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地籍信息是城镇土地规划与管理的重要信息源,构建地籍数据库是实现城镇土地现代化管理的必然选择。本文提出了内蒙古小城镇地籍数据库的设计思想,并以位于干旱区的锡尼镇为代表,具体设计了数据库及应用程序,为内蒙古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做了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2.
基于WebGIS的西安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系统以Arcinfo和Arcview为开发平台,应用GIS技术I、nternet技术、数据库技术为基本的技术支持,设计了西安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功能、系统结构、C/S结构及其数据库,并利用Visual Basic 6.0进行了界面开发。给出了利用①地籍管理子系统;②土地利用子系统;③土地规划子系统;④建设用地子系统;⑤综合维护子系统五大模块管理西安市土地资源的方法,实现了土地管理信息化,同时也为“数字西安”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基于遥感、GIS的内蒙古沙漠和沙质荒漠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内蒙古20世纪80年代末和2000年两期TM影像数据为信息源,提取两期 沙质荒漠化数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2000年全区沙质荒漠化现状,同时统计计算了内蒙古 中部地区十年内不同程度沙质荒漠化土地之间的转换面积,采用转移矩阵法和数学模型法,建 立了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沙质荒漠化土地转移矩阵和动态度。得出如下结论:①内蒙 古土地沙质荒漠化严重,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含沙漠和潜在沙质荒漠化土地)占全区总面积 的67.72%;②沙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根据遥感影像特征及影像 解译结果可分三个纬度带,即呼伦贝尔沙质荒漠化带(48°—52°N)、阴山后山—浑善达克—科 尔沁沙质荒漠化带(42°—44°N)、阿拉善—毛乌素沙质荒漠化带(38°—40°N);③内蒙古中部地 区是沙质荒漠化严重且强烈发展的地区,中度以上沙质荒漠化土地占该地区总面积的22%以 上;④内蒙古中部地区80年代末至2000年间沙质荒漠化土地净增约10万hm2;⑤轻度风蚀 荒漠化土地增加了121011.45hm2,中度风蚀荒漠化土地增加了327831.59hm2,强烈和严重沙 质荒漠化土地分别增加了402497.13hm2和143998.67hm2;⑥沙质荒漠化的强烈发展,严重制 约着自治区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发展,也威胁?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土地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在对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土地要素深入研究、以及对土地生产力与土壤肥力属性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对土地生产力的主要限制性因子—水分、土壤退化进行了研究。并把区域土地生产力与气候的干湿波动、土壤改良措施的实施相联系,进而揭示了本区未来土地生产力的波动变化趋势,提出了提高区域土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耦合关系对于土地紧缺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绿洲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等分析其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2002—2012年,武威市凉州区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指数均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研究区土地利用效益值、城市化指数以及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出线性递增的特征,且土地利用效益值增长速率快于城市化指数。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耦合协调系数从0.273 6提高至0.907 0,耦合协调状态由中度失调逐渐转为优质协调,耦合协调阶段可分为失调衰退—过渡—协调发展3个时期。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发展之间存在相互驱动关系,即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对城市化产生的驱动影响较显著,城市化则主要从社会(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两方面对土地利用效益产生驱动影响。研究结果对石羊河流域绿洲城市乃至干旱区绿洲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张掖市为研究区域,在借鉴国内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PSR模型,结合2001—2012年土地利用的相关数据,建立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运用RBF神经网络模型对张掖市2013—2017年土地生态安全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预警指数和警度标准对2001—2017年的安全警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张掖市土地生态安全的压力系统的警度呈波动上升趋势,状态系统和响应系统的警度呈下降趋势,2013—2017年的压力系统将逐步由"中警"转变为"重警",状态系统将基本维持在"中警"水平,响应系统将处于"无警"状态;2001—2017年,张掖市土地生态安全警度呈略有下降态势,2013—2017年的预警指数将处于0.46左右,警度将处于"中警"状态。  相似文献   

7.
应用生态足迹原理和生态压力指数方法,对商洛市2007—201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对同时期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等级划分。结果显示,商洛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等级,生态压力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特征,说明商洛市生物生产性土地产出在逐年增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较好。  相似文献   

8.
马彩虹  任志远 《干旱区研究》2015,32(6):1240-1246
基于RS和GIS,采用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土地生态风险综合指数,分析陕西黄土高原台塬区的城市化、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对土地需求的博弈。结果表明,1985—2010年,研究区的建设用地增加25 888.8 hm2,25 a中扩张了32.37%,但普遍存在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城市扩张需求与低效的土地利用并存;耕地减少12 850.1hm2,土地资源承载指数由0.88增长为1.12,区域人—粮关系由"平衡有余"转为"临界超载";生态用地减少13 003.1 hm2,比1985年降低6.98%,土地生态风险综合指数由0.47增大为0.67,且高生态风险区域明显扩大。城市化在土地利用变化中起引擎作用,城市化、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对土地需求的矛盾更为突出,区域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相似文献   

9.
我国北方强风蚀区空间分布格局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北方强风蚀区是形成沙尘天气的主要区域,本文依据各风蚀区风速的大小、走向,自然地理条件,沙化土地现状及分布特点,将我国北方沙区分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北缘、天山东段—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柴达木盆地西段、河西走廊—阿拉善、鄂尔多斯—乌拉特、浑善达克沙地东北部、内蒙古东部七个强风蚀区。同时从沙化土地、降水量、风速及大风日数、沙尘天气的发生等方面对强风蚀区空间分布格局及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陕西关中地区土地生态价值时空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差异性,以关中地区遥感影像、气象气候、土壤植被及地形地貌数据为依据,借助格网插值技术和土壤潜力测算模型获取土壤潜力栅格图,运用土地利用栅格图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加权,生成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栅格图;从而在栅格尺度上揭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986—2007年间,关中地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由509.61亿元增加到561.02亿元,增幅约为10.09%,2000—2007年段增速约为1986—2000年段的33.65倍;周边山地和黄土梁峁区生态价值增加,增量最大的为周至县;中部平原区的生态价值量减少,减量最大的是西安市区;研究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取得了较明显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将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相结合,利用2000-2005年遥感影像(TM)数据,从景观生产力、景观胁迫度与景观稳定性3方面构建武川县耕地可持续性的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武川县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5年武川县耕地可持续利用程度指数为0.01,总体上处于平稳趋势,西部耕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大于东部地区;武川县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的空间变化明显,在8个乡镇中,综合指数增加的有西乌兰不浪镇、得胜沟乡、大青山乡、哈拉和少乡4个乡镇,其指数增加值分别是0.2617、0.1586、0.0953、0.0685;可镇、哈乐镇、上秃亥乡、二份子乡的权重在减少,减少值为0.3820、0.1203、0.0489、0.0328;耕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区域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城镇化较高的乡镇耕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减弱,城镇化较低、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的乡镇可持续利用程度增强。由此认为武川县耕地资源仍然处于可持续利用状态,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变化是制约和促进武川县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遥感和GIS支持下 ,利用TM、MSS、地形图及相关资料 ,研究了 1 95 4 - 2 0 0 1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时空转换形式 ,运用稳定性的概念来解释土地利用变化趋向稳定与否的。结果表明水域和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城镇及居民用地 ,耕地最为稳定 ,其次稳定的是盐碱地和其他难利用土地 ,湿地 ,林地 ,草地稳定性较差。这充分说明了人类在土地利用中一旦开垦耕地一般就不会放弃耕种 ,水域和湿地不能轻易改为它用 ,土地退化了的盐碱地因改良难而较稳定 ,湿地和草地因受降水量的影响 ,较不稳定。  相似文献   

13.
乌兰察布市地处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本文采用定性与定 量分析相结合方法,从城镇规模等级、职能和空间结构等侧面剖析了乌兰察布市城镇体系现状 特征,并探讨其发展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2000-2008年间城镇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此次研究旨在分析青海省2000-2008年期间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方法:采用变化过程定量分析法及驱动力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在研究期间内,青海省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和其所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比例都在增加;建制镇建设用地占用土地的面积要多于城市建设用地占用土地的面积;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以流向工矿仓储用地和住宅用地为主;各相关社会经济因子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相关性程度,其中相关性最高的是城镇化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入。研究结论:青海省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规律和主要驱动力为青海省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分析及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张掖市1981年、1990年、1996年及2003年土地利用情况的分析,发现随着张掖市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研究区产生了一系列的水文水资源效应。首先,随着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大,地表年耗水量从1980年的6.78×108m3增加到1999年的9.21×108m3,导致正义峡的下泻水量逐年减少,下游生态与环境急剧退化。其次使区内的蒸发格局发生变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强度较大的甘州区、临泽县和高台县年蒸散量呈下降趋势;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强度较小的山丹县、民乐县和肃南县年蒸散量变化趋势不太明显。再次,由于城镇用地及工农业用地扩展,导致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被超量开采,结果使地下水位降低,泉水溢出量减少;与此同时,工业、农业及人民生活造成的污染物使水质急剧恶化,给绿洲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6.
科尔沁沙地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8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从相同时期的TM影像上提取的土地沙漠化数据,运用ARC/INFO软件和Access统计软件,分析科尔沁沙地近20年来土地利用和沙漠化土地的构成及变化特点、土地利用与土地沙漠化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草地和耕地是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未利用地面积较大,其它利用类型面积较小;15年来,耕地和林地增加幅度最大,草地减少幅度最大,土地利用转移的主要方向是草地变为耕地和林地。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土地比例大,占一半左右,以中度类型为主;变化趋势是沙化面积增加,程度减轻。在持续强度利用条件下,面积广大的草地和耕地发生退化,由潜在沙漠化土地发展为轻度和中度为主的沙漠化土地;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较小,在新增沙漠化土地中的比例亦很小。所以,草地、耕地等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大是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的最主要原因,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能加快土地沙漠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以位于水蚀风蚀复合区的陕西省横山县为例,通过分析土地覆被类型在TM影像上的光谱特征,选择不同的特征参数,逐层提取有关信息:首先用TM5/TM3提取水体,然后用NDVI分离植被和非植被;在非植被区,用NDBI和NDVI相结合提取城镇用地,再用TM5将沙地和荒草地分离;在植被区,首先根据NDVI分为三大类:草地、旱地和灌木林、水浇地和有林地,然后利用TM4区分旱地和灌木林,用TM5-TM4的差值把水浇地和有林地分离。精度评价结果表明,分类总精度为86.8%,Kappa系数为0.8506,达到分类要求标准。  相似文献   

18.
利用武威市四个气象站近五十年各种天气气候资料 ,结合土地资源、人口资源、国民经济发展等特点 ,详细分析了天气气候变化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提出气候变暖、干旱加剧、上游来水量减少是造成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繁、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自然原因。人口增多 ,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大 ,人为的过度垦荒和放牧、乱砍乱伐林木、乱采沙区植物等行为加速了土壤退化的进程。并对该市各县区及我省兰州市、陇南地区的生态环境作了综合对比评价 ,指出改善生态环境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6-2004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8年间变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农业用地总面积整体上增加,其中耕地面积减少较多,8年减少了4601.85hm2;园地增长速度最快,2004年是1996年的近2.29倍;林地略有增加;牧草地基本稳定;建设用地面积始终呈上升趋势,8年累计增加2873.52hm2。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效益的差异与政策是促进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