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论语》中“于”字共出现了183次,其中由介词“于”所组成的介词结构的句法功能和语法意义灵活多样。在句法功能上,“于”字结构在句子中主要是用作补语,少数用作状语。在表示的语法意义方面,以表示关联对象的为最多,表示处所和范围的次之,而引介动作的受事以及表示时间、被动的比较少。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 /背景”理论来解释及物动词的宾语代入现象和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现象。文章认为 ,后景与背景的不同凸显程度 ,说话者的认知详细程度以及对图形、背景和后景的主观选择差异 ,是宾语代入现象产生的认知动因。  相似文献   

3.
介词是虚词 ,在句子中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 ,但其搭配能力很强 ,可以和动词、名词、形容词等搭配 ,构成短语 ,在句子中起重要作用。介词的用法比较复杂 ,有的介词省略后 ,句子原意不变 ;而有些介词省略后 ,句意虽不变 ,但语法功能却有所改变。下面就英语教材中出现的介词省略问题略表己见。一、介词on的省略1 Theirlivesdependedontheirwages.depend是不及物动词后接介词on ,意为依靠、依赖 ,如果后跟how ,what,whether等引导的从句时 ,on可省略。例 :( 1 ) :Thatdepen…  相似文献   

4.
依据构式语法理论,对副名结构的产生进行了分析。认为副名结构的产生是构式引申的结果,其动因是出于丰富表达手段的需要;副形结构,或者说汉语中已经存在的“很X”构式,是副名结构产生的基础,使得进入该结构的名词发生语义游移,从而突显其隐含的性状义;而这一语义操作的语言机制则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转喻现象。  相似文献   

5.
“拿云”一词是近代汉语新产生的词汇,具有典型的动词性特点,其内部构造具有明显的动宾关系,可以充当定语、状语、宾语、谓语等成分。该词的语用风格具有典雅性,结构具有凝固性;其夸张义、比喻义也比较明显。该词的产生具有深厚的认知基础,具体表现为:基于隐喻的词义引申、语言的陌生化原则和基于构式“拿+X”的扩充。“拿云”的词汇化始于语言的重新分析机制,历程是错综复杂的。“拿云”的词汇化历程体现了部分近代汉语词汇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6.
本文说明“be+of十名词”这一结构的语法特点及其表意功能,并与类似的结构“be十名词”进行比较,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首先分析“be+形容词+of+宾语”结构的语法意义并指出该结构所表示的一种动作或情态关系以及该结构相当于此中形容词的同义及物动词,然后就所收集的两百余个常用于此结构的形容词进行一次梳理,主要根据含义近似性或关联性以及结构特点把它们归纳成十大类,最后指出该结构在刻画人物的外貌衣着、描述人物的行为举止、描绘事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表达人物的情感等五个方面的句法功能,以便帮助英语工作者和学习者理解、记忆、掌握和使用这种语法结构。  相似文献   

8.
言午 《农家顾问》2005,(8):16-17
“土特产”作为农产品的准品牌、泛品牌,曾是人们十分青睐的首选货,但随着农产品数量的扩张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土特产”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农产品只是经过简单的包装,即可冠以“土特产”之名上市兜售,于是这“特”那“产”,大行其道。只要能与“土”字沾点边的各种“产”,都可以将“土特产”之名,尽数“拿来”,全然不顾品质的优劣和数量的多寡,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作物结构变动对害鼠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了稻田改种蔬菜,果树、挖塘养鱼和稻果菜混合种植后害鼠的群落结构,数量动态和生物量的变化,分析了引起害鼠数量变动的原因,作物结构变动后鼠害的发生趋势与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三观),本质上都是基于体验哲学的“体验和认知”(体认),事件图式本质上都是体验图式,通过“三观”的不同配置来实现.本文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语法隐喻,认为“三观”是它的认知基础,也是通过“三观”的不同配置来实现.“体认”使得语法隐喻成为可能,解释了语法之所以为隐喻的认知理据.进一步说明认知是功能的基础以及隐喻性思维的普遍性,功能语言学从根本上还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原则.  相似文献   

11.
这一组文章根据一次讨论发言写成。几名硕士研究生对近年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的汉语运用方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大体上说出了这方而的主要问题:念错字,用字母标注商标存在某些混乱现象;不明词语的意义和语法功能造成词语使用不当;随意搭配词语;某些汉译作品中存在着一些语法或修辞方面的毛病。经过讨论,共同的着法是,出现这 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是语言学习不够、教育不够;二是有些人社会责任感不强。因此,呼吁加强汉语学习,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待汉语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指名代字”是《马氏文通·代字》一章中比较重要的一节。此节从语法功能的角度探讨了古汉语中“指名代字”的用法,研究方法较前人有重大突破,也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土特产”作为农产品的准品牌、泛品牌,曾是人们十分青睐的首选货。但随着农产品数量的扩张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土特产”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农产品只是经过简单的包装,即可冠以“土特产”之名上市兜售。于是这“特”那“产”的大行其道,只要能与“土”字沾  相似文献   

14.
亳州方言中的“得”字语义丰富,用法灵活。从其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两个维度分析了“得”字单独使用与组合成词的方言语法特色,对亳州方言中“得”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单独成词时可充当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组合成词时和名词、动词组成合成词,“得”便成为半虚语素。  相似文献   

15.
一般来说,形容词和副词的“级”是一种语法手段,表示被比较的人或物在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只有表示性质的一些形容词或副词才有“级”的变化。“级”分为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三类。而本文拟试通过实例,说明英语中“比较含义”及其表达形式并非仅限于“级”的形式。另还有一些常见的惯用表达形式。如某些词、词组、句型:以及某些具有“最高级”含意或“比较级”含意的结构等。其主要形式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6.
覃乃昌 《农业考古》2000,(3):150-158
一、“那”地名现象与“那”文化圈“那”或(“纳”)在壮泰语民族语言中为“水田”。在壮泰语民族地区,有许多冠以“那”、“纳”字的地名,其特点是以各类田的俗称作为标志,采用类名加专名的办法,构成以“那”、“纳”字起头的“齐头式”地名,如那坡、那马、那板、那龙等等(冠“那”、“纳”字地名中,以“那”字为多,为叙述方便,以下主要使用“那”地名)。1982年,广西开展地名普查,全自治区共得地名23万多条,其中少数民族语地名7万多条,少数民族语地名主要是壮语地名。1988年出版张声震先生主编的《广西壮语地名选集》,收…  相似文献   

17.
英语作为我国高中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下,对于英语教学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均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创新和发展。语法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知识,认知语法的基础内容则是认知和体验,通过认知和体验现实世界基础上,通过隐喻化映射,充分展现语法本身的隐喻特点。借助认知隐喻,可以有效的映射出现实世界,加深对英语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学习成效。作为一名高中生,着重就英语语法的认知隐喻进行分析,探究认知隐喻的特点和语法技巧,有助于提升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18.
浅析"形容词+不定式"结构中的不定式成分冯觉华近代中外英语语法界对"形容词十不定式"结构的看法不外乎有三种:1.我国的一些语法家们认为这一结构里的不定式都是状语。2.苏联的M.甘希娜等认为它们(不定式)都是宾语。3.RandolphQuirk等又提出...  相似文献   

19.
2000年农村职业中学招生形势总的来讲是喜中有忧,省级以上“农”字重点职中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一般均招收了500人以上,好的也有达到700人的。但是这些学校“农”字专业的招生形势严重下滑。据笔者所了解的几所国家级重点职中的情况看,最多的招收了80名,一般均在15~20名,最少的为零,学校的“农”字招牌因此褪色。对于这些学校本身而言,通过转“农”为“工”、化“农”为“服”等途径,其生存或许不成问题。但从我国农业发展大计来看,农科人才培养出现这种局面,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笔者曾多次作为农职中的招生工作人员,到乡镇…  相似文献   

20.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则、语法化、原型范畴理论等,在认知语言学范畴内,对“there be”句型的生成发展和意义拓展进行分析;而对“There be”句型进行认知解读,不仅可以拓宽其研究视野,亦可廓清其生成和演变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