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物土传真菌病害发生的根际微生物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土传病害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根际是作物养分高效利用的窗口,是植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关键微域,也是土传病害发生发展的主要场所。在宏基因组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了解根际微生物与土传病害互作关系,有利于从微生物种群、功能代谢和抑病物质等研究找出防控土传病害的有效方法。本文综述了根际微生物与土传真菌病害的发生机制关系,探讨了土传病原真菌致害机理,并提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重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土传真菌病害发生严重,很多是由不同病原菌复合侵染的结果,其致害机理较为复杂。定向优化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提升植物根际微生态抗性,是防控土传病害途径之一,应加以重视。现有研究多偏向根际促生微生物,而忽视了根际有害细菌与病害发生和作物生长的关系。今后的研究应系统评估土传真菌病害的发生及危害程度、归类土传真菌病原菌类型、深入研究土传真菌病害发生的根际微生态机理以及研发土传真菌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晚疫病较为常见,该病属寄生性真菌病害。一般来说,在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温度比较低,湿度大的环境下容易引起该病害的发生。近年来,湖北省马铃薯的此类病害严重,需要引起广大种植户的重视,因此,马铃薯晚疫病害的发生特征及防治值得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马铃薯土传病害发生严重,除了真菌、细菌等病原物引起的病害外,线虫病成为威胁马铃薯生产的又一大病害.危害马铃薯的植物寄生线虫主要有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鳞球茎线虫(Ditylenchus dipsaci)、马铃薯孢囊线虫(马铃薯白线虫(Globodera rostochi...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了解广西兰花上发生的真菌性病害,笔者调查了广西各兰花种植区发生的病原真菌种类,介绍了发生最严重的3种病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柑橘青苔病是一种普遍发生且为害严重的病害。研究发现在潮湿多雨及管理水平落后的果园,柑橘青苔病易发生,其病原可能是藻类与真菌等多种生物,生产中多采用化学防治。综述柑橘青苔病发生规律、病原特征、对柑橘品质和生理的影响研究进展,总结柑橘青苔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对三七免耕种植的定位研究,探讨三七根腐病发病过程中的菌群变化及其与三七根腐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设施栽培条件下三七根际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及种群结构均随着季节气温而变化,其消涨变化规律与三七根腐病高发期吻合,是诱发三七根腐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三七根腐病的发生,与土壤中厌氧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的增加及其种群数量比例变化有密切的关联性,这三类菌群的数量及其比例变化是诱导三七根腐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土壤温度与根腐发病率没有直接的关联作用,但是温度可改变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并导致三七根腐病的发生发展;根际土壤中好氧细菌数与厌氧细菌数比例及真菌与细菌总数比值可作为三七根腐发病及病害防治的预期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德宏州是柠檬种植的最适宜区,但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在柠檬生长过程中,易受到病害的侵染并有蔓延的趋势。对德宏州柠檬病害发生与危害、主要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病害的综合防治途径进行了讨论与建议,希望为德宏柠檬病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促进德宏柠檬产业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8.
烟草主要病害防治方法及抗病品种与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玲 《南方农业》2008,2(3):33-35
烟草病虫害是影响烟草产量、品质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烟草2种病毒病害、3种真菌病害、2种细菌病害以及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方法.由于农作物的抗病性往往与其产量水平、品质相矛盾,建议烟草种植者在选择品种时,不可以单方面强调抗病性,一般说来,选用中抗以上的品种即可.  相似文献   

9.
调查分析了济麦22、济麦23、济麦229、济麦44和济糯麦1号等5个山东省主要栽培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和采后入仓期间籽粒的真菌污染以及呕吐毒素积累情况,分别在小麦籽粒灌浆期、成熟期和采后入仓3个阶段进行采样,对污染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基于18S核糖体DNA的ITS序列的分子鉴定,测定小麦籽粒生长发育期呕吐毒素积累情况。试验共分离到603株真菌,分属9个属,分别是镰孢属、曲霉属、青霉属、交链孢属、毛霉属、根霉属、毛壳菌属、篮状菌属和黑孢霉属;小麦籽粒成熟期真菌污染和呕吐毒素积累最严重;济麦22和济麦23受真菌污染最轻,其次是济麦44和济糯麦1号,济麦229污染最重。结果表明,小麦受真菌和毒素污染的程度与籽粒生育期和品种相关;小麦籽粒成熟期前是小麦病害与呕吐毒素污染防控的关键阶段,可以在小麦成熟期前采取措施对真菌污染和呕吐毒素积累进行防控;采收时避免交叉感染,防止入仓时小麦携带大量病原菌加重污染,这些均可作为小麦真菌病害防治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硅化物处理对草坪草弯孢霉叶枯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已报道有20余种草坪真菌病害、近百种真菌病原物。病害不仅严重降低草坪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还导致禾草早衰和草坪毁坏;而且化学农药的使用造成了环境污染和增强了病原物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甘肃省梨树病虫害种类、危害部位、地理分布和危害程度,2011 — 2014年对全省不同地区梨园定点、定期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甘肃省梨主产区危害梨树的病害共11种,真菌、细菌和生理性病害的比例为10∶0∶1,以真菌性病害为主。危害部位有枝干、叶片、果实和新梢。偏重发生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腐烂病、黑斑病、锈病和黄化病。除白粉病和腐烂病在全省6个产区均发生外,其他病害在各产区分布不均匀,发生地区各有差异。虫害共调查到6目16科20种,危害部位有叶片、果实、新梢和枝条。属偏重发生的虫害主要有梨小食心虫、梨木虱、梨茎蜂和大青叶蝉。除梨小食心虫、梨茎蜂、梨木虱和苹果全爪螨4种在全省6个产区均发生外,其他虫害在各产区分布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梨瘿蚊是我国农业种植业领域中一种新的病虫害。通过对梨瘿蚊的病害特征与发生规律进行研究,能为病害防治提供依据。基于此,介绍了梨瘿蚊的虫害特征及发生规律,提出了梨瘿蚊的为害特点,并从梨瘿蚊发生原因角度出发,探究农业、物理和化学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3.
利用指数平滑法对甘肃省2000-2019年苹果树腐烂病、苹果枝干轮纹病、苹果褐斑病和苹果斑点落叶病4种病害发生程度进行基本趋势分析,并用2020年的发生值进行了验证,预测了2021-2022年的发生趋势,分析了发生程度与发生面积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苹果树腐烂病、苹果枝干轮纹病、苹果褐斑病和苹果斑点落叶病4种主要病害2020年拟合值接近实际,预测在甘肃2021-2022年2年内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苹果树腐烂病发病趋势将较缓,其他3种病害的发生将呈较快上升趋势,需加强病害预防和控制。相关分析表明,甘肃省4种苹果主要病害发生程度与发生面积之间无相关性。本研究为指数平滑法短期预测苹果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贵州省龙里县羊肚菌开展真菌病害调查、采集与分离纯化,运用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子检测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共分离鉴定了18个真菌病原菌菌株,属于木霉属(Trichoderma)、毛霉属(Mucor)、根霉属(Rhizopus)、镰刀菌属(Fusarium)和阿太菌属(Athelia)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连续3年的定位试验, 研究了不同生产模式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主要病害的发生种类、流行特点及灰霉病、晚疫病、早疫病消长动态及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日光温室番茄病害主要以灰霉病、叶霉病、早疫病、晚疫病为主, 危害严重; 低温高湿使病害发生重, 流行速度快, 土传病害及生理性病害有加重趋势.灰霉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同一年份有机模式番茄主要病害发病较轻.番茄早疫病有机生产模式较无公害模式防效提高22.2%~57.1%, 较常规模式提高36.4%~66.7%; 番茄灰霉病有机模式较无公害模式防效提高16.4%~54.9%, 较常规模式提高37.7%~73.9%; 番茄晚疫病有机模式较无公害模式防效提高26.3%~44.3%, 较常规模式提高47.5%~55.4%.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设置固定测报监测点和线路踏查,查明八步区速生桉林业有害生物害26种,其中主要病害6种,次要病害3种,真菌病害病原隶属4目4科,8种;细菌病害病原1目1科1种;主要害虫8种,次要害虫9种,隶属于6目12科17种。分析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害发生特点,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云南香石竹不同生产基地的健康植株、始发病植株及枯死病植株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其比值关系。结果表明:香石竹从健康向发病至枯死的变化过程,根际土壤细菌随着植株病害的加重而降低,而真菌、放线菌的变化则随着植株病害的加重而增加;根际土壤细菌与真菌比值(B/F)、细菌与放线菌比值(B/A)及好氧性细菌与厌氧性细菌的比值(Ae/An),可以作为评价香石竹栽培土壤健康状况及病害防治预报的参考指标。若B/F及B/A比值小于健康土壤数值,或Ae/An比值大于健康土壤数值,则预警该区域香石竹种植土壤存在发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玉米根际土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虫生真菌在玉米根际的分布情况,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对采自安徽省涡阳、萧县、蒙城3地的玉米根际土壤中的虫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并结合形态特征及r DNA ITS序列分析对分离的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从玉米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得到39个白僵菌菌株,经鉴定均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且不同菌株间的菌落生长速度和分生孢子产生量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对丰富玉米地下害虫及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秸秆还田对植烟土壤养分及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通过2009~2012年的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用量小麦及玉米秸秆还田对植烟土壤养分及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及速效养分指标均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且等量玉米秸秆还田效果优于小麦秸秆。PCR-DGGE的检测结果显示秸秆还田能一定程度提高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其中真菌丰度和香浓多样性指数随着玉米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小麦秸秆在中量还田时(4500 kg hm~(-2))多样性最高,且等量玉米秸秆还田在提高真菌多样性的效果优于小麦秸秆。此外,秸秆还田各处理土壤的真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真菌多样性相似系数均大于0.73。特异条带的测序显示,与对照相比,小麦秸秆1500 kg hm~(-2)还田处理中,隐囊菌属真菌(Apanoascus)及毛壳属真菌(Chaetomium)出现,玉米秸秆还田7500 kg hm~(-2)处理,两种特异性的真菌类群(Uncultured Eukaryote和Fungal sp.CRS567818T-1)出现。且土壤真菌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钾及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可见,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烟田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这有助于烟草土传病害控制、烟田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护及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园林植物根部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园林植物根腐病、根朽病、白绢病、白纹羽病、紫纹羽病、根结线虫病、苗木立枯病等7种主要的根部病害,简述各病害的为害范围、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