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科学养鱼》2000,(9):60-61
3.细菌病毒病草鱼出血病[病原]属肠孤病毒科中一种水生生物呼肠孤病毒。[病状诊断]病鱼体内外各器官和组织呈现斑点或块状充血。病情轻者全身肌肉呈点状充血 ,下颚、鳃盖和腹部出现淡红色血斑 ,眼球突出 ;重者全身肌肉呈红色 ,鳃丝出血或苍白色 ,内脏器官均可出现点状出血 ,有时有腹水 ,肠道无食物 ,充血但不糜烂。诊断时 ,需全面观察病鱼体内外器官和组织的出血症状 ,如果出血症状明显 ,或有上述几种症状表现 ,可以诊断为草鱼出血病。[流行与危害]此病是目前草鱼饲养阶段危害最大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它流行于全国各养殖地区 ,其中以…  相似文献   

2.
熊炎成 《齐鲁渔业》2005,22(9):13-15
近几年来,在淡水养殖生产中,流行一种出血性败血症鱼病。因这种鱼病具有流行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危害鱼类品种多、死亡率高等特征,故又称为暴发性出血病。此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弧菌等病菌共同感染所致。病鱼的外表症状为:头、腹部、胸鳍基部出现充血性红色斑点,严重时大面积充血呈红色。解剖后发现肠道、鳔管充血发炎,肝脏呈淡黄色,胰脏淤血后坏死而呈紫黑色。此病引起死鱼的顺序一般为:白鲢、鲫、草鱼、鳙、鲤、鳊。从目前的报导来看,全国各地均有此病流行,发病2~5天即可引起大批死亡,有的死亡率高达30%以上,对渔业生产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3.
草鱼出血病是草鱼饲养阶段危害最大的一种传染病,流行季节在6月下旬至9月底,一旦发病,往往给养殖者带来严重损失。 病鱼体内外各器官和组织呈现斑点或块状充血,病情轻者全身肌肉呈点状充血,下颚、鳃盖和腹部出现淡红色血斑,眼球突出;重者全身肌肉呈红色,鳃丝出血,内脏器官均可出现点状充血,有时有腹水,肠道无食物,充血但不糜烂。其中草药防治方法是: 1.每亩水面水深1米,用0.6千克大黄放入3-  相似文献   

4.
蔡增山 《内陆水产》2009,(9):34-34,36
罗非鱼链球菌病是广泛流行于咸、淡水的一种爆发性流行病,由于其症状有出血或充血、眼球突出,故常与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也称爆发性出血病),混称为出血病。  相似文献   

5.
鲤鱼出血病是近年来北方地区高密度集约化养鲤的一种危害严重、死亡率高的常见病,它和鲢、鳙、鲂出血病非常相似,但又有本质的不同。一、症状发病早期,病鱼全身有轻度充血,严重时由点状出血斑变成斑块状或全身出血,顺鳞片触摸则有血液渗出,鳃出血呈浅红色,或鳃淤血呈深紫红色,鳃小片囊肿,鳃丝末端甚至腐烂坏死,腹部膨大,有的肛门红肿,凸眼。  相似文献   

6.
<正>病原或病因能引起细菌性败血症的细菌很多,一般认为是嗜水气单胞菌。临床症状濒死鱼体表充血、出血严重,病鱼的下颌、眼球、吻端、各鳍条充血,肛门红肿出血,腹部膨大,有红色带血腹水。肝、脾、肾肿大,严重出血,肠道粘膜出血,发红。流行情况流行时间5月~9月,水温越高,流行几率越大。主要危害草鱼,鲫鱼,团头鲂、白鲢等。从夏花到成鱼均可感染。此病爆发性强,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7.
鲤鱼出血病是近年来北方地区高密度集约化养鲤的一种危害严重、死亡率高的常见病,它和魄、缩、纺出血病非常相似,但又有本质的不同。症状:没病早期,病鱼颌部、口腔、眼眶、鳃盖、鳍的基部及鱼体腹部和体两侧有轻度充血。严重时则充血并出血现象加剧,由点状出血斑演变成斑块状或全身出血,看上去鱼体呈红色,用手顺鳞片触摸,则有血液渗出,肌肉失去弹性,水肿。鳃出血呈浅红色,或鳃淤血呈深紫红色,鳃小片囊肿,甚至鳃丝末端腐烂坏死。腹部膨大,有的肛门红肿,凸眼。懈剖检查:腹腔积水,腹水呈透明的浅黄色或半透明的浅红色,内有大…  相似文献   

8.
乌鳢暴发性出血病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乌鳢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养殖密度及养殖产量不断提高,引发乌鳢的养殖病害也愈来愈多,特别是乌鳢暴发性出血病,发病面积广,死亡率高,直接影响乌鳢养殖的产量和效益。笔者结合本地区的生产实际,对乌鳢暴发性出血病的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一、主要症状患病鱼体的腹部、鳍条基部充血发炎,胸鳍基部至鳃盖后缘两侧有与侧线相垂直的出血条纹。有些患病鱼体的眼球、眼框与肌肉皆有充血现象。严重者全身出血,鳃丝发白,腹部肿胀,肛门红肿,体腔有无色腹水,肝脏有淤血,肠内无食物,肠壁充血。二、流行情况6月~9月为主要流行季节,水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大口鲶(河鲶)的人工养殖正在我国部分地区迅速开展,但鱼病尤其是苗种阶段的鱼病却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养殖规模、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本文介绍在四川省大口鲶养殖过程中发现的几种危害较大的鱼病,供读者参考。一、菌毒性鱼病 1.出血病:病鱼头顶部明显充血、出血,眼球突出、眼眶出血,体表充血发红,鳍及鳍基出血,鳍条末端稍腐烂;鳃丝颜色变淡,粘液增多,其末端出现不同程度的腐烂;肌肉局部或斑块状出血;肛门红肿,肠道充血发红,胃、肠内食物减少,部分病鱼肝、脾、肾点状出血,胆囊肿大变色。此病一般发生在3~5cm的鱼种阶  相似文献   

10.
《淡水渔业》1977,(2):10-11
草鱼出血病在我省是1975年8月首先在南城县发现的,随后相继在南昌市、进贤县等地发现此病。从六至十月均可发病,而八、九两月形成高峰,由于此病流行广、危害大,给渔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对于该病的诊断,目前主要靠肉眼鉴别,典型的症状为肌肉点状或片状出血,部份病鱼口腔、鳍条、内脏等处均有充血,但我们发现有部分病鱼并不表现上述症状,  相似文献   

11.
<正>淡水鱼出血病,又称"腹水病"或"细菌性败血症",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种类最多、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细菌性病原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该病几乎危害所有主养的淡水鱼类,且在各个地区均有广泛流行,死亡率可达50%~80%。临床发病鱼体表现为体表严重充血,眼眶周围充血,  相似文献   

12.
乌鳢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鳢因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单产高等特点,而深受广大养殖户的青睐,其人工养殖迅猛发展。但是,乌鳢养殖常会发生病害,从而影响经济效益。本文把乌鳢养殖中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作一概述,供大家参考。一、出血病1、流行情况及症状:该病是乌鳢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高,易引起大批死亡,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是每年的7月~9月,发病的适宜水温在27℃~30℃。由于放养密度高,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偏低等原因引起。主要症状表现为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病鱼离群独游,  相似文献   

13.
姚德华  成劲 《内陆水产》2013,(10):68-68
1草鱼出血病简介 草鱼出血病是一种由草鱼呼肠弧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鳃卷白,鳃盖、口腔、眼眶四周及鳍条基部充血,肌肉、肠壁充血、出血呈红色,发病传染快、死亡率高,该病近年来对渔业的危害日益严重,给渔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然而由于属病毒性感染.一般抗生素及单方的化学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寻找一种对本病有效的药物,有重要的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南方大口鲶俗称河鲶,属鲶形目、鲶科鱼类。南方大口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并且生长迅速,因而深得养殖户的青睐。南方大口鲶抗病力强,在野生情况下很少生病,但在人工池塘精养条件下,易出现出血病、肠炎病、烂鳃病、白头白嘴病,及一些寄生虫鱼病和营养性鱼病。1.出血病症状:病鱼头顶部明显充血,眼眶出血,眼球突出,鳍末端稍腐烂,鳃丝粘液增多,肛门红肿,肠道充血发炎,肠内食物减少或无食物,部分病鱼肝、脾等内脏点状出血。此病一般发生在3-~cm鱼种阶段,流行于5-m月,发病水温24-28℃,发病后大批死亡。防治方法:强氯精0…  相似文献   

15.
《科学养鱼》2005,(7):81-81
出血病是草鱼鱼种培育阶段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一般认为由嗜水性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引起。发病区广,尤其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和华北等地区。一、主要症状和流行季节病鱼体表、口腔、头部、眼眶和鳍条基部充血,肛门红肿,一般同时兼有赤皮和烂鳃症状。肠道一般呈空泡状,充血发红  相似文献   

16.
吴春年 《内陆水产》2000,(10):39-39
主要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鱼病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目前此病的名称较多,有叫溶血性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也有叫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病等。其病原体有: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和弧菌。 1症状 疾病早期及急性感染时,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鳃丝苍白,此时肠内尚有少量食物。严重时鱼体表严重充血以至出血 (内出血 ),眼眶周围也充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  相似文献   

17.
正细菌性出血病、大红鳃和鳃出血是鲫鱼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一直困扰着广大技术员和养殖户,本文主要对这3种疾病的症状进行梳理,并对其防治提供一些建议。一、细菌性出血病细菌性出血病为细菌感染,诱因有水质恶化、亚硝酸盐偏高;投喂过多导致的肝脏受伤、免疫力下降;鱼体受锚头鳋叮咬存在伤口。该病水温越高病情越严重,往往伴随其他鱼类的死亡,死亡顺序一般为杂鱼、鲢鱼、鳊鱼、鳙鱼、草鱼、鲫鱼、鲤鱼。濒死鱼有腹水、肌肉出血,肛门红肿、出血、外突,腹部呈弥散状出血,鱼鳔可见树枝状充血,肝胰脏糜烂并出血(图1)。  相似文献   

18.
<正> 1 暴发性出血病 此病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引起的。鱼病来势猛、传染快、死亡率高。鱼发病后体表呈暗黑色、无光泽、口腔、鳃、胸部及全身肌肉出血、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死亡率高达80%以上。 防治方法: ①放鱼前生石灰彻底清塘,放鱼时鱼体  相似文献   

19.
《内陆水产》1990,(3):18-18
草鱼是鱼类养殖中的主要品种之一,草鱼病则是提高草鱼产量的最大障碍,而草鱼出血病则是草鱼病中危害最大的病,此病流行广、潜伏期长、难治疗、死亡率高。多年来,此病的防治工作一直是生产者的难题和科研单位的课题。近两年。湖南省水产研究所研究总结出了一套防治草鱼出血病的新技术——浸泡免疫。为尽快推广普及这项新技术,湖南农业杂志社和湖南省水产研究所联合举办草鱼出血病防治新技术函授班。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1、病毒性出血病 病原体 由呼吸弧病毒引起,病毒的个体极小,呈颗粒状。 基本症状为:器官或组织充血和出血。从外表症状上看,病鱼的口腔、上下颌、头顶部、眼眶周围、鳃盖、鳃及鳍条基部充血,有时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肠道充血呈鲜红色,肠内无食物,鳔、胆囊、肝、脾、肾也有出血点或布满血丝,个别情况,鳔及胆囊呈紫红色,或有局部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