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探讨行道树七叶树的叶片营养和立地土壤状况的相关性,以便七叶树能良好生长,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兰州市主城区(城关、七里河、安宁和西固)的七叶树叶片及立地土壤分季节(夏季和秋季)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1)七叶树叶片含水量、全N、全K和全Cu含量夏季高于秋季;叶片叶绿素和全P含量表现为夏季较高;叶片Ca、Mg、Fe含量秋季高于夏季;(2)整体土壤状况表现为pH值偏高,有机质、水解N、交换性Mg、有效Cu和有效Fe的含量较低;(3)夏季叶片相对含水量与土壤交换性Ca和交换性Mg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叶绿素含量与土壤有效Cu和有效Fe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全N、P、K均与土壤交换性Ca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交换性Mg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中Cu含量与土壤速效N、P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秋季叶片中交换性Ca含量与土壤速效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其余的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和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在今后的养护管理中应根据叶片和土壤的实际营养状况,结合不同生长期对养分的需求合理施肥.  相似文献   

2.
以兰州市行道树法桐(Platanus orientalis)的叶片及立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法桐叶片和立地土壤的养分含量,并分析其之间的相关性,为法桐的合理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兰州市4个区法桐叶片RWC、全磷和铜的含量都为夏季高于秋季,而钙和镁相反。土壤中pH和速效N的含量在秋季高于夏季,而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铜和有效铁为夏季高于秋季;(2)兰州市法桐立地土壤总体呈碱性,营养状况较差,尤其是安宁区,其土壤的有机质、速效N、速效P、速效K、交换性Ca和交换性Mg的含量较低,且该区叶片的营养状况相对较差。(3)叶片中钙与全磷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pH和速效磷、有效铁、有机质等土壤营养元素含量都呈负相关。而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与各营养元素含量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测定和分析集约化奶牛场4个季节育成牛与泌乳牛两饲养阶段的试验动物尿样中的pH值、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铜、锌等主要指标.结果显示:集约化奶牛场四季节育成牛尿样中pH值在四季节间差异不显著;产尿量为秋季最大,冬季最小;化学需氧量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氨氮为秋季最大,夏季最小;总氮为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总磷为冬季最大,春季最小;铜为春季最大,秋季最小;锌为冬季最大,秋季最小,且每个指标季节差异不尽相同.4个季节泌乳牛尿样中各指标值的变化规律:pH值春季最大,夏季最小;产尿量为秋季最大,春季最小;化学需氧量秋季最大,夏季最小;氨氮为秋季最大,冬季最小;总氮秋季最大,夏季最小;总磷为秋季最大,春季最小;铜为春季最大,秋季最小;锌为冬季最大,秋季最小,且每个指标季节差异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草地沙漠化对土壤大型节肢动物群落时空变化的影响,在2008-2009年春、夏、秋3个季节采用空间-时间转换的方法分层调查了科尔沁沙漠化草地0~30 cm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类群丰富度、密度和优势类群的变化.结果表明:草地沙漠化导致土壤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和密度明显下降,下降幅度为夏季>春季>秋季,且以轻度和严重沙漠化阶段下降最为显著;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模式和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模式也发生明显改变,其中季节变化模式由夏季最高、春季>秋季逐步转变为夏季最低、秋季>春季,土壤剖面中土壤动物的分布模式由从上层向下层递减逐步演变为上层下层相近,中间层最低;草地沙漠化还导致土壤动物群落优势类群的不断更替,其演替速率是夏季大于秋季和春季,中层土壤大于上层和下层土壤.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变化主要受制于植被退化和土壤环境恶化的影响,特别是植被盖度、凋落物量、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对内蒙古库布齐油蒿固定沙丘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好气性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季节动态分布是秋季>春季>夏季,秋季分别是春季和夏季的2.8倍和3.2倍;(2) 芽孢细菌数量活动强度的季节动态分布是秋季>夏季>春季,从春到秋依次加强;(3) 厌气性细菌数量的季节动态分布是秋季>夏季>春季,秋季分别是夏季和春季的1.7倍和2.3倍;(4) 真菌数量的季节动态分布是夏季>秋季>春季,夏季分别是秋季和春季1.3倍和1.5倍。反映出土壤微生物各类群数量变化均有明显的季节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兰州市流浪犬蠕虫感染情况及复孔绦虫的遗传变异情况,本实验采集兰州市四个区(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541份犬只粪便样本和5株犬复孔绦虫,使用粪检法调查蠕虫感染情况并利用线粒体cox1序列对兰州市犬复孔绦虫进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兰州市流浪犬蠕虫感染率为25.69%(139/541),优势虫种为蛔虫和复孔绦虫,其感染率依次为17.37%(94/541)、5.17%(28/541)。将本次测得的犬复孔绦虫cox1序列与GenBank中收录的中国西南地区和日本的犬复孔绦虫cox1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兰州市与中国西南地区、日本的样本序列差异分别为4%、5%,同时构建遗传关系树发现三者具有高度同源性,但可能由于地域不同导致气候海拔等因素的变化,致使兰州市犬复孔绦虫的部分cox1碱基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7.
湄潭茶园土壤养分特征及肥力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湄潭茶园土壤养分特征及肥力质量现状,选用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6个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湄潭6种类型茶园土壤养分特征及肥力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湄潭茶园土壤pH为3.73~7.26,均值为5.01,61.11%的茶园土壤达到优质茶园的标准,湄潭茶园土壤pH整体适宜,16.67%的茶园土壤有酸化趋势。2)湄潭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整体丰富,均值分别为22.84 g·kg-1、1.43 g·kg-1、124.50 mg·kg-1、44.16 mg·kg-1和135.61 mg·kg-1,分别有61.11%、70.37%、61.11%、55.56%和59.26%的茶园土壤达到优质茶园的标准,但各养分指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3)湄潭茶园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IFI)为0.179~0.989,均值为0.683,分别有51.85%和31.48%的茶园土壤处于Ⅰ和Ⅱ级水平,土壤养分状况整体良好;各类型茶园IFI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由大到小分别为:中山黄壤>丘陵黄壤>丘陵石灰土>低山黄壤>中山石灰土>低山石灰土。4) pH与有机质、全氮、有效磷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碱解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各养分指标之间存在着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关系,各养分之间关系比较密切且具有同源性。pH与IFI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关系,其他养分指标均与IFI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不同林龄油茶林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春兰  张露  雷蕾  吴南生  胡冬南  郭晓燕 《草业科学》2012,29(11):1647-1654
基于对江西不同林龄油茶(Camelliaoleifera)林下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测定,探讨了不同林龄油茶林土壤养分、酶活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土层逐渐加深,油茶林土壤养分含量逐渐下降,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蔗糖酶活性均表现为夏季高于秋季。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呈规律性变化,0~20cm土层,6种林龄的油茶林和无林地对照中,夏季有机质含量50(年)龄油茶林(G-50yr)最高,为3.89%;秋季有机质含量10(年)龄油茶林(D-10yr)最高,为2.25%;夏、秋季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以50(年)龄油茶林(G-50yr)最高,分别为2.12和1.61mL·g-1。夏季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均以6(年)龄油茶林(C-6yr)最高,分别为2.45U·g-1和3.43mL·g-1。20~40cm土层,6种林龄的油茶林和对照林分中,夏、秋季有机质含量均以50(年)龄油茶林(G-50yr)最高,分别为1.97%和1.31%,夏、秋季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以50(年)龄油茶林(G-50yr)最高,分别为1.50和0.95mL·g-1,秋季过氧化物酶活和蔗糖酶活性均以C-6yr最高,分别为2.22U·g-1和1.33mL·g-1。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林龄油茶林各土层上土壤养分因子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蔗糖酶可作为评价土壤质量及肥力较好的生物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植被类型在煤矸石山修复过程中对土壤修复的响应,以排矸超过60年的自然恢复煤矸石山为研究对象,在3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对3种植被类型(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根围0~30 cm土层范围内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被类型均显著增加了煤矸石山微生物的数量;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对真菌数量的增加量要高于细菌和放线菌;分别是裸地的3.95,2.87,3.50倍;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的峰值分别出现在夏季、春季和秋季。3种植被类型均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的含量;降低了土壤pH值。植被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增加了煤矸石山区土壤中3大类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尤其是真菌的数量。植被生长更有利于20~30 cm土层微生物数量的增加,草本植物和灌木对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效果好于乔木。  相似文献   

10.
通过现场调查、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青海湖滨草甸草场土-草-畜(绵羊)生态系统中微量元素铜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铜处于适宜水平.牧草中铜浓度在冬春季和夏季正常,可维持牧草的正常生长,而秋季缺乏,但冬春季和秋季牧草中的铜含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导致绵羊对铜的日摄入量不足;三季节的血铜浓度较正常,而被毛铜在冬春季有缺乏的迹象.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为峰  史衍玺 《草地学报》2010,18(6):859-864
为探明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选取盐地碱蓬(Suaedasalsa)、柽柳(Tamarix chinensis)、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和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ios)4种湿地植被土壤,分春、夏、秋3个季节对其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差别明显,但总体上均偏少,而且优势种类非常明显,以细菌为主,放线菌居中,真菌最少;不同微生物数量上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除拂子茅湿地细菌群落外,其他各群落数量均为夏季高,春、秋低;湿地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分布存在明显的根际效应,其中细菌的根际效应最为明显;土壤中氮和磷(总氮、总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对细菌的数量影响最明显;真菌分布与氮的含量关系密切,但与磷素关系不大;放线菌分布与氮含量相关性小,与磷素呈负相关;微生物数量与土壤pH值和电导率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本区土壤微生物分布与植被类型、土壤盐分和养分关系密切,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  相似文献   

12.
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对金殿国家森林公园不同季节蝶类群落的结构数量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蝶类标本972只,隶属9科,49属,69种。各季节蝶类属数、种数、个体数量、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大小均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优势度指数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秋季和冬季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高,夏季和冬季蝶类相似性系数最低,这与季节之间的气候差异性相关。结果显示分布于昆明地区的多数蝶种世代数一年为2代或者2代以上。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规模化奶牛场产奶牛和育成牛粪中污染因子进行了四季监测,结果表明,鲜粪中含水率两类牛群夏季最高、春季最低;风干粪样中,除产奶牛夏季全氮和全磷外,产奶牛和育成牛5项检测指标及其年均值的季节变化规律均保持一致,即有机质>全氮>全磷>锌>铜;两类牛群全磷含量夏季最高、秋季最低,有机质含量春季最高、夏季最低,铜和锌含量夏季均最低;产奶牛全氮含量夏季最低、春季最高,铜含量春季最高,锌含量冬季最高;育成牛全氮含量夏季最高、秋季最低,铜含量秋季最高,锌含量春季最高.  相似文献   

14.
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organic carbon,?WSOC)是土壤碳库最活跃的成分,其产生、迁移和转化对土壤质量、肥力与碳库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土壤WSOC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西段疏勒河源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对土壤WSOC含量及其占有机碳(soil?organic?carbon, SOC)比值(WSOC/SOC)的剖面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WSOC季节变化显著 (P < 0.05) ,且呈冬春高夏秋低的“V”型分布;2) 同一季节不同土层WSOC随土壤深度增加呈不同变化趋势(P > 0.05) ,即春季递减、夏季递增、秋季“V”型、冬季倒“N”型分布,且全年WSOC平均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3) WSOC/SOC季节与剖面变化均显著(P < 0.05) ,其中,不同土层WSOC/SOC大致呈冬夏高春秋低的“N”型分布,其季节变化范围为0.14%~0.29%,同一季节不同土层WSOC/SOC随土壤深度增加呈不同分布,即春季“M”型、夏秋季递增、冬季“V”型。4) 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分别是WSOC季节与剖面变化的主控因子,pH和土壤温度分别是WSOC/SOC剖面与季节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可见,WSOC与WSOC/SOC随季节与剖面变化特征明显且主控因子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阴山北麓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特征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野外实地调查采样、室内样品分析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阴山北麓4种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的土壤养分特征,并对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 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25.12±6.56),(0.63±0.08),(0.76±0.10),(31.99±1.07) g/kg;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39.87±9.14),(6.72±3.75),(175.83±105.45) mg/kg;pH为(7.74±0.14)。2) 土地利用方式对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极显著(P<0.01),而对速效氮、全钾和pH的影响不显著(P>0.05)。3) 土壤全氮、磷、钾含量和pH值在垂直剖面上(0~25 cm自上而下)表现为无规律的波动状态,但整体上变幅不大;而速效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整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4)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值的排序为封育草地(0.506)>放牧草地(0.417)>耕地(0.361)>弃耕地(0.357),封育草地与放牧草地的土壤肥力为中等级水平,而耕地和弃耕地的肥力为低等级水平,说明草地比耕地更有利于土壤保肥。总体而言,研究区土壤肥力水平较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壤中全氮和速效氮含量严重偏低。  相似文献   

16.
青海海南州土-草-畜系统中钼、硒的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果表明:土壤和牧草中钼浓度秋季最高;血清中钼浓度的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秋季最高,夏季最低;被毛中钼浓度夏季极显著高于冬春季和秋季(P<0.01);日摄入量夏季极显著高于秋季(P<0.01),秋季极显著高于冬春季(P<0.01).土壤和被毛中硒浓度在三季间差异不显著(P>0.05);牧草硒夏季最高;绵羊血清硒冬春季显著低于秋季(P<0.05);被毛中硒在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硒的日摄入量夏季极显著高于秋季(P<0.01),秋季极显著高于冬春季(P<0.01).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玉林市荔枝主产区果园73份土壤样本养分含量分析,评价当地荔枝园土壤养分肥力现状。结果表明,当地荔枝园土壤养分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硼、有效钼含量偏低,有效磷和有效锌含量中偏低,有效铜含量中等,有效硫含量偏高,土壤pH值偏强酸性。栽培中要注意增施有机质肥、氮肥、钾肥、适施磷肥,重视钙镁肥的施用,及时补充硼肥;特别是含量属于缺乏水平的荔枝园,适量使用石灰,提高土壤酸碱度。本文旨在通过对玉林市荔枝园土壤养分含量分析及养分肥力现状评价,为当地荔枝栽培进行科学施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实验条件下四种啮齿动物的日能量收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7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沙地对小毛足鼠、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和黑线仓鼠日能量收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鼠日能量收支均表现为夏季低,春秋两季高。单位体重日能量收支与其体重呈极显著的负次幂相关,其关系式为:日能量收支(Jg-1d-1)=2432.3×体重(g)-0446。以平均日代谢率为基础的日能量收支实测值与Grodzinski等(1975)经验模型的期望值接近,而与Nagy(1994)经验模型的期望值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