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抗病基因(Chi+Glu)对棉花越冬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9年收获的种子于当年与翌年进行发芽测试,结果显示,转双价基因(Chi+Glu)抗病棉与受体对照相比,发芽势衰减值减少14.25个百分点,发芽率衰减值减少15.25个百分点,差异显著;转基因抗病棉与常规棉在发芽势与发芽率上相比无显著差异。田间苗床播种上述转基因抗病棉种子,发芽率82.5%,高于受体对照27.5个百分点,高于常规棉10个百分点,说明所转双价抗病基因对棉花种子越冬能力有显著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转入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抗病基因(Chi+Glu)的中棉所24为试验观察品种,以对应的受体中棉所24为第1对照品种(ck1),以非特抗病基因棉赣棉11号为第2对照品种(ck2),在荒地生态条件下(以荒地地表用不除革模式播种检测技术)进行出苗率、株高、生育期、落粒性、自生苗竞争力等项目检测。结果表明:转入双价抗病基因棉花的出苗率平均低于第1对照0.6个百分点,低于第2对照3.8个百分点,无竞争优势;株高强于第1对照8.25cm,弱于第2对照12.25cm,总体无竞争优势;生育进展速度与两个对照基本相当;落粒性低于第1对照8.1百分点,低于第2对照5.9个百分点,且三者均无自生苗,也无竞争优势。说明棉花转入双价抗病基因后无变为杂革的可能性而安全。试验筛选结果表明,荒地检测转双价抗病基因棉的竞争能力,以4月下旬地表不除草两个播种方式为佳。  相似文献   

3.
以转双价基因(Chi+Glu)抗病棉品系为观察对象,受体材料及转基因(Bt+CpTI)抗虫棉品种中棉所79为对照,研究了转基因抗病棉花的栽培地生存竞争能力.栽培地中,与受体棉花相比,转基因抗病棉在营养生长、生殖生长、抗病性及纤维品质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与常规对照品种相当.研究表明,转入双价抗病基因后棉花在栽培地的生存竞争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具有较好的生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冀棉169”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2008年新审定的集海岛棉、陆地棉、瑟伯氏棉优异基因于一体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该品种丰产性强,高产潜力大,在河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霜前皮棉比对照增17.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黄河流域棉区鉴定结果,枯萎病病指5.6,黄萎病病指12.5,  相似文献   

5.
通过早春播种期、适宜播种期与初夏播种期(晚播)6个处理的试验,观测各品种苗期的出苗率、死苗率。结果表明:转双价抗病基因(Glu和Chi)棉花在早春播种期(低温)条件下,各品种间出苗率均低于30%,有差异但不太显著;死苗率低于抗病对照且远低于受体,但各品种的死苗率均高于35%。在适宜播种期下,随着气温升高,棉花的出苗率也随即提高,各品种的出苗率差异不显著,均达出苗要求(70%),而抗病性仍是转双价抗病基因棉好于抗病对照,更好于受体。初夏晚播时,由于温度较高,各品种间的出苗率和死苗率基本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创杂棉9号(原名GKZ9)是南通创世纪转基因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棉新组合,2002年和2004年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2005年进入生产试验。2005年底通过国家转基因安全性评价。2006年1月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39次会议审定通过。1产量水平2002年和2004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每公顷子棉产量3999.0kg,较对照(2002年对照为泗棉3号,2004年为苏棉9号)平均增产12.4%,每公顷皮棉产量1582.5kg,较对照平均增产4.0%;2005年参加生产试验,子棉产量每公顷3165kg,较对照苏棉9号增产18.8%,皮棉产量每公顷1249.5kg,较对照增产12.0%,子、皮棉产量…  相似文献   

7.
南农7号(原名南抗7号),是南京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选育的转Bt+CpTI双价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2004年取得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2006年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棉200606)。其品种选育方法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02116967.5。1产量水平在2000、2001年江苏省棉花区试中,两年平均每公顷产子棉3951kg,比对照泗棉3号增产11.44%,皮棉1624.5kg,比对照增产2.3%;2002年生产试验中,平均子棉3960kg,比对照泗棉3号增产16.08%,皮棉1621.5kg,比对照增产5.6%,均居第一位。2纤维品质南京农业大学在2000-2001年试验田取样,送农业部检测中心测试,…  相似文献   

8.
转双价基因抗虫三系杂交棉邯杂429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邯杂429是邯郸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转双价基因抗虫三系杂交棉。2006年通过河北省审定,2007年通过国家审定,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省审及国审的转双价基因抗虫三系杂交棉。在河北省及国家抗虫棉区试中,其子棉、霜前子棉、皮棉、霜前皮棉四项产量指标均居第一位,品质优良,并具有衣分高、抗病虫、制种程序简便、成本低、纯度高等特点。为更好地发挥该杂交种的增产潜力,根据其生长发育规律,经连续多年试验研究,并大面积示范种植,总结出了一套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1选育经过徐棉18号原名徐9856,该品种组合为苏棉12号×豫棉21号,1995年杂交,经南繁加代、扩大群体,1996年F2代长势突出,抗枯、黄萎病好,1997年从F3代初选出单株40多个,复选出单株20多个,决选出10多个单株于1998年进入株行圃鉴定。其中徐9856表现出产量高、抗性强、衣分高等特点。1999年升入所品比,每公顷子棉产量4381.5kg,皮棉产量1945.5 kg,较泗棉3号增产13.9%。2000年参加江苏省联合鉴定,每公顷子棉产量3148.7 kg,皮棉产量1373.7 kg,较泗棉3号增产4.87%。2001-2002年参加江苏省中熟抗病棉花品种区试,平均每公顷子棉产量3557.4 kg,皮棉产…  相似文献   

10.
鄂杂棉12F1(原代号20-9)是湖北省黄冈市农科所选育的高产优质抗病杂交棉新品种。2003-2004年通过湖北省杂交棉区域试验,2005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特征特性鄂杂棉12植株高大,松散塔形,茎秆粗壮,叶中等大,色较淡。全生育期长势强,后劲足,不早衰。1.1丰产性。2003-2004年湖北省杂交棉区试,两年平均每公顷子棉产量3617.1kg,皮棉产量1540.2kg,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号增产7.12%和10.78%。其中2003年每公顷子棉产量3540.6kg,皮棉产量1469.85kg,均居第1位,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号增产7.3%和9.9%,皮棉产量较对照及参试品种增产均达…  相似文献   

11.
转几丁质酶-葡聚糖酶基因水稻稻瘟病抗谱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来源于云南各地属于24个稻瘟病菌([i]Magnaporthe grisea[/i])生理小种的33个菌株,对受体品种南29及其4个转几丁质酶 β-1,3-葡聚糖酶串联基因水稻T5代品系进行了温室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不能侵染受体品种南29 的13个菌株也不能侵染转基因品系,可侵染受体品种南29 的20个菌株一般不能侵染转基因品系,转基因水稻对稻瘟病菌抗性范围较受体对照扩大,证明转几丁质酶 葡聚糖酶基因水稻对稻瘟病具有一定的广谱抗性;诱发条件下,转基因品系大田叶瘟病情指数为0~1级,穗瘟发病率为0.3%~10.23%,抗性较受体对照大幅度提高,表明这些品系在稻瘟病抗病育种中是有应用潜力的。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转基因棉花的环境安全性,以转双价基因(Chi +Glu)抗病棉为观察品种,受体材料及转基因(Bt+CpTI)抗虫棉中棉所79为对照品种,在河南安阳研究了转基因抗病棉花的荒地生存竞争能力.荒地中,无论是撒播还是深播,棉花长势均较弱,表现为生长缓慢、植株矮小、生育期延迟.4月底播种的棉花长势较弱,至9月底未见棉铃;5月底播种的棉花有个别植株能够结铃,但铃数少且小,无吐絮铃.研究表明,转基因抗病棉在荒地中无竞争优势,不能繁殖传代,无杂草化风险.  相似文献   

13.
银棉2号(sGKz8)是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的转双价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新品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北京银土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经过两年国家区试和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每公顷分别为对照中棉所41的123.9%、126.6%、128.7%,均居第一位,增产达极显著。该品种是高产、稳产、适应性好的抗虫三系杂交棉品种。为此,集成和完善“银棉2号”配套高产栽培管理技术体系,迅速推进其高产特色品种的产业化,将科技、生产和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很必要的。2007年春,由江苏辉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入试验、示范种植,并参加大丰市…  相似文献   

14.
中棉所9号具有抗病,丰产,优质和适应性广等特性,是目前较好的中熟抗黄萎病陆地棉新品种。其主要特点是抗黄萎、稍耐枯萎病。不但在黄萎病区增产显著,在轻病区和无病区,皮棉产量比鲁棉一号也略有增  相似文献   

15.
中棉所 41是中国棉花研究所选育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 ,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虫性强等特点。 2 0 0 2年引进镇平试验、示范、表现突出。2 0 0 3年镇平生产试验及较大面积试种后 ,综合性状表现良好。1田间种植表现1 .1产量表现2 0 0 2年镇平县棉花品种比较试验 ,每公顷子棉产量 31 42 .5 kg,皮棉 1 2 75 .8kg,分别比对照中棉所 2 9增产 4.0 %和 2 .4% ,居 1 2个参试品种第 3、第 2位 ;2 0 0 2年在镇平县良种场示范的 6.67公顷中棉所 41 ,每公顷子棉 30 87kg,皮棉 1 2 4 1 kg,分别比中棉所 2 9增产 3.7%和 1 .9% ;2 0 0 3年镇平县棉花…  相似文献   

16.
严根土  黄群  苏桂兰 《中国棉花》2009,36(12):23-23
中棉所72(原名:中3901)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转双价基因抗虫棉为母本,与常规、丰产、优质、抗病棉花品系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育成的丰产、优质、抗病、转双价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该品种亲本组合为中561×中6053。中561为转双价基因抗虫棉品种中棉所41(sGK-中23)的系选后代品系,中6053来源于中棉所25×中棉所35。  相似文献   

17.
湘杂棉 2号作为 1 6轮长江流域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的参试品种 ,于 1 998年引入南阳盆地。根据1 998年的试验结果 ,1 999年进行了连片规模种植 ,两年多点综合分析 ,该品种适宜南阳气候 ,从产量、效益、品质等方面都不失为一个优秀品种。1 产量表现1 998年试验 ,当年子棉每公顷 442 5kg,较泗棉3号对照增产 1 8.7% ,皮棉每公顷 1 843.9kg,较泗棉 3号对照增产 6.0 % ,霜前子棉每公顷3571 .9kg,较泗棉 3号增产 33.5% ,是自泗棉 3号参试到成为对照品种 7年间唯一超过对照并显著增产的品种。1 999年连片示范 ,表现更为突出。经对不同管理水平下的 …  相似文献   

18.
1产量表现2003年在133团种子站的品种对比试验田中,新陆早23公顷子棉5503.5 kg,2004年133团推广种植新陆早23号1176 hm2,平均单产子棉4459.1 kg,比大田种植的新陆早9号增产9.2%;在种子站的9个新品种对比试验中单产子棉4515kg,比对照新陆早12号增产8.6%,排列第三名。新陆早23号属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型品种,在花蕾期调查100株,枯萎病指9.7,黄萎病指14.3。新陆早23号属早熟棉区品种,适宜在北疆和其它早熟植棉区种植,特别适应机采棉区种植。2配套高产栽培技术2.1土地准备。目前本区植棉大部分都采用小三膜高密度植棉,故对土地的平整度要求较高,因…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永州市零陵区农业局经作站引进湘杂棉6号F1试种,皮棉产量高的达到2225kg/hm2,平均皮棉产量1873kg/hm2。2006年该镇种植了140hm2湘杂棉6号F1,占该镇棉花面积的88.4%,平均皮棉产量达到1970kg/hm2,比上年平均皮棉增产达97kg/hm2。在黄田埔镇设计6个已在当地种植一定面积的棉花品种(系)进行比较试验,试验表明,湘杂棉6号子棉、皮棉产量比对照湘杂棉2号分别增产4.0%和5.76%,比中29增产9.76%和9.24%。  相似文献   

20.
唐军  邹烁 《江西棉花》2009,31(4):48-49
亚华棉7号是由湖南隆平高科亚华棉油种业有限公司选育而成的具有高产、优质、抗病、铃大等特点的杂交棉新品种。于2006年参加湖南省棉花区域试验(预试A组),皮棉单产2085kgihm^2,居参试品种的第1位,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10.97%,增产极显著。2008年通过湖南省棉花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湘审棉2008012。2007年开始在南襄盆地示范种植,2007年在河南南阳种植获得子棉产量6750kg/hm^2,2008年在湖北襄樊种植获得子棉产量6375kg/hm^2,均表现良好,能适应在南襄盆地种植。为进一步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并结合南襄盆地的生态和生产条件,特将研究和总结出的亚华棉7号在南襄盆地高产栽培技术叙述如下,以便能发挥更大的生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