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解西江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保护区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和水质状况,于2017年4个季节(3、6、9、12月),设5个采样断面15个采样点对西江浮游植物群落密度和生物量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04种,其中绿藻门58种,硅藻门19种,蓝藻门14种,金藻门4种,隐藻门、裸藻门、甲藻门各3种;浮游植物种类季节性差异明显,冬季种类数最多,为73种,秋季种类数最少,为48种;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4个季节平均值分别为4.88×10~7 cells/L和12.11 mg/L,4个季节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秋季生物量和密度均高于其他3个季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性差异明显;浮游植物空间格局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密度和生物量在空间变化与环境因子中的TN、TP、NH_3-N含量变化趋势相一致,且不同时空格局均以蓝藻门密度和生物量为主;西江在不同季节共发现浮游植物优势种类群为17种,不同季节差异明显;利用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评价西江水质,水体营养状态为贫营养级,定性评价水质为优;冗余分析(RDA)显示,水温、DO、NH_3-N、COD、pH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水质良好,适合长江江豚生存与繁育。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日照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于2016年2月和8月对该海域18个站位进行了浮游植物种类和优势种组成、丰度、群落多样性及其环境因子调查分析,利用CLUSTER聚类分析、MDS排序和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41属92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31属73种,甲藻门(Pyrrophyta)9属18种,金藻门(Chrysophyta)1属1种。冬季主要优势种为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夏季主要优势种为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和深环沟角毛藻(Chaetoceros constrictus)。冬季浮游植物丰度为2.20×106~6.12×107cells/m3,夏季丰度为3.75×104~5.70×106cells/m3。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影响浮游植物丰度的环境因子为盐度、水深、溶解氧(DO)、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总氮和重金属中的锌。在日照近岸海域,相比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析方法,多元统计分析能更好地反映该海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北支贝类放流滩涂区潮下带水域浮游植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按季度对长江口北支贝类放流区外潮下带海域进行了浮游植物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75属228种,其中硅藻门153种、绿藻门25种、蓝藻门21种、甲藻门14种、金藻门2种、黄藻门2种、隐藻门2种和裸藻门9种。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不同,春季6门31属73种,夏季5门34属106种,秋季7门61属111种,冬季5门27属63种。各季节丰度分别为春季3.78×10~5个/L,夏季7.93×10~5个/L,秋季3.72×10~5个/L,冬季1.14×10~5个/L。对浮游植物与水化因子进行CCA典范应对分析,结果显示悬浮物、浊度、营养盐对浮游植物丰度影响较大。由于贝类投放和环境因子的变化,生态修复前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变化显著,各季节浮游植物种类数及丰度都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湛江港海域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汉华  戴明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1):10-13,22
采用分类统计法调查研究了湛江港海域的浮游植物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湛江港海域浮游植物出现了硅藻、甲藻、蓝藻和金藻等4门17科87种,绝对优势种是中肋骨条藻(Skelelonema costatum),其次是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es);组成呈现明显的热带及亚热带海湾及沿岸种类区系特征,以暖水性沿岸广盐性种为主;浮游植物密度较高,平均达294.74x 10(4) cells/m3,多数站位的密度在100x 10(4)~400x 10(4) cells /m(3)之间,以硅藻类占绝对优势;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414,种类均匀度为0.525;调查分析研究结果可为有关部门开展湛江港海域的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洋山港是中国首个离岸式深水港口,小洋山位于洋山港海域北侧。2012年1月-12月对小洋山近岸水域浮游植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83种,隶属7门77属。其中硅藻门为主要类群,共51属143种,占物种丰富度的78.14%。浮游植物的年平均细胞丰度为(7.01±6.26)×104cell/L。骨条藻(Skeletonema sp.)和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为全年优势种,细长列海链藻(Thalassiosira leptopus)、碎片菱形藻(Nitzschia frustulum)、菱形缝舟藻(Rhaphoneis rhomoides)和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为常见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J)全年均值分别为2.59±0.75、4.00±1.44和0.55±0.15。硅藻商全年均值为1.06±0.20。冗余分析(RDA)表明对该水域浮游植物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盐度、水温、溶解氧和悬浮物浓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5年3月-2006年11月对马鞍列岛海域进行的采样调查及后续实验,探讨了该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类的粒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点,分析了水温、营养盐、悬浮物等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粒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鞍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粒径组成主要受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 (Grev.) Ostf)、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 Lamx)、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 Mangin)、中华盒形藻(Bidduphia sinensis Greville)、佛氏海毛藻(Bidduphia sinensis Greville)以及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等优势种的季节变化趋势所影响,分布范围在8.7 μm~396.7 μm之间,其中小型浮游植物比例为65.2%,硅藻和甲藻的平均粒径分别为44.3 μm和141.5 μm,浮游植物平均粒径的最小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8-11月和3-5月;硅藻粒径组成与水温成显著线性负相关(R2=0.64、 P<0.01),与该海域限制性营养盐氮的浓度成显著正相关(R2=0.65、 P<0.01),硅藻体积与水温及氮营养盐的关系为当水温上升1℃,体积减小6.5%,而当氮营养盐上升1μg/L时,体积增大0.37%.甲藻粒径组成对悬浮物浓度的显著负线性相关大于硅藻,其粒径变化与悬浮物浓度的数值对应关系约为悬浮物浓度每升高1 mg/L甲藻粒径减小1.73%,硅藻粒径的降低幅度为甲藻的1/2.  相似文献   

7.
枸杞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枸杞岛海域全年调查中9月份尖刺菱形藻爆发式繁殖的情况,环岛4种生境中设置7个站点对浮游植物进行群落结构分析。9月枸杞岛海域浮游植物丰度很大,在7.6×106~37.2×106/m3之间,尖刺菱形藻占总丰度的71.6%,处于绝对的优势。而在沙滩生境中,中肋骨条藻为次优势种之一,在其他生境类型的站点中生物量不多。结合环境因子,构建物种—环境因子矩阵,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得出倾角,叶绿素,溶解氧,盐度,光量子,温度为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P<0.01)。中肋骨条藻受温度影响较大,在温度相对较高的水域大量存在。结合全年的群落物种和环境数据,得出尖刺菱形藻的生长繁殖主要受温度影响。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1年5月至2012年2月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连云港灌河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种群组成及季节变化特征,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77属205种,其中有硅藻(139种)、甲藻(28种)、蓝藻(9种)、金藻(3种)、绿藻(16种)、黄藻(6种)、裸藻(4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季节变化较大,最高值出现在2012年2月(1.1549×106个/m3),最低值出现在2011年8月(2.007×105个/m3).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村湾珍珠贝养殖区浮游植物现状及其珍珠养殖适应性,为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养殖区的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2年3~12月按季度对新村湾珍珠贝养殖区进行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研究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分布和优势种群.[结果]新村湾珍珠贝养殖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2属72种,全部属于硅藻门.春季以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为优势种,角毛藻属(Chaetoceros)和骨条藻属(Skeletonema)为次优势种;夏季以骨条藻属和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为优势种;秋季以海链藻属为优势种;冬季则以菱形藻属(Nitzschia)和圆筛藻属为优势种.新村湾养殖区的浮游植物总细胞数变化规律为:夏季(92749个/L)>春季(86758个/L)>秋季(59719个/L)>冬季(42220个/L).不同站位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为2.71~2.93,均匀度指数为0.48~0.58.[结论]新村湾浮游植物种类较丰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相对较低,但在规划马氏珠母贝养殖区时,必须以浮游植物状态为参照,遏制养殖区水体的富营养化趋势,以避免赤潮发生.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封闭养殖海域水质污染及潜在风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上海奉贤碧海金沙封闭养殖海域的水质状况及浮游植物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并据此分析养殖期间的水质污染状况和潜在风险。调查时间为2016年4月、7月、10月及2017年1月。水质调查表明:4月、7月、10月,调查海域DIP、DIN和COD浓度保持较高水平,其中,DIP、DIN浓度在4月最高,而COD浓度最高值出现在7月。而养殖结束后,即10月到次年1月,水质状况明显改善。浮游植物共发现7门42种,其中秋季、夏季居多。浮游植物四季演替明显,春季优势度最高为隐藻门的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夏季则为绿藻门的小球藻(Chlorella),秋季蓝藻门的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为主要优势种,冬季则为蓝藻门的颤藻(Oscillatoria),其中小球藻四季均为优势种。浮游植物丰度较高集中在秋季、夏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分别在0.709~2.088和0.440 4~0.870 7。分析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差且水质污染较重,影响浮游植物丰度的环境因子为营养盐浓度和温度,卷曲鱼腥藻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分别在夏季和夏、秋季优势度较高,具有潜在造成赤潮的风险,需控制养殖容量,结合生态修复,优化养殖环境。  相似文献   

11.
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对滆湖控藻网围内、外和工程示范区3个区域浮游植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58种,隶属7门80属。控藻网围内有11种优势种,网围外9种,工程示范区5种,网围内与网围外优势度最大的优势种均为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工程示范区优势度最大的为螺旋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e var.angustissima)。浮游植物现存量网围外网围内工程示范区。两两比较LSD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年均值在控藻网围内、外存在显著差异(P0.05),控藻网围内、外与工程示范区则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浮游植物生物量年均值在控藻网围内、外与工程示范区之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但是网围内与网围外则无显著差异。冗余分析(RDA)以及两变量相关分析(Pearson)结果均显示水温、Chl.a、COD_(Mn)是影响滆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2.
通过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对洞头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逐月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187种,主要由硅藻(143种)和甲藻(40种)组成,金藻、绿藻和蓝藻偶有检出。全年共发现20种优势种,其中硅藻16种,甲藻3种,蓝藻1种。浮游植物丰度、种类数、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月变化均较大。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因子为溶解硅(DSi)、溶解无机氮(DIN)、氮磷比(N:P)、溶解无机磷(DIP)、硅磷比(Si:P)、盐度和温度。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和瓯江径流也是影响本海域浮游植物变化的重要因素:6-9月,台湾暖流影响较大,调查海域外海暖水性种类增多;其他各月闽浙沿岸流和瓯江径流影响较大,调查海域既有近岸低盐种类,也有半咸水、淡水种类。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近30年来洞头海域营养盐结构已经发生较大变化,表现为硝酸盐浓度急剧升高,由1981-1982年的12.89 μmol/L升至2010-2011年的52.63 μmol/L,N:P由19.1:1升至51.8:1。同时浮游植物群落也有较大改变,表现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增加(由5.8×105 个/m3上升至39.2×106 个/m3)和优势种的更替(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向骨条藻Skeletonema spp.演替)。  相似文献   

13.
泰湖夏季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及水质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泰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状况,于2017年夏季采集了泰湖7个样点的水样,研究了泰湖国家湿地公园浮游植物的种类、生物量、多样性变化以及环境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泰湖浮游植物共7门71种,以硅藻和绿藻为主,优势种为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梅尼小环藻(Cmeneghiniana firmosa)、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osa)、中型脆杆藻(Fragilaria intermedia)和卵形衣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可划分为11个功能群,优势功能群为MP、X1、C、P、X2。通过浮游植物功能群、生物量水平分布和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泰湖水质为轻污-中污状态。RDA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泰湖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透明度(SD)、浊度(Turb)、电导率(Cond)和总磷(TP),而总氮(TN)、氯离子(Cl-)等对浮游植物功能群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上海青草沙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进、出水口与库区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异同的原因,于2021年每月对浮游植物进行调查,运用浮游植物功能类群(functional groups,FG)方法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期间青草沙水库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43种,主要由蓝、绿、硅藻门种类构成,浮游植物年均生物量为(0.6377±0.3470)mg·L-1。水库浮游植物共划分出 25 个功能类群,其中K、Lo、H1、S1、B、D、P、MP、F、G 为优势功能群,主要隶属于蓝藻门和硅藻门。进、出水口浮游植物种类分别有3门40种,5门48种,分属于15组、19组功能群,共有优势功能群为K、Lo、S1、P、MP、B和F 等7组;进水口年均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18.1736×104cell·L-1和0.1576mg·L-1,与进水口相比,出水口年均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上升了34.85%和50.12%,且进、出水口生物量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对青草沙水库3个库区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生物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表明:库首、库中和库尾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生物量无显著差异,且所属物种相似度为中等相似。冗余分析(RDA)表明,水温、氨氮和溶氧是影响青草沙水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5.
汾河临汾城区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7月、10月、12月和2011年3月分别对山西汾河临汾城区北芦村、南芦村、锣鼓桥、彩虹桥、污水处理厂前等5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结果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共41属131种(包括变种),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17属43种,硅藻门(Bacillariophyta)9属34种,蓝藻门(Cyanophyta)8属26种,裸藻门(Euglenophyta)3属22种,隐藻门(Cryptophyta)、黄藻门(Xanthophyta)各2属2种和金藻门(Chrysophyta)1属2种.对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变化分析表明,硅藻是常年存在的绝对优势种群,全年种类数变化幅度较大;各采样点绿藻的种类数总体小于硅藻,但不同季节和采样点的绿藻组成变化较大,因而全年发现的绿藻总数多于硅藻;蓝藻种类数整体比较少且变化幅度不大;裸藻的种类数较少,且从夏秋到次年春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各采样点多次出现的优势种有:隐头舟形藻(N.cryptocephala)、小球藻(C.vulgris)和小球衣藻(C.microsphaera).对各样点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分析表明,主要藻类全年变化趋为夏秋季绿藻-硅藻-蓝藻,冬春季硅藻-绿藻-蓝藻.浮游植物 Margalef 指数和 Shannon-Weiner 指数评价水质结果类似,除个别样品外,主要为重污染水质  相似文献   

16.
海南陵水新村港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海南陵水新村港赤潮监控区6个常规监测站点进行了14个航次的调查,并就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栖息密度、生物多样性指数、浮游植物群落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化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作该海域共检m浮游植物106种,种类组成以硅藻占优势,优势种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演待,浮游植物个体数越的平而分布差异显著,港湾内明显高于口门附近,个体数量受温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挠力河自然保护区内不同作物类型退耕还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于2020年7月选取了大豆、玉米、水稻3种作物类型的退耕还湿地共8个样点进行浮游植物调查,并分析浮游植物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样地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7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40.15%),其次为硅藻门(22.63%)、裸藻门(16.06%)、蓝藻门(13.14%)。3种作物类型的退耕还湿地之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种类数、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水质指标、浮游植物优势种及丰度说明退耕湿地水质处于重度污染状态和富营养化状态。RDA分析显示,退耕湿地浮游植物主要受化学需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通惠河高碑店湖是再生水补水的景观湖.为研究补给再生水后景观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8年5—11月间,对高碑店湖浮游植物进行逐季度调查研究.在采集浮游植物水样的同时,进行了水温、总氮、总磷等水质因子的监测,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到浮游植物6门49属95种(含变种),主要优势种春季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空球藻(Eudorina elegans),夏季为杂球藻(Pleodorina californica)、弱细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秋季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单角盘星藻具孔变种(Pediastrum simplex var.duodenarium)、微芒藻(Micractinium pusillum),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浮游植物密度高于夏季和秋季,其值为5.51×108 cells/L,物种多样性指数春季>夏季>秋季,最高值为3.88,物种丰富度指数秋季>春季>夏季,最高值为1.92;CCA分析结果说明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具有影响的主要水环境因子为WT(水温)、SD(透明度)、BOD5(生化需氧量)和TP(总磷).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1年5月、2012年8月和2013年8月在连云港田湾核电站邻近海域进行的调查,研究了网采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年际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60种,其中硅藻种类数最多(113种),甲藻其次(31种),蓝藻、金藻、黄藻、绿藻、裸藻和隐藻偶有检出。优势种共8种,包括7种硅藻和1种甲藻。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磷酸盐、亚硝酸盐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近30年来核电站邻近海域营养盐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表现为硝酸盐浓度急剧升高,由1983年的0.70μmol/L升至2013年的29.38μmol/L,N/P由4.9∶1升至53.7∶1。同时浮游植物群落也有较大变化,表现为优势种呈角毛藻Chaetoceros spp.向骨条藻Skeletonema spp.演替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獐子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獐子岛海域扇贝底播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变化特征,于2011—2012年对该水域浮游植物及其理化环境进行了12个航次的逐月调查。结果表明:利用采水样品的Utermhl倒置显微镜分析方法,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3属119种,夏、秋季物种组成以甲藻和金藻为主,冬、春季以硅藻为主,裸藻、甲藻次之;各月平均细胞丰度变化为(17~312)×103cells/L,年平均为77×103cells/L,在春季(3、4月)和秋季(9、10、11月)出现两个丰度高峰;物种多样性程度在秋季较好,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太平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acifica等硅藻物种在全年保持优势,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 fibula、运动异双鞭藻Eutreptiella gymnastica分别在夏、秋、春季形成优势;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和冗余分析显示,水温和溶解氧是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溶解态无机N、P营养盐对细胞的丰度分布、优势种演替亦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獐子岛海域浮游植物饵料丰富、丰度水平稳定,适宜扇贝生长和可持续的底播养殖;具槽帕拉藻、太平洋海链藻、梭状角藻等物种皆可以作为养殖区的饵料指示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