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在营养物负荷和浮游植物密度较高的鱼池围隔条件下,接种长刺溞,长刺溞能稳定生长,达到并维持足够高的密度,有效地控制了浮游植物的过量生长;放养鲢鱼后,该微型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营养水平又明显改变,长刺溞密度很快降低,原生动物和小型轮虫密度上升,浮游植物生物量起初有所减少,但很快又上升,而叶绿素a含量始终明显上升,说明鲢鱼的放养加速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增加了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含量.同时,鲢鱼的放养,显著地增加水体NH+4-N,TP含量.根据试验结果可认为,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生物操纵,减少或不放鲢鱼,保持足够的长刺溞密度,可以达到控制浮游植物过量生长,改善水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草-溞生物组合对农田周边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影响,以大型溞(Daphnia magna)作为滤食性动物代表,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作为沉水植物代表,考察单一生物及2种生物组合对农田周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大型溞对浮游植物密度、蓝藻门密度、叶绿素a浓度及微囊藻毒素抑制显著,且低密度(25 ind/L)抑制作用较强,试验后期(15~20 d)抑制作用减弱,试验结束(20 d)时,高密度(100 ind/L)处理中微囊藻毒素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狐尾藻和金鱼藻均能抑制浮游植物密度、蓝藻门密度和叶绿素a浓度的上升,且狐尾藻抑制效果更优,而金鱼藻对微囊藻毒素含量无显著抑制作用。试验结束时,在相同溞密度和植物种类条件下,草-溞联合较单一大型溞和单一植物抑制效果更优,且以低密度大型溞+狐尾藻最优。草-溞联合相比单一溞处理,可有效改善其在处理中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含量后期反升现象。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的土壤水分含量对白刺幼苗表型可塑性生长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对白刺的生长特性、生物量积累及分配和叶绿素含量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含水量为70%条件下,白刺的株高、基茎等生长指标和叶绿素含量均达到最大值;随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白刺的根干重、茎干重、叶干重及总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白刺生物量茎的分配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叶则相反,根冠比呈增加趋势;随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综上分析,土壤含水量达到70%时,是最适宜白刺生长的土壤水分含量;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白刺通过调整形态特征和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产生可塑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对2种沉水植物生长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条件下,研究5种不同种植密度(15、30、45、60和75株/m2)对刺苦草和密齿苦草在种群和单株水平上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刺苦草和密齿苦草的分株数、扩繁面积、株高、种群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均在种植密度为30株/m2时达到最大值.刺苦草和密齿苦草的平均单株生物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均在种植密度为30株/m2时达到最小值.刺苦草的相对生长速率在种植密度为15株/m2时达到最大,密齿苦草的相对生长速率在种植密度为30株/m2时达到最大.刺苦草的可溶性糖含量在种植密度为30株/m2时达到最大值,密齿苦草的可溶性糖含量在种植密度为45株/m2时达到最大值.在2种沉水植被恢复过程中,刺苦草最合适的种植密度为15~30株/m2,密齿苦草最合适的种植密度为30~45株/m2.  相似文献   

5.
放养鲢鳙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是用8个容积3立方米的水泥池和10个网箱进行的。一组池塘加水库底泥,一组只加库水,池塘和网箱都用空池、空箱对照,分别放入不同密度的鲢鳙鱼(2:1),经2天放养。放养期间测定了许多水化学、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和浮游植物的初级产量以及鱼的生长。发现随着鱼密度的增加,试验池和网箱内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生产量增加,而个体小型化,易消化种类减少,浮游动物则随鱼的密度增加而减少,鱼对浮游植物的利用率及鱼的生产量和浮游植物生产量之比随放鱼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作者认为放养鲢鳙鱼对浅水水体确有促使富营养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重金属元素Cu Zn对大白菜幼苗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选择石英砂、褐潮土、红壤作为培养基质进行了重金属Cu、Zn对大白菜幼苗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砂培条件下,随着重金属Cu、Zn处理浓度的提高,大白菜的发芽势、发芽率、芽长、主根长、侧根长、单株鲜重及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呈下降趋势,当达到一定处理浓度,大白菜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在褐土、红壤培养条件下,重金属Cu、Zn低浓度处理时,对大白菜各项生长及生理指标表现为促进作用,在高浓度则表现出抑制。在相同重金属处理浓度条件下,褐潮土、红壤的发芽势、发芽率、芽长、主根长、侧根长、单株鲜重及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等指标高于砂培,这可能与土壤本身有机质含量、pH值、CEC等理化性状因素有关,对这些重金属元素起到了缓冲作用。大白菜幼苗中脯氨酸的含量均随着重金属Cu、Zn浓度的增加表现出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鲢鱼对淡水浮游植物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分析滤食性鲢鱼对浮游植物的控制作用,分别在室内(30L水箱)和室外(2m×2m×1.5m试验池)对鲢鱼的滤食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鲢鱼对蓝藻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室内27~35g.m-3,室外50g.m-3的鲢鱼投放密度使蓝藻在浮游植物中所占比例明显下降;鲢鱼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随藻类密度增大而升高。投放鲢鱼是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水华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滤食性鲢鱼对浮游植物的控制作用,分别在室内(30L水箱)和室外(2m×2m×1.5m试验池)对鲢鱼的滤食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鲢鱼对蓝藻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室内27~35g.m-3,室外50g.m-3的鲢鱼投放密度使蓝藻在浮游植物中所占比例明显下降;鲢鱼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随藻类密度增大而升高。投放鲢鱼是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水华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在6个种植密度和5种施肥水平的不完全方案下,研究优质杂交冬油菜新品种湘杂油763的油菜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的变化。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在同一种植密度条件下越冬期和盛花期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施肥量下,只有越冬期叶片叶绿素a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无此规律。叶片叶绿素与籽粒产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非投饵网箱鲢鱼、鳙鱼对藻类的遏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鲢鱼(Hypophth almichthys molitrixi)、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滤食藻类生物的特殊功能,在相同水体条件的围隔网箱内投放不同数量的鲢鱼、鳙鱼,观测其对水中藻类生物滤食的强度与作用。结果表明:未养鱼的对照网箱内,藻类数量逐渐增加,到第16天时数量比箱外增加45.29%;网箱内放养鲢鱼、鳙鱼能够有效地抑制藻类的增加,第4天时放养鲢鱼、鳙鱼各处理的藻类数量比对照减少73%~83%,第7天时减少比例达到82%~88%。网箱养殖鲢鱼、鳙鱼与否的水色和藻类优势种群都有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太湖人工放流鲢、鳙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1992年和1993年度太湖人工放流鲢、鳙以后的捕捞产量、生长速度和肥满度等指标。1992年太湖鲢、鳙鱼种的放流量为923×104尾,252.16t.该年鲢、鳙捕捞产量为1379.71t,占全湖捕捞总产量的9.99%。1993年2种鱼的放流量增加为1132×104尾,354.24t,捕捞产量上升为1670.10t,占全湖捕捞总产量的11.87%。1984年以来,十年间放流鲢、鳙鱼的年平均产量达1450.8t,已接近五十年代鲢、鳙天然资源渔产量的最高记录。表明太湖人工放流鲢、鳙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稳定和提高太湖鱼产量有积极作用,在调整和改善太湖水产资源的合理结构方面也有积极的意义。根据太湖的环境条件、浮游生物的丰盛程度和鲢、鳙的生长速度和肥满度等指标的分析,认为鲢、鳙还有增产的潜力,还可适当增加放流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1992年和1993年度太湖人工放流鲢、鳙以后的捕捞产量、生长速度和肥满度等指标。1992年太湖鲢、鳙鱼种的放流量为923×104尾,252.16t.该年鲢、鳙捕捞产量为1379.71t,占全湖捕捞总产量的9.99%。1993年2种鱼的放流量增加为1132×104尾,354.24t,捕捞产量上升为1670.10t,占全湖捕捞总产量的11.87%。1984年以来,十年间放流鲢、鳙鱼的年平均产量达1450.8t,已接近五十年代鲢、鳙天然资源渔产量的最高记录。表明太湖人工放流鲢、鳙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稳定和提高太湖鱼产量有积极作用,在调整和改善太湖水产资源的合理结构方面也有积极的意义。根据太湖的环境条件、浮游生物的丰盛程度和鲢、鳙的生长速度和肥满度等指标的分析,认为鲢、鳙还有增产的潜力,还可适当增加放流量。  相似文献   

13.
围隔中不同密度鲢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采用2.5 m×2.5 m围隔,共设置4个试验鱼密度:0、116、176、和316 g/m2,研究了不同密度的鲢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在无鱼围隔中有大量个体较大的透明溞(Daphnia galeata)产生,并且在无鱼围隔中,浮游植物生物量最低,透明度显著的高于其他的围隔。与其它类似的围隔试验所不同的是:在无鱼围隔中没有蓝藻水华的发生。在有鱼围隔中,浮游甲壳动物始终由个体较小的微型裸腹溞占优势。并且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随着鲢密度的升高而降低。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在不同鲢密度的围隔中比较相似,与无鱼围隔相比,绿藻和裸藻生物量所占的比率较低,蓝藻生物量所占的比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2010年5月-2011年4月逐月对陈行水库悬浮物进行采样并分析其结构特征,根据水库悬浮物含量评估了水体的渔产潜力以及相应的鲢鳙合理放养量,并基于该水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渔产潜力和鲢鳙放养量进行了比较,以期达到有效控制水库浮游植物数量的目的。结果显示,悬浮物年均总量(干重)为(29.4±7.3)mg/L,其中有机物占34.4%,灰分占65.6%。悬浮物总量表现为冬、夏季高,春、秋季低,悬浮物中有机物所占比例春、夏季高(分别占42.20%和41.70%),冬季低;相反,灰分所占比例冬季最高(达77.06%),夏季低。悬浮物干重的水平变动表现为St4采样点最高,出水口St1最低;悬浮物含量总体表现为沿水流方向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悬浮物干重的垂直水层变化表现为:4 m水层>表层>2 m水层>1 m水层>透明度0.4 m水层。采用悬浮物含量估算陈行水库滤食性鱼类的渔产潜力为37.32 t,可投放鲢15 400 kg,鳙560 kg。基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陈行水库滤食性鱼类的渔产潜力为25.14 t,可投放鲢9 660 kg,鳙420 kg。  相似文献   

15.
池养鲢.鳙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池养鲢、鳙鱼的食物组成,消化利用和摄食强度。结果表明:鲢、鱅鱼食物种类多数相同,但鲢滤食小型浮游生物较多,鳙滤食大型浮游生物较多。鲢食物中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的数量比为552:1,是鳙的3.6倍;生物量比值为1.17:1,是鳙的7.3倍。故鲢以浮游植物为主要食物,鳙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但宜通称为食浮游生物的鱼类。鲢、鳙对硅藻、金藻、隐藻、裸藻中大部分种类消化良好,对甲藻、蓝藻和绿藻中部分种类可以消化,大部分难以消化。鲢、鳙摄食强度具明显昼夜节律性变化。摄食低谷在清晨2—6时,高峰在14时左右。摄食强度随溶氧、水温升降和食物丰歉波动。  相似文献   

16.
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对滆湖控藻网围内、外和工程示范区3个区域浮游植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58种,隶属7门80属。控藻网围内有11种优势种,网围外9种,工程示范区5种,网围内与网围外优势度最大的优势种均为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工程示范区优势度最大的为螺旋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e var.angustissima)。浮游植物现存量网围外网围内工程示范区。两两比较LSD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年均值在控藻网围内、外存在显著差异(P0.05),控藻网围内、外与工程示范区则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浮游植物生物量年均值在控藻网围内、外与工程示范区之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但是网围内与网围外则无显著差异。冗余分析(RDA)以及两变量相关分析(Pearson)结果均显示水温、Chl.a、COD_(Mn)是影响滆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7.
从患细菌性败血症的鲢肝脏中分离到一菌株,编号青1-2-3。通过代感染试验,发病症状与自然病鱼基本一致,对致病菌株进行细菌学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青1-2-3的生化表型不同于银鲫病原,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不同菌株。  相似文献   

18.
鲢细菌性败血症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细菌性败血症的鲢肝脏中分离到一菌株,编号青1-2-3。通过代感染试验,发病症状与自然病鱼基本一致,对致病菌株进行细菌学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青1-2-3的生化表型不同于银鲫病原,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不同菌株。  相似文献   

19.
A hypothesis was formulated to explain the possible cause of water bloom occurring inLake Qiandaohu in 1998 and 1999. We tested this hypothesis with a 3-year in situ field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ilver carp and bighead carppopulations, without other measures of nutrient control, could prevent the recurrence ofalgal bloom in the lake successfully. This result could serve as an evidence to thesuggested hypothesis for water blooming: The drastic decline of the filter feedingsilver carp and bighead carp in the lake, rather than the nutrients overloading, was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algal bloom.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we suggest a generalhypothesis to the ecological mechanism of algal blooming: The insufficient grazing fromthe phytoplanktivores (top-down control) to the algal reproduction from nutrientsavailable (bottom-up effect) is the radical cause of water blooming, while conventionally,it is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the enrichment of nutrients. Besides, this study showedthat stocking silver carp and bighead carp in lakes could improve water quality, whichis also contrary to the conventional opinion. Finally, this study provided a cost-effective and practicable approach to control water bloom for the large-sized reservoirs,especially when water blooming occurred locally. A net-enclosed aquaculture zone (NEAZ)can be established in the nutrients-exposure area of the waters and stocked with the twocarps, water bloom could be controlled and prev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