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36%广灭灵CS防除耕翻油菜田杂草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6 % 广灭灵CS 防治耕翻油菜田看麦娘、稻茬菜、大巢菜等禾本科及双子叶杂草,药后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以36 % 广灭灵525 ml/hm 2 的防治效果最好,混用处理效果次之,50 % 乙草胺EC1 200 ml/h m 2 的效果最低;36 % 广灭灵CS 使用后15 ~45d 内对油菜有药害,心叶黄化,呈褪色状,后期长势转好;高剂量的36 % 广灭灵CS 与对照相比增产12 .25 % ,比50 % 乙草胺EC1 200ml/h m 2 亦增产7 .84 % 。  相似文献   

2.
用纹霉清3000ml/hm2和50%消菌灵600g/hm2及5%井岗霉素2250ml/hm22次防治中籼稻协优64纹枯病,防效分别为56.28%,69.62%,82.23%和98.15%。  相似文献   

3.
50%消菌灵可溶性粉剂防治小麦梭条花叶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用50%消菌灵可溶性粉剂750~900g/hm2防治小麦梭条花叶病,防效达80.5%~84.61%。  相似文献   

4.
用50%消菌灵600、750、900g/hm2、和20%三环唑1500g/hm2防治水稻稻瘟病,药后14天调查防效分别为88.73%、86.67%、89.93%、88.57%。  相似文献   

5.
测定表明,1#配方和治萎灵SL的抑菌效果相近,EC50值分别为1.25mg·kg-1和1.12mg·kg-1。在开花初期进行田间喷洒625mg·kg-1有效成份的药液,1#、2#配方和治萎灵SL的田间防效分别达83.43%、82.27%和83.08%,高于3#配方的72.46%和多菌灵WP的66.70%,1#、2#配方显示出替代治萎灵SL和其它药剂在生产上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增果灵在温州蜜柑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增果灵对温州蜜柑产量品质的影响与部分生理效应。结果表明:(1)增果灵能促进果实发育,减少脱落,显著提高着果率,产量增产13.6%以上;(2)增果灵对改善果实品质有明显效果,单果重提高13.6~14.7g,果皮减薄,果面光滑,提高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Vc的含量;(3)增果灵能增强叶片功能,叶片增厚增重,叶绿素含量提高15.9%~41.2%;(4)增果灵能抑制疮痂病对果实的危害,病果率降低10.3%~11.0%。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 5%来福灵和敌杀死防治小麦重量蚜防治效果,增产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5%来福灵与2.5%敌杀死防治小麦穗蚜效差异不显著。药后7天防效都达98%以上;增产率分别为59.10%和62.94%;每667m^2净增收入来福灵为313.47元。敌杀死为328.94元。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多年临床筛选的中草药“特效囊病灵”对免疫失败的IBD自然发病鸡群进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特效囊病灵”2g/kg体重剂量组和4g/kg剂量给鸡群死亡率均降为0;“特效囊病灵”2g/kg和4g/kg并铺以Vc及抗生素治疗组的鸡群死亡率分别为0和1.0%,而对照组鸡群死亡率为8.0%,表现极显著差异,各试组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用维他灵2号和维他灵8号在玉米和大豆上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玉米使用维他灵2号后使植株抗旱性,抗倒伏能力增强,成熟期提前2-3d;千粒重平均增加8.7g,增产率为10.35%,公顷增加产值562.77元,投入产出比为1:15。  相似文献   

10.
30%速特(棉丰灵)油乳剂是江苏省农科院农药中试厂新近开发研制的新一代新型广谱高效杀虫剂。1998年灌云县植保站在四代棉铃虫发生期安排田间试验,验证其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处理本试验共设4个处理:(1)30%速特60ml/亩,(2)30%速特80ml/亩,(3)25%丰山快杀灵100ml/亩,(4)CK(清水)。每处理三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为0.05亩。1-2 试验概况本试验设在灌云县大豆原种场棉田内,试验田为夏棉田,棉花长势良好,施药时果枝数8~1…  相似文献   

11.
快灭灵40DF防除小麦田杂草的效果及其对小麦的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快灭灵40DF是美国FMC公司研制的新型禾谷类作物田除草剂。在小麦4 ̄6叶期,喷施快灭灵40DF22.5g/hm^2对麦田新的优质阔叶草种具有较好的防效,对大巢菜和繁缕的防效为80% ̄85%,但是对禾本科杂草无效;  相似文献   

12.
注干杀虫新剂型防治光肩星天牛药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注干杀虫新剂型-蛀虫灵Ⅱ、Ⅳ防治光肩星天牛药效显著,单株用药量10ml,幼虫死亡率87-91%,成虫百株死亡数140头,毒力测定试验表明,蛀虫灵ⅣLC50为0.20647ppm,筛选研制的注干杀虫剂--蛀虫灵Ⅱ、Ⅳ属国内首创。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我省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叶锈病、叶枯病混合危害的严重问题,研制成功了2种复配兼治新农药:36%粉霉灵悬浮剂和30%增效粉锈宁悬浮剂。毒力测定表明,2种新农药配方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在小样加工工艺成熟的基础上,完成了中试工艺研究;建立了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和产品标准,15t2种新农药的试产品,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质量优异、稳定,证明配方合理,生产工艺成熟,达到工业化生产水平;克服了“粉锈宁”易结晶析出的难题,把“多菌灵”和“粉锈宁”复配加工成稳定的悬浮剂以及增效粉锈宁用纸浆废液加工,国内均未见报道;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了2种新农药的使用效果和技术。小区试验结果表明:(1)粉霉灵750g/hm2对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叶锈病、叶枯病都有特效,防治1次的综合平均防效达87.9%;(2)粉霉灵悬浮剂与相同有效成份复配加工的可湿性粉剂产品(麦病宁、纹霉净、防霉宝)相比,药效提高1倍左右;大田示范结果表明:粉霉灵600g/hm2,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的平均效果分别为82%和96%,比多菌灵750g/hm2+粉锈宁120g/hm2的平均效果(分别为71.9%和94%)提高10.1%和2%,增产率提高3%;?  相似文献   

14.
经福建,湖南两地两年杂优制种田试验表明,每公顷施用灭黑灵3.3kg对稻粒黑粉病防效分别达90.2%和85.0%,增产率为30.6%和38.9%;每公顷用多治灵3.6kg和3.3kg的防效为83.5%和89.4%。效果均优行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且有兼治稻穗颈瘟的功效。在该用量范围内,效果随药剂用是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两年一代落叶松毛虫的防治是个新课题。为更有效的控制其危害,寻找新的杀虫剂势在必行。合力灵是一种新有机磷杀虫剂。经对落叶松毛虫的毒力测定和室内外的药效测定得出:1.5%和3.0%的合力灵制剂对5龄以下落叶志虫幼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72h杀虫死亡率分别为94.6%和97.3%。1.5%合力灵对4龄叶松毛虫幼虫的致死中量为32.30mg/kg。研究表明合力灵在防治两年一代落叶松毛虫幼虫上大有前途,可以在  相似文献   

16.
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喷施强健灵120-200倍液可显促进棉花生产发育,提高结铃率,减少脱落率,使单株铃数增加2.4-8.0个,单铃重、衣分、绒长也均有增加,皮棉产量提高20.4%-24.2%。其中以120-160倍液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维他灵8号对大豆增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维他灵8 号在大豆上应用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维他灵8 号在初花期进行叶面喷雾,以375 ml/h m 2 效果最佳,能显著提高单株成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及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89 % 、537 % 、918 % 、304 % 和778 % 。其他使用浓度均有一定的增产效果,说明维他灵使用浓度范围较宽。维他灵8 号对大豆进行拌种处理,具有同样显著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18.
应用三因子二次通用回归旋转设计,对小麦籽粒纯蛋白氮测定的方法进行最优选择,选出用8%CuSO45ml、1.45%NaOh5ml,消化时加98%H2SO410ml的方法测定纯蛋白氮表度高,稳定性、重现性好,结果可信度高,而且操作简易,腐蚀性、毒害性小,适合大指作样。  相似文献   

19.
以3个不同施用时期组成的施用方法及3种不同剂型为主副因子进行的田间裂区试验,结果表明:高美施可以促进夏花生的生长,提高花生的产量与品质。就增产效果来说:不同施用时期,初花期150ml.mu^-1〉底施200ml.mu^-1〉花针期喷施150ml.ml^-1,其增产率分别为26.8%,11.8%及7.2%;不同高美施剂型,剂型1〉剂型2〉剂型4,增产率分别为30.3%,20.7%及10.9%;不同施  相似文献   

20.
1997-1998年进行了多种农药防治小麦穗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8%乐斯本乳油375ml/hm^2、450ml/hm^2、50%辟蚜雾微胶囊剂150mg/hm^2、25%辟蚜雾可湿性粉375g/hm^2、10%赛波凯乳油375ml/hm^2防治小麦穗蚜(成、若蚜),施药后3d效果均大92.2%以上,与40%氧化乐果乳油750ml/hm^2效果相当,对麦蚜天敌昆虫杀伤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