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我们于1978年考察了日本的茶业,对茶叶生产机械化、科研和技术等方面的情况作了一些了解。学到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技术。据日本农林省统计,日本全国有茶园约60,000公顷(折合90万亩),占耕地面积550万公顷的1%左右。1978年茶叶产量达220万担。全国有40多个县产茶,以静冈县产量最多,1978年产茶1,023,000担,占全国总产量的50%左右。  相似文献   

2.
春夏茶超过去年全年产量今年力爭全年产量翻一翻武义县明山乡的412亩采叶茶园,1957年全年产茶44,630斤(干茶),平均亩产108.37斤,1958年春茶产53,264斤,平均亩产129.3斤,一季春茶超过去年全年产量。于潛县天目山第一高級社,1957年全年产茶180担,1958年产春茶230担,一季春茶  相似文献   

3.
绩溪县杨溪乡高视山生产队有茶园128亩,1983年产茶125.8担,户均产茶643斤,人均产茶118斤。在以前,虽然已经实行了采、管到户的责负制,但由于制茶责任制没有搞好,加之茶叶发展了,原有的初制厂已不能适应,大家就在议论希望联户办初制厂。1983年初,由立菜、永久等产茶较多的农户牵头,在农业部门和乡政府的支持下,采取贷款和自筹相结合的办法,联户办起厂初制厂。从去年的实践来看,联户茶厂省工、省燃料,制茶  相似文献   

4.
我县地处皖南山区,是全国商品茶生产基地之一。历年来,茶叶产量一直居全国产茶县之首。党的三中全会以后,我县的茶叶生产有较大的发展。一九八六年,全县茶叶总产约11,150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县十个区,其中街口区年产干茶已超过3,000吨,梓里  相似文献   

5.
金寨县地处皖西火刖山脉的北部,土壤肥沃,气候宜茶。发展名茶生产具有独厚的条件。全县七区一镇五十八个乡,区区乡乡都产茶,拥有茶园6.5万亩,年产干茶3.2万担左右,年平均茶叶收入,占农业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10%以上,重点茶区占农业收入的50%以上。不仅主产炒青绿茶和黄绿大茶,而且是全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的主产地,还有“齐山毛峰”、“抱儿珍秀”、“金刚雨露”等名茶。瓜片的极品“齐山云雾”也产于金寨县  相似文献   

6.
歙县无公害茶叶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茂贵 《茶业通报》2004,26(3):131-133
歙县总面积2122km2,辖41个乡镇436个行政村,人口50.23万,其中农业人口44.43万,是一个盛产茶、桑、果、菊等农产品的山区县。1茶叶生产基本情况歙县产茶历史悠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以年产26万担茶被誉为全国第一产茶大县。全县现有茶园19066.7hm2,年产茶8000t左右,茶叶总产值超亿元。长期以来,茶业是歙县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之一,更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区广大茶农脱贫致富的基础产业。进入新世纪,在重农稳县、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指导下,歙县加快无公害茶园建设、龙头企业的培育和良种良法推广,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总体看来歙…  相似文献   

7.
平江地处湘、鄂、赣边区,产茶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道光末年,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十万金”。据考证1886年曾产茶6万担,从十九世纪末之清末民初,因政治腐败,茶叶生产遭到了破坏,至1949年全县仅留下茶园34000亩,产茶15000担。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茶叶生产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74年定为全国一百个年产五万担茶叶基地县之一。1987年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了65520亩。产茶50300担,产值比1950年增加24.6倍。  相似文献   

8.
<正>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处,现有茶园面积1.667万hm2,其中投产面积0.893万hm2,注册有茶叶企业(或茶专业合作社)155家,年产干茶10 000t以上,综合总产值7亿元以上,助农增收3亿元以上。是黔东南州最大的产茶大县,是贵州省重点产茶县之一,还获得"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叶生产示范县"、"全国重点产茶县"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9.
杭州市是目前我省71个产茶縣市中茶園管理最好單位面積产量最高的一个市。1957年,全市3686畝生产茶園,共产龍井茶5601担。(其中头茶2233担,二茶1434担,三茶543担,四茶1391担)平均每畝产干茶151.95斤;比1952年,每畝产量112.84斤,提高34.66%比全省平均每畝产量56斤高出171.34%。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黎平县茶业局刚收到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寄来的"2014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证书,这是黎平县自2010年来连续收到的第五本同称号不同年度的证书。黎平县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是黔东南最大的产茶大县,获得过"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2012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2013年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贵州产茶重点县"等荣誉称号。目前,全县茶园达1.65万hm2,分布25个乡镇,注册有茶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农业厅于1982年1月6日在合肥召开茶树品种资源调查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产茶地区农业局,省祁门茶叶研究所,安徽农学院、劳动大学茶叶系,屯溪茶校等多人。会议认为鉴于安徽省是全国重点产茶省之一,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好,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有不少优良群体品种及名丛单株。为了摸清我省资源家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霍山县是全国生态示范县,也是全国100个重点产茶县之一,是安徽省主要产茶县。茶叶是我县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全县现有茶园8000 hm2,年产干茶5000余t,生产产值1.8亿元,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为了进一步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村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产茶大国,安徽省又是全国的产茶大省,而黄山市更是安徽省产茶最多,品质最优的重点产茶大市。茶叶是黄山市大宗传统特色农产品,茶业是黄山市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全市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和出口创汇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江苏金坛产茶历史悠久,是我国古老茶区之一,据县志“舆地志”记载:“金坛设县于隋,物产之特殊者有稽插、茶叶”。但在解放前,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茶园荒芜,产量下降,到1949年,茶园面积只残存331亩,产量只有二十担左右。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随着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茶叶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全县茶园面积已达20534亩,其中可采茶园18000亩1986年产茶24093.8担。  相似文献   

15.
坦桑尼亚茶叶始于本世纪初,由德国移民试种,1926年开始商品茶生产,1934年种植面积为1000公顷,产量20吨,其中9.3吨出口,制茶工业也从此开始。当今坦桑尼亚茶叶种植面积约1900公顷,年产成品茶1.5~1.8万吨,仅次于肯尼亚、马拉维,为非洲的第三大产茶国。年产量中75%出口,84年创汇2700万美元,在坦桑尼亚农业出口创汇中居第三位。  相似文献   

16.
1 宜兴是江苏最大的产茶县(市)之一,现有茶园3533hm2,年产茶5000t,产值7500万元。宜兴产茶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以盛产阳羡贡茶而闻名全国,虽历经沧桑沉浮,但山区群众有丰富的种茶经验和积极性。自七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宜兴大地,给茶叶生产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宜兴紧紧抓住这个有利契机,坚持高标准建园,实行集体承包,场长负责制,采取多茶类组合生产,以卓越的品质风格,多次在全国、省、市品质评比中获奖,且多次名列前茅,享誉省内外,市场竞争力强,比较效益高,谱写了宜兴茶叶辉煌的一页。但近年来茶叶生产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是茶…  相似文献   

17.
东至是安徽省重点产茶县,产茶历史悠久,是安徽红茶的发源地,现年生产量已突破六万担,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对茶叶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目前茶楼、茶馆、茶社在国内外的开设可说是方兴未艾,对茶叶的消费,提出“名、特、优”的要求。因此,我们接受了省茶叶公司提出的开发特种茶类红牡丹朵形茶试制工作。1991年试制60公斤,销往香港等地大受欢迎;送北京博览会展销被评为开发新产品优秀奖,看来有一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安徽的茶叶市场兼有产、销两方面的功能,它既是年产50,000吨以上的产茶省,又是省内销售达3,000~5,000吨的大消费市场。如何搞活市场,繁荣社会主义经济,是关系到全省600万茶区农民,也关系到全省千百万茶叶消费者利益的大事。笔者根据省内外一些市场的调查情况,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市场波动是稳定的弹性波动  相似文献   

19.
张贱根 《茶业通报》2013,(4):156-158
江西产茶历史悠久,在汉代庐山就产茶,为江西贡茶的生产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唐代,浮梁就是全国茶叶重要的集散地。狗牯脑茶1915年就获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中,庐山云雾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0.
贵州发现世界上唯一的茶种化石,标志着贵州的茶历史在100万年以上,分布着各类野生及栽培茶树品种资源600余种,我国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尤其是湄潭苔茶和石阡苔茶两个品种,是中国茶树品种的优良品种。同时,贵州是茶树和茶业经济的故乡,明清以来,茶业是贵州省的一大产业。本文就如何将全国茶叶资源大省和传统产茶大省贵州,发展为茶业大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