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对桃园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两年采用梨小食心虫迷向技术在桃园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连片6.7hm2以上的桃园,平均667m2悬挂梨小食心虫迷向丝60枚,可有效的干扰梨小食心虫的交配,减少其后代的种群数量,从而减轻其危害。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各代成虫的迷向率可达97%以上,且持效期在4个月以上,对各代折梢防效在96%以上,蛀果防效在98%以上。全年减少农药使用4~7次。  相似文献   

2.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丝在浙北桃园中的应用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丝在浙北桃园的田间使用效果,本试验通过调查迷向率、蛀梢防效、蛀果率、果实品质等,综合评价性迷向素迷向丝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为害桃树新梢和果实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持效期内可持续对各代雄成虫产生迷向作用。迷向率由4月22日的69.2%提高到6月3日的100%,随后保持稳定。蛀梢防效从4月22日的38.5%提高到7月1日的100%。迷向区蛀果率为3.4%,极显著低于对照的7.2%。尽管迷向丝防治效果显著,但仍不能保证果实完全不受为害,还需要通过农业、物理、化学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
2010 ~2013年,利用梨小食心虫性息素迷向发散器(迷向管)对桃园梨小食心虫进行了防治.结果表明,迷向管对梨小食心虫雄成虫业避作用明显,能有效地阻止其与雌虫交尾、繁殖后代,降低桃虫果率和虫梢率,提高果品质量.  相似文献   

4.
在桃园用不同数量梨小食心虫迷向丝处理防治梨小食心虫,均可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较好地降低折梢率、蛀果率。495条迷向丝/hm~2处理的效果较好,对梨小食心虫迷向率为94.84%,降低折梢率和蛀果率的防效分别为77.32%、78.82%,可在生产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库尔勒香梨’园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同域混合发生,均钻蛀隐蔽为害,且抗逆性强,致使化学农药使用频繁而防效低下,已严重制约南疆特色‘库尔勒香梨’产业发展。通过田间性迷向干扰试验,测定了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性迷向剂在阿克苏地区‘库尔勒香梨’园(约9hm2)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苹果蠹蛾在该果园1年发生4代,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5代;性迷向剂胶条600、900、1200个/hm2处理的迷向率均在94%以上,复合迷向干扰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蛀果率调查结果显示,7月10日和8月10日性迷向剂胶条600、900、1 200个/hm2处理的蛀果率分别为0.50%、0.25%、0.13%和0.38%、0.25%、0.13%,均显著低于对照,整体上随时间延续防效更为明显。综上,采用性迷向剂对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进行复合干扰迷向防治有良好的效果,且具有环境友好的优势,综合考虑成本,建议田间使用性迷向剂胶条900个/hm2为宜。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湖北黄冈地区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探索迷向丝结合化学防治对梨小食心虫防控效果,本研究监测了黄冈地区梨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比较了3个密度迷向丝结合化学防控对“双臂顺行式”棚架梨园梨小食心虫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黄冈地区梨园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5代,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发生在3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初,第2代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3代高峰期7月底至8月中旬,第4代高峰期8月下旬至9月下旬;495根/hm^(2)和660根/hm^(2)两个密度结合化学防控对梨小食心虫各个世代迷向率均达到97%~100%,蛀果率均在0.73%以下,防治效果均达到93.13%以上。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新型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性迷向素胶条对中晚熟桃园中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通过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折梢率和蛀果率调查,综合评价性迷向素胶条规模化防控效果。结果表明,性迷向素胶条2个施放密度(495条/hm~2和660条/hm~2)结合常规化学防治对梨小食心虫雄成虫的迷向率为98.67%~100.00%,幼虫折梢和蛀果防治效果分别为89.28%~100.00%和93.33%~98.68%,均显著高于常规化学药剂防治。该研究结果探明了性迷向素胶条防治中晚熟桃园中梨小食心虫的最佳施放密度,为梨小食心虫的绿色防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梨小食心虫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梨小食心虫在我区一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缝或根颈附近地面处结茧越冬。越冬幼虫在翌年3月下旬和4月上旬化蛹,4月中下旬出现第1代成虫,产卵在桃叶背面,4月下旬至5月初幼虫孵化,从新梢嫩尖部蛀入危害,当蛀食到新梢木质部较硬的部位时,转而危害另一新梢,被害新梢顶部枯死,每虫大约危害2~3个新梢。第1次害梢高峰大约在5月上中旬,第2次大约在6月中下旬,第3次在7月中下旬。第1代和第2代主要害梢,第3代主要危害果实。8月以后危害梨及苹果果实。9月中下旬梨小食心虫出现越冬幼虫,结茧于树皮缝中。  相似文献   

9.
在桃园使用梨小食心虫迷向丝进行防控试验,结果表明,迷向丝对梨小成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使用简便,省工省力,持效期长,无公害。在正常管理的前提下,应用迷向丝的桃园梨小食心虫平均蛀梢率、平均蛀果率分别为1.89%、0.16%,较对照桃园危害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0.
梨小食心虫在苹果园的监测及理化诱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梨小食心虫是苹果园的重要害虫之一,对山东省临沂的苹果园的梨小食心虫进行田间动态监测,明确了该虫一年发生4代,第2代、第3代在苹果园中危害较为严重,越冬代及第1代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利用理化诱控技术折梢率仅为0.29%,低于对照2.02%,防效为85.6%;蛀果率嘎拉为0.33%,烟富3为0.53%,低于对照3.47%、4.27%,防效分别为90.5%、87.6%。田间用药减少3次,6月20日和8月20日喷施防治梨小食心虫药剂2次,分别喷施5.7%甲维盐4000倍液和20%高氯甲维盐1000倍液。减少农药使用量60%,节约农药成本60.3%,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