种,于2016年引进5个红米稻品种与本地红米稻品种进行不同地区、不同海拔栽培试验,考察其丰产性、稳定性和抗逆性,依据稳中选优的原则,从中筛选出两个适合凉山州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结果表明,红优五号和洋县红米两个红米稻品种表现出较优良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适宜在海拔1500~2100 m的生态气候区推广。  相似文献   

6.
移栽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在移栽稻田中常混生着一种披头散发的杂株,称之为杂草稻,又名自生稻,俗称裸稻、红米稻、野生稻、大青稞。1杂草稻的田间形态特征特性1.1根系:根系发达,节部生不定根,似恶苗病倒扎根症状。1.2叶片:苗期叶片宽长淡绿色,分蘖期叶片宽长披垂深绿色,拔节后变淡,有明显的籼稻特征。  相似文献   

7.
1“杂草稻”的种类 “杂草稻”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杂草稻”有人也称为“红稻”或“红米稻”;广义的“杂草稻”除“红稻”、“红米稻”以外还包括多种类型。在粳稻生产中遇到的“杂草稻”有以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稻田杂草稻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杂草稻的发生规律、植株生长发育特征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危害,提出了“切断种源、形态去杂”的控制思路:严禁杂草稻作为种源进入农田,在水稻生长季节,根据杂草稻和栽培稻特定发育阶段植物学形态差异,适时剔出、控制危害。  相似文献   

9.
刘平 《中国种业》2000,(4):34-35
为适应优质粳米市场的需求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 70 0 1S与 2 2 77配组而成优质两系粳杂新组合皖稻 48(即 70优双九 )。经试验示范和米质鉴定 ,表现优质、高产、多抗。1995年安徽省第 3次优质米评选它居粳稻组第 1名 ,被评为优质米。 1997年 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相似文献   

10.
自生稻的生长对三系亲本繁殖种子质量带来影响,通过种子埋藏试验,证明三系索本繁殖基地中的自生稻杂株采源于上一年早稻亲本繁殖及杂交晚稻遗留在田间的落粒谷.文章分析自生稻发生的原因及影响自生稻杂株形成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1发生趋势1.1虫害稻飞虱在华南、西南南部、江南、长江中下游等南方大部稻区偏重至大发生,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区大发生概率高,西南北部和江淮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800万公顷次。稻纵卷叶螟在黔、湘、鄂局部稻区大发生,华南和江南大部、西南东部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偏重发生,西南西部、江淮和华南南部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1733.33万公顷次。水  相似文献   

12.
海南山栏稻群体中具有较多红米资源。为了充分挖掘优异山栏稻红米资源,本研究选用海南乐东、保亭、白沙、琼中、五指山和东方等市县的56份山栏稻红米资源,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对农艺性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以及用DPS 7.05软件对山栏稻红米资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多数山栏稻红米资源属于中高杆型,分蘖力中等,结实率较低。但少部分资源农艺性状表现较好,5.36%的资源株高小于120 cm,12.50%的资源属于多穗型,26.97%的资源穗长大于30 cm,14.29%的资源千粒重大于30 g;山栏稻红米资源的株高与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显著正相关,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极显著负相关。穗长与结实率显著负相关,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均与千粒重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将山栏稻红米资源分为四个类群,其中第Ⅱ类群的56号资源整体表现优异,其株高为113.1 cm,单株有效穗数为7.6,每穗实粒数为146.2,千粒重为31.9 g。研究结果可为山栏稻红米优质高产品种改良和育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杂草稻胁迫对栽培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以杂草稻JS-Y1和栽培稻南粳44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密度杂草稻(0,4,8,12,16株/m2)胁迫对栽培稻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中期光合性能、叶绿素荧光参数、透光率、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随着杂草稻发生密度的增加,杂草稻胁迫不同程度抑制了栽培稻不同生育期生理指标,影响栽培稻正常的生理功能,杂草稻的存在对栽培稻和杂草稻的共生群体的透光率造成了影响,在距地面20,50,80 cm和穗下10 cm,较对照分别降低54.03%~72.49%,39.68%~61.57%,48.98%~54.40%,38.07%~56.76%,达显著水平,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 P),以及膜脂过氧化酶活性,均随着栽培稻生育进程和杂草稻密度的增加而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灌浆中期尤为明显;与对照(杂草稻发生密度为0)相比,杂草稻发生密度为4,8,12,16株/m2时,栽培稻产量分别下降了16.73%,43.01%,66.61%,83.24%,达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密度杂草稻胁迫时,影响了栽培稻群体的透光率,造成地上光合能力下降,栽培稻叶片细胞膜系统受到破坏是造成栽培稻产量降低的重要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一、齐泥割稻、浅留稻桩,深沟高厢,规范整田1.齐泥割稻、浅留稻桩。齐泥割稻可以保证稻草长度在1米以上,方便秋马铃薯播种后覆盖厢面;浅留稻桩可以减少水稻再生苗,方便整田,减少用工。2.深沟高厢。水稻收获后按稻田排水方向开深沟做高厢,主沟深,沟壁要直,沟底要平,做到沟沟相通,排水通畅,从而降低土壤湿度。一般按一沟一厢宽2.25米拉线开沟做厢,其中厢面宽2米,沟宽0.25米,沟深0.3~0.4米。在距田埂四周1米处开设边沟,沟的宽度和深度与厢沟一致。  相似文献   

15.
运用农业生态学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与方法,通过定位试验研究双杂油—稻的生态经济功能。双杂油—稻复种模式的资源效应、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4个方面19个指标的综合评分为0.409,比双季稻复种模式高0.078,比传统油—稻复种模式高0.149。  相似文献   

16.
利用引进的农家品种籼型胭脂稻特种资源,与吉林省当地创新的粳型特种稻龙锦1号、红香1号、巨胚清香糯、红糯等杂交,采用系谱选择的方法,选育出创新的适合于北方寒地种植的粳型胭脂稻新种质资源:黏型巨胚胭脂稻、糯型巨胚胭脂稻和普通胭脂稻。结果表明:创新的胭脂稻新种质明显改进了原有农家品种的一些不良性状,具有产量高,不落粒,种皮颜色均匀一致,有香味等特点,极大地提高了特种稻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熙柏  陈文桥 《种子》1992,(6):52-52,54
贵定县平伐镇杂稻制种基地,海拔1075米,年均温15.2℃。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水稻生长季节短,杂稻制种技术难度较大。1977年配制南优2号,亩产仅8.9公斤,自此,杂稻制种,无人再敢问津。随着生产的发展,为了实现主栽杂稻组合种子自给。1989年州、县联合在平伐制种基地恢复中断了11年之久的杂稻制种。经过  相似文献   

18.
《农药市场信息》2003,(18):20-21
<正> 水稻稻曲病,又叫青粉病,南北稻区都有发生。水稻主要在抽穗扬花期感病。水稻生长后期生长过旺,抽穗前后遇多雨,高温(26~28摄氏度),该病易诱发。偏施氮肥,深水灌溉,田水落干过迟则发病更重。品种的抗病性有显著差异,尤其是今年种植的粤优938等品种极易感染稻曲病。另外,杂交稻制种田中尤以制种田母本发病重。发病后  相似文献   

19.
水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和防控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免耕、直播稻技术的推广应用,杂草稻迅速蔓延,已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分析了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形成原因,提出了合理耕作,破坏杂草稻的生存;及早拔除,降低杂草稻的为害;清洁种源,控制杂草稻的传播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杂草稻的发生及其控制措施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对辽宁省杂草稻的起源、危害、扩散途径及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认为杂草稻不仅影响水稻的产量,而且降低水稻的商品价值;杂草稻主要通过种子调运进行大范围远距离扩散,通过农事活动等近距离传播;应采取预防和耕作栽培措施为主的杂草稻综合防治措施对杂草稻进行积极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