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介绍 “寒优湘晴”系嘉兴市农科所1983—1984年在海南以6366(寒丰)人与恢复系湘晴配组育成。其母本不育系6366(寒丰)A属BT型,是我们在1981年用上海市大面积推广的早熟晚粳6366(寒丰)为父本,与BT型农虎26A测交转育而成,1983年定型,现为B13F1。恢复系湘晴为湘T302晴三2377的简称,其组合为湘虎 7号/TBX//77302///晴三2377,是1980~1981年在海南开始制恢,1983年定型,高秆大穗优质,抗稻瘟病和飞虱,1983~1984年在海南开始测恢测优,1984年在嘉兴通过组合鉴定。 该组合由嘉兴市农科所与上海县种子公司协作开发。1987年在上海县作单季晚稻种…  相似文献   

2.
六优C堡     
六优C堡(六千辛A/C堡),母本不育系为江苏省农科院以(691/干重浪)//辛尼斯的后代与BT型细胞质回交转育而成的六千辛A,父本恢复系从C57/城堡1号后代株系中测交所得。该组合1983年育成。1983年参加南方稻区联合鉴定,合肥点(单晚)折合亩产500.65kg比对照“105”增产9.2%,居30个组合的第8位。1984年继续参加南方稻区联合鉴定(单晚组),各点平均亩产549.75kg,比对照“105”增产6%,居33个组合的第11位。1985年参加安徽省杂交粳稻单、双晚组区试,平均亩产41…  相似文献   

3.
六优3—2     
六优3—2系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于1982年用粳稻不育系六千辛A与恢复系宁恢3—2配组育成。其母本六千辛A是以BT型矮秆黄A为母本,中粳品系691/千重浪/Zenith(简称六千辛)为父本,回交转育成的中粳不育系,1981年定型,不育性稳定,可恢复性好。恢复系宁恢3—2为几内亚的模型陆稻粘利作母本,选用籼粳交后代偏粳型恢复系粳7623为父本,杂交培育而成的中便恢复系。该组合1989年4月经江苏省第九次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审定通过。1产量表现该组合1987年参加江苏省杂交粳稻(中熟组)区试,7个点平均…  相似文献   

4.
汕优125     
珍汕97A/97107—125简称汕优125,其恢复系是湖南省郴州地区农科所于1979年用窄叶青8号与IR30杂交,经多代选择培育而成。与珍汕97A配组后,经1983~1984年两年多点试验鉴定,表现熟期早、产量高、抗性好、结实率高等优点。汕优125于1983年参加郴州地区农科所新组合鉴定,平均亩产477.5kg,居23个组合第一位,比对照广陆矮4号每亩增产61.1kg,增产14.6%;1984年参加郴州地区杂交早稻区试,平均亩产484.15kg,日产量4.25kg,7个试点中,有6个点比对照湘…  相似文献   

5.
特优多系1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优多系1号TeyouDuoxi1郭福泰方源良林祥鹏郑德兴(福建省漳州市农科所363005)特优多系1号是福建省漳州市农科所1994年用不育系龙特浦A与恢复系多系1号配制而成的高产、抗病、优质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1997年10月通过福建省鉴定,1...  相似文献   

6.
台杂2号     
台杂2号(台2A/T806)是浙江台州地区农科所选育的早熟晚粳杂交组合。其不育系台2A(原名76-27A)是典型矮秆晚粳型不育系,具有矮子占矮源。T806属大穗中粳型,花粉量充足、恢复力强。均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1产量表现1985和1986年两年参加南方稻区双季稻区试,平均亩产为418.5和468.3kg,分别比对照增产16.33%和8.66%,名列第一和第三。1985和1986年参加浙江省粳杂品比及区试,亩产分别为381.5和417.2kg,比对照增产18.4%和4.1%,均名列第二。大面积…  相似文献   

7.
献改63     
献改63是江西省萍乡市农科所1989年用不育系献改A与恢复系明恢63配组的一个杂交晚稻组合。其不育系献改A为萍乡市农科所与芦溪区农科所协作,从萍献A12个株系中选育而成。经配合力测定和优势鉴定,献改A/明恢63表现最好,定名为献改63。1产量表现1987年在江苏丹阳市导墅镇东泊村试种2.7亩,每亩实产728.7kg,比汕优63(亩产603.9kg)亩增124.8kg.增产20.6%;同年在萍乡市山区白竺、沅两乡试种6亩,亩产638.2kg(以上均为一季稻);在平原彭高乡作二晚试种4亩(6月10日…  相似文献   

8.
选用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粳型寒丰糯(HFWx),与同型的寒丰不育系(HFA)进行杂交、回交转育成粳型糯质新不育系寒丰糯A(HFwxA),与自主选育的粳型糯质恢复系糯恢2号配组育成了杂交粳型糯稻新组合糯杂2号。小区试验和生产示范结果表明,该组合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强等特点。介绍了糯杂2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和特征特性。  相似文献   

9.
协优78039     
协优78039(协青早A/78039)系安徽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中、晚兼用型杂交籼稻组合。恢复系78039为1978年以抗病系IR30—2为母本,早熟、大粒恢复系圭630为父本杂交,1983年初步定型,后经多代测交筛选育成。1990年7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安徽省在白枯病区接替汕优63的主要组合。1产量表现该组合1985年参加安徽省杂交中籼新组合预备试验,6个试点平均亩产548.75kg,比对照汕优6号增产5.8%,达极显著水平;1987~1989年连续3年参加安徽省杂交中籼新…  相似文献   

10.
杂交晚粳寒优湘睛在上海郊区作单季晚稻种植获得成功,并已大面积在上海县及上海郊区推广应用。杂交粳稻制种是杂交粳稻推广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几年来重视对杂交粳稻寒优湘晴(寒丰A×湘晴)组合的亲本特性,制种技术进行反复试验研究,总结了一套大面积制种亩产150公斤的技术经验,经大面积实践验证比较符合上海郊区的实际情况,获得连续三年大面积制种、平均亩产150公斤以上的高产纪录。1990年制种面积1648亩,平均产量179.39公斤,总产295634公斤。现将寒优湘晴制种技术综合如下: 一、亩产超150公斤的穗粒结构 根据三年来汇总资料,亩产超过150…  相似文献   

11.
寻杂29     
寻杂29是云南省寻甸县农科所利用滇型不育材料进行转育,于1986年完成配组的滇型杂交粳稻,其组合是:滇型1号A/南29。该组合中的恢复系南29,具有籼稻血缘,株型、叶色似籼稻,对不育系滇型1号A恢复力强,有明显的分蘖优势。1产量表现该组合1987年参加区试,4个点的超亲优势及生产优势均达极显著水平;15个示范点,面积20亩,据13个点的资料统计,平均单产达599.9kg,最高产量达782.5kg,比当家品种西南175、楚粳3号、8126等增产19%~40%。1988年在云南省11个县示范、试种面…  相似文献   

12.
六优1号     
杂交粳稻六优1号(六千辛A/77302—1),是江苏省农科院与浙江省嘉兴市农科所于1983年共同配组而成的,1984年参加南方稻区单季稻区试,6个点平均亩产516.1kg,比对照“105”增产18.15%,名列第二。1985年进行大面积生产示范,1986年种植1万亩以上。该组合在安徽省全生育期,作单季稻145天左右,作双晚125天左右;株高作单季约110cm,作双晚为90cm左右,株型紧凑,分蘖中等,属叶面禾。每亩有效穗作单季稻18万左右,作双晚22万左右。每穗总粒数,单季稻150粒,双晚110…  相似文献   

13.
七优6号     
七优6号原名76优2674和浙杂2号,系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1990年3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浙江省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的杂交粳稻组合,并被列为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之一。1989年在衢州、台州等杂交籼稻地区种植近万亩,1990年已扩大到宁波、绍兴、杭州等新区种植。七优6号由不育系76—27A和恢复系2674配组育成。76—27(74—109//秋收1号/矮育粳)A是台州地区农科所育成的生育期适中、矮秆、抗病、异文结实率高的不育系;2674(喜峰A/C57//矮粳23)是台…  相似文献   

14.
汕优多系1号是四川省内江市农科所用珍汕97A与该所新育成的恢复系多系1号配制而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多系1号是利用广谱高抗稻瘟病亲本特特普与明恢63杂交、回交选育而成的,亲本组合为明恢63/特特普∥明恢63///明恢63。福建省寿宁县1994年从四川省秀山县种子公司引进,  相似文献   

15.
汕优窄8     
汕优窄8系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农科所于1976年育成。不育系为珍汕97A,恢复系为“窄8”。窄8是该所于1973年以“窄叶青8号”(印尼花龙水田谷/塘竹F4//鸡对伦)为母本,“八四矮534”(成都矮8号/成都矮4号)为父本杂交育成。1975年与珍汕97A测交选出。恢复力强而稳定,对珍汕97A的恢复度达85%左右,对二九南1号A、V20A、V41A的恢复度亦在80%以上。全生育期150天上下,播始历期110天左右。分蘖力中等偏弱,平均每穗120粒左右,结实率85%以上。籽粒卵型,黄壳的白…  相似文献   

16.
威优测50     
威优测50(V20A/测50—1),1984年由江西省赣州地区农科所育成。其恢复系测50—1是从IR9224—117—2—8—3群体中经多代测交筛选育成。1产量表现该组合1984年作早稻进入新组合预试,亩产470kg,名列第一位。1985和1986年两年参加江西省级杂交早稻区试,10个试点平均亩产478.52和480.13kg,分别比对照广陆矮4号增产13.65%和21.93%,均名列首位。1986年参加全国籼型杂交水稻早、中稻区试。早稻区试14个点平均亩产485.2kg,比统一对照威优35减产…  相似文献   

17.
二汕优501     
二汕优501系四川省绵阳农业专科学校、绵阳市农科所于1988年用二汕A与绵恢501配组育成的一个中籼中熟杂交水稻组合,1993年4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亲本来源绵恢501系绵阳农业专科学校1983年冬用明恢63与泰引1号/IR26的一个选系(975)杂交,于1987年选育成功的一个新恢复系。全生育期148天左右,播始期较明恢63短5~7天;株高95~105cm,株型较紧凑,分蘖力强;主茎总叶数16~17叶;粒中长无芒,千粒重26~27g,花期10~13天,花时集中,花粉量充足。…  相似文献   

18.
虎优1号     
杂交粳稻虎优1号(农虎26A/77302—1),1980年由浙江省嘉兴地区农科所育成。1981~1982年参加南方稻区杂交稻单、双季晚粳区试,在双晚区试中分别居参试组合的第一、二位,在单季区试中居第二位和第五位。1983~1984年参加生产试验,名列前茅。1984年试种7500多亩,1985年推广到7万亩左右。该组合全生育期,在浙江作单季晚稻135天左石,作双季晚稻125天左右。株高作单季晚稻约90cm,作双季晚稻约80cm.矮秆包节.株叶型前期稍散后期紧凑。属半叶下禾,总叶片数13~14片。每…  相似文献   

19.
红优3号     
红优3号,即矮红9号A/IR661,是江西省抚州地区农科所选育配组而成。是一丰产、稳产、抗病、优质、制种简易的组合。1矮红9号A选育及特征特性1975年,该所以珍汕97A为母本,用常规稻矮红9号作父本,经杂交回交转育而成。在转育过程中,严格选株,多对成对回交,异地加代,至1977年B4F1代稳定,1978年开始与恢复系配组。不育系及保持系简称红A与红B。红A性状特征可概括为株型紧,分蘖强、叶形好、弱感光、翘头穗、穗粒多、小粒型。株高75cm左右,指示性状无色,主茎总叶数为16张,穗总粒数120粒…  相似文献   

20.
转基因抗虫杂交稻抗虫效果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和国际水稻研究所 (IRRI)多年合作研究 ,成功地将来源于苏云金芽胞杆菌 (即Bt)的融合型内源杀虫蛋白基因 (cry/Ab/cry/Ac)导入到我国优良籼型恢复系明恢63的基因组中 (即Bt明恢63) ,并通过广泛配组培育出丰产性、高抗螟虫的杂交稻 ,如Bt汕优63、Bt协优63、Bt马协63等组合。2001年 ,湖北沙洋监狱局农科所承担了由华中农业大学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杂交稻Bt汕优63、Bt马协63这2个组合的田间抗虫效果试验。旨在研究和探讨抗虫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