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根系分泌物及其对土壤污染物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系作为植物和土壤的重要界面,是强大的分泌器官。根系分泌物组成和含量的变化是植物响应环境胁迫最直接、最明显的反应,这对实现污染根际的生物修复及植物受毒害症状的减轻和恢复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就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主要污染物的作用在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评述,并指出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镉污染土壤根际环境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土壤中镉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状况;探讨了根际pH值、根际氧化还原电位、根系分泌物、根际微生物以及施用有机肥、离子拮抗、土壤磷含量和添加沸石对土壤Cd有效性的影响,以及镉污染土壤的根际环境调节。  相似文献   

3.
苎麻根际和非根际环境的土壤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不同苎麻品种地的土壤为材料,研究了根际和非根际环境的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酶活性、pH值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中大部分的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酶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相关性分析显示,非根际环境中达到显著相关的因子比根际土壤中多。  相似文献   

4.
连作对烤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连作对烤烟烟田养分含量的影响,分析不同连作年限烟田烤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①随着烤烟生育进程的推进,不同连作年限烟田烤烟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pH、非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总体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非根际土壤速效钾和全钾含量均呈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趋势;根际土壤速效钾、全钾和全磷含量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非根际土壤全磷含量呈缓慢下降趋势。②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逐渐下降,有机质含量和全量、有效态的氮、磷、钾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累积;根际土壤pH低于非根际土壤,而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量、有效态的氮、磷、钾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连作导致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比发生变化,相对于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而言,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亏缺,而非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累积。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根际微生物数量变化与有机污染物消解之间的关系,揭示根际环境中农药快速降解的机理,通过根际袋法土培试验,研究了异丙甲草胺对芹菜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及异丙甲草胺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在试验初期,异丙甲草胺对细菌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7d后土壤细菌数量增加,并高于对照土壤。异丙甲草胺对真菌的生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且这种刺激作用随所用药剂浓度的提高而增强。在整个试验周期内,无论是处理土壤还是对照土壤,根际土中的微生物数量均要高于非根际土。各浓度处理条件下根际土中异丙甲草胺的半衰期均小于非根际土,1、2.5、5mg·kg-1浓度下根际土中异丙甲草胺的半衰期分别缩短为非根际土的86.22%、78.95%、77.97%,相应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非根际土的1.16、1.27、1.28倍。在根际土壤中,异丙甲草胺更易降解。  相似文献   

6.
作物根际环境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物根际环境研究进展北京农业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系苏德纯根际是指受植物根系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上不同于周围土体的根表面的微域土区。它是土壤水分、养分和有益或有害微生物进入根系的门户,培育作物对贫瘠和含酸、碱、盐等有害物质的土壤的适应性,提高...  相似文献   

7.
8.
根际重金属污染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综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重金属在土壤-根际-植物系统中的迁移围化。阐述了根际pH、Eh、分泌物以及微生物对重金属在根际微生态系统中化学行为的影响,植物体内细胞壁、细胞膜、液泡以及有机酸和植物金属螯合态对重金属的调控以及耐性机制。  相似文献   

9.
有机肥对小麦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根箱技术研究了不同施肥体制下(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配拖)小麦根际土壤的酶活性,结果表明: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能提高土壤特别是根际土壤酶的活性(酸性磷酸酶、脲酶、转化酶、蛋白酶),有机肥主要是通过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增加根系分泌物等间接作用提高根际土壤酶活性,这将对当季作物生长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有机肥不仅有长久性作用即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而且有适时性的作用,即通过影响根系生长及根际环境来促进当  相似文献   

10.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铜化学行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是动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过量的铜会严重影响动植物的生长。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土壤的铜污染加重并成为重要的土壤环境问题之一。铜污染研究已扩展到根际微域。根际是受植物根系及其生长活动显著影响的土壤微区,其特殊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性质对重金属的形态变化和迁移性影响巨大。对近年来铜在根际pH、Eh、根系分泌物、根际有机物和微生物变化影响下的化学行为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今后需进一步深化单个或者多个根际环境因子(pH、Eh、根系分泌物、根际有机物等)对铜形态变化影响的研究,为评估其在土壤环境中赋存释放风险、阐述铜污染土壤化学和生物修复机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浅述利用植物对受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修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于土壤中积累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尤其是重金属污染物,由于其对人类具有潜在的威胁,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目前,处理重金属污染主要是一些物理化学方法,它们虽各有优点,但不同程度地存在投资费用高、操作运行难、易产生2次污染等缺点。近年来出现的植物修复则可以满足这一需要,尽管植物修复会受到植物种类、植物根系分布、污染物种类等影响,但已有研究表明,与传统的处理技术相比,该技术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实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植物修复受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综述了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去除受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稻草秸秆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及廉价易得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利用,用于开发新型高效的吸附剂。综述了稻草秸秆作为吸附剂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介绍了对稻草秸秆常用的改性方式,阐述了稻草秸秆吸附剂在重金属离子、有机物等去除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稻草秸秆作为环境污染治理吸附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光谱分析法在土壤污染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谱分析法在土壤污染监测领域的应用是现代环境监测方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文章概述了光谱分析法的原理与特点,并从重金属监测和有机污染物监测两个方面综述了其主要研究现状与进展,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了展望,以期为土壤污染分析监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加速溶剂萃取技术在土壤有机污染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彦春  沈宏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815-5816,5938
介绍了加速溶剂萃取技术(ASE)的基本原理和在土壤有机污染分析中的应用,并且对其在土壤有机污染分析检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王海鸥  徐海洋  钟广蓉  支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832-14834
综述了根际微生物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促进植物生长的根际细菌和丛枝菌根真菌在植物修复中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利用生物强化优化植物修复的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17.
胥直秀  张琼秀  何文斌  舒琦  苟晨晨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711-12712,12715
针对有机水稻认证中重金属检测存在检测样品选择不规范、检测指标标准不一的问题,分析了水稻重金属的来源、污染现状和重金属在水稻植株体内的富集规律,并根据国家采用的《粮食卫生标准》(GB2715—2005)有针对性地对有机水稻重金属检测提出了2点建议:一是有机水稻认证过程中检测样品应为糙米或者是大米;二是检测指标应是无机砷(以As计)、汞(Hg)、镉(Cd)、铅(Pb)。  相似文献   

18.
采集常德市武陵区3种典型土壤,对其镉、铅、镍、砷、铜、锌6种重金属进行检测,并分别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指数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南坪岗乡的红壤土污染最轻,仅有10%受到轻度污染。镉是武陵区土壤6种重金属元素中污染较为严重的,铅、砷和锌在3种典型的土壤中没有出现污染。  相似文献   

19.
大棚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的评估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391-2000,采用单项污染指数与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忻州市忻府区东王村棚龄为1,3,6年共30个大棚土样的实测数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棚龄为1,3年的各项重金属元素的单项污染指数、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1,表明土壤未受污染,评定为合格。棚龄6年的各项重金属元素单项污染指数Hg(25号),Pb(21号),Cd(23号),Cr(23,24,25,27,30号)共8个和2个综合污染指数(25,27号)均大于1,表明土壤受轻度污染,不能满足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