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微生物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表明,大豆根瘤菌,园褐固氮菌,胶质芽孢杆菌,根霉和5406放线菌等均有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使粒径>5mm,2-5mm的粒级量明显增多,供试菌株也表现有腐殖质化的作用和产生多糖的能力,使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2.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测定方法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水—乙醇体系代替水体系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数量。通过实验选择出20%~30%的乙醇溶液为适宜浓度范围,采用团粒百分率,团粒累积频率分布曲线,平均重量径和大于0.25mm团聚体总量等指标,对不同有机质含量的4个土样的湿筛分析结果进行比较,以现行水筛法对照。结果表明水—乙醇体系较水筛法能大大增加水稳性团粒数量,增加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及>0.25mm团粒总量也有显著的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丘陵土壤的抗蚀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壤抗蚀性评定土壤抗侵蚀能力的一项重要参数。本文对浙江省丘陵土壤抗蚀性指标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0.25mm水稳性团聚体和〉0.5mm水稳性团聚体是反映红壤地区土壤抗蚀性较好的指标,并探讨了不同母质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剖面深度的土壤抗蚀性的变化规律,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供试土壤抗抗蚀性指标分为4级,并建立了土壤抗蚀性分级的多指标判别模式。  相似文献   

4.
水稻免耕旱播耕作法的效益及其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免耕旱播耕作法集免耕旱播、湿润灌溉、良种配套、化学除草、合理施肥、高产栽培于一体,既省工节本,又高产高效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经几年对比试验观察,免耕旱播比翻耕直播和翻耕移栽,每公顷增谷189kg和93kg;加上省工节本,效益分别增加564元和1285元;耕层土壤通气孔隙增加1.03 ̄5.03个百分点;〈0.01微团聚体差别不大,0.05、0.25mm粗微团聚体增加20.06和8.3个百分点;易  相似文献   

5.
天然阔叶林林地土壤具有比杉木林林地良好的水分状况、孔隙状况和土壤结构体;土壤非毛管孔隙和总孔隙度分别比杉木林增加2.82%和4.15%;0.25mm以上和5.00mm以上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比杉木林高6.56%和9.86%;而土壤容重、结构破坏率和分散系数却比杉木林低。天然阔叶林土壤养分贮量较杉木林丰富,表层土壤有机质比杉木林高1.07%。因此,就注意保护和发展阔叶林,控制杉木纯林营造规模,尽量  相似文献   

6.
天然阔叶林与杉木连栽林地土壤肥力的差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天然阔叶林林地土壤具有比杉木林林地良好的水分状况、孔隙状况和土壤结构体,土壤非毛管孔隙和总孔隙度分别比杉木林增加2.82%和4.15%;0.25mm以上和5.00mm以上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比杉木林高6.56%和9.86%,而土壤容重、结构破坏率和分散系数却比杉木林低。天然阔叶林土壤养分贮量较杉木林丰富,表层土壤有机质比杉木林高1.07%。因此,应注意保护和发展阔叶林,控制杉木纯林营造规模,尽量采用与阔叶树进行混交或轮栽,以便防止杉木多代连栽所造成的地力衰退。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蕉园行间间种甘薯对土壤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解决香蕉园多年连作单种产生的土壤结构差、保水保肥力下降等问题,以桂蕉1号为材料,设置香蕉与甘薯间种和香蕉单作2种不同的种植模式,通过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及团聚体稳定性等指标,比较分析蕉园间种甘薯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月至9月期间,与单作相比,蕉园间种甘薯可使土壤容重和固相组成降低,降幅分别为3.28%~9.97%、1.24%~3.76%;使土壤孔隙度、土壤液相、气相占比升高,提升的幅度分别为1.24~3.76、0.36~6.39、0.88~4.34百分点;对于土壤团聚体的结构组成,间种甘薯促进了微团聚体向较大粒级的团聚体转化,使>2 mm、0.25~2.00 mm粒级的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增幅分别为1.15~13.01、0.60~21.69百分点,同时使土壤0.053~<0.25 mm、<0.053 mm粒级的水稳性微团聚体含量下降,降幅分别为1.78~22.47、0.24~1.17百分点,因而使间种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土壤团聚体稳定率(WSAR)、R>0.25、平均质量直径...  相似文献   

8.
成人胸12及腰1椎体高度,前后缘差及楔变指数X线的正常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00例成人第12胸椎(T(12))及第1腰椎(L_1)X线侧位片测量的结果:(1)椎体侧位的高度正常值:T_(12)椎体前缘男性为29.5±4.9mm,女性为28.1±4.4mm;后缘男性为32.7±5.7mm,女性为30.3±5mm。L_1椎体前缘男性为30.2±5.1mm,女性为29.1±4.1mm;后缘男性为33.8±4.6mm,女性为31.6±4.2mm。(2)T_(12)和L_1椎体侧位的高度差正常值上限男性为6.5mm,女性为5.4mm;楔变指数正常值下限男性为0.79,女性为0.83。(3)T_(12)及L_1推体侧位"楔变"为正常表现。  相似文献   

9.
长期施肥对褐土有机碳和氮素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9  
 采集安排在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土垫旱耕人为土(中等肥力红油土)上长达25年的肥料定位试验小区耕层的土样(0~20 cm土层),采用干筛法将供试土样分为5~2、2~1、1~0.25 mm等3个等级团聚体,研究长期施肥对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在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长期施肥对耕层土壤5~2 mm团聚体含量影响最大。长期施肥,特别是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有利于该粒径团聚体的形成。②长期施肥处理能使土壤有机质、全氮以及硝态氮含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但对铵态氮的影响较小。③与不施肥对照相比,经过长期施肥耕层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在不同粒级的团聚体中的含量差异较大,并且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均表现为1~0.25 mm粒径团聚体中的含量最高。④长期施肥处理对硝态氮在各级团聚体中的分布影响较大,除化肥+中量秸秆处理外,其余处理土壤团聚体中硝态氮含量均随团聚体粒径增大而降低。⑤5~2 mm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以及硝态氮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1~0.25mm团聚体与土壤全氮含量以及硝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5~2 mm团聚体是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硝态氮的主要载体。⑥在绝大部分情况下1~0.25 mm的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02,自引:7,他引:102  
 【目的】研究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制度对土壤团聚数量、大小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本文采集了华北平原河北栾城试验站经过四年保护性耕作(旋耕和免耕)与传统耕作(翻耕)处理下原状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容重、有机质和粘粒含量等物理性质,重点应用干筛和湿筛法分析了土壤团聚体数量、分布和分形维数。【结果】表层(0-5cm)土壤容重的大小顺序为免耕>旋耕>翻耕,免耕使表层土壤的容重显著增加;旋耕与翻耕的表层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但旋耕使10-20cm的土壤容重明显增加。干筛法分析表明,免耕处理下0-10cm内>0.25mm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均高于旋耕处理和翻耕处理,而旋耕与翻耕处理间没有显著的差异;湿筛法分析表明,土壤中的团聚体以非水稳性团聚体为主,水稳性团聚体的 和GMD大小顺序为免耕>旋耕>翻耕;在0-5cm土层内免耕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分维数(D)最小,而旋耕下5-10cm层的分形维数D值显著高于翻耕、免耕处理,说明旋耕使得该层内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结论】经过四年保护性耕作试验,免耕处理促进表层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并提高起稳定性,旋耕和翻耕处理由于对土壤的强烈扰动,降低了耕作深度内土壤团聚体的团聚度和稳定性;在10-30cm三种耕作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重度火烧对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SOC)和黑碳(BC)的影响,本文选取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林重度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并以未火烧落叶松天然林为对照,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重度火烧明显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和黑碳含量。和对照样地相比,重度火烧迹地0~5 cm层全土有机碳增加了41.56%,黑碳增加了123.69%,黑碳含量增加显著(P0.05)。2)重度火烧明显增加了0~5 cm层的5 mm和0.25 mm团聚体比例,降低了0.25~5 mm团聚体比例。3)对照样地相比,重度火烧显著提高了0~5 cm土层内的5 mm和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增幅达177.6%和127.27%。而0.25~2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3个土层内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2种林地类型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表现为随粒径增大而增加,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4)团聚体中黑碳含量的分布规律与有机碳相似。重度火烧迹地0~5 cm层的5 mm、2~5 mm、0.053~0.25 mm、0.053 mm团聚体黑碳含量分别增加了4.92、4.19、1.06、0.44 g/kg,与对照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5)2种林地土壤团聚体BC/SOC比值在0.05~0.41之间,且重度火烧显著增加了BC/SOC比值(P0.05)。相关分析表明,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和黑碳含量显著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紫色丘陵区农林混作模式的土壤抗冲性影响因素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史东梅  陈晏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5):1400-1409
 【目的】研究土壤抗冲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原状土冲刷试验及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的方法,对紫色丘陵区农林混作模式的土壤抗冲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容重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正相关,总孔隙度与土壤抗冲指数呈负相关。在短历时高强度的冲刷条件下,紫色土的土壤容重越大,孔隙度越小,土壤越紧实,其抗冲性能越强;(2)土壤抗冲指数与细砂粒(0.25~0.05 mm)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表现为指数函数关系,说明较粗颗粒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土壤抵抗径流冲刷的能力;(3)>5 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越高,土壤结构越好,土粒越不易被径流冲散,土壤抗冲性能越强;(4)土壤抗冲指数随稳渗率、初渗率呈线性变化,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5)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均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根密度与土壤抗冲指数呈显著正相关,<3 mm根系长度与土壤抗冲指数也呈显著正相关;根系的存在有效地提高了土壤抗冲性。【结论】土壤容重、细砂粒含量、>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稳渗率、<1 mm根系生物量可用于该地区土壤抗冲性的预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不同碳氮比的食用菌菌渣对黄褐土团聚体组成和性状的影响,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分析了添加灰树花菌渣和双孢菇菌渣前后黄褐土水稳性团聚体的组成变化及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添加菌渣主要增加了1~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培养后1~5 mm团聚体百分含量在≥0.25 mm团聚体百分含量中占比增加了35.74%~52.88%;两种菌渣均能显著增大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均重直径,培养期内,灰树花菌渣15%和30%添加量处理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均重直径始终显著大于1%和5%的处理,双孢菇菌渣培养30 d和60 d的处理中,团聚体性状指标随添加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培养90 d后,添加15%和30%的处理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均重直径显著高于低添加量处理;灰树花菌渣处理的团聚体性状各项指标与3~5 mm的大团聚体含量显著相关,双孢菇菌渣处理的团聚体性状指标与2~3、3~5 mm的较大团聚体和0.25~0.5、0.5~1 mm的较小团聚体含量都显著相关。研究表明,食用菌菌渣培育黄褐土能够改善土壤团聚体状态,菌渣的碳氮比是影响改善效果的重要因素,过高的碳氮比仅对大团聚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以西双版纳不同林龄橡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干筛情况下,随粒径的减小,土壤团聚体数量总体上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再增大的反双峰趋势;湿筛情况下,随粒径的减小,10、30 a橡胶林土壤团聚体数量总体上呈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而20 a橡胶林土壤团聚体数量总体上呈现与干筛情况下相同的趋势。粒径>5 mm团聚体含量随林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20 a橡胶林团聚体含量最大,而粒径<5 mm团聚体含量则大体上呈相反趋势;且20 a橡胶林土壤粒径>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大于10、30 a橡胶林。20 a橡胶林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值均最大,且分形维数(D)值较小,说明20 a橡胶林结构稳定性最好,抗蚀性最强。种植年限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很强相关性,尤其对表层土壤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中氮库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主要土壤不同团聚体中氮库的分布特征。【方法】根据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分别从黄土高原不同地域分层(0~20、20~40和40~60 cm)采集22个土壤剖面样品。【结果】无论哪种团聚体,从表层向下,有机氮、矿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皆呈递减趋势。不同土壤团聚体,其有机氮含量明显不同,>5 mm、2~5 mm、1~2 mm、0.25~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氮含量依次递增趋势,而0.25~1 mm、<0.25 mm粒级团聚体的有机氮含量依次呈下降趋势,以0.25~1 mm团聚体有机氮含量最大;不同团聚体中铵态氮、硝态氮和矿质氮含量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由于不同大小团聚体所占比例不同,因此无论是土壤有机氮,还是矿物态氮,其贮量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与含量并不完全一致:> 5 mm、2~5 mm、1~2 mm粒级结构体中贮量依次呈递减趋势,而1~2 mm、0.25~1 mm、< 0.25 mm依次呈递增趋势,以1~2 mm结构体贮量最低。【结论】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中各级团聚体含氮量分布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土垫旱耕人为土各级团聚体含氮量最高,干润砂质新成土各级团聚体含氮量最低。植被对团聚体中的氮素分布也存在一定影响,有机氮和矿质氮大体上均呈自然林地>新垦农田>人工林>农地。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以5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设置二月兰和空白(自然生草)两个处理,探讨长期不同培肥处理对梨园土壤团聚体和有机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0.05~0.25 mm团聚体在土壤中占优势(45.6%~46.7%)。与空白相比,二月兰处理对梨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无显著影响。2)除>2 mm团聚体外,二月兰处理整土和各粒级团聚体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空白。3)0.25~2 mm团聚体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率在两个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各粒级差异不显著。4)大团聚体有机质含量与0.25~2 mm团聚体的百分含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因此,梨园二月兰培肥效果优于自然生草。  相似文献   

17.
不同植茶品种土壤团聚体及其全铝和交换态铝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不同植茶品种土壤团聚体的组成,阐明团聚体中全铝和交换态铝的分布特征,揭示土壤团聚体中全铝和交换态铝对不同植茶品种的响应规律,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分析,开展种植福鼎大白、川茶3号、川农黄芽早、川沐217的土壤团聚体全铝和交换态铝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茶品种的土壤团聚体含量随粒径的减小总体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以5 mm粒径为主,其含量处于60.52%~76.49%之间,0.5~0.25 mm粒径含量最少,种植福鼎大白的土壤5 mm粒径团聚体的含量高于其他品种;土壤全铝和交换态铝含量在小粒径团聚体中最高,种植川茶3号的土壤团聚体全铝和交换态铝含量最高;5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全铝和交换态铝的贡献率最高,介于53.10%~68.10%之间。5 mm粒径团聚体对铝含量的贡献率表现为福鼎大白川茶3号川沐217川农黄芽早。与其他植茶品种相比,种植福鼎大白的土壤0.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最高,结构性较好;种植川茶3号的土壤各粒径全铝和交换态铝含量高于其他品种。土壤中铝含量过高会加剧土壤酸化,影响土壤生产力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徐爽  阚雨晨 《农学学报》2023,13(5):58-65
为探明不同碳氮比的食(药)用菌菌糠对土壤团聚体的作用效果,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添加香菇菌糠、灰树花菌糠和双孢菇菌糠对砂壤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和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供试菌糠都能够有效增大砂壤土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增加幅度香菇菌糠(206.8%)>双孢菇菌糠(81.8%)>灰树花菌糠(54.5%),添加香菇菌糠使土壤团聚体性状评级从较差提升到了良好至优级别。香菇菌糠处理的团聚体性状都随着的添加量和培养时间显著提升,团聚体性状指标的增加主要与<0.25 mm团聚体通过团聚作用向大团聚体转化有关;灰树花菌糠处理团聚体性状指标的增加则是<0.25 mm团聚体在真菌菌丝的缠绕作用下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团聚体,新形成的团聚体稳定性较差;而双孢菇菌糠处理中,0.25~1 mm团聚体向3~5 mm较大团聚体的转化对团聚体性状指标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不同菌糠对砂壤土团聚体性状的改善能力有着很大差异,菌糠的碳氮比是影响其对土壤团聚体性状改善效果的重要因素。菌糠碳氮比过高导致其对团聚体性状的改善作用仅具有短效机制,形成的团聚体不具有长效稳定性;而菌糠碳氮比过低则达到改善效果所需菌糠的添加量大幅增加,并且改善作用发生极其缓慢。当菌糠碳氮比在微生物活动适宜碳氮比2倍(50:1)左右时,其用于改善砂壤土团聚体的性价比较高,并且能够获得长效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人工杉木林、马尾松林、桉树林、毛竹林、天然林5种不同林分下0~20cm、20~40cm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及各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20cm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质量百分含量随粒级的减小先下降后上升,主要以0.5~0.25mm粒级最低;5种林分条件下各土层均以>0.25mm的大团聚体为主,随土层加深,大团聚体含量减少。2)各林分土壤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值变化趋势相似,均呈现为0~20cm土层大于20~40cm土层;林分间土壤MWD、GMD值则表现为天然林最大,桉树林最小;分形维数(D)在2个土层均以桉树最大,杉木林最小;3)5种林分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0~20cm土层,各林分有机碳含量随着团聚体粒级减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最大值主要出现在5~2mm粒级,而有机碳贡献率则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不同林分MWD、GMD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林土壤结构优于其他4种人工林,团聚体稳定性更高,而桉树林最低。随着土层深度变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下降;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天然林最大、桉树林最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明确华北土石山区不同粒径(1~2 mm、2~3 mm、3~5 mm、5~7 mm、7~10 mm)团聚体结构特征对沟间及沟道侵蚀过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种典型褐土为研究对象,通过Le Bissonnais(LB)法对团聚体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初步研究了不同粒径团聚体稳定性特征与人工降雨条件下坡面沟间、沟道侵蚀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石灰性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大于黄土性褐土;不同粒径团聚体稳定性差异较为显著,较小粒径的团聚体稳定性大于较大粒径的团聚体,其中1~2 mm粒径的团聚体稳定性最好;不同雨强下土壤侵蚀现象差异明显,坡面径流强度和产沙强度均随产流历时的增加而增大,且降雨强度大小对坡面入渗率变化幅度和达到稳渗状态的时间有很大影响。将可蚀性因子(Ki)替换为经修正后的团聚体稳定性参数(Ka),然后将其代入到WEPP侵蚀模型,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不同粒径团聚体的侵蚀预测方程,显示了较好的预测性能,其决定系数均在0.81以上;尤其是2~3 mm粒径对应的预测方程,其沟间及沟道相对误差均小于20%。结论该研究验证了土壤可蚀性参数可以由不同粒径团聚体稳定性表示,并建立了不同粒径团聚体的沟间及沟道侵蚀预测方程,为华北土石山区褐土的侵蚀机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