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江苏里下河地区“一稻两虾”共作模式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稻两虾"共作模式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利用稻虾互利共生,实现生态种养一体化的农渔结合模式,其生产过程绿色环保、节本增效,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价值和应用推广潜力。为进一步规范该模式生产技术,从品种选择、田间工程设置、时空耦合、田间种养管理等技术层面进行操作规范,以期为江苏里下河地区推广应用"一稻两虾"共作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江苏里下河地区水稻+克氏原螯虾共(连)作绿色种养模式中"三大、二水、一网"的配套工程建设,稻前虾、稻中虾和稻后虾"一稻三虾"种养时空耦合技术,以及绿色施肥、绿色防控以及水位调控和投饵技术,为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四收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江淮地区"一稻三虾"综合种养绿色生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一稻三虾"生态种养绿色生产的"三大、两水、两网"的配套工程建设方案,"一稻三虾"中稻前虾、稻中虾和稻后虾绿色种养时空耦合技术,以及绿色营养、绿色防控等技术规范,为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4.
“一稻两鸭”生态种养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机插水稻实行"一稻两鸭"生态种养技术的研发,重点阐述了在稻作生产期间不使用化学除草剂、不打或少打化学农药的情况下,利用鸭子来进行生物除草、控虫抑病,明确了水稻机插方式"一稻两鸭"稻田养鸭围网区域以1~2 hm2、每批放鸭以10~15羽/666.67 m2为宜;阐明了稻鸭共作区比常规生产区可节省化肥、农药成本95.48元/666.67 m2,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残留量,促进生态稻作的良性循环,实现一稻两鸭区比常规稻生产净增351.31元/666.67 m2。  相似文献   

5.
稻渔共作也可以称为稻鱼共生系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种全新种养模式。对稻渔工作模式进行介绍,并 且阐述该模式在稻田基础设施、营养利用率、生态系统、农药使用量与病虫害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具有的优势, 提出注重稻渔共作生态种养效率、创建稻渔共作生态种养基地、研发到渔共作生态种养技术三点建议,加快实现昌江 区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规范化的转型,以期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稻-蛙鳅综合种养模式的技术集成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蛙鳅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高效利用稻田时间和空间开展黑斑蛙和泥鳅生态健康养殖的新型种养模式.阐述稻-蛙鳅综合种养模式的田间配套工程建设、绿色种养、绿色营养、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并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比较稻-蛙鳅共作与常规稻作的经济效益以及投入的物质与服务费成本项(苗种投入、物料投入、租赁服务以及设施防护).结果表明,稻-蛙鳅共作模式与常规稻作种植产投比分别为1.98、1.12,前者经济效益较高;物质与服务费成本项中,虽然稻-蛙鳅共作投入较高,但化学农药及化肥实现零投入,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因此,推广该绿色种养模式,对提高稻田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机插水稻实行"一稻两鸭"生态种养技术的研发,重点阐述了在稻作生产期间不使用化学除草剂、不打或少打化学农药的情况下,利用鸭子来进行生物除草、控虫抑病,明确了水稻机插方式"一稻两鸭"稻田养鸭围网区域以1~2 hm2、每批放鸭以10~15羽/666.67 m2为宜;阐明了稻鸭共作区比常规生产区可节省化肥、农药成本95.48元/666.67 m2,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残留量,促进生态稻作的良性循环,实现一稻两鸭区比常规稻生产净增351.31元/666.67 m2。  相似文献   

8.
稻鸭共作是稻田生态种养的典型模式,该模式既能培肥土壤、改善稻米品质,又能够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本文作者介绍了绵阳地区稻鸭共作关键技术,并对其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当前该种养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该技术在绵阳地区的有力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盐城地区的土壤、气候、耕作制度等因素,进行绿色高效虾稻共作模式技术试验、研究,并进行组装。总结出了盐城地区“虾稻共作”绿色高效种养模式生产技术要点,包括选择与改造稻田、准备放养、放养虾苗、小龙虾生产管理、栽培水稻、起捕小龙虾、产业化前景等一系列生产管理技术要点。以期为盐城地区及我国相似生态区推广应用“虾稻共作”生产模式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7—2018年在江苏省靖江市开展了稻鳖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研究。本文探讨了稻鳖共作生态种养技术,分析了该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来看,稻鳖共作生态种养模式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2年平均纯收益达195 168元/hm2;且利用稻鳖共生关系,避免农药、化肥的施用,能有效改善稻田种养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品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压力,保障农产品安全。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紫云英留种后秸秆运用于一季稻免耕直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一季稻直播技术比较,将紫云英留种后秸秆运用于一季稻免耕直播技术增加了一季紫云英种子生产,有利于缓解紫云英种子缺乏的现状;由于紫云英秸秆的还田利用,实现了化肥减量施用条件下一季稻产量的提高,对土壤有机质提升和土壤氮磷钾养分提高也有明显作用;采用紫云英留种后秸秆运用于一季稻免耕直播技术降低了一季稻种植的成本投入,提高了农民种植的经济收益。在农村劳动力日益紧缺和我国再次兴起的绿肥发展背景下,紫云英留种后秸秆运用于一季稻免耕直播技术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水稻产量构成差异调查与合理种植密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浙江省23个水稻主栽品种、236块稻田产量的实际调查情况表明,水稻的产量差异普遍存在于品种和田块间,从变异系数看,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变异系数均显著大于千粒重,是导致品种间和田块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类型水稻的产量均与每穗粒数的相关性最大,其中双季晚籼稻和单季常规粳稻分别达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大穗品种的产量相对较高。水稻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对单季籼稻,种植密度在(1.00~1.20)万丛/667m2时,出现产量>650 kg/667m2的概率较大,而种植密度在(1.20~1.40)万丛/667m2时,出现产量<500 kg/667m2和>650 kg/667m2的概率均较小,稳产的把握较高;对双季晚稻,种植密度以(1.10~1.40)万丛/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13.
针对北方稻区单季种植效益下降,春季干旱缺水,土壤肥力下降的现状,提出"稻-草-鹅"高效可持续种养模式.该模式采用系统耦合技术,实现水稻、牧草种植系统与肉鹅饲养系统的耦合,以水稻田为基础建立一个种养结合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稳产增收、节约用水、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指标.  相似文献   

14.
以籼型常规稻华航38号为材料,设置了T1(CK、不施肥、一季稻+冬闲、稻草移走)、T2(NPK全量、一季稻+紫云英、稻草移走)、T3(NPK全量、一季稻+紫云英、稻草还田)、T4(NP全量、K减半、一季稻+紫云英、稻草还田)、T5(NPK全量、一季稻+冬闲、秸秆全部移走)、T6(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秸秆全部移走)、T7(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秸秆全部还田)、T8(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稻草还田)、T9(NP全量、K减半、一季稻+油菜、稻草还田)共9个种植和秸秆还田方式组合处理,通过2016—2019年定位试验,考察了各处理对一季稻产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不施肥处理,施N、P、K肥在2016和2017年对一季稻产量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提升效果不明显;待土壤基础地力耗竭后,2018和2019年分别增产53.65%和21.93%,且均达显著水平(P<0.05);除2018年外,冬种油菜可显著提升水稻产量;秸秆还田或移走处理在水稻产量、株高、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方面差异均不显著;不同种植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主要通过调节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影响产量形成;冬种绿肥+稻草还田条件下,减量施钾50%依然能使一季稻保持稳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以其稳产提质、改善环境、绿色增效等特点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基于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水稻、养殖动物和环境的影响,对常见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进行了汇总,以期为中国稻田综合种养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稻田生态种养作为一项种植与养殖有机结合的生态技术,具有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环保、回报率高等特点,符合农业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介绍了衡阳市水稻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稻田生态种养发展的背景及潜力、稻田生态种养的优势与劣势,并通过实际调研和文献查阅,对稻田生态种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有机稻—蛙生产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有机稻—蛙生产模式较传统水稻生产模式尽管稻谷产量略有下降,但每年多收获了一季紫云英种子和有机青蛙;有机稻米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略低于传统模式生产的稻米,但在营养及蒸煮品质上均有显著提高;有机稻—蛙生产技术模式显著提高了农产品产值和经济效益,其经济收益是传统水稻生产模式的10.3倍;同时有机稻—蛙生产模式还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相似文献   

18.
旱稻是水稻长期驯化演变形成的一种生态类型,主要分布在夏季雨水稳定但缺乏灌溉条件的旱地、山坡地。目前,全世界旱稻种植面积约 1 900 万 hm2,约占水稻栽培总面积的 12.7%。旱稻在我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种植历史,在国内不同稻作区均有分布。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其中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建立较长时期的水层,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农业的 16%。而旱稻种植在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光温条件和降雨量总体相对平衡,广东各生态区以双季水稻种植为主,旱稻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农村劳动力减少、水资源短缺,以及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的不断发生,广东乃至华南稻作区对旱稻品种的需求逐年增加。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旱稻抗旱机制、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进展,对广东旱稻研究和种植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广东旱稻研究的建议,以期为广东旱稻品种的分子育种、低碳栽培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超级稻优势和增产潜力、机械化育插秧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单季超级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单季超级稻机械化育插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