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氨氮在底泥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体底泥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通过以底泥作为研究对象,对氨氮在底泥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的研究进展进行较系统的阐述,包括主要营养元素的环境意义和底泥对氨氮的吸附-解吸作用、基本概念及原理,以为农业面源污染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也为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运河和西湖底泥砷的吸附及形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和评价了运河和西湖底泥中砷污染的现状,同时研究了底泥环境对砷的吸附及底泥中砷的不同形态及含量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调查河流系统中六氯苯(HCB)在悬浮底泥与水体间的迁移规律,采集大沽排污河1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吸附-解吸规律的研究.首先进行了沉积物中HCB解吸释放实验研究,结果表明:HCB释放规律符合快、慢2段1级动力学模型,快速和慢速释放部分所占的质量分率f1,f2分别为34.1%和65.9%;快速和慢速释放速率常数k1d,k2d分别为0.125 3 h-1和8.0×10-4h-1.进而.根据HCB解吸规律建立了水系中污染物在悬浮底泥与水体间的吸附-解吸动力学模型,经过吸附-解吸动力学分析,揭示出HCB在不同环境介质间的迁移过程.悬浮颗粒物浓度是HCB吸附-解吸时间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悬浮底泥浓度为0.05 g·L-1时,500 h水体中溶解相HCB浓度仍在增大.而悬浮底泥浓度为2.5 g·L-1时,10 h后各相浓度变化就已经不明显.模型分析结果可解释许多文献报道同一种有机污染物吸附一解吸平衡时间从几小时到几个月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金霉素在粉质黏壤土中的吸附与解吸行为,评估其环境风险。[方法]采用批平衡试验研究初始浓度分别为10、20、30、40和50 mg/L金霉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吸附-解吸试验数据能够用Freundlich模型进行很好的拟合(R2=0.980),并观察到土壤吸附-解吸滞后现象发生,说明部分金霉素能紧密吸附在土壤颗粒上,在解吸过程中没有被解吸,滞后系数H为0.60。计算了有机质引起的自由能的改变,ΔGom=-20.00 kJ/mol,表明吸附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为物理吸附。金霉素在粉质黏壤土中的吸附系数为3 070 L/kg。[结论]金霉素流动性较低,吸附在土壤上的吸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5.
取天津市西青区小南河村和东丽区永和村池塘底泥风干后,采用微生物、沸石处理,进行了底泥对NH_4~+吸附与解吸试验。结果表明,底泥对NH_4~+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ir方程,不同处理对底泥吸NH_4~+影响不同,对照底泥对NH_4~+的最大吸附量在300mg·kg~(-1)左右,沸石处理的底泥最大吸NH_4~+在400 mg·kg~(-1)左右,微生物处理底泥最大吸NH_4~+可达616.67 mg·kg~(-1),且微生物处理底泥对NH_4~+的吸附平衡常数最大,解吸量最低,沸石吸附平衡常数和解吸量次之,对照最低。  相似文献   

6.
水体底泥中磷的吸附-解吸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环境污染和破坏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意的环境问题之一,通过对水体底泥中磷的吸附-解吸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介绍了底泥磷在水体污染方面的作用,为底泥磷在农业面源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6种吸附树脂对香兰素的吸附和解吸附能力,筛选出最佳树脂SepabeadsSLY207,确定了Sepabeads SP207树脂的最佳吸附与解吸附工艺参数:吸附:pH=6,室温,流速1.5BV/h,溶液处理量为7BV;解吸:洗脱剂为无水乙醇溶液,流速1BV/h,洗脱剂用量4.5BV。在最佳条件下,对香兰素的吸附率为85,5%,解吸率为89.8%。  相似文献   

8.
芘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芘在6种有机质和黏粒含量不同的土壤中吸附和解吸行为。结果表明,各土壤对芘的吸附速率很快,2d即可达到稳态,而芘的解吸速率却很缓慢,出现了解吸滞后现象。Freund lich方程能够很好的拟合6种土壤的吸附等温线,芘在土壤中的吸附自由能变化量为7.02~14.43 kJ.mol-1,表明芘在土壤中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芘在土壤中的吸附常数在0.059~30.966之间,当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1%时,吸附常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成正比,而解吸速率与有机质含量成反比,解吸进行30 d,只有9.84%~54.59%吸附的芘从土壤中解吸;有机质含量低于1%时,黏粒和有机质含量都对土壤的吸附/解吸能力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芘在6种有机质和黏粒含量不同的土壤中吸附和解吸行为。结果表明,各土壤对芘的吸附速率很快,2d即可达到稳态,而芘的解吸速率却很缓慢,出现了解吸滞后现象。Freund lich方程能够很好的拟合6种土壤的吸附等温线,芘在土壤中的吸附自由能变化量为7.02~14.43 kJ.mol-1,表明芘在土壤中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芘在土壤中的吸附常数在0.059~30.966之间,当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1%时,吸附常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成正比,而解吸速率与有机质含量成反比,解吸进行30 d,只有9.84%~54.59%吸附的芘从土壤中解吸;有机质含量低于1%时,黏粒和有机质含量都对土壤的吸附/解吸能力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了解Cr(Ⅵ)在铁锰结核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广西黎塘桥美老村的铁锰结核为材料,研究铁锰结核对Cr(Ⅵ)的动态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铁锰结核对Cr(Ⅵ)有明显的吸附作用,最大吸附率达62%,但同时也不容易被一些解吸剂解吸,用去离子水解吸时,其最大解吸率为11.144%;用模拟酸雨解吸时,其最大解吸率为2.463%。这说明六价铬在铁锰结核中的吸附主要以专性吸附为主,被铁锰结核吸附后的六价铬不稳定,容易迁移转化。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腐植酸存在条件下纳米二氧化钛对水体污染物迁移的影响,提取两种代表性腐植酸(泥炭腐植酸和底泥腐植酸),研究了腐植酸存在条件下菲在纳米二氧化钛上的吸附行为。吸附实验采用批量平衡振荡法,考察吸附动力学、菲初始浓度以及环境因素(pH值和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植酸负载到纳米二氧化钛的表面后,使纳米二氧化钛对菲的吸附能力显著提高,纳米二氧化钛对菲的吸附系数为6.71 L·kg-1,负载这两种腐植酸后吸附系数分别为715、348 L·kg-1,并且芳香碳含量高的腐植酸对吸附容量的增量效果明显高于脂肪碳含量高的腐植酸;负载腐植酸后对菲的吸附速率明显加快,吸附平衡时间由168 h减为48 h,并且吸附动力学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体系的pH值和离子强度变化均能影响菲的吸附,可能与不同pH值和离子强度下附着在纳米二氧化钛表面的腐植酸结构不同有关;芳香碳含量高的腐植酸对吸附的影响作用更容易随pH值和离子强度的变化而改变,可能与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结构变化有关。因此,在评价纳米二氧化钛的环境效应时,腐植酸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采用批量平衡实验,研究了黄河兰州段沉积物对p,p′-DDT的吸附/解吸特性,并考察了环境因素温度、pH值、沉积物粒度等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p,p′-DDT在黄河兰州段沉积物上的吸附在24h内可以充分达到平衡。吸附过程是非线性的,Freundlich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吸附行为,分配作用和表面吸附作用同时存在;解吸过程存在明显滞后性,即解吸要比吸附困难。正交结果表明吸附质浓度和吸附剂浓度对p,p′-DDT在沉积物上的吸附量有显著影响,而温度、pH值、有机质含量、沉积物粒度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Adsorption at the water-sediment interface has been correlated with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natural sediment samples and with water-octanol partitioning equilibria. In deriving a new model for sorption in sediment, it is assumed that adsorption is due to humin-kerogen polymers associated with the clay component in the sediment. The model includes solubility parameter theory applied to solute-gel-liquid interactions and a theory of the liquid-polymer interactions that control gel swelling. Partially swollen gels are expected to exhibit impeded diffusion. These concepts are able to explain observations of limited desorption of certain organic compounds from natural sediments and soil minerals.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in which extractive solvents flowed through a liquid chromatographic column packed with dried estuarine and pond sediment samples and the effluent was analyzed for a test lipophilic compound, di(2-ethylhexyl) phthalate. The model predicts that the maximum desorption rate and the maximum extent of gel swelling should coincide and, conversely, that the desorption rate should be diffusion-limited if the polymer gel is only partially swollen. The conditions for maximum desorption and for diffusion-limited desorption were both observed experimentally.  相似文献   

14.
菲在不同性质黑炭上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在300、500和700℃3种条件下加热木屑制备得到3种黑炭,并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和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菲在这些黑炭样品上的吸附动力学和平衡吸附,分别应用拟一阶、拟二阶和叶洛维奇3种动力学模型及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菲在黑炭样品上的吸附可以分为极快吸附、快吸附和慢吸附3个阶段,拟一阶动力学和叶洛维奇动力学方程仅能对菲在黑炭上吸附动力学的某个阶段拟合较好,而拟二阶动力学模型可较好地拟合菲的整体吸附动力学过程。说明菲在黑炭上的吸附由多个过程控制,水膜扩散、吸附剂颗粒表面扩散和吸附剂内部微孔扩散等多个过程导致了其吸附动力学的复杂性。在快吸附阶段,菲在各个黑炭上吸附动力学的差异,主要受黑炭疏水性影响。Freundlich模型对吸附等温数据的拟合结果进一步证实,多环芳烃菲在黑炭样品上的吸附受多种机制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不同初始磷浓度下湖泊沉积物对磷吸附的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选取自然湖泊梅梁湾和人工湖泊华家池2个湖泊的沉积物,研究不同初始磷浓度(C0)对沉积物磷吸附动力学的影响以及2种沉积物磷吸附动力学的类型.结果表明:1)梅梁湾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大,吸附过程明显分为快、慢吸附2个阶段,华家池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过程较慢且吸附量小;2)梅梁湾与华家池沉积物零净吸附磷浓度(EPC0)分别为0.03和0.42mg爛L-1,当C0相似文献   

16.
1,3,5-三氯苯在土壤沉积物水体系中的吸附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自然土壤、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研究了1,3,5-三氯苯在样品上的等温吸附过程。结果表明,线性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所有样品的等温线,而双区位反应模型(DRDM)适用范围有限。研究表明,三氯苯的吸附容量大小主要取决于样品中有机碳的含量,并且与不可提取态有机质和粘土矿物含量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可变电荷粘粒矿物和矿物学性质不同的代表性土壤对磷酸根的等温解吸特性。结果表明磷酸根的解吸等温线一般都滞后于吸附等温线。滞后的程度以铁、铝氧化物最大;含较多铁和铝氧化物的酸性土壤其次;高岭石、蒙脱石和中性、石灰性土壤较小。磷酸根的解吸率一般都随着吸附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各吸附饱和度下,解吸率都明显低于吸附磷的同位素(磷)交换率。在恒定pH和离子强度下,解吸主要涉及结合能较低的吸附态磷。可变电荷表面紧结合态吸附磷在同样条件下是极难解吸的,从而引起磷酸根吸附和解吸不可逆转。此外,吸附态磷还可能通过次生化学反应而转化成不溶性磷酸盐化合物,对这种形态磷就不能通过简单的水液平衡而发生可逆性的解吸作用,而必须加以某种化学处理(例如适当酸化或用有机物质)。  相似文献   

18.
采用批平衡法,研究了菲和Cu2+在黑垆土上的吸附及其交互影响。结果表明,菲和Cu2+在黑垆土上的吸附动力学曲线较好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菲在黑垆土上的吸附主要通过分配作用,其吸附等温曲线符合线性Henry方程,Cu2+的存在抑制菲在黑垆土上的吸附;而Cu2+在黑垆土上的吸附主要通过表面吸附和专性吸附作用,其吸附等温曲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菲的存在促进了Cu2+的吸附;对菲和Cu2+来说,pH均是影响黑垆土吸附的主要因素,黑垆土对Cu2+的吸附量随着土壤溶液pH值的增加而增加,而对菲的吸附量随着pH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总修饰比例对复配修饰膨润土表面结构特性及对不同疏水性的有机污染物(苯酚、菲)吸附模式的影响。采用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复配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修饰膨润土,研究了复配修饰膨润土总碳和总氮含量、比表面(SBET)、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的特征,并分析了总修饰比例、表面特性及吸附量三者相关性。结果显示:红外图谱及电镜扫描均证实了DTAB在BS-12两性膨润土表面的修饰;随着总修饰比例的增大,复配修饰膨润土对苯酚及菲的吸附量增大,在总修饰比例超出150%CEC后吸附量开始下降;总碳含量、层间距(d001)变化规律与总修饰比例成正比,比表面积变化规律与总修饰比例成反比,且变化幅度均在总修饰比例超出150%CEC后增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复配修饰膨润土对苯酚和菲的吸附能力由总碳含量决定,BS/DTAB复配修饰膨润土对苯酚吸附模式为分配吸附,而对菲的吸附模式为分配吸附和表面吸附共存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旨在深入研究水分对定向刨花板(oriented strand board, OSB)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方法  选取13和19 mm共2种厚度的OSB为研究对象,调整试件含水率及对试件进行吸放水循环处理,使用万能力学试验机压缩试件,同步使用数字散斑相关分析技术记录试件的面内应变分布。  结果  含水率和吸放水循环次数增加,均会增加试件厚度和压缩变形。压缩载荷作用下,压缩和剪切应变均多始于OSB试件厚度方向上的中心区域。吸放水循环会释放OSB表层内应力,造成试件表层区域结构疏松和载荷作用下表层压缩应变集中。含水率为20%时,试件压缩变形增加70%,且面内应变分布规律改变,具体表现为试件中心区域应变集中现象弱化。吸放水循环使试件面内应变增加,但对应变分布规律影响较小。8次吸放水循环后,试件压缩变形增加约30%。  结论  含水率和吸放水循环次数的增加均使OSB的抗压强度下降和厚度方向上的应变增加,含水率增加会造成应变分布改变但吸放水循环对应变分布影响不明显。图7表1参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