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解决果桑种植存在桑椹期雨水过多、大棚栽培果桑桑花不掉、易遭受冻害、桑椹甜度低等问题,开展了大棚井水微喷雾系统保温防冻效果试验、不同肥料对桑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试验、不同留条数对大棚果桑桑椹产量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试验、果桑设施栽培安全生产模式桑椹菌核病的药剂防治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遇到严寒或倒春寒的异常天气时,通过建立新型大棚和井水微喷雾保温系统,在棚外分别为-6^-5℃(每3行铺设1条喷水管)和-10^-9℃(每1行铺设1条喷水管)的低温时,棚内温度均在0℃以上,保温防冻效果明显;通过增施惠多利复合肥(N∶P∶K=15∶15∶15)30 kg+稼美钾镁肥20 kg+翰羽有机复合肥750 kg,桑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4.2%,比仅施用史丹利高钾复合肥(N∶P∶K=17∶17∶25)30 kg的10.4%高3.8个百分点;每株果桑留条5根的单果质量可达4.7 g,比留条8根的3.5 g高34.29%;通过建立顶膜可完全打开的新型大棚可解决大棚栽培果桑桑花不掉的问题,实现果桑避雨栽培,且有利于桑椹菌核病的药剂防控。  相似文献   

2.
对大10果桑进行了2种栽培模式的不同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大10果桑用钢架连栋大棚栽培与露地栽培相比,产量可增加25.17%,采果期可提前21 d,由于上市早,价格也提高了86.25%,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大10果桑,露地栽植密度667㎡桑园以300~400株为宜;大棚栽培果桑,要适当偏稀,每667㎡桑园的栽植密度为256~333株,即可获得较高的桑椹产量,又能提高桑椹品质。  相似文献   

3.
对果桑大棚种植与露地栽植、大棚养蚕与室内养蚕和露地果桑园内套种桑枝黑木耳等立体种养技术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大10果桑用钢架大棚栽培与露地栽培相比,在相同的种植密度下,果桑大棚种植总产果量比露地种植增产6.5%,桑椹成熟期比露地种植的提前13 d,由于上市早,价格高,收益可增加50%以上,同时可有效地推动果桑的休闲观光、生态采摘;果桑大棚养蚕与普通室内养蚕相比,上蔟、采茧时间均比在室内饲养提前,产茧量与产值均增加7.8%,有利于规模经营,节约劳动力;露地果桑园内套种黑木耳经济效益明显,每667 m2果桑园可摆放桑枝黑木耳菌棒7 500只,可收获干木耳1 125 kg,纯收益3.5万元以上。"桑椹采摘、大棚养蚕、桑枝种耳、菌糠作肥"这一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了桑叶、桑椹、桑枝及土地空间等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利用,大幅度提高了蚕农的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调查了2014年江西省果桑2次遭受冻害的情况及冻芽处理、受冻后再发芽和果桑产量情况、冻害产生的原因、冻害发生的气候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温是引发冻害的主要因素,冻害严重程度与温度、桑芽发育进度和地势相关,气温高桑芽发育进度快,发芽率高,其受冻率越高,桑芽遭受冻害就严重;地势较高处,桑芽发育进度快,桑芽遭受冻害严重;气温在-2.4℃以下,且桑芽发育到脱苞期至开2叶期果桑较易遭受冻害。冻害严重影响后期果桑的再发芽和产果量,遭受冻害较轻的大棚处理区桑椹产量最高,每667 m~2果桑园1 053.0 kg(棚2区);露天处理区的果桑遭受冻害较重,每667 m~2果桑园桑椹产量只有708.0 kg(露天1区),比棚2区减产32.8%。果桑受冻严重会影响再次发芽,导致发芽率偏低;遭受冻害后的果桑未摘除冻死芽的发芽率,比摘除冻死芽的发芽率提高了11.04%。因此,建议桑芽受冻后不要立即采取摘除措施,果桑设施栽培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保温增产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义乌市于1998年引进粤椹大10试种,2016年义乌市全市暴发桑椹菌核病,义乌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于2016年冬季组建专业技术队伍,邀请多位桑树病虫害防治专家前来系统传授专业技能,并结合防治桑椹菌核病的实践经验,采取轮换使用农药、及时翻耕果桑园、覆盖地膜、大棚栽培果桑花期及时掀膜等技术措施防治桑椹菌核病,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多数农户桑椹菌核病的发病率控制在10%以下。  相似文献   

6.
果桑地布覆盖栽培试验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布已经在农作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优势明显。为探讨地布覆盖在果桑栽培和病害防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了不同地布覆盖栽培方式对果桑防病、防草、保温、增产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统一防治的基础上,不同黑色地布覆盖处理对桑椹菌核病的防病效果为39.92%~54.25%;不同地布覆盖处理的每667 m2产果量比无地布覆盖处理高20.60%~63.35%;不同地布覆盖处理的防草效果明显,覆盖后期杂草逐渐黄化并枯死;不同地布覆盖处理保温效果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大棚地布露天地布无地布,且均表现为黑色有绒毛地布覆盖的效果优于黑色麻袋布地布覆盖,大棚地布覆盖的效果优于露天地布覆盖,双层地布覆盖的效果优于单层地布覆盖。果桑栽培中采用黑色地布覆盖,具有明显的预防桑椹菌核病、防草、保温和增产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于2009年引进栽植了优良果桑无核大十、红果2号、白玉王、台湾果桑等进行试验示范,面积约12亩。2010年3月10日,由于霜冻危害,造成大十枝条上萌发芽全部冻死[1]。2014年2月10日遇大雪天气导致大棚内果桑受冻,2月18~19日露天栽培果桑又遭受晚霜冻害,致使产量减少20%~90%,对果桑产量造成了极大影响。现着重介绍2014年江西果桑冻害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前果桑种植主要以露天与大棚种植为主,前者因雨水多而病虫害严重,特别是菌核病严重,而且雨后采摘果实味道寡淡,品质下降;后者大棚建造资金投入大,种植成本增加。为了探索低成本设施种植果桑技术,笔者设计简易小联棚避雨设施种植粤大十、72c002等果桑,采用树盘覆盖或生草法栽培,既减轻了病害,又能适当提早上市,单果重增加,同时能保持果桑的优良风味,经济效益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由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承担的2004年省级星火计划项目“果桑特色资源引种栽培及桑椹产品开发”,于2007年6月21日上午,在省蚕桑茶叶研究所通过了江西省科技厅星火办组织的专家小组验收。项目实施期间,引进了红果1号、红果2号、红果3号、白玉王、大十等5个果桑品种,在对其农艺性  相似文献   

10.
果桑为桑科桑属落叶乔木,喜光耐旱耐寒耐修剪,生产上株高一般控制在2米左右,适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栽种.果桑的果实桑椹既是食品又是药品,自古享有"民间圣果"、"中华果王"之美称,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桑果的营养价值日益被人们认识,已逐渐成为开发功能性食品的优质原料,开发利用果桑资源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逐步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为了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和鲜果采摘体验项目,于2009年引进和栽培果桑品种共20亩.笔者对引进的果桑品种大十、台果46C019、白玉王、台果72C002和红果2号共5个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桑椹菌核病是果桑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为了确保果桑生产的安全、高产、优质,在田间条件下以树龄15年的果桑品种大10供试,将生防真菌木霉菌和甲基硫菌灵交替使用防治桑椹菌核病,调查防治效果及桑椹中的农药残留.木霉菌和甲基硫菌灵交替使用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效可达到99.49%,比单独使用木霉菌的防效提高24.56%;桑椹始熟期抽样检...  相似文献   

12.
果桑是果叶兼用的桑树,其叶可养蚕,其果桑椹已被列为第三代水果资源之一。桑果可加工成桑椹酒、桑椹干、桑椹果汁等各种营养保健食品,具有天然风味和滋补营养的功效。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九江综合试验站南昌示范点(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2009年2月从浙江省引进果桑新品种大十、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清晰、深入地了解果桑流汁病害的发病情况、发病原因及对果桑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而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果桑流汁病主要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大棚覆盖顶膜易提升温度,且加剧日温差变化,地上和地下日温差比CK高15%以上;大棚内滴灌与否对果桑流汁现象无明显改善,发病率均在38%以上,而CK揭除顶膜后发病率低于10%;该病害的发生对果桑发芽、长势和桑果产量有较大的影响,发病后不揭除大棚顶膜比揭除顶膜处理的株产果量减少21%左右,发病率高2倍以上。因此,发病后揭除大棚顶膜有利于病情的恢复或缓解。  相似文献   

14.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是果桑生产中常见的桑椹菌核病之一。采用多年、多地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根据调查点的土壤病原菌留存、气象条件(降雨及湿度)、果桑品种及栽植密度和树型养成等分析与病害发生有关的因素;选择常用的6种农用杀菌剂,通过对桑树喷雾和土壤灭菌2种施药方法,调查供试杀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具有群体发病的特点,当桑园土壤存在的大量越冬病原菌(桑实杯盘菌Ciboria shiraiana)的子囊孢子萌发期与桑树开花期一致时,病原菌的孢子能很快侵染传播;种植易感病果桑品种和桑树开花前后2个月田间适温(逐渐升温)多湿(RH80%),会明显增加病害的发生及传播机率;栽植密度大及低干养成果桑的发病率较高。在始花期连续3次喷施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腐霉利、菌核净等杀菌剂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大田防治效果为53.26%~64.24%,内吸性杀菌剂与保护性杀菌剂混配使用具有增效作用;在3月上旬采取土壤施药(40%五氯硝基苯或80%多菌灵)杀菌的方法也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浙江省金华市自1993年引进"粤椹大10"以来,桑果采摘游在各地纷纷兴起。而2017年金华金东区、兰溪市、武义县、义乌市、婺城区以及全省不少地方暴发桑椹菌核病(感病后表现症状为桑果发白,俗称"白果病"),不少果桑种植户损失60%~80%。为此,我们实地踏勘了一些发病的果桑园,召集了一些果桑种植户和技术人员进行座谈,对2017年桑椹菌核病暴发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今后防治措施。1案例  相似文献   

16.
几个果桑品种的引种栽培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引进了中椹一号、粤椹大十、日本果桑、8632、绿椹子、冀桂花共6个果桑品种,经过4年的观测调查,初步了解和掌握了这几个果桑品种在山西晋城地区的生长发育情况。本文介绍了以上几个品种的性状表现,对其桑椹商品性状和丰产性能进行了调查分析,最后对本地区果桑栽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果桑设施栽培智能化管理,提高果桑产出率,在结合大棚内部环境因子及果桑生长特点的基础上,应用农业信息化技术在江苏沿海地区进行了果桑大棚栽培试验,研发了果桑设施栽培管理信息系统和相应的栽培技术,实现了果桑大棚栽培信息的全面感知、精准传输和智能处理,显著提高了果桑栽培水平和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8.
陈皓 《江苏蚕业》2005,27(3):23-24
果桑是以桑椹为主要产品的叶果兼用桑树品种。桑椹具有丰富的果糖、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元素,并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果桑品种“大十、塘10”是桑树新品种选育中目前最优秀的果叶两用品种,亩产桑椹1000-1500kg,桑叶2000kg左右,是种植纯桑叶养蚕的种类杂交桑利润4-6的倍。无公害果桑大棚栽培技术减少了不利环境因子的影响,通过人工控制温湿度达到早产、高产、无公害,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果桑枝叶饲料化利用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桑椹的营养、保健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伴随着以果桑采摘体验为主题的农村旅游的迅速兴起,桑椹高附加值产品的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全国果桑园都有增加的趋势,四川果桑栽植面积增幅更为明显。四川德昌县、盐边县先后成为"中国果桑之乡"。2018年,仅攀西地区果桑面积就达1万hm^2(15万亩)。果桑大面积的栽培必然产生更多的副产物,如何高效处理桑果采摘后巨量的夏伐枝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在冬春季节,有时会出现蔬菜大棚里的气温反而比棚外低的情况,这就叫做"大棚逆温",这种现象常常在午夜前后表现较为明显。其防治方法为:一、施用活性肥料。活性肥料能活化土壤,提高供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