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前言当前国内外在茶树育种上,应用得最广泛,且已培育出具有产量高品质优的良种的方法,是茶树的单株选种和杂交育种;单株选种为天然杂交的群体中选拔, 筛选良种的机率甚低,现在大都采用人工杂交育种,做到有目的选配亲本,培育出适合人们需要、为人民服务的良种。但是,  相似文献   

2.
外文摘译     
▲86.052某些主要产茶国家茶树育种工作进展 [英]/Cyrus.K.Njuguna∥Tea vol.5,No.2,Dec.1984,P.18—27 作者把茶树育种方法分为常规育种和非常规育种两类方法。在常规育种中,集团选种和单株选种的历史最悠久,各国茶叶工作者运用该两方法,曾在一定时期内从群体茶树中选育出了一些高产品种,无性选种法和  相似文献   

3.
我国茶树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东 《茶叶》1997,23(3):21-24
经全国家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先后三次认定和审定了76个国家级茶树品种,收集种质资源3300多份,建立了两个国家级茶树种质圃,已筛选出一批有特色的种质材料,开展了组织培养保存各质资源研究。在茶树单株选种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提高选种效率,诱变育种也有一定的成果。可以通过生化成分、单株叶面积、水分状况等指标对茶树进行日期鉴定。在利用生物技术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基础研究。但目前全国茶树良种的推广面积不大,且不平衡  相似文献   

4.
“鄂沙28”是湖北省沙洋农管局农科所于1976年从72—22即[(荆_4×岗_1)F_1×荆_4]F。的优良群体的选种圃中挑选出来的一个优异单株,后经多年鉴定培育而成。它  相似文献   

5.
1 选育经过鄂马铃薯3号是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自育品系791433作母本,59586作父本,1988年杂交,经实生苗圃、选种圃、鉴定圃,品系预备试验,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等按育种目标鉴定筛选而成。1989年在实生苗阶段对该组合(编号88P55)进行晚疫病接种鉴定,结果选留健康植株所结块茎进行块茎性状(薯形、芽眼深浅)初步评估,并以尿糖试纸法对块茎的还原糖含量进行初步分析,从中选留薯形好、芽眼浅、还原糖含量低的单株进入选种圃继续鉴定。1990年将88P55组合入选的单株每株一个块茎按间比法种入选种圃,对植株的综合性状、病害抗性、块茎…  相似文献   

6.
粳型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体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在中粳杂交组合“M9056 × R8018选”的F6 选种圃中,发现半矮秆突变单株。以纯合半矮秆单株为父、母本, 与稳定野生型高秆单株进行正、反杂交。种植 P1 、P2 、F1、F2 世代群体。结果表明F1 植株与半矮秆亲本基本相同, 仍然表现半矮秆。 说明该半矮秆突变材料的矮生性表达为显性, 无细胞质效应。F2 群体植株株高性状发生分离,其分离比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模式,说明该半矮秆材料的矮生性表达受一对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7.
茶树新品种“浙农12”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选育研究简况1963年春,我们从福丁大白茶与云南大叶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选出48个优良单株(编号福云1~48),并定植于选种圃。此后,对各个初选单株的生育期、高幅度、发芽期、芽叶性状、发芽密度、茶多酚与水浸  相似文献   

8.
从优良的品种中,选择性状更优良的单株、品系,叫做“优中选优”,这是花生品种复壮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有两种: 一、单株选种法:即在优良品种中,选择有突出优良性状的单株,根据需要可选几株、几十株、几百株,分别脱粒、保存。第一年每株种一行,隔10~20行种一行原品种,作为对照,成熟后分行收获,再根据结荚情况,选留显著比原品种好的株行(即株系),其余的都淘汰。第二年按株系种植,每一株系的种子种3~5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高品质是当前红碎茶生产的当务之急,而在试行第三、四套红碎茶茶样的地区,选用优良品种,进行换种改植,藉以提高红碎茶的品质,就显得更为重要。多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育种研究室收集了一些天然杂种、有性群体实生种和国外引种材料,从苗期开始,即用单株选种的方法去劣取优,大量繁育较优单株,建立初试圃。通过初步观察与比较,从中选育了一批适制红绿茶新品系,建立品比试验圃,进行了系统鉴定。  相似文献   

10.
791 0 0 4是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1 978年以福建水仙为母本 (单株 ) ,优混 (涟茶二号、英红二号 )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授粉 ,所获 F1代通过系统选种程序育成。该品种茶多酚含量高 (42 .0 2 %± 1 .85 % ) ,制红茶品质优 (98.5 8± 5 .2 1分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