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为加快粮食品种结构调整步伐 ,扩大优质稻生产规模 ,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2 0 0 0年早季 ,仙游县种子公司承担省种子总站优质杂交稻新组合T优 7889示范 2hm2 ,现根据试种表现总结如下 :1 产量表现2 0 0 0年参加仙游县早稻区试名列第一名 ,平均单产 (指 667m2 ,下同 ) 470 11kg ,比对照佳禾早占增产 2 5 1% ,增产极显著 ,比对照汕优 0 16增产 0 0 7%。2 0 0 0年在赖店镇圣泉村作早稻试种 2hm2 ,成熟期按大田示范分类型进行实割三丘验收 :T优7889最高单产 60 0 6kg ,最低单产 4 87 9kg ,平均单产 5 12 …  相似文献   

2.
为了积极稳妥地发展福建省两系杂交稻 ,为大面积扩大生产应用提供依据 ,两年来该中试基地承担双晚季两系稻新组合福两优 2 163、福两优 2 186的中试示范片。 1999年晚季参加示范面积各0 33hm2 ,2 0 0 0年参加中试示范各 0 67hm2 。以汕优 63为对照。现将示范结果总结如下 :1 经济性状表现 (表 1)表 1 经济性状表现示范组合 株高(cm)从数(万丛 / 6 6 7m2 )丛穗数(穗 )每 6 6 7m2 有效穗 (万穗 )穗粒数(粒 )结实率(% )千粒重(g)理论产量(kg/6 6 7m2 )实收产量(kg/6 6 7m2 )比CK±(kg)福两优 2 16 3 10 11.2 712 .6 16 …  相似文献   

3.
金两优 36系福建农业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用籼稻光敏不育系Hs - 3和籼稻品系“94 6”配制而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产量优势明显 ,1998年参加福建省中稻区试 ,平均单产 (指 6 6 6 7m2产量 ,下同 ) 511 73kg ,比对照汕优 6 3增产11 6 % ,增产极显著 ;1999年继续参加省中稻区试 ,平均单产 56 9 17kg ,比对照汕优 6 3增产10 19% ,达极显著水平。该组合于 2 0 0 0年 2月 2 9日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建阳市于 1999年引进金两优 36 ,在海拔 14 6m的将口镇良种场分别做中稻和连作晚稻种植共试种 10 6 6hm2 。该组合表现根系发…  相似文献   

4.
特优 175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用龙特甫A与恢复系 175配制而成的杂优新组合。该组合具有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米质好、丰产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抗性强等特点。该组合 1998~ 1999年参加省晚杂优区试 ,分别比汕优 63增产 8 61%和5 81% ,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 2 0 0 0年晚季 ,武平县良种场示范种植 1 1hm2 ,收获时实割验收 ,平均产量 5 68 6kg/ 666 7m2 ,比汕优 63增 89 1kg/ 667m2 ,增幅 18 2 %。在试验示范过程中进行了观察、记载、对比、分析 ,并总结出高产栽培技术措施。1 特征特性1 1 产量表现  1998年全省 18个试点统…  相似文献   

5.
特优 175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用龙特甫A与自育的恢复系N175配制而成的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 ,2 0 0 0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诏安县于 1999年引进试种 ,2 0 0 0年在桥东等乡镇作双晚种植 ,表现产量高 ,稳产性好 ,抗逆性强 ,生育期理想 ,适应性广 ,可在全县进一步扩大种植。现将试种结果及栽培技术要点浅析如下 :1 产量高 ,稳产性好特优 175是高产的晚籼组合 ,两年试种平均产量 4 5 0kg/ 667m2 ,都比特优 63增产 ,2 0 0 0年晚季较大面积试种 ,产量达到 4 62kg/ 667m2 ,比对照组合特优 63 (4 4 2kg/ 667m2 )增产…  相似文献   

6.
两优 2 163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育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 ,具有生育期理想 ,分蘖力较强 ,抽穗整齐 ,熟期转色好 ,再生力强 ,高产优质等优点。2 0 0 0年在永泰县嵩口镇卢洋村进行种植再生稻试种试验 13hm2 ,取得较好结果 ,头季稻平均产量5 2 6 7kg/ 666 7m2 ,再生稻产量 375kg/ 666 7m2 。其中产量最高的 0 2hm2 ,头季稻产量 5 66 9kg/ 666 7m2 ,再生稻产量 4 5 2 6kg/ 666 7m2 ,两季合计产量10 19 5kg/ 666 7m2 ,比对照汕优多系 1号再生稻增产2 2 9% ,现将两优 2 163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产量结构头季稻 :…  相似文献   

7.
D优 5 2 7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用D6 2A与蜀恢 5 2 7配组育成的高产、优质、抗病的三系杂交稻新组合。 2 0 0 2年 1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D6 2A分蘖力强 ,米质优 ,蜀恢 5 2 7穗大粒重 ,花粉量大 ,米质优 ,较抗稻瘟病 ,配合力好 ,杂交优势强。1 产量表现该组合 1999年四川省区试 ,平均单产5 85 3kg/ 6 6 7m2 ,居首位 ,比对照汕优 6 3增产9 0 3%。 2 0 0 1年晋江市种子公司从福建省农林大学杂优研究室引进 ,分别在晋江市陈埭中和种养场种植 0 15hm2 ,平均单产 5 0 3 5kg/ 6 6 7m2 ;市国营良种场种植 0 2 3hm2 ,…  相似文献   

8.
两优2163是福建省稻麦研究所以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SE21S与明恢63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1998年、1999年通过省区域试验,2000年3月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米质优,生育期理想,产量有保证,在市场对米质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今,它是一个较理想的晚杂组合。1 产量表现1998年参加省晚籼两系组区试,平均产量49396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050%;1999年续试,平均产量37985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减产027%。两年产量与汕优63均无显著差异。1998年在长乐市鹤上镇试种示范,实割测产,平均5373kg/667m2,比汕优63增产407kg…  相似文献   

9.
潘庆山 《杂粮作物》2002,22(3):184-184
谷子新品系“吨金谷”是兴城市双树乡农业站闫笑贵从农家品种选育出来的 ,2 0 0 1年首次在绥中县试种。其特点为抗病、抗虫、抗草、分蘖力极强。粮、草产量均高。一般籽实产量 112 5 0kg/hm2 ,谷草产量 16 875kg/hm2 。1 植物学特性幼苗粗壮 ,叶片肥厚 ,叶色深绿 ,分蘖力强 ,幼苗干旱时分蘖减少 ,幼苗期水分充足时 ,一般可分蘖 4~ 8个 ,最多分蘖 12个以上 ,分蘖苗长势极旺 ,与主茎苗一般粗壮。株高 6 0~ 90cm ,茎粗 1.2cm左右 ,全株可见叶片 14~ 16片 ,叶片前期上冲 ,后期平展 ,株型紧凑。穗型棒锤型 ,穗长 18.2 5cm ,穗…  相似文献   

10.
汕优 397是南平市农科所育成的籼型杂交晚稻 ,1996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 1994年引入建瓯市 ,经过 4a试验示范 ,表现高产、优质、抗病、综合性状优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1995年种植 13 33hm2 ,1996年种植 33 33hm2 ,1997年种植 833 33hm2 ,1998年面积超过 16 6 6 6 7hm2 ,并确定为建瓯市主推杂交晚稻中熟组合。现将汕优 397几年来在建瓯种植表现和栽培要点小结如下 :1 种植表现1 1 丰产性好1994年建瓯市引进试种 ,大区对比试验产量513 0kg/ 6 6 6 7m2 ,比对照汕优桂 33增产 9 1% ,徐墩镇农…  相似文献   

11.
培两优 2 75是用我中心“863”两系课题组新育成的倾粳亲籼系 2 75为父本 ,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引进的培矮 64S为母本配制的亚种间强优势组合 ,米质 4项主要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 ,6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 ,饭味可口。该组合于1999年 9月通过广西省级审定。至 2 0 0 0年早季共试种推广 2万hm2 左右。1 培两优 2 75的产量表现1997年北流市引进试种成功后 ,1998年示范2 5 6.7hm2 ,经市农业局、科技局、统计局的科技人员抽样验收 ,平均单产 7.86t/hm2 ;其中两系组合高产竞赛田面积 677m2 ,平均单产达 9.81t/hm2 ;1999…  相似文献   

12.
浙糯玉 1号是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于 1994年选育的高产、优质、抗病鲜食型糯玉米新品种。一般鲜穗产量 9750kg/hm2 。 2 0 0 0年 4月 6日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可在全省推广种植。1 产量水平1995年在本所试验田进行品比试验 ,浙糯玉 1号鲜穗产量 12 4 99 5kg/hm2 比对照苏玉糯 1号显著增产。 1996~ 1997年浙江省糯玉米多点品比试验平均鲜穗分别为 10 0 50kg/hm2 、10 551kg/hm2 比对照苏玉糯 1号分别增产 15 8%、4 9%。 1997年金华市种子公司组织的 6县 (市 )大区生产试验 ,浙糯玉1号平均鲜穗 9930 2kg…  相似文献   

13.
鲍守礼 《杂粮作物》2002,22(3):183-184
“吨谷一号”是山西农业大学经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高效谷子新品种。 2 0 0 1年 ,我们从北京金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入葫芦岛市。1 “吨谷一号”产量表现葫芦岛市 2 0 0 1年引种“吨谷一号” ,生育期间遭受春旱、伏季高温多雨和锈病严重为害。在 8个试种品种中 ,“吨谷一号”产量最高 (表 1)。孤竹营子乡和塔山农业中心试验地两处共设 5个试验点 ,总计示范面积 4 74 2 .4m2 。平均籽实产量 4 2 0 .0kg/ 6 6 7m2 ,谷草产量 2 38.6kg/6 6 7m2 ,出米率 85 %。以当地优质小米价格 2 .4 0元 /kg计算 ,收入 85 1.76元 / 6 6 7m2…  相似文献   

14.
福优 964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用福伊A与福恢 964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经1999~ 2 0 0 0年两年较大面积试种表明 ,福优 964是个高产、稳定、安全、生育期适中、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抗稻瘟病、米质好的晚籼组合。1 产量表现福优 964组合经两年长乐市多点试种平均666 7m2 产量 4 0 0~ 4 60kg。在鹤上试点 1999年平均产量 4 60 1kg ,比汕优 63 ( 4 11 9kg )增产11 70 % ;2 0 0 0年扩大种植 10 9hm2 ,平均产量4 0 1 1kg ,比汕优 63 ( 3 60 2kg)增产 11 3 5%。2 特征特性2 1 生育期 福优 964属基本营养型组…  相似文献   

15.
优质稻新科 2号系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利用巴基斯坦优质品种Bacmati370为材料 ,经钴 6 0辐射诱变育成的早、晚兼用优质稻新品种。新科 2号于 1997年早季由厦门市集美农技站引进试种 ,表现高产、优质、抗性好、耐肥。 1999年厦门市种子管理站将该品种列入厦门市早季优质稻组区域试验 ,产量名列前茅。 2 0 0 0年早季继续参试 ,产量仍位居第一。 2a的区试、示范、结果表明 ,新科 2号具有生长整齐 ,丰产性好 ,耐肥抗倒 ,后期转色好等优点 ,适宜厦门市种植。1 主要特征特性1 1 产量高 该品种一般每 6 6 7m2 产 4 6 0~ 5 0 0kg …  相似文献   

16.
世纪黄占系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用清油占与4 7- 10 4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常规早稻 ,该品种具有米质优 ,生育期短 ,株型集散适中 ,抗倒 ,抗稻瘟病等特点。平和县原种场于 1998年引进试种0 33hm2 ,6 6 7m2 产量 4 4 3kg ,1999年在该县的文峰、山格、小溪、南胜、五寨等乡镇示范33 3hm2 ,平均 6 6 7m2 达 4 2 1kg ,各地均反映该品种米质特优 ,抗稻瘟病 ,容易管理等优点 ,在目前的优质米系列品种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1 产量表现平和县于 1999年进行世纪黄占与佳禾早占简比试验 ,6 6 7m2 产量分别为 4 2 8 5kg和 4 37 3kg ,…  相似文献   

17.
中香 1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优质籼香型常规水稻新品种 ,米质达部颁一级米标准。 2 0 0 0年在建瓯市小松镇霞抱村连片种植 33 3hm2 ,并通过市农业局组织的有关专家测产验收 ,平均产量4 86 1kg/ 667m2 。现将试种结果和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农艺性状好、易于栽培中香 1号品种于 6月 2 0日播种 ,7月 12日插秧 ,10月 2 0日成熟 ,全生育期 12 3d ,属晚稻中熟品种 ,易于晚稻趋利避害 ,安全过关 ,稳中求高的稻作栽培。田间考种 ,株高 10 3cm ,有效穗 19 6万穗 ,平均穗粒数 12 4 5粒 ,结实率 87% ,千粒重2 5g ,后期着色好。2 抗病…  相似文献   

18.
南厦 0 6 0是南平地区农科所从厦大生物系育种组提供的株系中系统选育而成的早籼新品种 ,1998年引进示范种植 0 6 7hm2 ,平均产量 4 54kg/6 6 6 7m2 ,1999年示范面积 1 33hm2 ,平均产量4 6 8 95kg/6 6 6 7m2 ,比对照 78130增 7 9% ,米质据农业部稻米制品质量监测中心化验 ,长宽比 ,碱消值 ,胶稠度 ,蛋白质含量 4项指标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 ,糙米率 ,精米率 ,透明度 ,直链淀粉含量4项指标均达优质米二级标准 ,是一个优质、高产、综合性好的早稻优质新品种。1 特征特性1 1 农艺性状 南厦 0 6 0株高 10 0~ 10 5cm ,分…  相似文献   

19.
特优 175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与南平市农科所联合选配的晚稻新组合 ,该组合是用龙特甫A与恢复系 175组配而成。 1998~ 1999年平和县初次引进试种 ,同时与平和县几个推广组合对比 ,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增产 ,其中最高产量达 9112 5kg/hm2 ,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1 产量表现1999年晚季在平和县五个乡镇种植特优 175,并与特优 6 3、特优 70、特优 77、特优多系 1号等组合对比 ,均表现增产。其中增产幅度较大的是芦溪点 ,平均单产比特优 6 3增产 35 8%。 1999年晚季在文峰镇文美村示范 2 7hm2 ,平均产量 836 2 5kg/hm2 ,比特优…  相似文献   

20.
为了转变灌溉农业的增长方式 ,我们于1 995~ 1 999年在二龙镇二十家子基点村试验并推广了玉米前套小麦技术。共种植373.40hm2 ,小麦产量 31 5 1 .47kg/hm2 ,玉米产量 1 1 335 .5 8kg/hm2 ,混合产量达到1 44 87.0 5kg/hm2 ,比对照田 (等行距单作玉米 )增产 46 93.46kg/hm2 ,增产率为47.92 %。 1 998年有 0 .1 6 2hm2 高产田 ,小麦产量 2 92 3.89kg/hm2 ,玉米产量 1 5 6 6 6 .75kg/hm2 ,混合产量达到 1 85 90 .6 4kg/hm2 。按 1 995~ 1 997年不变价格分析 ,玉米前套小麦田的产值达到 1 9439.0 3元 /hm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