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稻草生料大床栽培凤尾菇,室内外均可进行,方法简便,生产周期短,在适宜温度条件下,播种后菌丝14~16天即可长满菇床,21~23天出现幼菇,25~27天即采摘。较一般平菇生产周期缩短20~30天,培养料收得率高20~50%。  相似文献   

2.
用棉子壳发酵料栽培平菇,是防止杂菌污染的有效途径。目前有关棉子壳培养料发酵技术的介绍和报道较少,或不详细,菇农应用掌握困难,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为此,我们进行了棉子壳培养料发酵技术的探讨,首先从促进高温微生物的活动入手,使料堆升温快(在24小时内达到65℃以上);温度高(发酵过程中料温保持在70℃以上);发酵时间短(发酵全程仅4天5夜);料质量好(用于栽培平菇污染少,发菌快,出菇早,产量高)。现将其技术要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3.
刘永喜 《食用菌》1992,14(4):16-17
采用经堆制发酵的培养料栽培平菇,能达到无污染,出菇效果好的目的。由于简化了工序,节省了燃料,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但如堆制技术不当容易使发酵料团发白、变稀、发臭,造成接种后不吃料或严重污染而失败。作者经多次研究,利用发酵料开放式接种平菇,制袋成功率在95%以上,出菇达到了熟料的生物效率,现将发酵料的微生物学过程与堆制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自制发酵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凤林 《食用菌》2006,28(1):30-30
近年来食用菌生产发展很快,平菇栽培已经普及。生料发酵栽培平菇是较好的栽培方法。为使平菇高产优质,笔者多次试验用自制发酵菌发酵料,比常规普通发酵料提前5~7d长满菌袋,可增产20%以上。现将自制发酵菌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供菇友参考一试。  相似文献   

5.
乔炳海 《食用菌》2007,29(6):4-4
1症状该菌在平菇菌丝生长阶段和出菇阶段均可发生。在菌丝生长阶段因其菌丝白色很难和平菇菌丝区分。当菌丝长满培养料后,料面出现白色核桃状物,似乎是平菇原基。随着时间的延长,颜色由白变黄变暗,形似礓石,菇农称之为礓石菌,平菇稀稀拉拉出1潮后基本不出。在出菇阶段,当培养料出1~2潮  相似文献   

6.
分别监测以玉米芯、棉籽壳为主料的平菇发酵料栽培模式下不同浓度高效氯氰菊酯对平菇发酵料栽培的影响,发菌时记录其菌丝生长速度,出菇后记录其产量,于每个生产节点取样,检测其高效氯氰菊酯残留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高效氯氰菊酯对平菇菌丝生长速度、生物学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且不论是高浓度用药还是低浓度用药,前两潮子实体中均检测不到农残,但二潮菇后的培养料中农残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7.
利用生产纤维乙醇的糟粕(工业废料)为主培养料,分别混配棉子壳、大豆秆、稻草、麦草四种辅料做四个配方,与对照配方(棉子壳、大豆秆)栽培平菇对比试验.培养料经7~8 d发酵处理,采用”秸秆专用”平菇菌种接种,聚乙烯塑料袋装料,两头和中间各播种一层,常规栽培管理模式.出菇管理无采取任何增产措施,共出菇五潮菇,其生物转化率达120%.试验结果表明糟粕作为主料配合秸秆栽培平菇可行,其生物转化率与常用栽培料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8.
平菇是我们喜爱的食用菌,它适应性广,容易栽培.但要获得高产效益却不容易,往往会因栽培过程发生异常现象而减产.笔者根据多年的栽培实践,将几种常见的异常现象及其发生原因和解决办法介绍如下,以供同行参考.(一)只发菌不出菇菌丝长满培养料后迟迟不出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气温超过或低于出菇温度;培养料过干或料面长期积水;通风不良等.预防办法:根据季节、环境和市场需要选择适宜的菇型,安排好播  相似文献   

9.
应用中高温型微生物发酵棉子壳栽培平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奋勇  林晖虹 《食用菌》2004,26(3):20-20
棉子壳接种发酵微生物经50小时后,接种平菇菌种,菇筒不仅无杂菌污染,而且菌丝生长良好,只需19天就长满菌筒,提早了出菇时间,其产量与对照的熟料相比,差异不显著。该技术简化栽培工艺,有利于平菇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通过电热线加温,提高大棚内土温,从而增加栽培料温,在寒冷冬季进行平菇生产,以便在春节期间供应市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材料 ①菌种:佛罗里达平菇。②培养料配方:棉子壳78%,麦麸20%,石膏粉1%,糖1%,多菌灵0.1%,水适量,共用料1000kg。③加温设备:DV20810电热线1根,DKW型控温仪一个。 (二)试验方法 12月初在棚内一侧铺设电热线,上面铺碎土,另一侧以不铺设电热线为对照,面积各为0.1亩(不设重复)。将棉子壳按配方拌好,铺在栽培床上压块,四周播上菌种压实,最上层撒满菌种,然后整平,共播种四层,先盖薄膜再盖草帘,接通电源,土温控制在20℃,待菌丝体长满出现菇蕾时,改为小弓棚,上面盖草帘,土温控制在10℃左右,后期进行变温管理,白天料温控制在20℃,夜间料温降为10℃左右。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生长发育期影响 试验菇床由于采用电热加温,培养料温度增加,培养料湿度也相应提高,菌种活性增强,因此发菌快,从播种到长满菌丝(12月20日)仅20天左右,比同期播种的对照(1月21日长满菌丝)提前30天左右,头潮菇的出现,试验组是1月20日,比对照(3月4日)提前45天左右。 (二)对鲜菇产量的影响 电热加温栽培试验组的菇床,平菇生长快,前期产  相似文献   

11.
棉子壳料四种处理方法栽培平菇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卓仁  李春光 《食用菌》2004,26(3):21-22
棉子壳培养料4种处理方法栽培平菇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料发酵熟料处理是开放式接种栽培平菇的最佳工艺。用该工艺生产平菇,杂菌污染率为零、菌丝长速最快、单袋平均产量最高、出菇最均衡,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平菇"新科108"品种生长特点,从菌种培育、培养料发酵、菌袋制作、菌丝生长管理、出菇管理和病害预防6个方面总结玉米芯发酵料袋栽高产栽培技术,为该品种取得较好的栽培效益和快速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史刚荣 《食用菌》1994,16(4):27-27
平菇栽培的成败关键在于发菌期,菌丝长满了培养料,则表明栽培成功有了一定的把握。而菌丝体发育质量的优劣、栽培料的配方是否科学等,又直接影响着产量的高低.如何加速菌丝生长、提高菌丝发育质量,以达到进一步提高平菇产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是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综合各地经验总结出的一套平菇快速发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一)选用优质菌种 根据气候条件选用适温菌种。苗龄以苗丝长满瓶10~15天左右为宜,要求菌丝粗壮,生长均匀,色泽洁白,无污染,无菌索,无异味,但有菇香味。为确保菌种质量,应从设备好,技术高,讲信誉的科研和专业供菌种单位购买菌种。 (二)改善培养料配方 变传统培养料配方为复合培养料,并加一定量的微量元素、维生素、生长素、增氧剂,以促进菌丝萌发,加速菌丝生长,缩短发菌期。例如:以玉米芯为主的培养料配方:玉米芯50%,棉子壳30%,糠(秸秆粉碎物)15%,草木灰2%,石膏1%,尿素0.13%,过磷酸钙0.2%,并在每100kg料中加硫酸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栽培平菇的栽培料进行不同的处理,筛选出最适合平菇生长的栽培料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在发酵时加入促酵剂,可使平菇菌丝生长迅速,出菇产量高。  相似文献   

15.
杏鲍菇菌渣是栽培杏鲍菇之后的培养料,仍含有丰富的可用于栽培平菇的营养物质。通过发酵料和熟料2种栽培模式,开展利用杏鲍菇菌渣种植平菇的配方筛选研究。结果表明,杏鲍菇菌渣栽培平菇技术上是可行的;杏鲍菇菌渣熟料种植平菇,菌渣适宜添加比例为30%~40%;菌渣发酵料种植平菇,以30%的添加量,平菇生物学效率最高,但低于对照组配方,随着杏鲍菇菌渣添加比例的增加,平菇生物学效率逐渐降低;杏鲍菇菌渣熟料和发酵料2种栽培平菇的方式,比较生物学效率及平菇子实体商品性状,以采用熟料栽培模式为宜。  相似文献   

16.
早秋季节,利用玉米芯发酵料和发酵半熟料栽培平菇,分别采用不同的接种量进行试验,观察菌丝长势、污染情况、出菇情况,计算生物学效率、利润率。结果表明:利用发酵料栽培平菇,接种量以栽培干料重量的13.6%为最适宜;利用发酵半熟料栽培平菇,接种量以栽培干料重量的4.4%为最适宜。不同的接种量,生产出的平菇子实体形态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用种过平菇的废料地沟栽草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树原 《食用菌》1993,15(6):21-22
传统的草菇栽培,是以稻草和麦秸为原料,因产量低,处理方法麻烦,在北方很多菇农都已改用棉子壳为原料.笔者从1989年开始,用种过平菇的废料,经过发酵后在地沟内种草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生物效率稳定在30%~35%.现将具体技术介绍如下.(一)培养料的准备将种过平菇的废棉子壳料从菇房里搬到室外场地上捣碎,摊开曝晒2~3天,直至干燥后备用.(二)栽培季节的选择草菇属高温菇,要求栽培场内日平均气温在25℃以上.气温太低不易出菇,因  相似文献   

18.
我国平菇培养料处理方式常见的有发酵料加短时高温处理栽培和熟料处理栽培,本试验研究了平菇培养料常见的2种处理方式对栽培各项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料加短时高温处理单棒装料多,开放接种污染率低,无论是单棒效益还是总效益都优于熟料处理栽培。  相似文献   

19.
玉米芯发酵料栽培平菇,分别采用不同直径的打孔器打孔进行试验,观察菌丝长势、污染情况、出菇情况.计算生物学效率。结果表明:利用发酵料栽培平菇,采用2cm直径的工具打孔较适宜。  相似文献   

20.
以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生产污染料为主料,添加麦草秸杆、尿素等辅料,经发酵处理,进行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料(/kg):污染料790 g,新鲜麦草秸秆150 g,生石灰20 g,过磷酸钙20 g,尿素10 g,种料10 g(其中,首次建堆种料为干制牛粪,其他批次为前一次发酵培养料),料水比1∶1.5,pH 7~8,用于鸡腿菇栽培,发菌成功率达90%~95%,出菇率达80%以上,生物学效率为43.5%~59.4%;试验期间,培养料建堆越晚,所需发酵时间也越短,鸡腿菇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