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通过油菜壳还田 3年定位监测试验及大面积示范 ,结果表明 ,在旋耕土壤前 ,撒施还田1 875~ 3 75 0kg/hm2 油菜壳 ,能使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 ,土壤养分积累 ,水稻平均增产率为5 .5 %~ 6.8% ,油菜为 3 .6%~ 5 .4%。培肥地力的作用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磷矿粉在油菜-水稻-水稻轮作制中的有效施用方法,在一个发育于第四纪红色黏土的酸性水稻土上进行了3a田间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施用磷肥对油菜的增产效应显著比水稻大。当将过磷酸钙P120kg hm^-2分施于油菜、早稻和晚稻,而将磷矿粉P120kg hm^-2集中施于油菜时,油菜的增产效应:Gafsa磷矿粉〉昆阳磷矿粉〉过磷酸钙;早稻的增产效应:Gafsa磷矿粉≈昆阳磷矿粉〉过磷酸钙;晚稻的增产效应:过磷酸钙〉Gafsa磷矿粉〉昆阳磷矿粉。Gafsa磷矿粉和昆阳磷矿粉对油菜、早稻和晚稻的相对农学有效性分别为108.7%、105.0%、99.6%和89.4%、104.8%、97.1%。增加磷矿粉用量或将磷矿粉与过磷酸钙混合分施于3季,并未增加油菜和水稻的产量。油菜收获后的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水稻收获后的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油菜相对产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水稻相对产量之间则无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试验证明果园生草制是黄土高原地区果园土壤管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模式。果园生草覆盖区与对照相比土壤物理性状、水分及产量均有明显提高,直径1.0mm以上的土壤团粒增加了10.2%一12.2%,提高60.4%一72.2%;土壤容重下降0.05—0.13g/cm^3,降低4.2%一10.0%;土壤孔隙度增加2.5%一5.5%,提高4.6%一10.9%;有机质增加0.19%一0.57%,提高24.4%一73.1%;0—20cm土壤水分增加1.7%一3.0%,提高16.7%一29.4%;苹果产量和经济效益,提高幅度分别为12.73%一31.57%和15.17%一36.22%。  相似文献   

4.
不同还田方式作物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利用网袋法模拟田间秸秆还田的3种方式,探索研究不同还田方式的小麦、油菜秸秆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经过120d腐解后,不同还田方式的小麦、油菜秸秆土埋处理的59.5%-60.3%、露天处理的40.2%-49.8%和水泡处理的24.6%-29.8%被腐解。作物秸秆的腐解速度为土埋〉露天〉水泡。经过120d腐解后,露天处理、水泡处理和土埋处理的小麦、油菜秸秆中的氮有58.7%-61.3%、63.9%-74.9%、50.8%-58.2%释放出来,磷有92.1%-96.5%、98.6%-100%、66.5%-81.3%释放出来,钾有56.0%~64.3%、74.3%~77.6%、41.9%~46.5%释放出来。作物秸秆磷的释放率最大,氮次之,钾最小。3种还田方式作物秸秆养分释放率为水泡〉露天〉土埋。  相似文献   

5.
膨润土保氮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油菜盆栽试验,研究了膨润土的保氮增产效果。膨润土用量在土重的0.5%范围内,随着用量增加,可明显减少氮素养分的淋溶损失,保氮能力增强,明显促进植株出苗和生长,提高作物产量。膨润土在砂质土壤上的最佳经济施用量为土壤重量的5%。  相似文献   

6.
两种硼肥对油菜新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种不同含量的速溶硼肥,solubor和宽甸硼砂施用于油菜新品种中双9号、华双3号、中油杂2号和华杂3号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硼增加油菜苗期、越冬期、初花期干物重,增加株高、主花序长度、分枝数、单株角果数、粒数和粒重,而叶数、根茎粗和千粒重变化不明显;不同施硼菜籽产量平均增加5.7%~20.1%,喷施等量0.075%、0.10%、0.15%硼肥溶液,solubor优于宽甸硼砂,增产率分别为13.3%、18.3%、20.1%和5.7%、9.9%、15.2%;喷施等量有效硼时,两种硼肥的油菜单株粒重及菜籽产量均相近。表明两种硼肥对双低常规油菜与双低杂交油菜均有相似的显著增产效果,其增产率取决于有效硼施用量;在低硼土上,可满足双低油菜产量达2500~2800kg/hm^2的硼素需求为每公顷喷施宽甸硼砂5.7kg或solubor硼肥2.85kg。  相似文献   

7.
詹其厚  陈杰 《土壤学报》2006,43(1):124-132
8年定位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不施N肥,淮北变性土N素自然供给能力,第1年降为原来的64%,第2年则降为22%,此后,在20%左右振荡;不施P肥,土壤P素自然供给能力第1年后为95%,8年后逐渐下降为45%左右;不施K肥,土壤K素自然供给能力,第1年后为90%,8年后逐渐下降为60%~70%;而且,土壤P、K素自然供给能力对小麦、玉米有所差异。作物产量响应特点是,CK、N、NP、NK和PK处理区小麦、玉米产量分别为NPK全营养区的26.9%、54.3%、85.2%、53.2%、31.8%和21.4%、68.9%、73.5%、81.6%、28.0%。作物养分浓度响应特点是,施N或P肥提高了籽粒和秸秆的N或P养分浓度,施K肥对籽粒K浓度影响较小,但显著提高了秸秆K浓度。与试验前相比,8年后,土壤全氮含量,不施N处理区降低5%~10%,施N处理区增加12%~16.5%;土壤全磷含量,不施P处理区降低20%左右,施P处理区略有不同程度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不施P处理区降低75%~85%,施P处理提高56.9%~119.3%;土壤全钾含量变化不大;土壤速效钾含量,不施K肥处理区降低35%,NPK处理区降低5.9%,NK和PK处理区增加10%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CK和PK处理区降低10%,其他处理基本持平。小麦和玉米对N、P、K肥的表观利用率分别为59.8%、47.3%、50.2%和51.1%、33.2%、49.5%。通过模拟,土壤有效磷消长与P素平衡盈亏的模型为,,(土壤有效磷消长)=0.1138x(P素平衡的盈亏)-0.406l(n=6,r=0.9594),土壤速效钾消长与K素盈亏的模型为y(土壤速效钾消长)=0.1075x(K素平衡的盈亏)-8.787l(n=6,r=0.9021)。  相似文献   

8.
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无机磷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18年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土壤无机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剖面无机磷占全磷总量的65.0%-79.4%,无机磷以Ca-P为主,Ca2-P,Ca8-P,Ca10-P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2.1%-16.0%,0.6%-2.4%和59.7%-80.5%,Al-P,Fe-P,O-P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1.8%-6.0%,3.9%-6.5%和9.2%-14.7%,土壤Ca2-P,Ca8-P,Al-P空间分布特征总趋势为耕层含量较高,耕层以下含量减少,在120cm土层以下趋于稳定。Ca10-P耕层有一定的积累,耕层以下含量减少,但底土含量略高于耕层。Fe-P,O-P空间分布不明显,长期施肥土壤中磷素大量以O-P累积在剖面各土层,其次主要转化为Ca2-P,Ca8-P和Al-P累积在耕层。  相似文献   

9.
新疆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组成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姜益娟  郑德明  吕双庆  朱朝阳  伍维模 《土壤》2004,36(1):43-45,60
目前新疆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5.3~24.21g/kg之间,平均14.65g/kg,与第2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新疆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上升趋势;胡敏素碳(C)含量占到有机质C量的53%~70%,平均6l%,腐殖酸C量只占39%。  相似文献   

10.
土壤中水分和镉供应量对油菜器官中镉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新杰  李卓  庄文化  刘超 《核农学报》2019,33(2):389-397
为探究油菜作为镉(Cd)污染农田修复植物的可行性,本研究以德油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全生育期土培盆栽试验,设置高、中、低3个水平的土壤水分及4个水平的土壤镉含量,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油菜对镉的吸收和富集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与镉浓度对油菜的吸镉能力影响显著,且其吸收量随着土壤水分与镉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油菜不同器官的镉含量差异较大,其地上部分吸镉量为土壤总镉含量的0.41%~1.17%,叶片镉含量为总吸收量的46.4%~72.6%;不同水分条件下,油菜器官的镉富集量差异明显,高水、中水处理下油菜各器官的镉富集表现为叶>茎>根>角果壳>籽粒,低水处理下表现为叶>根>茎>角果壳>籽粒。综上,油菜整体具有较强的吸镉能力,但镉离子不溶于菜籽油,说明油菜可吸收土壤中的镉,又不影响菜籽油食用,是修复镉污染农田土壤的理想植物。本研究为利用油菜进行重金属土壤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酸性黄红壤上施用白云石的作物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皖南酸性红黄壤旱地上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定位试验,以探讨施用白云石改良土壤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白云石能显著地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小麦增产11.6%~13.4%,油菜增产9.4%~27.2%,红豆增产21.9%~49.7%,玉米增产10.9%~44.6%,黄豆增产6.6%~29.8%,其增产后效与使用量成显著正相关。施用白云石粉处理三年六季作物累计增加的纯收入为2511.6~5376.8元/hm^2,产投比为27.9~12.4:1。从作物的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评价来看,适宜的白云石粉施用量为1100~1600kg/hm^2。  相似文献   

12.
浙中红壤有效硼水平及油菜硼素营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晓男  毛东明 《土壤肥料》2000,(1):30-31,34
18个供试土壤平均有效硼含量为0.53mg/kg。油菜NPKB处理平均产量为1872.3kg/hm^2,NPK区(无硼)相对产量为66.1%,施硼油菜平均增产611.4kg/hm^2,增产率达48.5%,生产百千克油菜籽需硼量为5.07g,土壤供硼率为62.7%。硼肥的当季平均利用率为4.3%,土壤有效硼含量与无硼区油菜籽相对产量呈极显著相关,r=0.5991,n=18;与油菜施硼增产量之间达极显  相似文献   

13.
干旱地区有机肥料腐解及腐殖化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疆农田主要施用的三种秸秆肥和三种厩肥,在一年内的腐解率分别平均为71.84%和43.22%,绿肥(油葵)腐解率高达95%~97%;有机肥料的腐殖化系数在18%~27%,平均21.5%;土壤有机质年矿化率一般在4%~12%,平均5%~6%。表明土壤有机质矿化率较高,而有机肥料的腐殖化系数较低,这是新疆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难于提高的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碳酸钙和硼对棕红壤油菜锰毒缓解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已酸化的棕红壤进行的油菜锰毒缓解研究表明,施用碳酸钙在提高土壤PH和降低土壤交换性锰的基础上,改善了土壤营养状况,其中施用0.5%碳酸钙处理的效果最好,在这一碳酸钙水平下,土壤硼处于较高的活性,土壤速效钾被油菜幼苗充分利用,油菜幼苗对营养元素具有最大吸收量,使植株生物学产量达到最大值。酸化的棕红壤只需施用0.5%的碳酸钙,其土壤酸碱度便可恢复到正常鲨和更多的碳酸钙。会造成土壤营养再度失调,油菜轩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块化和面向对象化程序设计思想,根据土壤水分平衡过程和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采用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语言,实现了界面友好的土壤水分平衡与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在土壤、作物和气象参数数据文件的支持下,对红壤性水稻土上的作物生长过程进行了模拟和验证,田间验证结果表明,冬小麦田间0~5,5~15,30~35cm三个土壤深度土壤含水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分别为7.0%、8.1%、4.5%。小麦、早稻、晚稻、玉米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分别为6.7%、2.4%、5.3%、1.9%。  相似文献   

16.
合肥市绿地土壤氮磷有效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合肥市典型道路、公园和庭院绿地土壤为对象,测定分析了绿地土壤理化性状和氮磷有效性特点。结果表明,绿地表层土壤容重平均值为1.45g/cm^3,总孔隙度为43.6%;土壤电导率平均值为159μ S/cm;pH值多在7.5~8.5,碱性化明显。老城区土壤氮磷有效性显著高于政务新区,老城区表层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38g/kg和4.52mg/kg,高出政务区18.9%和42.1%;全磷和速效磷分别为1009.3mg/kg和41.9mg/kg,分别是政务区的3.0和1.9倍。园林绿地土壤具明显的富磷特征。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硫肥施用效果初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1988年以来,全省29个硫肥试验中,有21个施硫增产。早稻、晚稻、油菜、蚕桑和甘薯施硫平均分别增产13.8%,9.0%,16.5%,17.6%和11.2%。施硫能提高油菜的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提高桑叶的氨基酸和脂肪含量,并有促进作物早熟和增强抗性的作用。硫对作物的增产效果受成土母质、土壤质地及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在酸性土壤上,不同品种的硫肥对油菜的增产效果为:石膏〉过磷酸钙〉硫磺〉硫铵。  相似文献   

18.
对岷江上游次生灌丛与人工油松林0-60cm深土壤理化性质对比测定,结果表明,人工油松林土壤容重为1.40g/m^3,比次生灌丛(1.01g/m^3)高0.39g/m^3;人工油松林自然含水量略高于次生灌丛,而人工油松林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和非毛管含水量依次为:29.1%,20.9%,11.1%,它们分别比次生灌丛低23.8%,19.1%,1.9%;次生灌丛的土壤孔隙度是53.0%,高出人工油松林21%;土壤养分所测6项指标中,人工油松林土壤养分含量普遍低于次生灌丛,K表现尤为突出,是油松林的1.81倍;人工油松林和次生灌丛pH值分别为6.23和8.39。说明在人为干扰严重的环境下,人工油松林可能有恶化土壤物理性质、降低林地肥力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西安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壤含水量及水分恢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杜娟  赵景波 《水土保持学报》2006,20(6):58-61,152
通过大量土壤样品采集和室内水分测定,对西安地区极端降水前后不同植被下0~6m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水分恢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地区杨树林、法国梧桐林和中国梧桐林下大约1.5~4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分别为9.3%,9.0%和9.7%,土壤干层已存在,干层厚度约2.5m。麦地和草地下0~6m未出现土壤干层。丰水年极端降水后土壤干层消失,水分得到很好的恢复,原来的土壤干层所在层位恢复后的水分含量明显高予其上部和下部。发育弱的土壤干层并未影响到人工林的正常生长,说明在西安或与西安地区类似降雨量的黄土高原其他地区,种植高大的乔木林是可行的,但应避免更为严重的土壤干层出现。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富钾土壤钾肥效应及钾素平衡的长期定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带状间作4年定位试验表明,增施化学K肥平均增产17.0%-20.3%,土粪基础上K肥增产时限推迟2年。连续18年小麦、玉米定位轮作试验表明,土壤K素能保证2个轮作期(每轮3年)作物K素需求,第3-6轮作期施K平均增产10.3%-30.7%,增效与试验历程呈正相关,增施土粪土壤K素平均每年亏缺135.0-335.5kg/hm^2;增施化学K肥平均每年亏缺97.4-335.7kg/hm^2;等量土粪和化学K肥配合施用年均亏缺76.5-268.0kg/hm^2。无K投入时,连续种植作物土壤速效钾年均减少2.6-17mg/kg,施土粪带田速效钾年均下降7.5mg/kg,轮作田略有提高。在土粪基础上增施化学K肥能保持和提高土壤速效钾,土壤缓效钾下降速率是速效钾的6.5-8.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