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6 毫秒
1.
杨学英 《北京农业》2011,(18):44-45
本试验利用亲本间的数量性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指数研究了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二者具有一定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877),但不显著(P=0.3205),对数据进行模拟后关系也不显著,说明用遗传距离来预测杂种优势的效果较差。此外,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甘白种间杂交的疯狂分离是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资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SRAP标记预测甘蓝型油菜常规品种间杂种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4份甘蓝型油菜常规品种(系)做亲本,配置12 ×2组合,利用SRAP标记估算亲本间遗传距离,并于成熟期考查F1代杂种优势表现,将两者做相关性分析,探讨SRAP标记预测常规品种间杂种优势的效率.结果发现,在考查的11个性状中,仅单株生产力超亲优势与遗传距离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为-0.426 2,但决定系数较低,为0.181 6,其他性状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SRAP标记难以预测甘蓝型油菜常规品种间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3.
以4个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和10个不同来源的恢复系为材料,按照NC法配制40个杂交组合,应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了亲本的遗传多样性,探讨了亲本遗传差异与杂交组合杂种优势表现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杂种后代产量的对照优势呈显著正相关,但与杂种后代产量的超亲优势无显著相关性。聚类分析将14个亲本分为3组,组间配组杂交组合的杂交优势明显强于组内配组杂交组合的。  相似文献   

4.
以4个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和10个不同来源的恢复系为材料,按照NC法配制40个杂交组合,应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了亲本的遗传多样性,探讨了亲本遗传差异与杂交组合杂种优势表现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杂种后代产量的对照优势呈显著正相关,但与杂种后代产量的超亲优势无显著相关性。聚类分析将14个亲本分为3组,组间配组杂交组合的杂交优势明显强于组内配组杂交组合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SRAP标记划分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SRAP分子标记研究了来自国内外50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L.)品种的遗传变异,从120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扩增带型稳定的15对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获得了140个多态性标记,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变异数为9.3个,变化范围2~16个;平均PIC值为0.529,变化范围为0.27~0.73;遗传距离范围为0.0838~0.4326。经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将50份供试材料分为6个类群,群间遗传距离大于群内遗传距离,基本反映了品种的地源差异,表明SRAP标记可以有效地区分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划分结果客观合理。  相似文献   

6.
利用RAPD分子标记研究油菜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与F1杂种优势和产量表型之间的关系,为科学合理筛选双亲配组,获得强优势高产组合提供依据.根据18个RAPD引物对38份甘蓝型油菜品种进行分析,用获得的97条高分辨率多态性条带进行遗传聚类,在相似系数约0.65处所有材料被划分为中国双高品种、中国双低品种、欧洲和加拿大春油菜以及欧洲和加拿大冬油菜4大类群;从不同类群中选取来自不同产区的9个品种,采用半双列杂交产生的36个组合进行产量鉴定和性状考察.结果表明:1)按36个组合分析,遗传距离与产量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均无显著相关(r=0.032和-0.042),但单株产量与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间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78和0.718,均呈极显著相关;2)按10种组合类型分析,遗传距离与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之间的相关系数则为0.789和0.659,分别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平均产量与超亲优势的相关系数为0.606,达显著水平;3)产量前10位的组合中,中×欧组合占了6个,优势强度和产量表型均优于其他类型组合,尤其中×欧春组合优势和产量最为突出;4)分析10个高产组合的优势来源,分别有9个和8个组合的单株角果数和千粒质量呈正向优势,4个组合粒数/粒质量表现出优势互补.说明单凭品种间分子距离不足以准确预测油菜杂种优势和决定亲本配组;中×欧组合类型中获得强优势高产F1杂交种的机率较大;综合考虑杂种优势、产量水平、品质特性和生育期适应性,认为在我国长江流域油菜杂交种的选育中,应优先利用国外双低春油菜品种基因资源.同时,注重选择单位面积角果数和千粒质量同时有显著正向优势或千粒质量和角果粒数互补优势明显的组合类型.  相似文献   

7.
以 3个不同来源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母本 ,6个恢复系为父本 ,配制 1 8个不育系杂种 ,对F1 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杂种优势与亲本间的相关和回归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F1 的经济系数、茎粗、全株总有效角果数等性状与单株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父本 (恢复系 )的大多数性状与竞争优势的相关显著 ;母本 (不育系或用其同型保持系代替 )只有少数性状与竞争优势的相关显著。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父本 (恢复系 )较母本 (不育系 )的选择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以1个白菜型油菜保持系(Ageva)、1个甘蓝型油菜保持系(B31)、2个甘蓝型油菜恢复系(316、562)以及53个由B31与Ageva杂交后回交多代选育的新型甘蓝型油菜保持系(1~53)为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根据UPGMA方法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586处将57份材料划分为4类,其中B31和1~17、20~26、29~50、52、53聚为第Ⅰ类;第Ⅱ类为18、19、27、28、51;Ageva单独聚为第Ⅲ类; 316、562聚为第Ⅳ类,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对材料1~53和B31与316、562的遗传差异进行比较,发现材料1~53与316、562的遗传距离大部分大于B31与316、562的,且1~53中白菜型条带所占比率与1~53和316、562的遗传距离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向甘蓝型亲本保持系中导入白菜型油菜遗传成分,能增大甘蓝型油菜保持系与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2个不育系、2个亲本恢复系(D9946R和E144R)及以这2个亲本恢复系与白菜型油菜杂交后代选育的18个新型甘蓝型油菜恢复品系为试验材料,利用SSR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这些恢复品系间遗传距离,及导入到这些恢复品系中白菜型油菜遗传成分的比率与各性状配合力间关系。结果表明,2种标记混合得到两亲本间的遗传距离,除与千粒质量特殊配合力呈极显著负相关外(-0.35**),与其他主要性状如单株产量、株果数等特殊配合力均不相关。新型恢复系品系中白菜型带型所占比率与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相关性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用于甘蓝型油菜标记杂种选育的标记研究和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不同密度和肥料试验研究表明 ,秦优七号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在陕南生态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10 .5万株 /hm2 ,同时在合理配施氮磷钾肥料的基础上 ,应将补钾放在首位。应以配施 K2 O112 .5 kg/hm2 (折合 KCl 2 2 5 kg/hm2 为宜 ) ,氮肥用量视地块而定 ,偏瘦地块可补氮 ( N) 2 76kg/hm2 (折合尿素 60 0 kg/hm2 ) ,一般地块施氮 138kg/hm2 (折合尿素 30 0 kg/hm2 ) ,P2 O5用量一般为 N用量的 30 %~ 5 0 %。通过方差分析和双标图分析的比较 ,可以看出双标图分析不仅可以找出各处理的主次效应 ,而且可以找出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虽然方差分析也可以达到此目的 ,但不如双标图直观 ,尤其是数据集大时 ,更加体现出双标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以甘蓝型油菜5种同质异核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5种恢复系、15种杂交F1为试材,进行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各不育系与其近等基因系——保持系的EST、POD同工酶酶谱较为相似,而5种不育系间及5对不育系与保持系间的差异无规律可循。聚类结果表明聚在一起的类群均有亲缘关系。同工酶表现为明显的共显性,EST尤为明显,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特殊条带,杂种F1综合了双亲条带,因而也有与每一亲本不同之处。说明共显性的EST等同工酶可用于分析亲缘关系、建立品种指纹及鉴定杂交种纯度等。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的遗传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由二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与一对隐性上位抑制基因控制的三隐性核不育进行的研究表明:1该不育系不育性彻底,基本上不受环境影响而出现微粉影响制种纯度,且制种容易;2在不育系的选育中纯合两型系是基础,临保系的筛选是关键,为了加快育种进程,要在分析基因型及其杂交后代出现比率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途径;3三隐性核不育的恢复源极广,优势组合选择的范围大。4筛选较多临保系可丰富不育系的遗传基础。由于三隐性核不育系育性彻底,恢复源广,制种容易,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甘蓝型油菜显性细胞核不育材料Shaan-GMS的转育系220AB和对照(6CA×220)F1为试材,分析了不育株和可育株不同大小花蕾及其雄蕊中同工酶和水溶性蛋白的电泳图谱。结果显示:与可育株的花蕾和不育株小花蕾及其雄蕊相比,不育株较大花蕾及其雄蕊的酯酶、水溶性蛋白条带数目减少,一些条带分子迁移率增大;两种不育类型花蕾中过氧化氢酶谱差别不大;220A大花蕾雄蕊的α-淀粉酶增加了5条新带,在(6CA×220)F1不育株的大花蕾雄蕊中,α-淀粉酶也增加了2条新带。说明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的发生过程与雄蕊中脂类、蛋白质和糖代谢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时期甘蓝型油菜光合性状杂种优势的真实表现,为油菜的高光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套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F1(杂油59、秦优7号、秦杂油3号、秦杂油1号)及其亲本为材料,在不同生育时期比较了其光合面积、主要气体交换参数、群体生长量、群体生长速率、叶绿素含量等光合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亲子相关性。【结果】①在整个生育期内,甘蓝型油菜杂种F1在光合面积、群体生长量方面都有明显的正向杂种优势,主要气体交换参数在一定时期内有明显正向优势,叶绿素含量无明显的杂种优势,群体生长速率则在大多时期表现为明显的负向杂种优势。②甘蓝型油菜各个光合性状之间的杂种优势表现为:光合面积(平均中亲优势(MP)57.02%,平均超亲优势(HP)39.46%)>群体生长量(MP 41.77%,HP32.39%)>主要气体交换参数(MP 2.70%,HP-3.72%)>叶绿素含量(MP 1.75%,HP-0.52%)>群体生长速率(MP-4.14%,HP-17.47%)。③不同生育时期间的杂种优势表现:光合面积为蕾臺期>角果期>花期>苗期;主要气体交换参数中的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为:蕾薹期>花前-花中>苗期>角果期>花后期,气孔限制值(L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为:角果期>花后期>花前-花中>蕾臺期>苗期;群体生长量为角果期>花期>蕾臺期>苗期;群体生长速率为:花期>角果期>苗期>臺期>越冬期;叶绿素含量为:臺期>花期>苗期>角果期>终花期。④双亲尤其是母本、双亲中值和高亲的光合性状与F1的光合性状极显著相关。【结论】通过选育高光效亲本,结合杂种优势利用进行油菜的高光效育种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春性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一批春性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杂种F1及其亲本进行小孢子培养的结果表明,不同组合(基因型)出胚率差异比较大,2006年22份材料(基因型)中有21份出胚,其中40.91%的材料每蕾出胚数在5个以上,31.82%的材料每蕾出胚数在10个以上;杂交组合的出胚率大部分高于其亲本,主枝的产胚率绝大部分都高于其分枝;秋水仙碱不同处理中以0.6 g/L浓度处理5.0 h和3.4 g/L浓度处理1.5 h,植株成活率和加倍率最高;经秋水仙碱加倍后可育的植株大部分花粉活力较高,结实指数较高;而半可育的植株花粉活力低,并有50%的植株结实指数低于1。  相似文献   

17.
从国内外77份甘蓝型油菜材料中筛选出1份Shaan-GMS的恢复材料"96-803",对其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Shaan-GMS育性恢复遗传机制符合2对核基因互作控制假说,假设不育基因为Ms,其对应的隐性可育等位基因为ms,Rf为Ms的显性抑制基因,rf为Rf的隐性等位基因,基因型Ms-rfrf表现为雄性不育,其他7种基因型都表现为雄性可育,则Shaan-GMS的基因型为Msmsrfrf,"96-803"的基因型为msmsRfRf,隐性测交系"84004"的基因型为msmsrfrf。"96-803"和其他8份材料的测交结果表明,Shaan-GMS同6CA恢保关系相同。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期播种、异地播种、控光控温试验,研究了甘蓝型油菜501-8S育性的变化规律;利用501-8S与甘蓝型油菜品种(系)正反交,F1自交、回交等,研究了其育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501-8S是温度敏感型雄性不育系,属高温不育类型,日均温在12.5~17.5℃育性发生转换,光照长度对其育性无明显影响;501-8S属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其育性受一对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9.
20.
为解析甘蓝型油菜光合生理特性,以稳定遗传的黄化转绿型突变系和近等系为材料,对多种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叶片发育,突变系与近等系的LPL、SPL叶绿素含量间的差异分别由70.34%、67.40%缩减为0.07%、0.17%;突变系叶绿素含量的增长速率比近等系高156.62%~727.03%、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