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希臣  卢翠华 《大豆科学》1996,15(2):166-169
利用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外源DNA直接导入栽培大豆的变异后代,进行了磷酸己糖异构化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葡萄磷酸位酶的同工酶酶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将向日葵的DNA导入栽培大豆后,三种酶的谱带清楚,后代与受体及供体间谱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淀粉凝胶电泳的方法,对利用外源总DNA导入栽培大豆的变异后代异柠檬酸脱氢酸(IDH)酶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酶谱谱带清晰,呈现A、B、C三种类型。后代与受体及供体间谱带存在差异,有些后代的同工酶谱带中含有供体的特异带,说明供体的DAN片段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并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亚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的适宜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进行的亚麻外源DNA导入后代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结果表明:DNA导入后代与其受体的酶谱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酶谱带数的不同和谱带染色深浅的差异。由此表明外源DNA片段(或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4.
亚麻外源DNA导入后代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讨论了亚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分析的适宜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进行的亚麻外源DNA导入后代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结果表明:DNA导入后代与其受体的酶谱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酶谱带数的不同和谱带染色深浅的差异。由此表明外源DNA片段(或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5.
花生DNA导入大豆变异后代的品质分析/黄承彦(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赵经荣,周同度…∥山东农业科学。-1994,(6).-19~20以大豆品种鲁豆4号为DNA受体,花生品种鲁花4号为DNA供体。用改良苯酚-氯仿异戊醇法提取花生DNA,大豆自花授粉后3...  相似文献   

6.
外源DNA导入大豆其后代的同工酶酶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翠华  雷勃钧 《大豆科学》1994,13(2):167-170
采用聚丙稀酰胺凝效电泳的方法,对通过外源DNA导入法所获的大豆变异后代,进行过氧化物酶和酯酶的酶谱分析。其结果是酶谱带清晰,变异后代与亲本的谱带有明显差异,并与该材料的表型性状相一致。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用同工酶分析法做为鉴定外源DNA导入大豆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法,将外源DNA导入栽培大豆中,供体的一些抗逆性,优质和其他优良性状,在受体的导入后代中得以表达,分析受体遗传变异规律,发现大豆蛋白质这一生化指标独立于其他农艺性状,是由简单基因控制的遗传,并且从变异后代中筛选出有突出优点且综合性状优良的新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8.
外源DNA导入大豆变异后代的SOD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德璞  袁鹰 《大豆科学》1991,10(3):194-199
以花粉管通道途径向大豆导入外源DNA,变异后代已达D_4代。 受体为栽培品种吉林20号、吉林16号;供体足野生豆、半野生豆和栽培豆。从439个D_1植株中得12株变异株,变异率为3%。变异性状明显表现供体特征,并且是可遗传的。超氧物歧化酶(SOD)同工酶电泳鉴定,在有的变异株中检测到供体具有的亚基谱带b_1、b_2。结果表明,外源DNA导入技术在大豆育种上是可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9.
早熟大豆外源DNA导入的RAPD分子验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希臣  谢纬武 《大豆科学》1994,13(2):152-156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直接导入外源总DNA,从而进行农作物品种改良,在国内外许多作物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外源总DNA是否能够通过花粉管通道进入受体。后代的变异是不是由于外源总DNA片段与受体基因组整合,表达所引起的,一直没有得到直接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本文利用RAPD这一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通过花粉管通导入外源总DNA所获得的大豆早熟后代进行了分子验证。结果表明:在后代基因组中找到了供体具有而受体没有  相似文献   

10.
导入外源总DNA获得优质高蛋白和双高大豆新品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雷勃钧  赵凯 《大豆科学》1995,14(3):203-208
本文报道了利用大豆自花受粉后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野生大豆总DNA直接导入受体栽培大品种中,其中一组合(D8701)获得的导入后代D89-982,蛋白南含量比受体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球蛋白总量提高近10个百分点,并使其与大豆加工品质密切相关的11S球蛋白组分所占比例超过了70%该品系经品比和异地鉴定,产量比标准品种提高11%,于1995年进入省区域试验;另一组合(D8705)的导入后代D90-1  相似文献   

11.
外源基因导入小麦引起的生化特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外源豌豆 DNA直接导入普通小麦中 ,结果发现变异小麦的籽粒蛋白质构成及过氧化物酶 (POD)、酯酶 (EST)、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同工酶谱带发生了不同类型的广泛变异 :超大穗变异株系 M1 新增加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86 ku和 80 ku组分 ,相反 ,中国春变异株系 C消失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92 ku和 82 ku组分 ,它们的中分子量蛋白区亚基带染色程度也分别产生了明显的加深和减弱变化 ;同工酶不同程度出现差异谱带、酶带缺失、酶活性增强或减弱的显著变化。表明受体发生广泛变异可能是外源基因导入、基因杂合、基因互作与外源 DNA片段“重组插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以通辽市科左后旗查金台牧场野生大豆和栽培品种大白眉种间杂交后代为材料,通过SRAP分子标记鉴定其真实性并构建杂交后代指纹图谱,首先从234对引物中筛选出15对扩增条带较多、信号强、背景清晰的引物组合,再利用2个亲本对引物进行筛选,筛选出10对能扩增出父本特异性条带的引物。对50个杂交后代进行真实性鉴定,鉴定结果为50个杂交后代中有2个后代未扩增出父本特征带,被鉴定为假杂种。用筛选出的15对引物组合对大豆各株系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347个位点,其中有265个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的百分率为76.37%。结果表明,SRAP分子标记可以用于鉴定大豆杂交后代的真实性,所筛选出的15对引物组合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杂交大豆种质资源的SRAP分析。  相似文献   

13.
芸豆和玉米总DNA导入大豆及后代同工酶酶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卢翠华  雷勃钧 《大豆科学》2000,19(2):174-179
本文报道了利用花粉管能道技术,将芸豆、玉米的总DNA导入大豆的实验结果及采用不连续双垂直板聚丙烯凝胶电泳法,对其导入后代进行过氧化物酶及多酚氧化酶的酶谱分析。结果表明:远缘材料的外源总DNA导入大豆,其后代发生明显变异,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酶谱发生了变化,说明了外源遗传物质已转移到大豆基因组中,并且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秣食豆与其它类型大豆间杂种后代的育种效果及遗传潜势。结果表明,含有秣食豆血缘的组合,植株高大繁茂,粒茎比小,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多,但百粒重小。含有秣食豆种质的类型间组合,内在遗传潜势最大。秣食豆种质向栽培大豆渗入,能显著增加杂交后代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提高主要产量性状的选择潜力。只要亲本选配得当,株高和百粒重等性状在F_2即可出现栽培大豆类型。含有秣食豆血缘的组合可用于选育纳豆等特用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主要大豆品种同工酶酶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翠华  何志鸿 《大豆科学》1990,9(2):145-148
利用淀粉凝胶电泳,对黑龙江省主要大豆品种进行硫辛酰胺氧化—还原酶、乌头酸酶、肽链内切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种子的这三种酶谱带清晰,品种间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本文报道了在大豆自花授粉后,利用其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直接导入栽培大豆的研究结果。 通过对10组大豆实验材料进行外源DNA导入的结果看出:转化的后代主要表现在熟期、株型、花色、种皮包、百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变异的D_2代单株或株系的过氧化物同功酶酶谱和酶活性显示了明显的差异,其中发生“疯狂分离”的单株,其酶带显示不规律;表型变异不明显而蛋白质含量高于受体的8701组合的D_2代各株系,其酶活性明显增强,并主要表现在A_1和B区。 实验结果表明:外源DNA片段直接导入受体植物卵细胞、合子或早期胚细胞,部分片段可以被受体细胞DNA整合和表达。还表明:利用花粉管通道途径来实现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进行大豆种质创新和品质改良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