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2010年云南省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边界为基础,借助ARCGIS和Fragstats软件从时间和空间上统计分析2000~2010年保护区范围内的生态系统变化特征,计算生态系统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且对十年内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构成在2000 ~ 2005年呈现出上升趋势,而在2005 ~ 2010年呈现下降趋势.景观格局指数从侧面反映这一规律.但是,从宏观上讲,云南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十年间其生态系统构成和景观特征保持不变.生态系统构成在2000 ~ 2010年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构成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对紫叶秋海棠(B.purpureofolia)和假厚叶秋海棠(B.pseudodry-adis)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紫叶秋海棠仅有三个居群,假厚叶秋海棠仅有两个居群,二者的种群的成熟个体数量均少于2500,不存在成熟个体超过250的亚种群。根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C2a(i),应将二者列为濒危物种EN(Endangered)。  相似文献   

3.
对紫叶秋海棠(B.purpureofolia)和假厚叶秋海棠(B.pseudodry-adis)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紫叶秋海棠仅有三个居群,假厚叶秋海棠仅有两个居群,二者的种群的成熟个体数量均少于2500,不存在成熟个体超过250的亚种群。根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C2a(i),应将二者列为濒危物种EN(Endangered)。  相似文献   

4.
以2010年云南省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边界为基础,借助ARCGIS和Fragstats软件从时间和空间上统计分析2000~2010年保护区范围内的生态系统变化特征,计算生态系统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且对十年内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构成在2000~2005年呈现出上升趋势,而在2005~2010年呈现下降趋势。景观格局指数从侧面反映这一规律。但是,从宏观上讲,云南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十年间其生态系统构成和景观特征保持不变。生态系统构成在2000~2010年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构成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秋海棠被称为“观叶植物之王”,探究不同颜色秋海棠叶片的结构与耐热性之间的关系,旨在筛选出叶片观赏价值高、耐热性好的秋海棠品种。【方法】通过石蜡切片对 7 种秋海棠属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应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对叶片组织结构相关指标进行筛选,进一步采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7 种秋海棠属植物的耐热性。【结果】(1)7 种秋海棠属植物的叶均为异面叶,上下表皮均由一层排列紧密的细胞组成,上表皮平整或外凸,气孔集中在下表皮。叶肉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栅栏组织不发达,由1~2 层细胞组成,内含较多叶绿体;海绵组织较发达,由 3~5 层细胞组成;叶片颜色不同,栅栏组织的形态及排列方式不同。(2)影响 7 种秋海棠属植物耐热性的主要指标为叶片总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栅海比和组织紧密度。(3)7 种秋海棠属植物的耐热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巴塞罗斯秋海棠(Begonia barsalouxiae)、鹿寨秋海棠(B. luzhaiensis)、罗城秋海棠(B. luochengensis)、鹿斑秋海棠(Begonia sp.)、德宝秋海棠(B. debaoensis)、变异秋海棠(B. variifolia)、香花秋海棠(B. handelii)。按照耐热性等级可将其分为 3 种类型:巴塞罗斯秋海棠为耐热型;鹿寨秋海棠、罗城秋海棠为中耐热型;德宝秋海棠、鹿斑秋海棠、香花秋海棠、变异秋海棠为低耐热型。【结论】通过对秋海棠属植物叶片解剖结构观察发现,7 种秋海棠叶片栅栏组织均不发达,海绵组织较发达,叶片结构疏松,这种结构对秋海棠的耐热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赵宝林  陈春玲  刘东焕  赵世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023-2028,2152
秋海棠属(Begonia Linn.)系秋海棠科(Begoni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北京秋海棠科野生仅1种,即中华秋海棠(B.grandis var.sinensis)。对北京周边山区进行的资源调查,发现有野生的中华秋海棠,通过调查和定点观察、试验,了解北京地区中华秋海棠的资源分布与形态特征、及其栽培特性、生物学特性的基本情况,并进行引种栽培研究。  相似文献   

7.
杨丽华 《北京农业》2014,(33):122-123
本研究调查了紫叶秋海棠和假厚叶秋海棠的野外生境特点,进行了引种栽培并总结了二者栽培管理的方法,旨在为秋海棠属植物的栽培管理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8.
对秋海棠属的5个种进行了60Co-γ射线照射诱变研究.结果表明,秋海棠的半致死剂量在10~20 Gy之间.60Co-γ射线照射秋海棠容易造成植株普遍的矮化,茎变弯;植株在生长过程中部分叶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照射易延迟植株的花期,辐射的剂量越高,花期越晚.60Co -γ射线照射有利于发生较多形态的观叶秋海棠植株变异,在诱变育种中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15,20 ,25,30,18/25℃下对新鲜的大围山秋海棠(Begonia daweishanensis S. H. Huang &; Y. M. Shui), 紫叶秋海棠(B purpureofolia S. H. Huang &; Y. M. Shui)和假厚叶秋海棠(B pseudodryadisC. Y. Wu)进行萌发试验,发现大围山秋海棠及假厚叶秋海棠的种子在所有温度条件下均有较高的萌发率;而紫叶秋海棠的种子在30℃下萌发率较低。将3种秋海棠种子分别在室温,4℃及-20℃下贮藏60,90, 180d,在18/25℃下进行萌发试验,发现在室温及4℃下,3种秋海棠的种子萌发率随贮藏时间的增加没有明显变化,而在-20℃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3种秋海棠种子的萌发率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0.
四季秋海棠无土栽培营养液配方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4种营养液配方,对其叶片数、株高、冠幅、花序数、小花数、雄花径和生长量进行比较研究,以筛选出最适宜四季秋海棠生长的营养液配方.结果表明,与铁十字秋海棠配方(T1)比较,Hoagland和Snyde(1938)(T4)通用配方对四季秋海棠的叶片数、株高、冠幅、生长量、花序数、小花数增加影响显著,但对雄花径的影响不显著;日本园试通用配方(T7)对四季秋海棠的花序数、小花数、雄花径、株高、冠幅增加影响显著,而对叶片数影响不显著.银星秋海棠配方(T2)对四季秋海棠的生长影响与T1差异不显著.因此,在进行四季秋海棠无土栽培时,营养生长时期可选用T4营养液配方,生殖生长时期可选用T7营养液配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新野生真菌小菇一种Mycenasp.的分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到一种新的野生真菌,经形态学观察初步确定为小菇一种Mycenasp.。对该真菌进行了DNA提取、18SrDNA的PCR扩增与产物回收、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和测序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研究,对其基因序列进行了Blast比对和同源性数据检索。[结果]利用通用引物进行18SrDNA的PCR扩增,可获得约1.8 kb的扩增片段。通过序列分析,对回收后的产物进行鉴定,确定其为18SrDNA基因序列。通过对小菇一种Mycenasp.的18SrDNA基因序列进行Blast比对和同源性数据检索,发现其与白蘑属、毛伞属和脐伞属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可推测该野生真菌为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白蘑科一种,并结合其形态特征,暂时确定为小菇一种Mycenasp.。  相似文献   

12.
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叶片叶绿体性状超微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L.f.spoalanca)和栽培稻(O.sativa L.)叶片的成熟叶绿体性状基本结构相似。普通野生稻叶片叶绿体体积较小,基粒数和基粒片层数少,基质密度低,但基质片层数较多,具有较多嗜锇体颗粒。栽培籼稻叶片成熟叶绿体积累大量的淀粉,且在叶绿体旁伴随着结构发育良好的线粒体和过氧化物体。普通野生稻直立类型具有类似的特征,而匍伏类型没有。这些现象说明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演变而来,也说明栽培籼稻与一年生直立类型野生稻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7个不同野生毛葡萄株系及5个选育的毛葡萄远缘杂交后代196、296、B2、741、213的栽培性状以及果实品质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个毛葡萄远缘杂交后代的物候期均要早于野生株系,杂交后代的果实品质优于野生株系;对黑痘病的抗性方面,野生毛葡萄表现为免疫,远缘杂交后代遗传了毛葡萄对黑痘病的高抗病性,表现为高抗和抗病。  相似文献   

14.
通过薏苡属薏苡与川谷杂交,研究了获得杂种的方式,并对杂种F1及其双亲进行了植物学、农艺学性状的观察比较。结果表明:反交较正交易获得杂种;川谷的抗性、粒重等特性在F1中得到表达,杂种F1在形态性状、生长势、生物产量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杂种F1代表现一定程度的不育,结实率为30—50%。本文对薏苡属居群演化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野生番茄和栽培番茄的耐盐差异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生番茄秘鲁番茄,潘那利番茄和栽培番茄“鲜丰98-7”、“交农1号”和“交农2号”为材料,并对其幼苗进行盐胁处理。15 d后对植株的干重、根冠比、叶片含水量和POD酶谱等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种的植株干重显著高于栽培种,且保持较高的叶片含水量和根冠比,具有较强的盐适应能力,且潘那利番茄耐盐性强于秘鲁番茄。栽培种的耐盐性低于野生种,且品种间存在差异:“交农1号”和“交农2号”显著优于“鲜丰98-7”。盐胁迫条件下野生番茄和栽培番茄在酶带数量和活性上有极显著的不同,尤其是表现在POD2这条酶带上,其在2个野生种体内活性很强,远远高于栽培番茄。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8个树莓品种与当地表现良好的2个野生种的生活力和抗病虫性。结果表明,不同的树莓品种与野生种间生活力存在差别,生活力最强的树莓品种为Chengong no-thorn black raspberry、Willamette和2个野生种R.biflorus与R.niveus;茎腐病和叶斑病是树莓的2种主要真菌病害,抗病性较强的为树莓品种Chengong no-thorn black raspberry、Fengmanhong、Fall Gold、Golden har-vest和两个野生种R.niveus与R.biflorus;果蝇和小长蝽是危害树莓果实和花的主要害虫,受虫害程度最轻的是树莓品种Chengongno-thorn black raspberry、Fengmanhong、Boyne和2个野生种R.niveus与R.biflorus。  相似文献   

17.
桃树叶片气孔形状与大、小气孔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桃叶片气孔形状与桃属植物进化的关系,以桃亚属6个种139份材料为试材,观察了桃树叶片气孔形状和大、小气孔的分布。结果表明:桃气孔形状有3种,即近圆形、细长形和近椭圆形。野生种都为细长形,栽培种中近椭圆形的最多,占65.07%,近圆形和细长形分别占到12.95%和17.99%。野生种无大、小气孔的分布,栽培种有大、小气孔的分布,其分布情况可以分为4类,第Ⅰ类:无大、小气孔的分布,气孔大小一致;第Ⅱ类:有大气孔分布,但无小气孔的分布,大气孔主要分布于梢脉顶端;第Ⅲ类:仅有小气孔,无大气孔;第Ⅳ类:既有大气孔,又有小气孔,大气孔分布于梢脉顶端,而小气孔则分布于普通气孔之间。气孔变圆及大、小气孔的分化是进化的标志。光核桃气孔细长,无大小气孔分化,是较原始的类型。没有发现光核桃与栽培种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豫西山区野生百合资源的进一步驯化、栽培、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对豫西山区野生百合资源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卷丹、山丹、细叶百合、条叶百合、光百合5个野生百合种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豫西山区5个野生百合种的鳞茎形状、颜色、鳞片形状有明显差异,茎干颜色及附属物都有较大差别;叶片的形状差异较大;花的特征差异明显,花姿差异较大,光百合的花色呈乳白色且具有浓香,其余百合种花色均呈桔红色或红色,没有香味;花蕊的特征差异明显,柱头、花柱、花药的颜色存在差异。[结论]豫西山区不同野生百合种在鳞茎、茎秆、叶片和花等器官的形态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在全面野外考察、采集植物标本的基础上,对莱芜野菜的种类组成、生活型、食用部位、药用价值和食用方法等进行了研究,鉴定出有药食两用价值的野菜资源共计108种,并对该地区野菜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苎麻属野生种资源的特性及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人工圃中对采自国内 1 4个省份的苎麻属野生种的生育特性、生物学特性、经济性状及抗性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大多数野生种的出苗期在 3月份 ,现蕾期在 8~ 9月份 ;丛生类野生种的茎直立 ,分株力中等 ,散生类野生种的茎半直立 ,分株力强 ;平均株高、茎粗、皮厚分别为 1 3 7.8cm、0 .63cm和 0 .5 3mm ,经济性状好的野生种抗性强。讨论了中国苎麻属野生种资源的利用与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