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鲤指环虫病的暴发与诊治鲤鱼指环虫病的病原为坏鳃指环虫,主要寄生在鲤鱼的鳃上,大量寄生时引起鳃组织的损害,造成鱼体呼吸困难而死亡。1995年9月下旬,四川三台和盐亭县两个湖的渔场网箱鲤鱼同时暴发指环虫病,该病来势猛、发病急,几天之内就引起鲤鱼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2.
鲤鱼指环虫病的暴发与诊治报道汪开毓(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雅安625014)鲤鱼指环虫病的病原为坏鳃指环虫,该虫主要寄生在鲤鱼的鳃上,大量寄生时会引起鳃组织的损害,造成鱼体呼吸困难而死亡。1995年9月下旬,四川三台和盐亭县两个湖渔场网箱内养殖的...  相似文献   

3.
卤虫培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志成 《齐鲁渔业》2003,20(8):39-39
卤虫称盐水丰年虫,是一种小型低等甲壳动物,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无甲目,鳃足虫科。它喜欢生活在各种含氯化物、碳酸盐和硫酸盐的盐湖以及沿海盐水池和其他高盐水域中。适应盐度很广,幼体生活的盐度范围为20~100,成体生活的盐度范围10~20。孵化时温度的适宜范围为15~40℃,最适范围为25~30℃之间,成体的生活水温为15~33℃,最适水温为25~30℃,可作为鲤、青鱼和鳙等的饵料。  相似文献   

4.
欧州鳗鱼的小瓜虫病也叫白点病,为小瓜虫寄生在欧州鳗的皮肤及鳃上,患病鳗鱼的皮肤上出现明显的白色小点,成熟的虫体较大肉眼可见,受感染的病鳗同时伴有大量的粘液及表皮脱落糜烂,病鳗体色发黑,其致死的主要机理是:(1)小瓜虫寄生在鳃的上皮细胞,引起鳃上皮细胞增生、肿胀坏死,进而影响到鳗鱼的呼吸。(2)寄生后引起鳗鱼的电解液、营养物质和体液的流失、造成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5.
指环虫病     
《中国水产》2011,(10):48-49
指环虫病是由指环虫属的单殖吸虫寄生于鱼鳃而引起疾病。指环虫属的种类众多,主要致病种类有小鞘指环虫、页形指环虫、鳙指环虫、坏鳃指环虫,常造成鳃的严重损伤,可引起苗种的大批死亡。为我国三类疫病。  相似文献   

6.
正黄颡鱼养殖阶段的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产业发展,尤其以小瓜虫和车轮虫为甚。小瓜虫最适水温为15~25℃,在20~25℃时最易感染宿主,而水温高于25℃时很少发病。小瓜虫常寄生在鱼的皮下、尾鳍和鳃上,在鱼体表形成白点。车轮虫病危害主要发生在鱼苗、鱼种阶段,流行高峰季节为4-8月,水温18~28℃,尤其在水质偏肥时易感染。本案例2018年3月发生在安徽省肥东县某家庭农场池塘精养的黄颡鱼上,笔者采用中草  相似文献   

7.
虾疣虫(bopyrids)隶属于节肢物动门,甲壳纲,软甲亚纲,等足目,寄生亚目,鳃虱科。寄生的等足类,根据其寄主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以鱼为宿主;另一类则寄生在甲壳类,而后者又以鳃虱科的种类最多和最为常见。隶属鳃虱科的虾疣虫又名“鳃虱”,多寄生在虾类或蟹类的鳃腔内,使鳃腔膨胀呈疣状,放名。  相似文献   

8.
《科学养鱼》2003,(4):62-63
小瓜虫病是我国淡水养殖中最常见的体表寄生虫病之一,又属纤毛类原虫之膜口亚目、凹口科、小瓜虫属的多子小瓜虫。此虫流行广,遍及全国各地水域。流行期全年皆可出现,尤其在水温低于20℃时,它以胞囊方式寄生为主。而且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长趋势,特别在近年来,由于放养密度增加,用药量加大及水质污染,它的病情来势凶猛,不仅在草、鲢、鲤、鲫等常规养殖品种中发病,而且在鳜、鲈、鳗等特种养殖中也甚严重。它主要寄生在各种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当其严重寄生时,鱼体的全身可见小白点,故称白…  相似文献   

9.
鱼类寄生指环虫病的药物防治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环虫主要寄生于鱼类,少数寄生在甲壳类、头足纲、两栖类及爬行类。常见的有小鞘指环虫、页形指环虫、鳙指环虫、坏鳃指环虫、拟指环虫等。近年来,发现不仅在小水体,有些种类可在大水面对成鱼造成危害。本文对指环虫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新技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指环虫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寄生于海水和淡水鱼类,少数寄生在甲壳类、头足纲、两栖类及爬行类,种类有900余种。指环虫病为水产常见多发病,主要靠虫卵及幼虫传播,多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水温20~25℃。一、指环虫生活史指环虫的生活史:受精卵→孵化→幼虫→寄生→成体→受精卵,平均寿命为1个月。指环虫雌雄同体,卵生,数少,卵大、椭圆形。成体在温暖季节能不断产卵并孵化,自受精卵从虫体排出后,卵漂浮于水面或附着在其他物体或宿主鳃上、皮肤上。卵孵化的过程中,宿主黏液对指环虫虫卵的孵化起着重要作用,有试验表明搜集指环虫受精卵在清水中进行孵  相似文献   

11.
《水产科技情报》1998,25(6):285-285
十五、白点病▲:病症1.外观可见皮表有小白点,鳃部有纤毛虫寄生。2.通常发生于低水温期(20℃以下)。▲:病因其病原体为纤毛虫(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tis)属的原虫,虫体甚大,呈球形,有缓慢的运动性,成虫大小为500~8...  相似文献   

12.
1 症状 金鱼无食欲,体消瘦,活动呆滞,体表无明显症状。翻开鳃盖,可见鳃盖内表皮有轻度充血,鳃丝末端浮肿、粘液增多,粘附有污物,鳃丝间偶有发现白点,呈淡红色。剖检时,除肠内无食物外,各内脏器官基本正常。镜检一个视野有4个小瓜虫或幼体,两个视野有3只指环虫,且鳃丝上皮细胞脱落,血管有血窦,严重时呈坏死性烂鳃。所检查的5尾金鱼4尾都是如此,另一尾病症较轻。因此,诊断为金鱼小瓜虫病、指环虫病和烂鳃病并发。2 发生原因2.1 进货时金鱼在产地就有虫卵和孢子,至水温、环境适宜时,虫、菌即大量繁殖,感染金鱼。2…  相似文献   

13.
用硫酸铜防治鱼类小瓜虫病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瓜虫(Khthyophthiriasismultifliis)寄生于鱼的鳃、体表,其胞囊呈白色,故小瓜虫病又称为白点病。小瓜虫病对饲养鱼类的危害主要在鱼种阶段,长江流域一带的流行季节在4~6月(水温15~25℃),发病后若不及时治疗,鱼种死亡率可达60%~70%,严重时达80%~90%。用硫酸铜杀灭小瓜虫,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结论大致上都持肯定意见。然而,国内有些权威性水产专业书刊突出强调防治小瓜虫病不能使用硫酸铜,否则不但无效,而且会刺激小瓜虫胞囊形成,促使虫体繁殖,加快病情恶化。这一说法流传甚广,影响不小。事实究竟如何?笔者通过多年调查,实地试验,感到…  相似文献   

14.
1车轮虫病此病易发生于早繁苗培育期,特别是0.8~2厘米的小苗。虫体呈蝶形,寄生于鳃及体表,在体表粘液中或鳃小片间迅速游动或翻滚。发病初期鱼苗单个或几个在他角、池边缓慢游动,或静止不动,鱼体呈黑色。发病后期则能见到鱼苗成群绕池狂游。防治方法:鱼苗下地前用sppm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浸浴10~20分钟,发病后用O.7ppm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地泼洒。2小瓜虫病小瓜虫幼虫呈卵形或鞋底形,成虫呈球形,运动时体形随所处空间而变化。虫体寄生于鳃、体表、鳍条等处,形成白色胞投,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鳃、体表和…  相似文献   

15.
三代虫病     
三代虫病是由三代虫寄生于鱼类体表和鳃而引起的疾病。为我国三类疫病。  相似文献   

16.
速效治理鱼类小瓜虫病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瓜虫病是我国淡水养殖中最常见的体表寄生虫病之一,又属纤毛类原虫之膜口亚目、凹口科,小瓜虫属的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此虫流行广,遍及全国各地水域。流行期全年皆可出现,尤其在水温低于20℃时它以胞囊方式寄生为主。其发病率和发病原因有逐年增长趋势,特别在近年来,由于放养密度增加,用药量加大及水质污染情况下,它的病情来势凶猛。不仅在草、鲢、鲤、鲫等常规养殖品种中发病,而且在鳜、鲈、鳗等特种养殖中也甚严重。它主要寄生各种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当其…  相似文献   

17.
童军 《水产养殖》1988,(1):10-11
我们1986年5月在东台镇水产养殖场进行河蟹池塘养殖试验。试验期间,发现一些河蟹体壳污物较多,活动、摄食能力减弱,继而陆续死亡,经解剖镜检查,发现病蟹的壳及鳃上寄生大量的聚缩虫(Zoothamnium)。聚缩虫少量寄生时,对河蟹生长无明显影响,严重寄生时,蟹的额部、步足、背壳及鳃部都布满寄生虫,影响河蟹的活动和生长,病蟹多在黎明前后死亡。  相似文献   

18.
欧洲鳗鲡两极虫主要寄生在欧鳗的肾脏、鳃和皮肤,造成寄生部位的组织溃疡、发炎,影响鳗鱼摄食,容易诱发严重的细菌性疾病,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欧洲鳗两极虫的感染为春夏高峰型,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感染高峰期在2~6月份,主要感染当年的欧洲鳗鳗苗。  相似文献   

19.
鱼波豆虫(fchthyohodo neeator)对鳗鲡的危害不容忽视。该寄生虫主要寄生在鳗鲡的鳃上及体表,大量寄生后,会严重影响鳗鲡的正常摄食,并导致鳗鲡死亡。现将该寄生虫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小瓜虫病是全球性淡水鱼类普遍流行的一种常见疾病,在我国传统和名优养殖鱼类中时有发生,并易引起大批死亡,造成经济损失惨重。 一、病原 为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寄生于鱼的皮肤、鳍条和鳃等部位。成虫球形,个体较大,大小为(0.3~0.8)毫米×(0.3~0.5)毫米,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体上有纵向纤毛线,前端腹面有一近似圆形胞口,并有大、小核,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