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红松疱锈病,是由专性寄生菌引起的传染枝干部病害,主要危害二十年生以下的红松林。该病在黑龙江省和我省本溪、抚顺、丹东等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据一九七五年统计,本溪和抚顺地区红松幼林的发病面积高达二万亩左右,严重地块的发病率达60%以上,病株死亡率高达40%左右,目前正在迅速蔓延。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林业,防治红松疱锈病已成为当前迫切任务。我所(草河口试验林场)于一九五八年开始对红松疱锈病进行调查和观察,在防治试验方面曾先后应用过升汞、石硫合剂、五氯酚钠、二硝基磷甲酚、氨基磺酸钙、敌锈  相似文献   

2.
红松是我国东北的珍贵树种。十几年来,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的红松人工幼林,均不同程度地受疱锈病为害。国内最早于1957年在我省草河口地区的红松人工林内发现该病,至1975年调查,抚顺、丹东、本溪等地13万亩(不包括近年新植幼林)红松人工林,发生面积达6万亩,占该地区红松总面积46.1%,已有1600亩红松林毁于该病的为害。发病严重的林分发病率达75%,严重威胁着红松造林事业的发展。 1958年以来,中科院林土所、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东北林学院等单位,对该病  相似文献   

3.
红松是培育大径优质用材林木的主要更新、造林树种。五十年代以来,敦化市营造的3万多亩红松林,现已郁闭成林,成为重要后备森林资源。但自1979年以来,已由部分林分中零星单株的发生红松疱锈病,蔓延为成片的病区。据1983年调查,敦化市红松疱锈总发病面积达24,805亩,平均发病率为8.3%。该病在寒葱岭林场为害最重,其发病率为29.1%,感  相似文献   

4.
中穴星坑小蠹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松是辽宁省人工林的主要造林树种,造林面积逐渐增加,一部分已郁闭成林。红松疱锈病是红松人工林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由于疱锈病的危害,致使树木生长衰弱、濒临死亡或枯死,给次期性害虫造成了侵入的条件,其中发生数量最多、为害最重的是中穴星坑小蠹。过去国内未见有该小蠹在红松人工林发生为害的详细报道。为给生产单位提供可靠的信息,清  相似文献   

5.
红松疱锈病损失量估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红松疱锈病(Cronartium ribicola)在我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的广大红松原始林和人工林区普遍发生,蔓延速度很快,病情逐年加重,极大地威胁了现有红松人工林的生长和发展。1976年以来,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其病原菌、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已取得显著成效。为准确掌握红松疱锈  相似文献   

6.
红松(Pinits korainsis ed et zucc)是我国的珍贵树种。十几年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红松幼林,均有不同程度的疱锈病发生、蔓延与危害。我省在1957年发现于本溪县草河口地区,据1975年调查抚顺、丹东、本溪等地的13万亩人工红松林,有6万亩发生疱锈病,占红松林总面积的46%。危害严重的发病率达70—75%。  相似文献   

7.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赤松(P.densiflora)是重要的用材与绿化树种,随着大面积油松和赤松人工林的栽植与成林,油松和赤松疱锈病亦相继发生。油松与赤松疱锈病是两针松类枝干上的重要病害,早于1966年在辽宁省海城地区的赤松人工林内发现,近年来,清原县海阳林场及内蒙古昭乌达盟喀喇沁旗旺业甸林场、宁城县黑里河林场的油松与赤松接续发生。据清原县海阳林场1980年的初步调查,有的林分发病率达  相似文献   

8.
红松疱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自1956年在辽宁省草河口发现疱锈病以来,仅仅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本病已在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许多地方的红松原始林和人工林中蔓延起来,病区逐年扩大,病势渐趋加重,对红松人工林的成长,已成为极大的威协。 1977—1978年,本组对本病进行了研究,现将东北林学院与鸡东县林木病虫害防治站等各单位2年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近年来,由于疱锈病的发生和危害,不仅影响树木生长,甚至造成树木枯死。该病最早(1957年)发生在辽宁省草河口地区的人工红松林内。1975年调查了抚顺、丹东、本溪等地的13万亩人工红松林,其中有6万亩发生疱锈病,占总面积的46.1%,  相似文献   

10.
前言红松是我国珍贵用材和提供林副产品的重要树种之一,受到生产部门的极大重视。解放后三十多年,辽宁东部山区经大面积的营造,已相继成林。但因红松疱锈病的发生与危害,使红松人工林受到极大的威胁。据  相似文献   

11.
红松疱锈病病株的鉴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红松疱锈病的危害症状及生物学特性,介绍了孢囊、蜜滴、树皮龟裂、虫瘿、团状树冠5种鉴别红松疱锈病株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茶藨生柱锈菌致病性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交互接种的方法对华山松疱锈病、红松疱锈病的病原菌茶藨生柱锈菌的致病性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红松疱锈病的病原菌锈孢子只能侵染其本地的转主寄主植物东北茶藨子;(2)华山松疱锈病的病原菌锈孢子能转主侵染多种不同地区的茶藨子植物;(3)所有华山松疱锈病病原菌的锈孢子均不能转主侵染东北茶藨子;(4)初步认定马先蒿属植物不是华山松疱锈病病原菌的转主寄主。  相似文献   

13.
引起红松疱锈病的病原菌是担子菌纲锈菌目栅锈科的茶藨生拄锈菌。为摸清该病在南岔的发病状况和危害程度,我们在辉阳、浩良河、松青、晨明、柳树等场所的红松人工林选设16块标准地进行详细调查。树木发病程度按5级(见表),利用发病等级的代表值,计算发病指数。  相似文献   

14.
红松是长白山林区主要用材树种之一,同时也是经济树种,生产的木材个大质优,林付产品多种多样(如松籽、明子、松针等),因而深受人们的喜欢。建国以来,我区各地营造了大量的红松人工纯林,生长的繁茂、茁状、非常良好。但是近几年来,却发现了大量的病害,使红松的生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并且蔓延的快,大有危及全林之势,其中尤以“红松疱锈病”为最甚。因此,我们在一九七九和一九八○年,对红松疱锈病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现将调查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红松流脂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Zucc)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树种,近年来随着栽培面积的扩大,病害种类不断增加,1978年在本溪市城郊林场60亩15年生人工林内发现一种新病害——红松流脂病,1982年调查发病率90.9%,死亡率2—3%,目前该病继续蔓延,丹东、宽甸、庄河、清原、草河口等红松人工林区,黑龙江省及吉林省  相似文献   

16.
红松是我省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生长快、材质好,同时种子含油率高,又是一种很好的木本油料树种。因此,颇受群众欢迎。解放后,广大贫下中农和林业职工,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营造了大面积的红松人工林。长势良好,有些已郁闭成林。但随着红松的扩大栽培,相继而来的毁灭性病害——红松疱锈病,亦迅速蔓延,严重的影响了红松的正常生长,重者整株枯死,给林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为了摸清病害的发生情况,于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五年我所有关同志到发病严重的  相似文献   

17.
红松疱锈病(Cronartium ribicola)是红松(Pinus koraiensis)主要的干枝部病害,严重地影响红松的生长和发育,是林业生产和科研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国内对该病的防治已有20余年的历史,但防治效果不显著。一九七八年,我们试图从林木抗病育种方面着手研究它,即利用数量化理论(Ⅰ)及电子数字计算机DJS-21研究红松抗病类型及个体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决红松疱锈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一年,在进行江山娇实验林场Ⅱ级森林经理调查的同时,对全场的森林病虫进行了一次普查,为进一步研究松毛虫对林木生长的危害,分别于八二年、八三年又进行了连续观察。其具体作法是:在不同危害程度的落叶松、红松人工林分内按不同立地条件,选设一定数量的标准地,对林分各项因子、立地类型及虫口密度、被害率、危害程度进行了调查,业对有代表性的标准木,进行了伐倒解析。一、调查情况一九八一年,江山娇林场由于松毛虫的大发生,使8640亩的落叶松与15亩的红松人工林受  相似文献   

19.
华山松疱锈病调查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山松疱锈病(Cronartium sp.)在陕西省的留坝、南郑、宁陕、洛南、太白、户县及甘肃省的兴隆山林区和武都县均有分布,是危害华山松枝干部的毁灭性病害,也是世界性林木病害之一。在国内仅见到红松和樟子松疱锈病的研究报道,关于华山松疱锈病尚未见正式的研究资料和文献。1982年以来,我们在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对该病进行了调查研究。由调查得知,华山松疱锈病在该林区平均发病率为13.1%,感病指数为7.5,并有逐年发展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华山  相似文献   

20.
林口林业局从1956年开始营造红松人工林,到目前为止,已造林60余万亩,根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要求,将红松人工林进行分类经营,其中公益林36.9万亩,占总面积的61.5%,商品林23.1万亩,占总面积的38.5%。按林分组成划分又可分为三种类型:红松人工纯林。红松与阔叶混交林、天然林冠下红松林,其中20年生以下38.4万亩,21~30年生16.8万亩,31~40年生4.3万亩,41年生以上5000亩。目前进入生理成熟期,并具备结实能力的达21.6万亩。 为充分发挥和提高红松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林口局于1996年初规划了10万亩的红松定向培育基地,并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