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辛娟 《陕西林业》2011,(5):33-33
我省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三大沙区主要分布在陕北贫困山区。现有荒漠化土地294.7万hm2、沙化土地141.3万hm^2,分别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4.3%和6.8%,加强沙尘暴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
一、金塔县的荒漠化概况 金塔县是甘肃省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县份之一。全县有荒漠化土地面积1815.7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4.39%。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765.2万亩,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50.52万亩,主要分布在县内南部白水泉、北部明沙窝、中部东沙窝和东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四大中温带干旱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金昌市荒漠化土地现状的综合分析表明,金昌市是一个沙漠化土地扩展的地区,扩展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并分析了荒漠化防治中存在的限制因素和有关技术、政策问题,提出了今后防治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十三五”以来,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内蒙古在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推广了许多有效的荒漠化治理技术,积累了丰富的治沙经验,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整体上看,土地荒漠化仍然严重。防治荒漠化,改善全区生态环境仍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为此,文章对“十三五”以来内蒙古地区荒漠化土地现状及有效的治理技术进行阐述,并对治理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从而为荒漠化土地治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应用呼和浩特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数据(2009年),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情况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危害情况。同时,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与地形地貌的分布图叠加,对重点治理区域和治理旗县的特征、方向进行了分析。应采取分区域、分类型、重点突破的方式,推进生态体系、工程体系、产业体系、保障体系,构筑起防治荒漠化的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榆林和延安地区的吴旗、榆林、神木、府谷、子州、横山、靖边、定边、绥德、米脂、佳县、清涧等县市。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约301万hm2,荒漠化类型主要有风蚀、水蚀、盐渍化及其它类型。从目前我国的大环境看,国家开展新思路、大动作的的荒漠化防治工作时机已经成熟,党的十五大将荒漠化防治工作作为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作为荒漠化危害严重的省区,也应在荒漠化防治方面有新思路和大动作。我省的荒漠化防治工作,应在全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推进的同时,加大建设力度,加速荒漠化地区脱贫…  相似文献   

7.
《陕西林业》2005,(3):7-8
我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在延安以北的榆林地区和北部长城沿线附近。关中平原东部黄、渭、洛三河交汇地带有少量的冲积沙地分布,全省现有荒漠化土地4481.70万亩、沙化土地2151.6万亩,分别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4.5%和6.9%。  相似文献   

8.
新疆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 新疆是我国荒漠化及沙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也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新疆的土地荒漠化及沙化问题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新疆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已严重影响到我区各族人民的生存、生活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成为制约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防治荒漠化在新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掌握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为国家和自治区制定防治荒漠化和防沙治沙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自治区林业厅在国家林业局统一部署下,分别于1994年和1999年组织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工作,其成果为全区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并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土地荒漠化现状、变化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搞清青海省荒漠化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治理提供依据,通过遥感数据解译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青海省荒漠化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青海省现有荒漠化土地1 913.8万h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6.7%,其中风蚀荒漠化类型土地面积为1 296.1万hm2,占荒漠化总面积的67.7%。青海省土地荒漠化总体呈现逆转趋势,近年来荒漠化土地年均减少0.6万hm2,年减率0.03%,但盐渍荒漠化增加3.3万hm2,年增率为0.36%,荒漠化林地增加33.6万hm2。根据青海高寒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现状及特点,主要采取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土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规定,依据《全国荒漠化监测主要技术规定》,区划界定了内蒙古荒漠化潜在发生的范围,并对内蒙古的土地荒漠化状况进行了宏观监测。监测工作中充分利用了"3S"技术,现地调查与遥感解译相结合获取地面信息,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计算各类荒漠化土地面积并进行了程度分级。同时在弄清《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限定范围的土地退化的基础上,调查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范围外的土地退化情况。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荒漠化面积为74.39×104km2(约合11.16亿亩),占自治区总面积118.3×104km2的62.88%,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甘肃土地荒漠化与人类活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谭雅枝 《甘肃林业科技》2002,27(1):22-25,56
受到各国普遍关注的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大部分区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荒漠化土地分布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既有风蚀沙化为主的风蚀荒漠化,又有水土流失为主的水蚀荒漠化,还有以不合理灌溉等人为作用为主形成的土壤盐渍荒漠化。就甘肃省荒漠化土地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对策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刘瀛 《防护林科技》2019,(3):58-59,88
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与地面地物地貌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北票市第五次(2014年)土地荒漠化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获取该区域的荒漠化土地类型及面积、土地荒漠化程度及土地利用分布类型等方面信息,并将其与第四次(2009年)荒漠化监测数据对比进行动态分析,为辽宁省北票市荒漠化监测成果建立动态数据模型提供基础,也可为该区域荒漠化有效防治与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略谈土地荒漠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危害刘槐荫土地荒漠化已被列为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目前,全球有9亿人口受荒漠化影响,主要分布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地区。全世界有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危害。现在,全球荒漠化土地已达3600多万平方公里,并...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是我国沙漠戈壁及荒漠化土地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沙化土地面积为1203.4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26%,范围涉及8个市州24个县区。几十年来,中央和省上投入了巨额资金,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荒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省荒漠化治理形势依然严峻,需要汇集、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荒漠化治理。  相似文献   

15.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土地退化。中国有2.62亿公顷土地正在荒漠化和已变成荒漠或沙漠,中国防治荒漠化的任务十分艰巨。荒漠化土地分类是防治的基础。这对于掌握土地退化规律,以及应采取的治理措施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荒漠化土地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辽宁省荒漠化土地分布区域、现状,对荒漠化土地进行了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新疆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林业》2011,(5):6-7
新疆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风沙危害最严重的省区,其荒漠化和沙化问题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新疆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已严重影响到全区各族人民的生存、生活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成为制约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主要瓶颈之一。防治荒漠化和沙化在新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准确掌握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董得红 《防护林科技》1996,(2):27-29,37
本文根据1994年全省荒漠化土地普查结果,论述了青海省荒漠化土地的现状、类型及分布规律特征,并通过自然和人为因素研究分析了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林业》2011,(5):4-5
内蒙古地域辽阔,全区大部分地区处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严重,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布最为广泛的省(区)之一,也是国家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的重点省(区)。自治区林业厅从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历时15个月,圆满完成了自治区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工作。本次监测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数据判读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全  相似文献   

20.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土地荒漠化现状、成因与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数据,研究分析了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了其土地荒漠化防治的具体对策和措施。结果表明,流域内荒漠化土地类型共有8类,分别为流动沙地(丘)、半固定沙地(丘)、固定沙地(丘)、风蚀残丘、戈壁、闯田、潜在沙漠化土地和非生物治沙工程地;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对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其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