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油玉米在黑龙江省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阐述了黑龙江省高油玉米的研究与利用现状,以及高油玉米在畜牧业的利用优势,提出黑龙江省如何发展粮饲兼用和青贮专用高油玉米及青贮高油玉米的品种布局。  相似文献   

2.
玉米是黑龙江省主栽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3500万亩左右,玉米生产是黑龙江省由农业大省向强省迈进的重要产业,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玉米的内在品质(如:淀粉含量、角质率等较低)较差等矛盾异常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玉米生产发  相似文献   

3.
2002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浆果研究所从保加利亚引入1个花楸品种的试管苗.代号为SA,于2003年定植到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浆果研究所试验地(黑龙江省绥棱县),2003年-2006年对花楸品种适应性、经济性状等方面进行调查记载。结果表明,引进的花楸品种在黑龙江省绥棱地区经过埋土防寒可安全越冬,且长势良好,品质优良,产量较高,株产量在3.1kg左右。  相似文献   

4.
<正>"东农冬麦1号"是东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专家佟明耀教授和郑家兰教授夫妻二人退休后从1 994年开始,在不能立题的情况下,经过14年的艰苦努力而育成;并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从2007年开始在黑龙江省东北部(北纬45°~47°)正式推广。这样"东农冬麦1号"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能在黑龙江省高寒地区安全越冬的冬小麦品种,填补了黑龙江省不能种植冬小麦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叙述了黑龙江省百年以来小麦品种演变的历史。认为,百年以来黑龙江省小麦品种降低了株高、提高了千粒重、增强了品种的抗病性,但是品质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黑龙江省水稻抗稻瘟病资源,利用日本的7个致病性稳定的菌系对黑龙江省部分粳稻品种进行了抗瘟性分类。通过与12个鉴别品种的反应型比较分析,推断了部分品种的基因型。将141份品种划分为39个品种群,并初步推断了60个品种的基因型,为育种者提供抗源,也为开展抗病基因分析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甘葵三号”是由黑龙江省甘南县向日葵研究所育成,以黑龙江省地方品种黑老鸹嘴为母本,以我所选育的食用型品系85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成功的又一个食用型向日葵新品种。2004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推广的食用型向日葵新品种,该品种主要特点是无分枝、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商品性状好,适于做炒货。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1):106-106
组合来源:绥313是由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以绥601为母本,绥701为父本杂交育成,2003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定名为绥玉10号。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栽培大豆品种蛋白质和球蛋白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黑龙江省六个地区,60个县市1988-1994年间栽培的92年大豆品种蛋白质和球蛋白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栽培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在36.25%-46.07%之间,平均含量为40.52%,六个不同地区栽培的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有差异,初步明确大豆高蛋白质生态区绥化地区。不同年代栽培的大豆品种比较蛋白质含量从八十年代起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2002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浆果研究所从保加利亚引入4个树莓品种的试管苗,于2003年定植到了黑龙江省绥棱浆果研究所试验地,2003~2006年对这4个树莓品种适应性、经济性状等方面进行试验调查、统计分析等。结果表明,这4个树莓品种在黑龙江省绥棱地区经过埋土防寒可安全越冬,且长势良好,品质优良,产量较高,亩产量为1010~1123kg,比对照品种红树莓每亩增产134-247kg,增幅达15%-28%,其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1984至1988年,研究了冷季苜蓿和红豆草抗冻性及体内某些营养物质变化。发现温度对牧草抗冻性发展有决定性的效应。秋季抗冻锻炼开始后,一定范围内,锻炼温度越低,抗冻性越强。可溶性糖、淀粉的含量与抗冻性有一定关系,但并不都是直接相关。抗冻锻炼期间可溶性蛋白增加量与抗冻性增强有关。从冬季一直延续到春季,红豆草均可能发生冻害,但腐烂和死亡则主要在春季才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寒地水稻推广品种抵御低温冷害的能力,保证寒地水稻的安全生产,为新品系的提升或停试提供科学依据,开展了本项研究。研究采用减数分裂期恒温深冷水串灌方法和人工气候箱低温法,鉴定了黑龙江省水稻区域试验新品系孕穗期障碍型冷害抗性。2004—2005年共鉴定区域试验新品系45份次,审定推广4个水稻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生产表现良好。同时,阐明了寒地水稻抗冷性鉴定的必要性及应该予以考虑的问题,并对寒地水稻抗冷性育种提出了广泛引入抗冷性基因源,开展国际合作;早世代选择,跟踪鉴定;多种方法相结合,选育抗冷新品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寒地水稻因具有良好的口感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冷害是对寒地水稻生产最重要的危害之一.我国北方稻区芽期、苗期和孕穗期遭遇低温环境常导致发芽率低、幼苗生根少、叶片枯黄和结实率降低.培育寒地水稻是使寒地水稻抵御寒冷地区低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从水稻芽期、苗期和孕穗期的耐冷性鉴定、耐冷性基因定位2个方面综述耐冷研究的相关进展,为寒地水稻育种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低温胁迫对萝卜幼苗抗寒性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萝卜的耐寒机理,选育萝卜耐寒品种。[方法]以青大长和潍县萝卜2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低温胁迫对质膜透性(PMP)、叶绿素(chl)含量、过氧化物酶(rot))活性和脯氨酸(Pro)含量等与抗寒性相关的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低温胁迫后9d,青大长的相对电导率比对照高出18.68%,潍县萝卜比对照增加31.73%。低温胁迫后6d,青大长幼苗叶片中chl、ehla、ehlb的含量分别比对照低了13.65%、10.83%、19.32%,而潍县萝卜分别比对照低了18.48%、16.49%、22.53%;青大长幼苗POD活性比对照上升了30.90%,而潍县萝卜比对照上升了11.11%。Pro含量青大长和潍县萝卜都于低温胁迫后9d达到最大值,分别比对照高79.5%和70.1%。[结论]青大长的抗寒性大于潍县萝卜。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提高寒地稻区水稻品种的抗冷性,拓宽寒地稻区水稻品种的遗传基础,为育种者提供优异的抗冷亲本材料,获取新的有益基因,充实寒地水稻种质库,同时为INGER提供寒地稻区的试验数据。采用分期鉴定的方法,首次对国际水稻遗传评价协作网(INGER)提供的108份国际抗冷圃(IRCTN)材料进行抗冷性鉴定,鉴定出苗期抗冷材料20份,分蘖期抗冷材料49份,孕穗期抗冷材料20份,全生育期抗冷材料14份,为育种者提供丰富的抗冷种质资源,拓宽寒地水稻品种抗冷性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6.
鲜食葡萄品种抗寒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测定电导率、半致死温度、可溶性糖、脯氨酸和丙二醛对7个鲜食葡萄品种(乍娜、力扎马 特、矢富罗莎、奥古斯特、美人指、红地球、京秀)的抗寒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宁夏地区不同鲜食葡 萄品种抗寒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它们抗寒性强弱是矢富罗莎、奥古斯特和京秀比其他几个品种抗寒, 红地球和美人指居中,而乍娜和里扎马特抗寒性最弱。  相似文献   

17.
北方寒地花生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黑龙江省望奎县地处北纬46~47°,无霜期127 d,活动积温2 400~2 700℃,年降水量480~550 mm.境内土壤多为黑土、黑钙土,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结合本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特点,我县从1998年开始进行花生栽培试验获得成功,2000年栽培面积扩大到92 hm2,产量210~240 kg/667m2,高产地块达285 kg/667m2,纯收入800~1 200元/667m2,经济效益显著,其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寒旱区抗寒优质梨新品种引种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抗旱优质梨新品种在寒旱区引种的生长、结果表现,以及抗病性和耐贮性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9.
试验表明,低温条件下黄瓜幼苗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强度均能保持较高的水平,对低温不敏感,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细胞膜受低温伤害较轻,膜脂过氧化程度较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较低,电解质渗漏率较小;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大幅度提高,增强了细胞的渗透调节能力,增加了植物组织束缚水的含量,由于增强了持水力,降低了冰点,从而提高了植株的抗冷性.初花期的黄瓜植株对低温很敏感,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强,细胞膜受到严重伤害,电解质渗漏率增大,代谢功能急剧下降,尤其光合作用下降明显,严重影响了黄瓜植株的生长发育及以后产量的形成.结果期黄瓜植株抗寒能力明显下降,可能与植株衰老、代谢机能衰退有关.  相似文献   

20.
强耐冷性籼粳亚种间杂种后代孕穗期的耐冷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云南稻种资源昆明小白谷与大理早籼配制的杂种F2 、F3、F4 、F5和F6等为材料 ,分别在高原粳稻区、籼粳交错区和冬季籼稻区进行强耐冷性籼粳亚种间杂种后代孕穗期的耐冷性研究。结果表明 :(1)昆明小白谷×大理早籼F3、F4 分离群体在不同稻作区每穗实粒数、总粒数与结实率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尤其是昆明点高达 0 .5 86 ~ 0 .776 。 (2 )遗传研究表明 ,可能有 1~ 2对基因影响着籼粳杂种结实率 ,其中有 1对主效基因控制着耐冷基因的表达。利用该群体已选育出了稳定的耐冷性籼粳重组近交系。 (3)不同稻作区不同世代育性分布规律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即随着世代的增加耐冷主效基因有累加趋势 ;不同之处在于不同世代的耐冷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表达上有差异。 (4 )同世代昆明小白谷×大理早籼杂种后代结实率分布规律为籼粳交错区与冬季籼稻区相似但与与高原粳稻区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