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复洲湾移植放流日本对虾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毅峰  林源 《水产科学》1999,18(4):21-24
对复州湾移植放流日本对虾群体放流后1个月到回捕之间的生长特性研究表明:(1)同体长的日本对虾体重差异很小;(2)我们假定虾苗孵化时间为t=0d,那么体长生长高峰在t=50d至t=90d之间,前期雄虾快于雌虾,后期雌虾快于雄虾;(3)体重增长速度呈倒二次曲线型,其拐点雌性tr=863d,雄性tr=788d;(4)合理的放流日期应在5月20日~6月1日,开捕日期在8月上旬。  相似文献   

2.
1998年5月 24~29日,在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湾近岸水域放流体长10.6±1.1mm的日本对虾2 798.8万尾。 8月中旬~10月中旬期间,沿岸作业的 534只渔船兼捕到本种商品虾 24.5 t,平均体长 147.3mm,平均体重 40.7 g,相当于 60.3万尾,回捕率为 2. 15%,放流投资与增殖虾产值的比例为 1:5.4,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莱州湾日本对虾放流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6年5月26日在莱州湾水域放流平均体长为9.9mm的日本对虾仔虾855.8万尾,进行了跟踪回捕调查,生物学测定求得各项生长参数为:雌性:L∞=201.5mm;W∞=90.0g;k=0.017;t0=26d;t(拐点)90d(7月28日)雄性:L∞=168.6mm;W∞=52.8g;k=0.017;t0=19d;t(拐点)83d(7月21日)放流群体于8月上旬开始交尾,在持续近两个月的交尾活动期间,雌体可以连续蜕皮并多次交尾;秋汛虾群集中分布在3-5m的放流水域,不作长距离移动。7月中旬开始捕捞,至9月莱州市共捕获放流对虾105.4万尾;9月中、下旬开始途经蓬莱沿海陆续游出,至11月蓬莱沿海捕获2~3万尾,整个秋汛回捕率估计为12.5%左右;至12月初莱州湾水温降至10℃以下时,放流群体才全部游离渤海。根据放流群体的生长特性,秋汛开捕时间应控制在8月中旬,放流群体的平均体长超过145mm时为宜。  相似文献   

4.
丁勇  游玉 《科学养鱼》1995,(7):16-16
刀额新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二)五、育苗结果自1994年4月21日开始,至10月25日育苗结束。总共选购刀额新对虾的亲虾3115尾,共计获得受精卵4.6725亿个,平均孵化率达86.6%。动用育苗水体1215m3,总共培育出体长0.5~1.2cm的砂虾...  相似文献   

5.
增殖渔业的管理与水生自然鱼类种群的管理大同小异。对于增殖渔业来说,每年的放流量是一个可控变量,另有购买放流种苗、暂养、计数和控制放流日期对增殖效果至关重要,这些均属管理范围。本文仅讨论黄海北部中国对虾增殖渔业放流个体入海后到渔汛结束的管理问题,分一般性保护和管理策略两个部分。 一、一般性保护 一般性保护指的是防止放流个体入海后到开捕期这个时段内的人为损害,时间是从6月初放流时开始到开捕期8月20日左右,前后约80天,根据放流虾生长特性和栖息水域不同划分为前期管理和后期管理。 1.前期管理 前期管理是…  相似文献   

6.
大连近海皱纹盘鲍的放流增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试验海区放流壳长1.0 ̄3.7cm、平均1.93cm的皱纹盘鲍种苗33.18万个,放流3年后进行回捕,以人工配合饲料饲育的鲍苗特有的翠绿色壳为标志与天然鲍相区分,用随机取样法抽样统计,3次调查的平均结果为放流后3年的推算回捕率达31.6%,壳长平均年增长1.9±0.6cm。  相似文献   

7.
地下卤水养殖中国对虾试验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群峰  江涛 《齐鲁渔业》1997,14(4):22-24
地下卤水经盐度及主要离子含量的调节后,用于养地虾,能防止病毒性虾病的发生。用地睛卤水养殖中国对虾2年试验结果表明:0.6cm的虾苗经25天暂养,体长达3.0cm,成活率为63-66.7%,再经4个月养殖,体长增至11.2-13.2cm,每亩产量达到39.7-92.5kg  相似文献   

8.
稻田养殖罗氏沼虾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6.93hm^2稻田中,分别投放体长2.2cm和1cm罗氏沼虾苗,经150天和96天饲养,每hm^2产罗氏沼虾为753kg,水稻6495kg,每hm^2纯效益24750元。  相似文献   

9.
在面积2亩、水深1.5m的池塘中放入体长1.4cm的罗氏沼虾16200尾,投喂颗粒饲料、杂鱼等,经99天饲养,共产食用虾119kg,平均体长7.2cm(5.2-10.0cm),亩纯收入996.67元。  相似文献   

10.
2000年在广西水产研究所蟹场的两个水泥池进行了南美白对虾淡水池养试验。在192m^2的水池中投放平均全长1.10cm的淡化虾苗1.75万尾,经80d饲养,生产成虾88kg。成虾平均全长9.63cm(最大10.08cm),平均体长8.28cm(最大为9.50cm),平均体重7.81g(最大为11.90g),平均养殖成活率为64.4%。采用水泥池养殖、淡化后放养、投喂人工合颗粒饲料、调控水质、适时捕  相似文献   

11.
红螯螯虾在厦门地区可以生长繁殖,其繁殖期为5-10月份,盛期出现在6-8月份。每年自然水温上升至26.3-29.3℃时,受精卵孵化至稚虾需42-47天。用塑料编织网作为幼苗隐蔽栖息材料,投喂对虾苗在用1-2号配合饲料育效果理想。平均水温为28℃时,由离开母体的稚虾(体长8mm)培育至体长为2-2.5cm的规格种苗,约需25天。在正常情况下,每平方米育苗池,可生产出种苗1234-1910尾。  相似文献   

12.
放流增殖对虾病毒检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俊  董婧  燕惠卿 《水产科学》2002,21(4):40-41
为了解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回捕率下降原因 ,1 995~ 1 998年我们对在黄海北部中国对虾 (Pe naeuschinese)放流的仔、幼虾进行了病毒检测。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 检测方法样品分别取自育苗室放流用的 1cm仔虾、暂养期内及放流入海时的 2~ 3cm仔、幼虾和第一、第二航次调查的幼虾 ,体长 5~ 7cm。用两种方法测定病毒感染。用切片镜检方法检出的是发病个体。用核酸探针方法检出的称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 (HHNBV)分四级 ,“十”指HHN BV阳性 ,阳性弱 ,达到检测灵敏度 ;“ ”指阳性 ,较弱 ,易于…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中国对虾增殖放流适宜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85-1990年胶州湾对虾放流增殖结果,对放流增殖适宜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超过一定数量之后,随放流数量的增加,增殖对虾体长瞬时生长速度参数下降,二者呈KL=3.5950e^7.4740*10^-5N负相关关系。从开捕时增殖对虾平均体长、资源量与放流数量的关第式分析,胶州湾放流中国对虾数量以6500-8000万尾为宜。  相似文献   

14.
胶州湾中国对虾增值放流适宜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85~1990年胶州湾对虾放流增殖结果,对放流增殖适宜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超过一定数量之后,随放流数量的增加,增殖对虾体长瞬时生长速度参数下降,二者呈kL∞=3.595be-7.4740×10-5N负相关关系(r=-0.9044)。从开捕时增殖对虾平均体长、资源量与放流数量的关系式分析,胶州湾放流中国对虾数量以6500~8000万尾为宜。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的鳜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黑龙江水系鳜鱼的年龄与生长、产卵繁殖.食性等生物特性。通过鳃盖骨上形成的年耗测定年龄和推算:L1=13.1cm;L2=22.6cm,L3=29.1cm……L12=53.9cm。体重与体长相关式为,W=0.03604L2.8811,r=0.998。根据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理论公式拟合的生态学参数:L8=62.8cmW8=5817g;t0=-0.12,K=0.17:r=0.995;tip=6.3龄,tmax=17.5龄。黑龙江鳜鱼的生殖期为每年6月中旬至7月末,成熟个体的成熟系数:雌体平均为5.58±1.97;雄体体平均为2.12±0.38,生殖后的成熟系数,雌体平均为1.60;雄体为0.71。30—60cm体长的怀卵量平均为184097粒,卵径为1.35mm。鳜鱼的食供,解剖27尾胃中有食的标本,有8种鱼类和1种虾。1984年与1963年相比,黑龙江鳜鱼的资源量出现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16.
南美白对虾养成期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美白对虾生长快,抗病力强,适应范围广,因此其养殖在我国各地得以迅速推广。笔者通过几年的养成实践,就南美白对虾在养成过程中的疾病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1 滞壳病(蜕壳困难症)1.1 病 症 在蜕壳时,病虾头胸甲无法脱落,粘滞在步足基部,死亡率可达100%。在淡水养殖或工厂化养殖过程中,体长 6.0 cm以上的南美白对虾易发生此病。在室外池塘养殖过程中不易被发现,故危害性很大。1.2 病 因 换水条件差,池水浑浊,水质富营养化,蓝藻旺盛,特别是天气持续高温,养殖密度大,体长 6.0 cm以上时最易发…  相似文献   

17.
1993年7月~1997年5月,在夏季采用网袋、网箱开展虾夷马粪海胆F2代稚海胆的海区渡夏,壳径日平均生长量比室内提高33.6%~61.6%;采用网箱平面培育方法进行F2代稚海胆室内中间育成和F3代稚海胆室内中间育成中试,壳径的日平均生长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为0.53×10-2~1.46×10-2cm/d,体重日平均生长量呈上升趋势,介于2.32×10-2~10.72×10-2g/d之间,培养中密度过大会降低海胆的成活率并导致疾病发生;采用立体水槽开展陆地工厂化养成,经13个月,海胆壳径由1.16cm增至5.98cm,体重由0.47g增至61.0g,性腺指数达18.0%。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85~1992年黄海北部中国对虾幼虾放流前后相对资源量资料,估算放流虾在混合虾群中占的平均比例约为92%,平均回捕率92%。放流量(X)与放流后相对资源量(Y)的关系为Y=2410X-1003X2,R=0898。经F—检验相关显著。结果表明:中等放流量才能获最好增殖效果;与最大渔获量相应的放流量约16亿尾;与最大相对资源量相应的放流量约12亿尾。描述了放流虾的死亡特征,并估算了各类死亡值。用Cohort分析方法估算了放流虾到开捕时(8月15日)的存活数量,平均占放流量的105%。渔汛的捕捞死亡率约082,自然死亡率011,其余007游出黄海北部去越冬场  相似文献   

19.
刀额新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刀额新对虾是目前闽、粤、桂沿海新兴的养殖虾种。作者于1994年4月21日-10月25日在广东省惠东县黄埠京洲育苗场进行了工厂化育苗试验,在1215m^3水体中培育出体长0.5-1.2cm的虾苗10667万尾本文介绍了此项试验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2000年5~7月在广东省澄海市六合围荣鸿水产养殖场进行了南美白对虾半咸淡水池塘养殖试验。在0.8hm^2的半咸淡水池塘中投放淡化虾苗7万尾,平均全长0.8~1.0cm,经65d饲养,生产成虾550kg,平均每667m^2产46kg,成活率80%,成虾平均体长9.8cm(最大个体为124cm),平均全长11.3cm(最大个体为13.2cm),平均体重10.07g(最大个体为16.67g),饲料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